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最懂事的孩子
2328300000016

第16章 让孩子快乐起来(3)

孩子经常缠着大人讲故事,故事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孩子们的心。生动有趣、积极健康的故事,不仅能使孩子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而且有助于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那么,怎样给孩子讲故事呢?

1.内容要适合孩子的智力水平

讲的故事内容要适合孩子的智力水平。这表现在时间上不能太长,一般控制在20分钟内为好。如果家长给一两个孩子讲就可以因人制宜。小孩思想能集中,多讲一会儿也无妨,分心了就赶快刹住。在内容上,给2-3岁的幼儿讲些动物、植物和仙女等故事,故事要短,形象要生动,情节不要太曲折。4-5岁有了想象力了就可以讲些神话、童话、民间故事。形象可以丰满一些,词汇量要逐步增加。为了丰富孩子的想象力,要多用夸张的手法,甚至荒唐一些也未尝不可。再大了就应讲些历史人物的故事和成语、谚语故事,这些故事宣传爱国主义,富有哲理,是启蒙儿童思维和言语的好材料。家长对胆小的孩子多讲些勇敢者胜利的故事;对自私的孩子讲些自私者孤独的故事。从这一点讲,家长讲故事比教养员和老师更为重要,因为老师讲故事其对象是一群,他一般只能照顾到一个班的共性,而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个性进行针对性强得多的教育。

2.运用悬念

悬念就是挂念,它是孩子听故事时持有的一种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关切的心态反映。有人说故事是人类灵感的桥梁,悬念就是灵感集成的火花。悬念的引入,就是打破故事完整的格局,在关键处置疑,让孩子按故事的脉络去思考,索探余韵。故事悬念,通常有开篇悬念,情节悬念和结果悬念等,应视具体的故事内容和听故事对象择用或兼用。悬念的设置和运用,需要家长讲故事前认真钻研故事,精心设计讲法,悬念分布既可从故事内容的教育性入手,分解为情感悬念、问题悬念、事件悬念等;也可从故事的结构上设置,如层次悬念、连锁悬念等。当然,讲故事设置的悬念,是为了使故事跌宕起伏,曲直交错,增强故事艺术的感染力。不过,悬念设置频率、深度要因孩子而异,不能因设悬而让孩子听故事的兴趣受损。一般情况下,讲故事过程中设置的悬念,随着故事的推进,都要揭破,不能悬而无破。

3.加强针对性

孩子生理、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波动大,给孩子讲故事应敏锐地捕捉孩子的兴奋点,以增强双边同步效应。尤其针对孩子可塑性的特点,发现某些毛病和不足,可选有利于矫治的故事,通过故事形象来启发诱导,达到自我鼓励和克服不足。创设情境讲故事过程实际是一个还原生活的过程,孩子年龄小,社会生活经验贫乏,往往对故事的内涵领悟较困难。因此给孩子讲故事,首先应创设一种故事氛围,达到借景生情。具体做法可以通过“解题作铺垫,告诉孩子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要注意哪些情节和人物,等等。有这样一个开场,帮助孩子实现注意转移──集中到听故事上来,并意识到这个故事的新奇,作好听的心理准备。另外,要力求不断渲染故事环境,促使孩子神往于故事之中。情境渲染的途径很多,比如角度形象创设,讲故事者角色要到位,努力暂时摆脱或掩蔽自己的成分,按故事角色形象的个性及特点来寓情于境。言语情境创设不容忽视,言语是沟通讲者与听者情感的重要媒介,讲故事的语言生动,表象清晰鲜明,儿童化,可使孩子移情于境,增强故事的感染力。

4.身体语言不可少

给孩子讲故事时,身体语言是不可少的。因为孩子们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在认识上也多是感性认识,所以当家长借助手势、表情、动作、眼神等身体语言表达故事意思时,可以帮助孩子理解故事情节,增强印象,并给孩子一种亲切感,因而家长的故事也就更能受到孩子的欢迎。

5.让孩子开口

一个故事讲完了,家长可围绕故事给孩子提出几个问题。如:讲完《孔融让梨》这个故事,你可问孩子:“孔融把大梨送给了谁?”“孔融自己吃了个什么样的梨?”……这样既能帮助孩子记忆故事情节,锻炼思维能力,又可以使孩子开口,锻炼他的口语表达能力。而当孩子对家长讲的故事有了一定的记忆和理解之后,家长就应该让他自己试着讲述,忘了的地方给他提示,让他接着讲下去,这样无疑会鼓励他讲故事的积极性,天长日久,这对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让孩子敞开心扉

父母箴言

青春期是孩子人生中必然要经历的,也是一个人从孩提时代逐步向成人转变的过渡期。怎样对待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怎样才能让青春期的孩子向父母敞开他们的心扉,是家长们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一位叫孙洁的母亲曾讲过这样一件事。

