书城宗教红尘禅影2:我用《金瓶梅》解《心经》
2319400000001

第1章 开讲的话

“改变命运不如被命运改变”,这是我近日悟出的道理,也就是我如今讲《心经》要说的全部内容。再说简单点,就是“放下”。《心经》智慧深如大海,广如星辰,不可能穷尽,也没必要穷尽。近年我提倡“读一部经典,领悟一个道理”。这就受用了。好比冰块里面找冰糖,捡到一块是一块。我讲弘一法师《晚晴集》,就讲一个道理:“有的事情看起来要成,其实成不了;有的事情看起来成不了,其实要成。这一切全在于上天的旨意,我们只是一个祈福的人。”此即“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之意。我讲玄奘法师《心经》,也只是讲“改变命运不如被命运改变”,并无其他意思。

《心经》上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心无挂碍”就是放下,放放心心地把命运交给上天,没有条件,也无保留,这样便得涅槃解脱。人在年轻时老想改变命运,后来才明白命运是不可改变的,原来被命运改变就是幸福所在。佛家最讲“随顺”二字,道家谓之“自然”。只有随顺自然,方可大戒,杀魔于不觉。

愿以此书广结善缘,求教于芸芸众生。《心经》中有无上智慧,有缘人会得到它。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心经》。《心经》见证了玄奘的心。《心经》上面刻了一个“心”字。当初,玄奘万里投荒,告别唐太宗,踏上漫漫取经之途,这段故事我们都很熟悉,我就不多讲了,在此只想说的是:玄奘到了印度,不但取到了真经,并且成为那烂陀寺的副主讲,戒日王把他奉为国师,一流的礼遇,丰厚的供养,可以说相当风光,当时全印度都崇仰这位中华高僧,一再恳请法师永远不要回去,就在印度弘法最好。要是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就会想:哪里都是弘法,况且印度是佛陀故国,那就不回去吧!但玄奘不这样想,他不忘记初发心,取到了真经,立刻转身找到了来时路,回到中土。在唐太宗的支持下,及时翻译了包括《心经》在内的众多经典。因此我说,《心经》本身就记录了玄奘的初发心,见证了他的不妄心。什么叫“妄”?任何事情过了就叫妄,哪怕过了一点点都叫妄,孔子说“过犹不及”,正是这个意思。玄奘取经就取经,取了经就译经,既没少做,也没多做,真正难得,放在儒家也是个圣贤。不少做事好,不多做事更好。少了可以多,多了就是毁。

《心经》说什么?当然说的是心。说的什么心?当然是自家的心。除了自家的心,难道还有别的什么心吗?断乎没有!《心经》全称为《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从这个名字我们就知道它的意思:

般若——智慧(无漏智慧)

波罗密——度(度,普度);彼岸

多——矣(表示完成)

心——不妄的真心

经——契机、真理

“心”与“经”二词是汉名,“般若”、“波罗密”、“多”三词是梵语译音,玄奘给《心经》取了个梵汉结合的名字,意思是:

依照“般若法门”修行,就可以到达彼岸极乐世界,以一颗不妄的真心获得救赎,如此一部给人机会的内观经典。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这一串词给我们传递的重要信息有:

一、可以照般若法门自己修炼

二、关键在于真心

三、机会来了,但要珍惜机会

四、内观寂灭,一切都要放下

以上四条信息是一条信息:寻找心的归宿。希望我们用心。这条信息是佛陀亲自发给你的。当然,佛陀发信息不用手机,他一动念就发过来了,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处在“开机”状态。用心来寻找心,时时畅通。不用心来寻找心,心就走远,也许永远不再回头。

佛陀向我们发出的这条信息是一封邀请函,邀请我们共赴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大得很,容得下所有人。去的人都要有门票,一颗真实不妄的心就是我们的门票,到那里就能进去。对于有些人来说,可以不看《心经》也能领悟。对于有些人来说,品读《心经》,心性自明。摸摸这260个字,等于摸到260个人的同一颗心。所以我常说读经是一个摸心的过程。

《心经》是由观音菩萨代佛宣示的,因此民间又称它为《观音心经》或《观音经》。全部经文只有260个字,是整部《佛藏》中最短的经典,但它有经、有论、有律、有咒,四明俱全,无愧于经典之名。从唐朝到现在,这部经典深入人心,老太太也能背诵它,文人、书法家也乐于书写、吟诵它,《心经》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词已成为汉语成语。古今奇书《金瓶梅》即是以《心经》所言“色即是空”为主旨。我以《金瓶梅》参悟《心经》,也是一种禅法。

