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水域精灵的奥秘(我的动物朋友)
2324300000003

第3章 丰姿多彩的鱼类家族(3)

大马哈鱼又叫“鲑鳟鱼”,是一种冷水性鱼类。它们在水温较低的北太平洋鄂霍次克海域生长、发育。为了繁殖后代,每年的9~10月,生活在北太平洋的大马哈鱼,都要由鄂霍次克海经萨哈林岛、鞑靼海峡成群结队,溯黑龙江而上到淡水流域中产卵。它们日夜兼程,不辞劳苦,每昼夜前行30~35千米。不管是遇到浅滩峡谷还是急流瀑布,大马哈鱼从不退却,冲过重重阻隔,越过层层障碍,直至游到目的地,然后找到合适的产卵场所,繁衍后代。

说来奇怪,生活在海洋里的大马哈鱼,为什么不在海洋里产卵,而要千里迢迢地跑到黑龙江的淡水中产卵呢?

原来,大马哈鱼是一种具有溯河产卵洄游习性的鱼类,它们的祖先原本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河流里,后来由于那里的食物日益稀少,日子越来越艰难,只能“背井离乡”,游到食物丰富的海洋里。在那里它们吃得饱饱的,身体长得壮壮的。但是,尽管海洋里的生活舒适安逸,它们却依然思念故乡,大马哈鱼在海洋中生活4~5年后,便达到性成熟。此时的它们,思乡之情达到顶峰。于是,无数大马哈鱼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向故乡挺进,踏上了归乡之旅。

大马哈鱼在长途跋涉的过程中不吃东西,依靠平时体内储存的营养物质维持生命。旅途遥远,再加上忍饥挨饿和生殖期间体力的大量消耗,亲鱼大多瘦弱且伤病缠身。因此,完成繁衍后代的任务不久,雌鱼由于过度疲劳,还来不及看到自己的小宝宝出世,就撒手而去了。而雄鱼也会因不断地为求偶战斗,精力也已消耗殆尽,不久也会死去。所以生儿育女这件幸福的事情,对大马哈鱼来说,却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大马哈鱼的卵比一般的鱼卵大得多,黄灿灿的有玉米粒那么大,光亮透明,宛如琥珀。卵的外皮又厚又坚韧,用手使劲捏也不会破。受精卵约经过两个月,就能孵化出大马哈鱼仔鱼。它们潜伏在石砾间的黑暗处,到第二年的四月,当长至50厘米左右时,便开始陆续降河下海。它们先在沿海逗留一段时间,然后再向外海迁移,等达到性成熟后再返回出生地繁衍后代。

为什么大马哈鱼不但能准确无误地找到江河、支流,还能毫无差错地到达它们出生的那条小溪?科学家们还在进一步探索中,有的学者认为大马哈鱼是用嗅觉来确认回家的路。他们认为在每个产卵场都有大马哈鱼熟悉的气味,大马哈鱼是沿着它们出生地的气味溯河上游的。有的学者认为大马哈鱼是用眼睛来确定回家之路的。大马哈鱼能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辨别自己所在的位置,从而确定洄游的方向。还有的学者认为是磁场的感应所致,因为他们在实验中发现,如果改变大马哈鱼周围的磁场,大马哈鱼便会根据磁场的变化改变洄游的方向。

但是,这三种观点都各有其难以解释的疑点。出生地的气味会随着水流的不断冲刷而被冲淡;在阴天或多雨的时候,天空中很难看到太阳;在大马哈鱼的身体内人们至今仍未发现有磁微粒,又如何能发生磁场效应?所以,大马哈鱼的这一神奇习性还有待科学家们进一步探索。

“情有独钟”——青鱼

中文名:青鱼

英文名;BlackCarp

分布区域: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的平原地区,长江以北较稀少

青鱼的体形略呈圆筒形,尾部侧扁,有着没有腹棱的圆圆腹部,头部稍平扁。青鱼的口部端处呈弧形,上颌比下颌长,没有须。青鱼的嘴下面有一行呈臼齿状的咽齿,咀嚼面十分光滑,没有槽纹。青鱼的背鳍和臀鳍无硬刺,背鳍与腹鳍相对。青鱼的身体的背面和侧面的上半部呈青黑色,腹部呈灰白色,各鳍均呈灰黑色。

