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曾国藩冰鉴(第二卷)
2325600000007

第7章 神骨鉴附录(7)

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公元前660一前621在位)谓伯乐(以善相马着称,秦国人)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撤。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而面。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牧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上面这段对话的意思就是说,秦穆公对伯乐说:“你年纪大了,你的子孙中有没有可被派去访求良马的人呢?”伯乐回答说良马可以靠外表的形态、骨架去鉴别。但是要说到天下最出众的马,却只能靠一种若有若无、若隐若现的神态气色来鉴别。这种马跑起来快得马蹄不沾尘土,驾车快得不留车辙。我的子孙在相马方面都是下等人才,他们可以鉴别出良马,却鉴别不出天下最出众的神马有个和我一同担柴担菜的朋友,名叫九方皋,他在相马方面的功夫不在我之下,请让我引他来见您。”穆公于是召见了九方皋,派他去访求骏马。过了三个月后,九方皋回来报告说已经找到了一匹骏马,这马正在沙丘上。”穆公问道是匹什么样的马呢?”九方皋回答说是匹黄色的母马。”秦穆公便派人去沙丘上取这匹骏马,一看,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穆公得知后,十分不高兴,便把伯乐叫来并对他说坏啦,你推荐来让去访求良马的人就是连马的颜色、性别都不能区分,又怎么能鉴别出马的优劣呢?”伯乐听后深深地叹了口气说九方皋相马的技术竟是如此高明啊,这正是他大大超过我的地方。像九方皋所着眼的,纯粹是马的内在神韵;他只要得到了马内里所具有的出众品性,就可以完全忽略这马的外表;他只看重马内里所具有的出众品性,就可以完全忽略这马的外表,他只看重马的内在品质,而不看重马的外表。那些应当受到鉴别的方面,在他眼中暴露无遗;而那些不值得在意的地方,在他眼中都隐匿起来。也就是说,他只注意观察应该注意和重视的方面,根本不去在意那些无关紧要的地方。

像九方皋这样的相马技术,还有比相马本身更宝贵的意义。”后来那匹马被送来了,一看果然是天下难得的骏马。这段对话说明,伯乐相马的神技历来为人所叹服,而他无私推荐贤人的品格更为难能可贵。秦穆公让他推荐一个善于相马的人来代替他,他没有推荐自己的儿孙亲属,而是不遗余力地保举了相马技术高深的九方皋,从而确保了在自己身后,仍然会有真正的“天下之马”脱颖而出。

伯乐相马,注重马的内在本质,而不注重马的外形,九方皋相马更是如此。所以能够选出天下难得的骏马。相马同选人。现在,有些执政者,在选人用人方面,缺乏伯乐荐贤为公的精神,更缺乏九方皋的才能。

他们有的只是为自己着想,想的只是“位子、儿子、票子”,而不想党的事业、国家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是否后继有人。有的选人只看是否“听话”,是否能“按自己的意图办事”,是否维护自己的“独立王国”。而根本不看其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和人民,是否具有真才实学,是否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人民群众谋福利。这样,往往让一些心术不正的投机者得到重用,使真正的人才被埋没。这是完全不可取的。你要得到真正的人才吗?那么,就请学习一下伯乐和九方皋。

