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红尘禅影2:我用《金瓶梅》解《心经》
2319400000012

第12章 心经七品(6)

春梅知道敬老。每次潘金莲的妈潘姥姥来,作为亲女,潘金莲经常让老母亲笑着来,哭着回去,要不一脸冰霜,爱理不理,甚至有时直接骂开了。金莲为什么这样恨她妈?原因很简单,当初她妈把她卖了,推进了火坑,以至有今日。再有,除了潘金莲,西门庆的妻妾们都很富,每次潘姥姥来,表面上是看望女儿,其实是要东要西来了,由不得潘金莲又气又恼,认为自己的老娘把脸丢大了,因此绝不给她妈半个好脸色,半句好话。种种这些前因后果,春梅都知道。但这小妮子有个好处,天生知道敬老,每次潘姥姥来,都是她代为招呼,殷勤款待,送东送西,大有《红楼梦》上平儿之风。春梅的做法暖了老人的心,在潘姥姥心中,春梅比金莲还亲,女儿有这种人做伴,是前世修来的福,她也知足了。春梅的这点敬老的好行为,很快就有了福报。西门庆死后,阴错阳差,她嫁给了周守备。周守备是个大官,比她大几十岁,对春梅异常宠爱与尊重。一个丫头能碰到这样敬她的人,这真是春梅的福报。当初她敬老,如今老敬她,这就叫因果。我读《红楼梦》,最讨厌贾家全家拿刘姥姥寻开心,取笑老年人,贾家不败才怪。林黛玉视刘姥姥为“母蝗虫”,妙玉视刘姥姥为“浊物”,她们的命连刘姥姥都不如。佛说不可取笑人,不可践踏人。春梅不践踏潘姥姥,我看比黛玉、妙玉都强。

春梅的第二个美德是不忘旧情。嫁给周守备后,她成了官太太,与同为官太太的吴月娘平起平坐。但她并没有摆出一副“家奴变主子”通常有的让人讨厌的面孔,依然以姐妹相称,很谦虚。《金瓶梅》中有个戏剧性场面:吴月娘邀请春梅到家做客,于是春梅故地重游,这段书极其好看,可见春梅天性纯朴,原不是个没心肺的人。书中这一回名叫《春梅游玩旧家池馆 守备使张胜寻经济》,开头先交代起因:正月二十一这天,春梅和男人说了,要祭奠先夫。周守备厚道,欣然同意,于是春梅备礼前往,姐妹家见了,好一番伤感。吴月娘引春梅到西门庆灵前,这春梅“烧了纸,落了泪”。逛园子的时候,她想到西门庆纵欲身亡,心里头叹息;想到潘金莲横死在武松刀下,心里头叹息;想到陈经济一直流浪在外面,心里头也是叹息。以上这三声叹息,可见春梅是个实心人,我把它称作“春梅三叹”。有此三叹者,绝非绝情人,佛菩萨要救她。

春梅的第三德是知道羞耻。本来,跟着潘金莲这样的人,还有什么羞耻可言,但春梅毕竟不是金莲,她没办法也会参加西门庆酒池肉林的无遮大会,但总有几分羞涩,并非一来就上。春梅这种害羞知耻的天性,在男人看来更多了一分妩媚,更惹人怜。《金瓶梅》经典文字第二十七回《李瓶儿私语翡翠轩 潘金莲醉闹葡萄架》,写西门庆与金、瓶、梅三艳同欢,当日正是大热天,西门庆兴起,“将妇人(金莲)红绣花鞋儿摘取下来,戏把他两条脚带解下来,拴其双足,吊在两边葡萄架儿上,如金龙探爪相似。正在美处,只见春梅烫了酒来,一眼看见,把酒注子放下,一直走到假山顶上卧云亭那里,搭伏着棋桌儿,弄棋子耍子。”真是娇憨之态,我见犹怜,比那金莲更显可爱。春梅知羞,这是她未曾磨灭的天性,其表为“色”,其里为“空”,因此《心经》上有个著名的说法,就叫“色即是空”。