《心经》全书讲“放下”,不是说有了就放下,而是说现在就放下。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难道是等杀够了才放下?当然不是。西门庆就是因为放不下,弄得很难受。

《心经》饱含慈悲心,为我们开启命运之道。原来一切美好,不在于挖空心思搞,而在于没有心思最好。所有的佛菩萨与圣贤们都苦口婆心劝人回到自身,洞见自性、自求多福,不要混迹红尘。误了投生一遭,岂不令爷娘伤心,天地伤情?以上也不过是我的说教,大家还是焚香读经为是。

我照《心经》原意,提炼出“心经七品”,又可称“七品莲花”,指:自在品、色空品、本性品、破执品、无碍品、不虚品、善念品。任何一品都是善道,莲花任何一处都香,花也香,叶也香,茎也香,藕也香,淤泥也香。周敦颐说“出淤泥而不染”,我说“出莲花而不染”。七品无上,谓之无上品。

《心经》新标点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bō)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duǒ)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nuò)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谨注:《心经》新标点三原则:一,保持佛经韵文特色,以四字句为基本句型。二,佛经专用词用引号引起来,佛经中记录的话用引号引起来,叙述用文言句式标点。三,佛菩萨说话很从容,很慢,因此不采用长句,标点为短句。

白话《心经》

作者合十云:《心经》整部经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序”,从“观自在”到“度一切苦厄”。第二部分是“说经”,从“舍利子”到“真实不虚”。第三部分是“说咒”,从“故说”到“菩提萨婆诃”。《心经》三个部分序、说经、说咒都是经,都是宝,从第一个字开始就有法力,到最后一个字结束,已完成心灵的“灌顶”仪式。《心经》很短,它是一篇以四言为节奏的诗歌。

《心经》是用观音菩萨的语气写成的,先讲观音修炼般若功法的妙处,然后代佛宣讲,告诉一个名叫舍利子的佛弟子怎样修炼。全篇文字的重心在“心无挂碍”一词上。读此妙文,要观想大慈大悲观音菩萨说话的语气是何等美妙,其用心是何等良苦,千言万语,无非是要让人放下。

观音菩萨深切修炼般若功法的时候,看见了五蕴皆空,于是普度众生,一切苦都没有了。他告诉舍利子说:“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这四样也莫不如此。舍利子,这就是诸法空相,它是永恒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永远如此。因此说:空中无色,并且没有受、想、行、识;也没有眼、耳、鼻、舌、身、意;没有色、声、香、味、触、法,也没有眼界,乃至没有意识;没有烦恼,也没有烦恼的尽头;没有生、老、病、死,也没有生、老、病、死的尽头。没有苦、集、灭、道,没有所谓的智慧,也没有所谓的拥有。正因为没有所谓的拥有,菩萨依照般若功法修行,就可以做到心里没有牵挂。没有牵挂,就不会害怕,也就远离一切颠倒梦想,达到完全的解脱。三世诸佛依照般若功法,就可以证得无上全息之果。因此你要知道,我给你讲的般若功法:‘般若波罗密多’这六个字就是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能除去你一切的苦,是真实不虚的佛法。最后,我把般若功法的咒语告诉你,那就是:‘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译后小记:《心经》原文260字,译出来我用了366字,多了106个字。译此经典,感觉很享受。照译事行规,专用语不译,如“五蕴皆空”即是。上下行文方便的地方,可以简译,如“般若波罗密多”译为“般若功法”。为了切入当下语境,个别词对译,如“三藐三菩提”本义为“正遍知”,意思是所悟之道周流遍布、无所不包,我把它译为当下哲学名词“全息”。我用心体会观音说话的语气与用词特色,并遵照中国人视南海观音为女性的传统,赋予了白话《心经》全文温柔语境。逻辑清楚,娓娓道来,贴近佛菩萨慈悲为怀的本意。

需要说明的是,白话《心经》不能替代《心经》原文,只是方便大家理解而已,请一切以原文为准。也许有人要说:“照你这么说来,所谓‘《心经》原文’也不可信,因为它是汉语译《心经》,不是梵文《心经》原貌,要想知道原意,是不是应该读梵文呢?我不懂梵文怎么办?”我回答说:“据季羡林先生考证,佛陀当初传法就面临众多语言的问题,为方便传播,指示说可以用梵文和其他语言传法。因此鸠摩罗什、玄奘等人精译的汉语《心经》与原版只是版本不同、语言不同,核心内容无二,况且又直译了专用词与咒语,不失原味,可以放心品读。我们要利用现有条件,直接进入核心。从来没有条件不够一说,记住,佛说‘一切俱足’。我们随便找本《心经》拿在手里,随便找个地方坐下,一看就有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