《国语·楚语》下篇中,记述了春秋时期赵简子和王孙圉在一次宴会上的谈话。在这次谈话中,王孙圉提出了人才是宝中之宝的观点,其政治见地实在令人敬佩。

楚国大夫王孙圉出使到晋国,晋定公(春秋时晋国国君,前511一前476在位,名午,晋顷公子)设宴款待他,晋国大夫赵简子(春秋时晋国卿大夫,赵武之子,即赵简子,亦称赵孟、赵简主)作陪。席间,赵简子击响佩玉作赞礼,并向王孙圉说道:“楚国的美玉白珩还在吗?”王孙圉答道在。”赵简子又说道:“这块宝玉价值多少呢?”王孙圉回答道:“未尝为宝。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勃,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又能上下悦于鬼神,顺道其欲恶,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又有薮曰云梦,连徒洲,金木竹箭之所生也。龟珠角齿,皮革羽毛,所以备赋用以戒不虞者也,所以共币帛以宾享于诸侯者也。若诸侯之好币具,而导之以训辞,有不虞之备,而皇神相之,寡君其可以免罪于诸侯,而国民保焉。此楚国之宝也。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宝之焉。围闻国之宝,六而已。圣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玉足以庇荫嘉谷,使无水旱之灾,则宝之;龟足以宪臧否,则宝之;珠足以御火灾,则宝之;金足以御兵乱,则宝之;山林薮泽,足以备财用,则宝之;若夫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就是说,这块白珩,我们从未把它看成宝,而视为宝的是善于辞令,能说会道的观射父,他善长外交,能够结好诸侯,不使我们国君在诸侯面前丢脸。还有一个左史叫倚相的人,也是楚国的宝。他能陈述先王的训诫,有条不紊地安排国家的各项事务,早晚向国君讲述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先王治国的法则,使国君不忘先王的功业而奋发进取。他还能讨得天地鬼神的欢喜,顺从他们的意志行事,使神鬼不怨恨楚国。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大泽叫云梦,连着徒洲,它是金、木、竹、箭、龟、珠、角、齿、皮革、羽毛的产地,这些丰富的物质资源,是完成国家税收,防备外患的物质基础,又是结好诸侯的馈赠礼品。这样与诸侯修好的物质具备了,又有善于交往的人员与诸侯联络感情,再有防备外患的准备,更有上天的照应,国君就可以消除与各国的阳阂,楚国人民就可以得到安宁的生活。这些才是楚国的宝贝啊。至于白珩,只不过是先王的玩物罢了,那算什么宝贝呢!我听说国家的宝,有六种啊。聪明而有才德的人,能够掌握形势、分析问题,并辅助君王治好国家,就把他当作宝贝;祭祀时用的玉,象征美好,使国家免遭水旱之灾,也应视为宝物;龟甲可使筮卜作为选善避恶的标准,也应视为宝贝;珠能防火,也是宝贝;金属能制造兵器,也是国家的宝贝;山林沼泽,是国家经济来源之地,也是国家的宝贝。像那些杂乱的鸣玉声,即使楚国地处边远,文化落后,也不能把它当作宝贝。

在2000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王孙圉就把人才列为“六宝”之首,看成是宝中之宝,确实具有很高的政治见地。今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口号。人才是创业之本,人才的兴旺发达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些观念日益深人人心。但是,我们确实有一些同志的认识远不及王孙圉这位古人。他们同赵简子一样,目光非常短浅。他们眼中无才,心中忌才。对人左右挑剔,求全责备,甚至弃人之才,毁人之才。所以,应该向这些同志进一言,没有现代化的科学文化知识,没有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各种人才,政权就无法巩固,四个现代化建设更无从谈起。人才是宝中之宜《资治通鉴·周纪》中记载了齐威王和魏惠王在郊外一起打猎时的一番对话,十分令人深思。书中记载说:

齐威王,魏惠王会田于郊,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惠王曰:“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徒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惠王有惭色。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齐威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前336一前320在位。齐桓公之子,名因齐)和魏惠王(战国时魏国国君,公元前;369一前319在位,魏武侯之子,名萤,又作太子萤)一同在郊外打猎,魏惠王问齐威王道:“齐国也有宝贝吗?”齐威王回答说:“没有。”

魏惠王说道我的国家虽然很小,但有十枚直径一寸、能照亮前后各十二辆车的夜明珠,难道那么大的齐国,能没有宝贝吗?”齐威王说道:“我们国家的宝贝与你的宝贝不同。我有一个大臣叫檀子,派他守南城,楚国就不敢来侵犯我们,泅水上的十二个诸侯都要来朝拜齐国。我还有一个叫盼子的大臣,让他去镇守高唐,赵国人就不敢到我河中来捕鱼。我的官吏中有一个叫黔夫的,让他去镇守徐州,北边的燕国就祭祀求福,希望我们不要去进攻他,西边的赵国也跟着祭祀福讨好于我,不要去进攻他们。这两国的百姓迁到齐国来居住的就有七千余家。我还有一个大臣叫种首,让他防备盗贼,经过他的治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如果把这四个大臣比作夜明珠,他们能够照耀千里,岂只照亮前后各十二辆车的夜明珠可以比拟的呢?”魏惠王听后,感到非常惭愧。