青鱼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的平原地区,是长江中、下游和沿江湖泊里的重要渔业资源,也是人工养殖的主要对象,是中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

青鱼通常栖息在水的中下层,生长速度快并且个体较大,2—3冬龄的青鱼可达3—5公斤,目前最大的青鱼有70公斤重,青鱼的一般体重约为15—20公斤,青鱼在4—5龄时可达到性成熟。

青鱼一般在4—7月繁殖,其繁殖地通常为江河干流流速较高的场所。生殖后的青鱼常集中于江河湾道及通江湖泊中肥育,冬季的青鱼常在深水处越冬。青鱼的行动力很强,不易捕捉。

青鱼与草鱼的耗氧状况接近,需要水中溶氧量不低于1.6毫克/升,若低于则呼吸会受到抑制,若水中溶氧量低至0.6毫克/升时,青鱼会开始窒息死亡。

青鱼在0.5℃~40℃的水温范围内都能存活。不过,当水温为22℃~28℃时最适合青鱼繁殖与生长。青鱼比较喜欢微碱性清瘦水质。

青鱼的主要食物是螺蛳、蚌、蚬、蛤等,有时也会捕食虾和昆虫幼虫;在鱼苗阶段的青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青鱼的日摄食量通常为体重的40%左右,环境条件适宜时可达60%~70%。青鱼在仔鱼体长为7~9毫米时进入混合性营养期,此时,仔鱼一面继续利用自身的卵黄补充营养,一面开始摄食轮虫和无节幼虫;当仔鱼的体长为10~12毫米时,可以摄食枝角类、桡足类和摇蚊幼虫;体长达30毫米左右时的仔鱼的食性会渐渐分化,开始摄食小螺类。

拓荒者——草鱼

中文名:草鱼

英文名;Grasscarp

别称:油鲩、草鲩、白鲩、草鱼、草苞

分布区域:栖息于平原地区的江河湖泊喜居于水的中下层和近岸多水草区域

草鱼一般喜欢在水的中下层和近岸多水草区域生活,多在平原地区的江河湖泊栖息。草鱼是是中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不过,目前已被当做拓荒者而移植至世界各地。

草鱼的体性形较长,略呈圆筒型,腹部并没有棱。青鱼的头部平扁,尾部侧扁,口部端处呈弧形,没有须。青鱼的下咽有二行侧扁且呈梳状的齿,有横沟纹位于齿侧。草鱼的背鳍和臀鳍都没有硬刺,其背鳍和腹鳍相对。草鱼全体呈茶黄色,背部呈略带草绿的青灰色,偶鳍呈微黄色。

草鱼具有河湖洄游习性,性成熟的草鱼会在江河流水中产卵,产卵后的亲鱼和幼鱼进入支流及通江湖泊中,通常在浅滩草地和泛水区域以及干支流附属水体摄食育肥。冬季,草鱼则在干流或湖泊的深水处越冬。

草鱼生性活泼,游泳速度很快,喜欢成群觅食,生性贪食,是典型的草食性鱼类。在鱼苗阶段的草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幼鱼期的草鱼兼食昆虫、蚯蚓、藻类和浮萍等;当草鱼的体长在10厘米以上时,则完全依靠摄食水生高等植物尤其是禾本科植物生存。并且,草鱼摄食的植物种类会随着生活环境里食物基础的状况的变化而变化。

