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曾国藩冰鉴(第三卷)
2325500000017

第17章 刚柔鉴附录(16)

每个人的际遇各有不同,机遇好的可以施展抱负干出一番事业,机遇坏的虽怀有满腹学问却也一事无成。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怎样当好自己命运的舵手呢?机智聪明的舵手,遇有就弯,遇直快行。遇弯下转舵就会触礁,遇弯停滞不前,又达不到航行的目的地。

儒家鼻祖孔子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认为君子士人在天下有道时,应当出来做官,正所谓“邦有道,则仕”,天下无道时,则应当退隐山林。孔子的观念,并非真正的消极避世、纵情山水而忘天下的观念,而是“隐居以求其志,随奇而屈,伸展自如的处世方法。

公元756年,太子李亨跟随唐玄宗为避安禄山追杀而逃至了灵武附近,应建宁王李伙及当地百姓所请,李亨留在当地准备组织军队反击安禄山。在灵武称尊登基以后,唐肃宗考虑到“举大事者以人为本,很想招募一个胸有大略的智谋家来参谋主持军国大事。他很自然地想到了故交李泌。李泌身怀治国安邦的雄才大略,可是他淡泊名利,一直过着恬静的隐居生活,要让他出山做官,几乎有登天之难。以前太平时期,身为太子的李亨曾多次提出过这样的请求,每次都被李泌严词拒绝了。

现在已到了非常时期,唐肃宗感到非得李泌的辅佐不可。于是开始耐下性子来施行的他的“登门槛”

逐步逼进的计谋。

唐肃宗特地命人去请李泌,但并不说是让人他来为官,只是会面叙旧。李泌当然应召前来。唐肃宗见到李泌之后,却当即想任李泌为右丞相。李泌赶紧推道:“陛下屈尊来待我,视我为宾友,实际上比宰相显贵得多了。我可以在陛下身边多住些时日,有了想法,都当及时相告,何必定要授官呢?”唐肃宗听这些话,表面上装出无可奈何的样子,心里却暗暗高兴:李泌已经接受下山会面的要求之后,又接受了答应参谋军国大事的要求了。从此以后,唐肃宗对李泌待以客礼,出门并骑,晚上同床,事事请教,有劝必从。这期间,李泌还为肃宗起草了颁发各地的诏书,甚至连立谁为天下兵马元帅、处理肃宗的长子与次子之间的关系等重大事件上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意见,唐隶宗一一欣然接受了。

当然,唐肃宗的最后要求是希望李泌正儿八经地穿上官服,名正言顺地成为他的臣下,从制度上保证这一大谋略家永远侍候在自己身边。因而他继续在“登门槛”。

不久,依李泌的意见,唐肃宗诏令长子广平王李椒为天下兵马元帅,统帅造将东征安禄山。李俶受命,请求给他一个谋臣。唐肃宗清楚,这个事关国家兴亡的大洪臣非李泌莫属。干是故意对李泌说:“先生白衣事朕,志节高尚,朕亦深深佩服。只是前几日朕与先生一同去检阅军队时,曾有军士窃窃私语说,黄衣为圣人,白衣为山人,怎么会混在一起?我需先生决谋定策,但也不能使军士滋生疑团。是不是请先生勉强穿上紫袍(五品以上官服为紫色),以免除大家的非议呢?”李泌心想;身着百姓衣服,夹杂在冠戴整齐的军人和朝官当中,也的确令人瞩目,不如披件朝服倒能省却众人注目,也就同意了唐肃宗的请求。唐肃宗即忙命人赐给最高级别的金紫色的官服。

李泌穿了官服笑着再来见唐肃宗。不料唐肃宗紧接着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笑着对李泌说:“既然巳经穿上了官服,又岂能没有官位?”说着把一纸敕文递给了李泌。李泌一看,自己已被授职“军国元帅府行军长史。敕文上盖着镇国大印,要想抗旨拒绝,显然大不顾情面了。再说自己已心甘情愿地穿上了官服,又何妨再加个官名呢?

