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诸子百家名句赏析
2335900000019

第19章 荀子

【原文】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注释】

选自《荀子·劝学》。尝:尝经。思:思考。须臾:一会,片刻。

【译文】

我曾经整天苦思冥想,还不如我学习一会的收获大。

【赏析】

荀子十分注重学习效率,他劝谏我们要善于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因为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善于学习是获取更多知识的关键,也是把自己从繁重的学习任务中解放出来的方法。

【原文】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注释】

选自《荀子·修身》。迩:近。

【译文】

道路虽近,不走就不能到达目的地;事情虽小,不做就不能取得成功。

【赏析】

儒家提倡做事要务实的原则。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也多次论述了务实精神对有志之士的影响。人要有了务实精神,做任何事情都能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靠空想、空谈,是办不成任何事情的,迟早会被社会所淘汰。

【原文】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注释】

选自《荀子·修身》。生:生存。宁:安宁。

【译文】

人没有礼法就不能生存;事情没有礼法就不能成功;国家没有礼法就不能安定。

【赏析】

无论是社会正常秩序,还是判断是非善恶都把礼法做为标准。在日常生活中,礼是修己、待人、接物的根本原则,它存在于人的意志思虑、饮食服饰、容貌态度、进退趋行中,它反映了人们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所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必须遵从礼的规范。如果不能以礼为先,是不可能使人民富裕昌盛,国家兴旺发达的。

【原文】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注释】

选自《荀子·荣辱》。帛:丝织品的总称。矛戟:矛,兵器名,在长柄上装有金属尖头,用以刺杀。戟,古代的一种兵器,是矛和戈的合体,兼备直刺、旁击、横钩的作用。

【译文】

对别人说友善的话,比穿上布衣丝服还要温暖;用恶语伤害别人,比矛、戟刺得还要深。

【赏析】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可见一个人的言行不能不谨慎,因为它直接反映了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高低。修养高的人,以尊重他人为原则,他们总是用善意的语言去说给别人听,听话的人会被他的语言所感动,或受到勉励,或有错就改,或转悲为喜等等。而那些修养低的人,以自己的利益为重,不顾及别人感情的承受能力,对别人说话随心所欲,更有甚者,用恶语伤害别人,这样必然造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无法与别人和睦相处。

【原文】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注释】

选自《荀子·荣辱》。义:合乎正义的行为和事情。荣:光荣,荣耀。辱:耻辱。

【译文】

把合乎正义的行为放在利益的前面是光荣的,把私利放在正义的前面是可耻的。

【赏析】

儒家思想十分注重义气,孟子就明确说过要舍生取义。所以生活中那些见利忘义的人往往为人们所不齿,所以人常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小人爱财取之以利。有些人为了满足私欲,不择手段,甚至触犯法律,结果受到法律的制裁,他们舍义取利的结果不仅丧失了自己的生命,而且损害了别人的利益。还有一些不法商人,在利益的驱动下,不顾人民的利益,用坑、蒙、骗的手段获取利益。所以应学习“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的思想,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原文】

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注释】

选自《荀子·非相》。罢:疲沓,软弱无能。知:同“智”。粹:纯,不杂,引申为纯正美好的。杂:混杂,不纯。

【译文】

君子贤能而能容纳软弱无能的人;聪明的人能容纳愚笨的人;才学渊博的人能容纳才学疏浅的人;道德纯粹的人能容纳品行不纯的人。

【赏析】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在日常与人交往中,我们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宽以待人,严于律己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如果对待别人的缺点,不能容纳而只是指责的话,那么他永远也学不到别人的优点,永远也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所以儒家所提倡的容纳,其实是一种美德,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原文】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注释】

选自《荀子·儒效》。不若:不如。至:到了,到达。止:停,引申为达到极点。

【译文】

没有听到不如听到,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看到的不如知道的,知道的不如实行的。学习到了实行这一步便算达到极点了。

【赏析】

学习和认识事物是要循序渐进的,闻、见、知、行便是四个阶段。耳闻可以获得间接的知识,但不如亲眼所见得来的真切,因为耳闻未必真实。但亲眼所见的只是对事物表面的感性认识,它不如反映事物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因为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加真切。只有理性认识是不够的,还要将它付诸于实践,虽然理性认识充实深厚,但也会贫乏,只有通过笃行,才能真正认识和掌握对象。总之学习和认识活动是离不开的,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原文】

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

【注释】

选自《荀子·儒效》。内:内心。诬:语言不真实,欺骗。

【译文】

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对内不用来欺骗自己,对外不用来欺骗别人。

【赏析】

荀子的这一理论与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观点极为相似。他们都认为治学是件严肃的事情。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来不得半点虚假。如果不懂装懂,不仅欺骗了别人,更是欺骗了自己,从而使自己永远处于无知的状态。这是一种愚蠢的做法。

【原文】

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

【注释】

选自《荀子·富国》。诛:惩罚,铲除。怨:心怀不满,抱怨。

【译文】

所以不进行教化就惩罚罪犯,即使刑法很多仍然不能战胜邪恶;而只教化不惩罚,那么奸邪的人就得不到制裁。

【赏析】

荀子在此论述了教化与惩罚的辩证关系。孔子认为对待邪恶应该是先教后罚;为政的首要目的便是用教化引导百姓,然后才是“进退诛赏”。所谓教化,就是一方面向百姓宣明礼义刑法,另一方面统治者必须作出表率。这样,百姓就会风从草偃,从善如流。教化与刑罚虽然有轻重之别,但是功效却不相同,治理国家,不能单靠某一方面,只有一起抓,相辅相成,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原文】