春梅之色,在于一段纯朴天性造就一个纯情少女。世上唯有村姑与丫头,这两种女子,是真正让人明心见性、洞见本色的。这是真正的色,其色不伤人。虽然外表明艳,里面只是清心寡欲,不染红尘。好比春天的梅花,你很难说她是无欲之梅,还是有欲之春,这种矛盾的两重天性交织在她身上,愈见其真了,她的名字叫春梅。是真正的梅花,也是真正的春天。此真非太真之真,是《心经》所讲的真如,也就是一个“空”字了。

春梅之空,在于天性。春梅知道敬老、不忘旧恩、且知羞耻,如此三德,正是菩萨行。

色即是空,春梅就是佛。

【讲经说法】空即是色

这下该轮到讲桂姐了。你道这李桂姐是谁?原来就是西门庆二老婆李娇儿的侄女,侄承姑业,都做了妓女。当初西门庆的好兄弟应伯爵专好撮合恶因缘,把刚成年的李桂姐说得天花乱坠,引得西门庆前去吃花酒,一来二去包养了。西门庆是个精明人,他比谁都懂儒家那一套,在日常伦理上绝不冒天下之大不韪,假如把李桂姐娶到家中,李桂姐势必与她姑姑姐妹相称,这显然是不妥的,因此,还是放在了外面。

李桂姐颇知体贴人心,第一次与西门庆在花子虚家见面,就“殷勤劝酒,情话盘桓。”巧手善弹琵琶,不在潘金莲之下。言语温柔,又似吴月娘(后来拜吴月娘做了干娘),因此西门庆十分爱她。不料二人好了一段时间,平地起风波,事见《金瓶梅》第二十回《孟玉楼义劝吴月娘 西门庆大闹丽春院》。讲的是有年冬天的傍晚,西门庆与兄弟们去吃花酒,路上下大雪,天气很冷,一心想着去院里热闹热闹,乐呵乐呵,不料一上门就吃了个闭门羹,老虔婆说桂姐不在。西门庆起了疑心,硬闯到后院,正看见桂姐在陪另一个男人喝酒。西门庆顿时暴跳如雷,把桌椅门窗打得稀烂。那个客人名叫丁二官,躲在床下害怕得要死,没想到桂姐说:“呸!好不好还有妈哩!这是俺院中人家常有的,不妨事。随他发作叫嚷,你只休要出来。”看来她见惯不惊,倒是从容。西门庆还要打,老虔婆几话把他说的要不得,原来错反在西门庆身上。老虔婆说:“官人听知,你若不来,我接下别的。一家儿指望他为活计,吃饭穿衣,全凭他供柴籴米。没来由暴叫如雷,你怪俺全无意,不思量自己,不是你明媒娶的妻。”

老婆子和桂姐的一番大实话句句是理,西门庆闹过了也无可奈何。经此事他终于明白了,李桂姐并不是一个人,而是空气。你也可以说拥有她,但一定要明白这是“空气式拥有”。由此及之,西门庆也是空气,否则怎会与李桂姐这个空气拥抱在一起。

世上的人、事、物多半是空对空,这个“空”,就是一场空的空。《心经》上说“空即是色”,隐含这个意思。西门庆与他所好的色在一起,其实真是虚无。情色是如此,其他也是如此,世上一切都是空。我们要从这种肤浅的“空”(虚无)里找到真实的“空”(佛说的真空),刺透那空虚,穿过那无常,以真心做人,以真性做事,方有几分意思。不然,当你痛苦号叫时,你所好的色也难免像李桂姐一样来一句“这是俺院中人家常有的”,让人好没意思。我们做人,要从没意思做出有意思,从虚无里做出实有。

《心经》说“空即是色”,有“因空成色”之意,也就是说:因为空虚,我们求实。因为她本就是居住在虚空中、黑暗深处。从空处来,从虚处得,空虚二字,是英雄出身之处,正见金刚修炼之功。

佛说“耐得空虚,正见莲华”。观想方寸,自然看见奇景。我窗外的荒地一直荒芜,前天下雪就成了有风景的雪地。昨晚我和几个朋友去宋庄看望诗人何路,路上雪花飞舞,惹人情思。这雪和《金瓶梅》上的雪有几分相似,都是空中之色,落到身上就成了水珠。“因空成色”,好大一场雪。