从此李泌便在朝为官,为平定“安史之乱”出谋划策,作出了巨大贡献。“安史之乱”进人到第五个年头,史思明抢居了叛军头目的宝座。唐肃宗怕郭子仪功高震主,也把平叛大军从郭子仪手中交给了李光弼。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史思明率数十万大军猛扑两京。李光弼见敌众我寡,为确保西京长安的安全,干脆让出空城洛阳,亲率5万人屯驻河阳(今河南孟县西北),北连泽、潞数州,依托黄河,虎视洛阳,控制安军侧背,从而使史思明不敢贸然西进。吏思明见无法西进,李光弼的防守又无隙可击,便屯兵河清(今河南孟县西南),企图切断李光棉的粮道。李光弼于是驻军野水渡(今河南济源、孟津二县之间的黄河上)加以抵制。

两军对峙一日,傍晚,李光弼自回河阳,留兵千人,命部将雍希颖留守。临走时李光授告诫道:‘贼将高庭晖、李日越均有万夫不当之勇。他们来了,你等千万不要出战。如果他们投降,你们就与其一道回来。言里即走。众将领却听得莫名其妙,暗暗发笑。

第二天大清早,果有一贼将率领500骑兵来到野水。雍希领见来势汹汹,知道不可硬拼,便对军士们说:“来将不是高庭晖便是李日越,我们应听元帅告诫,不必出战;只须从容等着,看他如何行动。”于是裹甲息兵,吟笑静观。

来将走到防御栅栏下,看到李光弼所带的军队竟会如此松散,不禁大为惊奇。于是喝问守将;“李光弼在吗?”

雍希领道:“咋晚已回河阳。”

来将问:“留守的多少人马?”

雍希领答:“千人”。

来将问:“统将是谁?

雍希领答:“便是我雍希颖。’

雍希领是无名小辈,来将显然从未听说过,雍希颢见来将沉吟不答,左右徘徊,猛想起李光弼的话来,猜测来将莫非真是来投降的,赶紧发问:

“来将姓李还是姓高叩?”

“姓李。”

“想必便是李日越将军了个?”

“你怎么知道?”

“李光期元帅早有吩咐,他说将军你对唐廷素抱忠心,不过一时为史思明逼迫才勉强跟从叛乱,今特地命我在此等候,迎接将军归唐呢。”

李日越踌躇了一会儿,对左右说:“今天无法抓捕李光猢,只有雍希颢,回去无法交账,不如归降唐朝吧广众人均无异议,李日越便投降了。

雍希颌赶紧开了栅门,即带着李日越一起去见李光弼,李光强十分高兴,对李日越特别优待,并视为心腹猛将。李日越感激万分,请求写信去招降高庭晖。哪知李光弼却说:“不必不必,他自然会来投诚,与公在此地相见的。”众将领听后更觉奇怪,连李日越也被弄得糊里糊涂,不知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派知过了数日之后,高庭晖果然率所部前来投降。李光弼于是奏报朝廷,请求台李、高以官职。史思明失去了两员虎将,李光弼则转守为攻厂。

手下因见李光弼如此轻而易举地降服了两将,怀疑他们三个是否有约,便去问李光弼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李光粥说:我与两将素不相识,哪来密约?不过是因“隙’利导,揆情度理罢了。史思明经常对部下说,李光润只善于守城,却不会野战。我出城驻军野水渡,他当然视之为捕杀我的天赐良机,肯定要派猛将来袭击。史思明有个天大的毛病,就是残暴待下,对于败军之将无法容忍。如果哪位将军放过如此良几而让我生还,他还不要把那将军生吞活剥?李日越奉命而来,却得不到与我作战的机会,势难回去见史思明,请降后军岂不在情理之中?高庭晖的才勇远主李日越之上,他见史思明残暴,而李日越在唐军中得以宠任,自然也想到我这里来谋占一席之位。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李光弼接情度理,瞄准史思明酷待部下的“间盯,”有意制造李日越惧伯回去见史思明的情势,并安排优厚的待遇,从而使李日越、高庭晖自然而然地投降了唐朝。我们把这种根据对手之间的某种漏洞、空隙或者各种离心力,并有意加以放大,顺势使对手放弃敌对态度的计策叫作因‘隙’利导。”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往往需要奋力拼搏,才能使船前行。“因隙’利导则如顺水推舟,显得轻松自如。如果李光粥与李日越、高庭晖硬拚,且不说要损兵折将,付出极大的代价,而巨当时实际上处于不利地形,李光弼也无必胜的把握,李光弼妙用此计,则不费一枪一弹,不战而全胜。

老子说: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够驰骋于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中。这是因为虚空无形的力量能够穿入没有空隙的东西里面。我由此知道无为的利益不须用言语教导,不须讲解无为的益处,普天之下有什么能赶得上它呢?