我女儿14岁,性格开朗,活泼好动,就是喜欢和我们顶嘴。我可以强迫她安静,不许顶嘴,但是我想,如果这样,即使孩子嘴上不说了,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不告诉我们,那就更麻烦。其实,孩子大了,他们非常清楚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我觉得总把女儿看成不懂事的小孩,也不符合实际情况啊!于是,我主动和女儿讲些单位里的事,还有家里的一些事,能和她商量的,我都征求她的意见。我想给女儿一个印象:我们已经把她当成一个成年人来看待了。我在语气上把她当成一个大人对待。女儿明显感觉到了我们对她的重视,她除了感受到父母对她的爱之外,我们从她的脸上看得出来,她有了以前从未有过的自豪的感觉。不知不觉中,女儿也渐渐把她在学校里的事情告诉我们了。最让我高兴的是:有一次,她告诉我有一个男生给她写了纸条约会她,还问我该怎么办。要是在以前,她绝对不可能告诉我这么秘密的事。我真的很高兴女儿和我们的心贴近了。

家庭既是家长也是孩子安全、可靠的港湾,孩子回到家中,有权利在这个港湾中获得心理上的调整与生理上的恢复,以便更好地投入学习与生去。由此可见,孩子在家中向家长敞开心扉,家长理应高兴,并格外予以关注。

孩子喜欢对家长说话是对家长的信任,这很可贵。只要可能,家长千万不要打断孩子的话,或者表示厌烦,因为,这么一来,孩子比较脆弱的自尊心就会遭到伤害,弄不好,还会从此向你关闭敞开的心扉,实行自我封闭,这样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

也许,孩子在校内、外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一时又找不到可以信任的人诉说,只好独自闷在肚子里,待回到家再向家长倾诉。孩子这么做,无非有两个目的:一是孩子在倾诉过程中,不满的情绪获得充分的宣泄,从而使身心恢复到常态;二是孩子的一番倾诉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良策。对于前者,家长自然不必多话,只需坐下来热情关注即可。对于后者,家长就得认真思索一番,调动积累,以便用自己比较丰富的人生经验去指导孩子如何解决问题。

另外,也可能是孩子在学习或其他校园与社会活动中获得了优秀的成绩。这时,孩子向家长诉说的目的无非是想让家长与他一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对于这类诉说,家长更应该认真对待,并且向孩子祝贺:昔日的汗水与努力没有白流。可能的话,家长还可搞个家庭活动,以表庆祝,与孩子一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具体说来,父母怎样才能让孩子对自己敞开心扉呢?

1.创造合适的机会

“孩子,让我们来谈谈!”如果你们的谈话是这样开始的,结果往往是说话的只有你一个人。然而,在你们一起打完篮球、开车回家的路上,或周末一起洗衣服时,往往是孩子滔滔不绝、喋喋不休的时候。要想多了解孩子的生活,就要多创造这些对他们没有压力,和你一起活动的机会。

2.奖励诚实

当你的孩子承认他开了你的车去看电影,并且不小心在车的侧面划了一道时,确实他犯了不小的错误,但你必须首先对他的诚实表示肯定。孩子们最担心因为他们的错误行为而失去父母的爱,所以你要特别注意鼓励他们养成主动承认错误的好习惯。

3.控制你的反应

和孩子的谈话中,可能会有很多令你不高兴或失望的事情,你必须很好地控制你的情绪。比如,尽管当儿子告诉你他没有被校足球队选中时,你和他一样很失望,也不能让这种情绪表现出来。孩子都不喜欢让家长失望,如果你过分表现出失望,会造成以后他只报喜不报忧的后果。

4.慎用批评

不要过早地跳出来下结论,等待他把事情全部说完,边听边用“嗯!”“我知道这很伤你的感情”,这样表示理解的话,来鼓励他们把事情叙述完。听完了他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诱使他们自己发现问题的答案或者解决办法。随着孩子的不断成熟,我们越来越应该走到幕后,给孩子自己通过深刻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当然只要他们愿意,随时都能在我们这里获得帮助。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获得良好的自我感觉,而且他会逐渐把你当成一个可靠又对他有帮助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大人”,会更愿意和你交流。专家们说,自我感觉良好的孩子往往更愿意与人交流。

5.尊重孩子的隐私

即使对于最开放的、最友好的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来说,他们还是有他们自己的秘密。特别是青少年时期,他们开始学着和父母分离,越来越多的依靠朋友。这时的我们也应该降低我们的期望值,不要像小孩子一样要求他们把什么都告诉你。我们应该做的,只是让他们知道,如果你需要,我们永远在你身边。在轻松、民主的家庭环境里,他们反倒更能表现出他们的童心,不必装出大人的样子。