【讲经说法】因色成道

“因色成道”,就是色道。什么叫色道?色道就是本色之道,真色之禅。好色君子,可以从色上悟道。色上悟道叫色道,色上参禅叫色禅,因色成佛叫色佛。《红楼》、《金瓶》,都讲情禅。这是一个方便法门。五世达赖夜出布达拉宫,踏雪寻“梅”,他干吗去了?他找他的道去了。乾隆皇帝在双清别墅后面欢喜园修炼欢喜佛法,也是此意。

因色成道,道成而不觉。日本古代著名禅僧玄楼奥龙九岁出家,十三岁师事龄峰禅师,十九岁游历江户,在吉祥寺听空印和尚讲《楞严经》,当时心里面有些疙瘩解不开,一个月后,有天晚上他坐在一块大石头上想问题想到了天亮,听见寺里传来悠扬的钟声,忽然之间,莫名其妙地就开悟了,作了一首诗:“晓应钟声天地开,日轮果自大东来。是何道理吾无识,不觉呵呵笑满腮。”这首诗很好,忠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的感受。很多事情莫名其妙就来了,我们只管领受,不要问为什么。如果一个人能把真理想得通,那就不叫真理。如果真理说得出,那也不叫真理。如果真理可以传授,那就更不叫真理了。真理从来都是不讲道理的,从来都是直接就来了。好事情都是直接就来,坏事情也是直接就来。如果我们做人像真理一样直接,就能得到直接的真理。佛门把突然之间领受了真理叫做“悟”,什么叫“悟”?悟就是吾心,自见其心。不是要你满世界乱跑,而是坐下来认识自己。

佛经中说色界中有五品莲花,其中四品是粉红、绛红、深红、金黄,最上一品为白。观音足下之莲,三世佛座下之莲,都是白色的。有的庙里塑金佛足踩金莲花,显然是滞于表相了,不是佛的本意。白色象征空名,亦即前述“空即是色”之义。我心如雪,自可见色界莲花。

《心经》上讲五蕴皆空,把色蕴放在前面,说完“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马上补充说明“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意思是明白色道,其他道也就通了。色道是一切之道,是方便之道,也可能是最佳之道。佛菩萨说话喜欢打比方,《佛藏》中专门还有部《百喻经》。但我们不要把佛菩萨打的比方看空看虚了,句句都是实实在在的道理。在五蕴之中,色指物质,其他四样指精神与思维。人处色中,本身也是色,每个红尘中人最不陌生的就是色。神佛因人施教,用我们熟悉的事物开导智慧,耶稣说道就说“要做光与盐”,观音说道就说“色即是空”。本来,色作为马上就要消逝的物质,无法用来说明永恒的道理。但佛菩萨用消逝的物质说明消逝的道理,也是一种法门。该消逝的都消逝,就进入了永恒。永恒是什么样子谁也没见过,消逝倒是天天发生。世上一切都会生老病死,物质必然灭亡,这个天性提示了一定有物使然。大力推小力,大道灭小道。自灭其色,即可自见本色,这就是《心经》为我们开启的“因色成道”。

本性品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观音菩萨告诉舍利子说:“五蕴皆空,这就是诸法空相。它是永恒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永远如此。”)

本品为“色空品”的延续,专讲真如本性,因此称为“本性品”。经文从“舍利子”到“不增不减”,共20个字。色空品为破,本性品为立,直接讲“三本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比照《心经》此义,我讲《金瓶梅》上的三个丧失了本性的女子:秋菊、宋惠莲、孙雪娥。

【讲经说法】诸法空相

“诸法空相”就是诸法一空,回到本相。色回到空,万事万物以消失的方式进入存在,以分解的方式进入永恒。“诸法”为佛家语,又称万法,译为现代汉语就是存在或现象。佛法告诉我们要透过存在看永恒,透过现象看本质。色的本质是空,万物的结束是无,但我们因色悟道,反而可以立地成佛,此义上文已述。