列子说:天下有常胜的方法,有不常胜的方法。常胜的方法是柔弱,不常胜的方法是刚强。这两方面都容易明白,而人们却不去明白它们。所以,上古时代的谚语说:刚强的人认为任何事物都不能胜过自己;柔弱的人认为任何事物都可能胜过自己。认为不能胜过自己的,待到与自己相差无几时,那就危险了。认为可能胜过自己的,就不会有危险出现。用这种方法能取得胜利,用这种方法能应付天下的各种情形。这叫做不想取得胜利而自然取得胜利,不想应付各种事情而自然可以应付各种事情。

公元前279年,即赵惠文王二十年,奉昭襄王二十八年,秦昭襄王约请赵惠文王相会到西河外的渑池(在河南省铁门县),相互订立友好盟约。

渑池本属东周管辖范围,但泰国已控制了这一地区,因此赵惠文工十分担心会被秦王作为人质而扣留。于是,他召集群臣,共商对策。

赵惠文王说:“秦王曾以会盟的名义欺骗了楚怀工,将楚怀王国禁在咸阳,至今楚人还伤心不已。现在又约我相会,会不会像对待楚怀土那样对待我呢?”

廉颇和蔺相如都认为,如果赵王不会赴约,就是向秦示弱,会叫秦国看不起的蔺相如表示愿意护送惠王前去赴会:廉颇则表示,愿意辅佐太子固守本土。

赵惠文王听说蔺相如愿一同前行,便十分高兴地说;“蔺大夫尚且能完璧,何况寡人呢?

平原君赵胜说:“昔日宋襄公单车赴会,就遭到了楚国的劫持;鲁君与齐王相会于夹谷,有左右司马陪同,就全身而退。即使有蔺大夫为您护驾,最好也要挑选五千名精兵作为随从,以防不测;此外,再派大军离三十里外屯扎,这才是万全之策。”

赵惠文王听从平原君的劝谏,以李牧为中军大夫,使其率精兵五千名相随。并让平原君率大部队紧跟其后。

廉颇将赵惠文王一直送到边境上。廉颇对赵王说:‘大王与虎狼之工相会,结果实难预测。现在我与大王相约,估计来往道路上和相会所费时日不超过三十天。如果过期您还未归来,我就请求按楚国的办法立太子为王,以杜绝秦国的非份之想。”赵惠文王表示同意。

赵惠文王和秦昭襄王如期相会于渑池。双方置酒为欢,饮至半酣,昭襄王借着酒意说:“我听说赵王精通音乐,而我这里有宝瑟,请赵工弹一曲,以助酒兴吧了赵王脸红了,又不敢推辞。秦王侍者将宝瑟置放在赵王面前,赵三只得弹了一曲湘灵曲。秦王连声称好,并笑着说:“我曾经听说赵国的先祖赵烈候十分爱好音乐,想不到您尽得家传。”于是,命令御史记下这件事,秦国御史就秉笔取简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相会在渑池,赵王为秦王鼓瑟。”

蔺相如走到秦王跟前,说:“赵工听说秦工精于秦声,我特地恭敬地捧上瓦器,请求秦王敲击它,来相互娱乐。”