和其他几种家鱼的生殖情况类似,草鱼不能在自然条件下的静水中产卵。草鱼一般选择江河干流的河流汇合处、河曲一侧的深槽水域、两岸突然紧缩的江段为自己的产卵地点。草鱼的生殖季节和鲢相近,比青鱼和鳙稍早,4—7月是它的生殖期,其中5月是比较集中的月份。草鱼产卵最具规模的时候一般在江水上涨来得早且猛,水温又能稳定在18℃左右时。草鱼通常是在水层中进行产卵,产卵时,草鱼的鱼体不浮露水面,这就是所谓的“闷产”;不过,如果遇到水位陡涨并伴有雷暴雨这种良好的生殖生态条件时,雌、雄鱼会在水的上层追逐,出现仰腹颤抖的“浮排”现象。受精卵在20℃左右发育最佳,鱼苗大约在30—40小时左右的时候孵出。

草鱼的生长十分迅速,就整个生长过程而言,在1—2龄时,草鱼的体长增长最迅速;在2—3龄时,则其体重的增长最为迅速;当草鱼在4龄左右达到性成熟后,其增长速度就会显著减慢。

因为草鱼的食性简单,饵料来源广泛,且其具有生长迅速、产量高的特点,因此,草鱼常被作为池塘养殖和湖泊、水库、河道的主要放养对象。此外,草鱼还因其能迅速清除水体各种草类而被称为“拓荒者”。

深海产卵——鳗鱼

中文名:鳗鱼

英文名;eel

别称:白鳝、白鳗、河鳗、鳗鲡、青鳝、风馒、日本鳗

分布区域:热带及温带地区水域

鳗鱼,可谓是家喻户晓的鱼类,常被称为“白鳝”、“凤鳝”或“河鳗”,中国长江以南区域,如长江口、珠江口、闽江口等地均有分布。

鳗鱼是生长在江河湖塘里的淡水鱼,可这种淡水鱼却从不在它们生活的地方产卵、繁衍后代。每当繁殖期来临,鳗鱼就会成群结队地向海洋进发,不论路途如何艰险,都无法阻挡它们前进的脚步。在漫长的旅途中,它们甚至一点食物都不吃,直到游入大海。入海以后它们在哪里繁殖呢?这个神秘的身世之谜,长期以来—直困扰着科学家们。直到18世纪五六十年代,科学家们才慢慢揭开了鳗鱼生殖的奥秘。

原来生长在淡水中的鳗鱼要到5000千米外的大海中生育,将卵产在深海的400米处。这种非凡的本领,在鱼类中是比较罕见的。鳗渔在离开江湖河塘向海洋进发时,要攀登水坎、瀑布,甚至爬过潮湿的巨石、泥地。离开了水它们是怎样呼吸的呢?原来鳗鱼的皮肤很薄,上面布满了血管,在陆地爬行时,它们总是从有水的地方穿过,以保持皮肤的潮湿,而且它们也能设法让湿润的皮肤尽量不过早干燥。鳗鱼的体表能分泌黏液,可有效保持皮肤的湿润。鳗鱼的鳞片非常细小,离开了水,其皮肤就是第二呼吸器官,承担着重要的呼吸功能。

成熟的鳗鱼经过长途洄游之后,体力大大消耗,一旦雌雄双方排卵受精完毕,便双双与世长辞。破膜孵出带有卵黄囊的鳗鱼仔们,则像一片片飘落的柳叶随波逐流,由海洋深处游到海面摄食生长,鳗鱼的产卵量可高达700~1300万颗,但大部分会在自然环境中死亡,平均几百万粒卵才有1粒能存活下来。之后身体会慢慢发育,逐渐由叶状发育成细长形,长成无数透明的鱼苗,脊椎骨清晰可见,被称为“白仔鳗”。白仔鳗的毅力也相当顽强,纷纷从双亲来时的路返回,从海洋深处到海洋等,再游向沿海、河口。当白仔鳗抵达大陆沿海河口后便会潜伏在底层,在水温转暖、流速减缓时溯流而上。以后不断地生长,鳗鱼体背的色素会渐渐地加深变黑而成黑苗,称之为“黑仔鳗”,体型也开始近似成鳗了。到了淡水池塘、湖泊,鳗鱼便定居下来觅食成长,以后再重复双亲的生命历程,走向海洋深处繁衍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