诸法空相:法是佛家语,指现象。诸法空相指世间万事万物都回到“空“的本相。

不生不灭:不产生也不消灭。

不垢不净:不污秽也不干净。

不增不减:不增加也不减少。

“空相”指真空本相,世界的本体。对此,《大智度论》有详细说明:“因缘生法,是名空相。亦名假名,亦说中道。”(卷六)意思是说,因为“缘”生出“法”(事物的存在),这个“法”名字就叫做“空相”。意思是存在是本相,我们本来就是存在的。不是因什么人而存在,也不是因什么事、什么物而存在,本来就存在。存在是绝对的,消逝是相对的。识得真心,就是永恒。《大智度论》后面还有两句耐人寻味的话:“亦名假名,亦说中道。”这两句话讲万物虽有本相,本相的名字叫做“假”,真假之间,必须取中(中道)。本相的名字怎么叫“假”呢?这话等于说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假的,有点费解,既然是假的,怎么叫真的?这意思难以直接讲清,我也来打两个比方吧:

一、假的同志,真的间谍

二、假的爱我,真的害我

第一个比方可以用热播剧《潜伏》里的李涯身上,他先是军统潜伏在延安的特务,是假的同志,后来又来到军统天津站当行动队长,还在陆桥山出问题后兼任情报处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死忠”的间谍。

第二个比方可以用在西门庆与李瓶儿身上。李瓶儿是西门庆的至爱,最后西门庆把李瓶儿害了,一把推进火坑,任由潘金莲把她搓磨死了。

《大智度论》提醒我们真相也有假名,也就是说,当有的人露出了他的真相,可能还是一个假名。比如“汪精卫”的名字来自精卫填海,何等不凡的革命气魄,但这是他的假名。那他的真名呢?只有他的母亲知道。因此《大智度论》提醒我们要取中道,真假之间识人,真假之上做人。超越生死,万法皆空。证得菩提,同归极乐。

原来“花非花”,只是一段空空之色。

原来“雾非雾”,它什么也遮不住,能遮住的只有自己。

原来“夜半来”,它唯有以黑暗为掩护。

原来“天明去”,它是一个见光死。

原来“来如春梦几多时”,它是一场性急的梦,空有几分逼真影像,并没有半点虚构能力。

原来“去似朝云无觅处”,世上万物最终消失在虚空深处,那是它出生的家乡。

【讲经说法】不生不灭

无名无相的真如本体,是不生不灭的。它既不被产生,也不被消灭。它一直存在,并且浑然不觉。它不知道风吹雨打,所以经得起风吹雨打。不知道什么叫生离死别,所以无所谓生离死别。它甚至不知道什么叫生死轮回、因果报应,所以不在轮回之中,任何因果也报应不到它身上。它无善报,也无恶报。不取恶果,也不取善果。它一概不取,一概不要,一尘不染,一切放下。我在这里讲的并不是做人的境界,而是讲不做人的境界。我们之所以有这样苦、那样苦,只因为我们在做人。假使我们不要这臭皮囊,不做这劳什子“人”,一切问题都没有了。老子说:“吾之所以有大患,在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就是这个意思。那么,我们不做人做什么呢?难道去做鬼?当然不是。希望我们都来做佛。我在这里说的佛,并不是庙里寺里的佛,而是无名无相的真佛。佛在哪里?佛在心中。心在哪里?心在观想静虑之中。眼前任何一寸空气,身边任何一件事物,只要用法眼观照,都能看见它的空与色,我们的心,正是这空中奇色,色里真空。

心并非心脏,也不是思维意识。心不是智慧,不是用来想问题的,不是用来干活的。我们之所以心累,就是因为把心用错了地方,不了解它的功能。

心是一朵莲花,是我们精神深处力葆生命不败的元气。这朵莲花是用来敬拜的,不是用来驱使的。我们常想让心为我们服务,其实我们应该为心服务。佛说“浇灌灵根、自培佛性”就是这个意思。

心是用来快乐的,快乐是它的唯一功能。除此外,它并没有别的功能。人人都有一颗心,人人都是快乐的。之所以不快乐,是没有认识它所特有的快乐功能。打个比方,水是用来喝的,光是用来照亮的,屋子是用来住人的,床是用来睡觉的。当事物的存在与功能完全合一,就产生美感与快感,这是水乳交融的和谐美感与永久快感。因此,我们人生的唯一目的就是让灯发出光,让泉流出水,让人住进屋,让心启动快乐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