泰昭襄王十分气愤,对蔺相如不加理睬。蔺相如将盛酒用的瓦器取来捧着,在秦王面前跪着请秦王敲击,秦王就是不肯答应。

蔺相如说:“大王是否是依仗秦国强大的兵力来欺负人?可是,在这五步以内,我就可以把我的血溅到大王身上。

秦王的左右侍从被蔺相如的凛然正气征服了,谁也不敢上前。秦王虽然满肚子不高兴,但慑于蔺相如的威严,只得勉强地将瓦器敲了一下。蔺相如这时才站起,将赵国的御史召上来,让他写上:“某年某月某日,赵工与秦王相会于温池,秦王给赵王敲瓦盆。”秦王的大臣见蔺相如如此作践他们的君王,就很不服气。其中有几位从宴席中站起身,对赵王说:“今日赵王惠顾,请您割下五座城池替秦王祝寿吧厂简相如也对秦王说:“既然赵国进十五座城池给泰国,泰国也应该有回报,请求秦国用咸阳替赵王祝寿吧?”秦国的客卿胡阳等人私下建议秦王将赵王拘留起来。秦王不同意这样做。因为他已得谍报人员的报告,说赵国布署得相当周密,大军就驻扎在附近,因而不敢贸然行事。秦王知道用武力不可能沾到便宜,就更加敬重赵王,两人相约为兄弟,保证双方互不侵犯。

为了取得赵国的信任,秦王将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异人作为人质留在赵国。秦国的大臣们弄不懂为什么将异人作人质送往赵国,秦王就解释说:“赵国的力量正强大着,暂时不能图谋它。将王孙送人赵国,就是为了让赵国更加信任我,我就能专心致志地对付别的国家了。”大家非常佩服秦王的卓识。

渑池之会归来,赵惠文王非常感激蔺相如为自己挽回了面子。他对群臣说:“我有了两相如,就如泰山一样安稳,赵国的地位也就重过九鼎蔺相如的功劳真是谁也没法儿呀!’于是,拜涵相如为上卿,位出廉颇之右(古人以右最尊)。

廉颇对此愤愤不平,认为赵三十分不公允,他怨怼地说:“我出生人死,攻城掠地,维护赵国的安全,从情理上说应是我的功劳最大。蔺相如只不过稍微动了动口舌。能有多少功劳,官职却在我之上,况目他曾经是宦官的宾客?出身很低微,我怎么甘心屈居于他之下呢?今后只要我看到他,就一定要让他瞧瞧我的厉害。”

廉颇的话传到了蔺相如的耳朵中,从此每次上朝蔺相如都托病不去,以免与廉颇相遇。宾客们都以为两相如害怕廉颇,私下里常常议论这件事。

一天,蔺相如因故外出,恰巧廉颇也外出。蔺相如远远见廉颇的车队,就让手下人将马车赶到小巷中躲起来。等廉颇的车队过去之后方才出来。宾客们十分气愤,就一块去见蔺相如说;“我们远离故士,抛却妻儿投奔您的门下,是因为看重您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廉将军与您同列班,况且职位在您之下,然而廉将军竟然口出恶言。可是,您不仅不报复,反而在朝堂和路上都躲避他,您为什么如此怕他?真让我们感到羞愧,我们请求辞去。”

蔺相如说:“在你们看来,廉将军与秦王用比,谁更厉害呢?”

宾客们说:“那当然廉将军比不上秦王。”

蔺相如说:“以秦王的威严,天下没有人可与他抗争;蔺相如敢当面叱责他,侮辱他的群臣。相如即使没有才能,怎么也不会但仅仅而怕一个廉将军。我考虑的是,强秦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两个人在。如果我与廉将军相争,两虎共斗必有一伤,这样就为秦国侵犯赵国提供了机会。因此,我强忍着不与他发生冲突,是将国家大计放在首位,个人的得失放在次位。”

宾客们都为蔺相如的高识确论所折服,此后更加敬佩蔺相如。

然而,蔺相如愈廉让,廉颇愈气盛。赵惠文王十分担忧这件事。虞卿就自告奋勇地说合廉颇与蔺相如。虞卿见到廉颇后,先是歌颂一番他的功劳,然后话锋一转,说:“论功劳是你大,但论气量还是蔺相如大。”井将蔺相如对宾客所说的告诉了廉颇。廉颇听了感到十分惭愧,肉袒负荆,跑到蔺相如家中请罪,说:“鄙人志量浅狭,不知相国如此宽容,就是死也不足以赎罪。

蔺相如:“我们两人并肩事主,为社稷的重臣,将军能见谅,就是十分幸运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