天有其时,地有其材,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注释】

选自《荀子·天论》。参:加入,配合。

【译文】

天有时令变化,地有丰富资源,人能治理并利用天时地利,这就叫做能与天地相配合。

【赏析】

荀子在此论述了人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中所具有的能动作用。虽然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人可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但是在利用自然时,一定要遵照自然规律,否则就会遭到自然的惩罚。

【原文】

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

【注释】

选自《荀子·君道》。德:品德。次:等次。论:按照。

【译文】

根据品德的高低而排定等级,根据能力的大小而授以官职。

【赏析】

昏君任人唯亲,明君任人唯贤。所以要做一个明君,必须按照品德的高低、才能的大小而授以官职,这就体现了人才有层次的思想,只有根据这一用人思想来制定用人政策和任职制度,才是完善的用人政策。只有按其德行安排官职,才不会造成社会混乱;只有按照自己的能力接受职务才不会陷入困境。

【原文】

乐者,乐也。君子乐其道,小人乐其欲。

【注释】

选自《荀子·乐论》。乐:“乐者”的“乐”读为yuH,指音乐。“乐也”的“乐”读为lH,指喜悦,快乐。

【译文】

音乐是快乐感情的表现。君子快乐是因其道德修养得到了提高,小人快乐是因其私欲得到了满足。

【赏析】

人是一种高级动物,但其本性也有耳目之欲、声色之好,所以人的感情需要通过这些活动得以渲泄,但人又受伦理道德的约束,所以人的内心情感需要适当的方式来表达,音乐就是其中一种。荀子从人性的角度解释了音乐的作用,他把音乐看作是表现人内心欢乐或悲伤的渠道和形式。

【原文】

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注释】

选自《荀子·乐论》。

【译文】

音乐对人的影响很深,教化人也很快。

【赏析】

荀子认为音乐除了具有娱乐功能,还具有教化作用。因为好的音乐作品能够激起人们心灵的震荡和共鸣,使人的精神得到净化。中正平和的音乐,可以使人民顺和而不淫乱;严肃庄重的音乐,可以使人民团结一致而不混乱。但如果邪僻放纵的音乐流溢社会,就会产生不良影响。所以,要代君王提倡高雅有教化作用的音乐,摒弃那些靡靡之音。

【原文】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

【注释】

选自《荀子·大略》。师:老师。傅:教育,教导。

【译文】

国家将要兴盛,必然要尊师重教;尊师重教,国家的法度就得到了保存。

【赏析】

荀子十分强调尊师重教的作用,他把老师的地位上升到了帝王的地位,认为二者同等重要。因为老师不仅起到传播知识的作用,还起到教化的作用,起到做人榜样的作用。教育搞好了,不仅能提高人的道德水平,知识水平也会大大提高,科技就会发展,物质就会丰富,人民就会安居乐业。因此只有“贵师重傅”才能使“国将兴”,而“贱师轻傅”则会“国将衰”。

【原文】

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恶死甚矣,然而人有从生成死者,非不欲生而欲死也,不可以生而可以死也。

【注释】

选自《荀子·大略》。甚:非常强烈,很。

【译文】

人的欲望没有比生更强烈的了;人的厌恶没有比死更强烈的了。但有人却舍生求死,并不是不想生存,而是认为在某种情况下不能偷生而应该去牺牲。

【赏析】

孔孟之道宣扬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荀子在此论述的也是这个命题。人生的目的不是肉体欲望的满足,不是社会荣誉地位的获得,更不是生命的保存和延续,而是对道德的觉悟与追求。道德比生命更有价值,在这种人生道德取向的影响下,历史上涌现出许多杀身成仁的仁人志士,他们为了国家和大众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所以匈牙利诗人裴多斐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原文】

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

【注释】

选自《荀子·宥坐》。芷兰:芷,白芷,一种香草。兰,兰花。芳:香气。

【译文】

况且香草和兰花虽生长在茂密的深林中,却并不因为没有人赏识而不散发芳香。

【赏析】

荀子在此赞扬了香草和兰花的不因无人而不芳。他的用意是劝谏那些怀才不遇的君子,不要因处境不顺而意志消沉,应加强自身修养,等待时机。他在此既强调了社会机遇的重要,又提出了在怀才不遇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的问题,“居不隐者思不远,身不佚者志不广”。

【原文】

人有气、有生、有知亦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注释】

选自《荀子·王制》。

【译文】

人有气、有生命、有知觉而且有礼义,所以是天下最高贵的了。

【赏析】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不在于具有气、生、知等自然属性,而在于拥有礼义即道德意识。这就使人不同于自然的对象而具有至上的价值,超越自然而表现为一种人文化的观念,并把这一文化作为确认人之价值的依据。

【原文】

古之所谓士仕者,厚敦者也,合群者也。

【注释】

选自《荀子·非十二子》。仕:做官。厚敦:淳厚,朴实厚道。

【译文】

古代所说的做官者,是朴实厚道之人,是善于与人相处之人。

【赏析】

荀子认为“厚敦”和“合群”是为政者必须要具备的两个标准。厚敦从字面上讲是朴实厚道,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敦厚”,但从内涵上讲,它包含着一种道德修养,这种修养就是务实精神,为政者只有具备这种精神,才能治理好国家。当然,为政者只靠“厚敦”还不能称为“士仕”,还必须“合群”。合群就是不脱离民众,能和民众打成一片。这样就便于了解民众所思所想,并能很好地加以处理,得到民众的爱戴。现在的各大公司聘用人才也把这两个因素作为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