父亲要多陪陪孩子

父母箴言

不管父亲是怎样的,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需要父亲的参与。父亲不要总是拿自己工作忙当作借口,即使是再忙,也要抽空陪一下孩子,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负起父亲的责任。

当孩子一出生,和他最亲近的人便是自己的母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陪伴他一起走过的也是母亲。对于孩子来说,父亲就显得有一些无足轻重。这种情况是非常普遍的,在大家看来似乎没有什么问题。然而,根据有关研究表明,如果父亲只顾着赚钱养家,照顾孩子的责任全部落在了母亲的身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就会越来越感觉不到来自父亲的信息,让孩子觉得自己正在丧失父爱。

父亲通常会因为工作繁忙而无暇顾及孩子,也是因为工作问题,孩子和父亲几乎都见不上面,只是偶尔和父亲在电话里交谈几句。慢慢的,这种情况就会让孩子产生一种不祥的感觉,那就是:爸爸是不是不要自己了?当孩子产生这种感觉的时候,不管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会出现异状。孩子会变得难以入睡、经常做噩梦、爱发脾气。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其实,在孩子的心中,父亲就代表了力量和坚强,如果有父亲在自己的身边,孩子就会一有种安全感,也就会生活得很快乐;如果父亲经常不在自己身边,孩子就没有办法从父亲那里得到安全感,慢慢的就会产生很多问题。

其实,为人父亲的人总是认为自己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养家,而养家的前提就是要赚钱,想要赚钱当然就没有多余的时间陪孩子,也就减少了和孩子相处的机会,忽略了和孩子的交流。然而,不管是从家庭的和谐还是从对孩子的成长来说,父亲都应当经常和孩子做一些交流,陪伴孩子一起成长。有人说,母爱是最伟大的,也是孩子最不能缺少的,而父爱其实也和母爱一样是孩子不可或缺的。

和母亲比起来,父亲更具有勇敢和果断。因此,和父亲经常在一起的孩子身上有很多优秀的品质,可以让孩子的个性发展得更全面。比如,当孩子在做游戏的时候,和母亲在一起做的游戏可能只是一人扮一种小动物,两人一起做过家家的游戏,再不然就是你追我跑的游戏。然在,和父亲在一起做的都是一些关于运动或是智能性比较强的游戏,父亲还可能会在这些游戏中鼓励孩子去勇敢探索、克服困难。这样对于孩子来说,可以更好地发展孩子的性格。这也是为什么经常和父亲在一起的孩子会很坚强,很独立的原因。

为人父亲就一定要尽到为人父的责任,而作为一个父亲有以下几项职责:

1.让孩子快快乐乐的成长

根据有关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生下来就有一种属于自己的气质,当然,这不是说孩子天生就有快乐和悲伤的分别。其实,孩子的快乐是需要培养的。父亲和母亲相比起来,父亲显得快乐一些。因为,母亲通常比较敏感,就会容易受到伤害,也就会比较不快乐。

想要让孩子快乐,父亲应该让孩子明白,有些事情是越简单越快乐,不要把事情变得那么复杂。当孩子在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悲伤时,父亲应该让孩子知道,虽然自己有不如人的地方,但是有些地方是比别人强的。要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当孩子因为遭受到挫折而闷闷不乐的时候,父亲应该让孩子明白,挫折对于人们来说,更多时候是一种财富,挫折越多,财富也就越多。

2.把孩子的恐惧心理消除掉

有些孩子生性胆小,这也不敢去做,那也害怕面对。母亲对于这样的孩子总是格外的心疼,孩子害怕什么就尽量不让孩子去接触;孩子对什么恐惧,就不会让那种东西出现在孩子眼前。父亲则不会这么做,也不可以这么做,父亲要用尽各种办法,让孩子去面对自己所害怕、恐惧的事情,让孩子消除掉恐惧的心理。当然,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千万不要操之过急,而是要一步一步慢慢来。

3.让孩子科学地认识事物

孩子小的时候,妈妈总会为他们讲一些童话故事,在童话故事里,会有很多不可能的事情成为可能,比如:小花猫可能和小老鼠做朋友,小老虎和小山羊也可能在一起玩,甚至,连一些小花儿、小树也会有说话的可能……当孩子发出“为什么我们家的小花儿和小树不能说话呢?”这种问题的时候,妈妈又会告诉他们,在现实的生活中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这样一来,孩子就更迷惑不解了,甚至连妈妈都会觉得迷惑。但是,有时候为了能够让孩子听话,妈妈还是会用大灰狼来吓唬孩子,因此,孩子就会产生一些恐惧感。

面对这样的情况,父亲则应该让孩子科学地认识事物,让孩子明白,故事就只不过是故事而已,是人们的一种想象。并且,父亲要清楚地告诉孩子什么才是事实,这样才能让消除孩子恐惧的心理。

4.不要让自己的情绪影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