以什么为宝,反映了人们不同的志趣和政治见地。齐威王以人才为宝的见解,显然比魏惠王高明得多。齐威王的四个大臣能照耀千里,岂是照亮前后各十二辆车的夜明珠可以比拟的。人才是创业之本,也是守业之本,所以人才是宝中之宝。但是,要把创业之本变为现实,把宝中之宝变为改造世界的动力,还在于用人得当和人才本身的主观努力。

在《孟子·梁惠王下》中记载了齐宣王六年至七年间(前;1;——前;12),孟子与齐宣王关于怎样用人的一段对话。现摘录如下: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程求大木。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汝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

‘姑舍汝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我?”

这段对话的意思就是说,孟子谒见齐宣王时对他说:“您要建造一所宏大的宫室,就一定会派工匠去寻找巨木。工匠找来了巨木,您见了就很高兴,认为他能够胜任其职。如果工匠把木料砍小了,您见了就会生气,认为他不称职。人们从小研习一门技艺,长大后便想将它加以应用。可是大王却对他说:‘扔开你所学的那一套,照我的话去办吧!’这怎么行呢?假定您有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虽然价值连城,也必定会请玉匠来雕琢它。可是一谈到治理国家,您却对臣子们说:‘扔开你所学的那一套,照我的话去办吧!’这跟您教玉匠怎么雕琢玉石有什么两样呢?”

通过孟子和齐宣王的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孟子主张一定要把国家交给具有真才实学且德才兼备的人去治理,君主不应随便对其文武百官指手划脚,不要过多地干涉他们的行动,要尊重他们的政治经验,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放手让他们大胆地、创造性地去工作,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并在治理国家的实践中实现他们的政治抱负和主张。只有如此,人才才能广泛地涌现出来,才能乐于贡献出自己的全部智慧和才能,才能在事业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据《三国志·魏书·王卫二刘傅传》记载,三国时,一个叫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县人)的人,非常具有才华。汉献帝被董卓挟持西迁时,王粲来到了长安,左中郎将蔡邑(132一192,字伯喈,陈留圉人)见到他,便认为他是一个奇才。当时蔡邕的文才巳经非常出名,又受到朝廷的重视,经常车马盈门,高朋满座。一天,蔡邕正在家中宴客,家人来报王粲在门外求见,蔡邕慌忙起身拖着鞋子就出来迎接。蔡邕亲迎王粲进入客厅,客人们以为是贵客临门,大家不约而同地举目看他,却是一个年少体弱、容貌不扬的年轻人。

满座客人都感到惊诧。蔡邕立即向大家介绍说:“这就是三代显官的王公家的孙子,名叫王粲,很有天才,我不如他。”并说我准备把我家的书籍文章全部送给他。”由于蔡邕的介绍,王粲的才名被大家广为传扬。十七岁时,司徒征召他去做官,皇帝任命他为黄门侍郎,由于当时西京混乱,王粲没有就职。于是他便到荆州刘表那里寄身。刘表见王粲貌丑体弱,不拘小节,没有重用他。刘表死后,王粲劝刘表的儿子刘琮归附曹操。曹操委任王粲为丞相府的属官,并赐给关内侯的爵位。曹操摆酒汉滨以示庆贺,席上王粲举杯祝贺说:“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窥。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引三王之举也。”就是说,目前的形势是:袁绍起兵于黄河以北,倚仗兵多将广,妄图兼并天下,然而他对贤能之士不能使用,故人才外流。刘表拥有荆楚广大地区,坐以待变,自认为可仿效周文王从西方兴起成就统治天下的事业。而避乱荆州的人,都是天下的俊杰;刘表不知任用他们,所以国家无辅,日趋没落。而你聪明的曹公,在克定冀州之日,刚下车就整顿军队,收罗任用人才来平定天下。在平定江汉一带之后,便举荐、提拔了许多贤能之士,并把他们放在非常显要的位置上,因而天下的人都拥护你,响应你,文臣武将你都能重用,他们都愿为你尽力。你的这些做法,是古代贤君的行为。”王粲的中肯分析,受到了曹操的赞赏,于是便提升他为军谋祭酒。魏国建立后,官拜侍中,他知识广博,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