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日本在华的间谍活动
2337100000003

第3章 导读满洲歹土——本书的历史背景

《日本在华的间谍活动》的作者万斯白是一个经历相当丰富、背景也十分复杂的人物。而他在这本书中描述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东北,也是列强在那里逐鹿争夺,导致国际关系犬牙交错的地方。季我努学社的康狄嘱我为本书写一篇导读,以方便读者读懂书中涉及的各种复杂的关系。在通读本书的精彩内容之前,读者朋友们预先了解一下那个时代的中国东北很有必要。

中国东北在地理位置上与俄罗斯交界,所以是沙皇俄国从17世纪以来就一直觊觎的地方。虽然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曾一度阻止了沙皇向东扩张的步伐,但随着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压迫下打开国门,俄国的势力也迅速地扩展到黑龙江、乌苏里江一线,俄国成为当时占领中国领土面积最大的列强。越过那两条江进入中国东北,对于俄国来说轻而易举。当然,俄国在这一地区占有的优势地位自然也引起同样觊觎中国东北的其他列强的担心与不满。开始,英、美也认为自己在中国东北有自己的利益,认为俄国的扩张是对其利益的威胁。而作为近邻的日本则更视俄国为该地区竞争的劲敌。于是,围绕在中国东北的利益,列强间的矛盾不断,冲突频仍。

1895年,日本在取得了甲午战争的胜利后,迫使中国割地赔款。但是,由于开始的条款中涉及辽东半岛,成为列强干涉的口实。俄罗斯联合其盟友法国及德国先迫使日本退出对辽东半岛的占领,同时又借款给中国以偿还对日赔款,取得了中国清政府的信赖,达成了“共同”修筑中东铁路的协议。

1903年开通的中东铁路的线路在地图上呈丁字形,西起满洲里,与俄罗斯境内自莫斯科开始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相连,东至绥芬河,接俄罗斯境内乌苏里铁路直抵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从满洲里与绥芬河的中间位置的哈尔滨,铁路开始向南到达大连。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当时的中东铁路构成了横跨俄罗斯西部到东部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一部分,因为那时俄国的统治者认为中国东北地区像楔子一样插入俄国的远东地区,所以不想绕道黑龙江北部地区从俄国境内将西伯利亚延伸到海参崴,而要穿过中国东北走一条“捷径”。这种将中国东北视为自己领地的做法显然打破了列强在这一地区的平衡,英、美先是在铁路建设方面与之对抗,而当俄国利用中国国内发生义和团运动的机会出兵占领中国东北后,日本更找到了借口,通过1905年的日俄战争终于达到了与俄国分据中国东北南北部的抗衡局面。中东铁路也相应地分为两部分,日本控制了自长春到大连的纵向部分,即“南满铁路”,俄国保留了满洲里到绥芬河的横向部分,即“北满铁路”。

到1907年,日俄依据第一次密约,更明确地瓜分了中国东北及外蒙古和朝鲜。即中国东北南部为日本的势力范围,中国东北北部为俄国的势力范围。日本与俄国,以及与这片土地有千丝万缕联系和利害关系的列强各国有勾结、有争夺,这种局面就构成了本书作者在中国东北活动的历史背景。这一历史背景说明:列强之间围绕中国东北的权益存在诸多的利益冲突与矛盾,这些冲突与矛盾的激化甚至导致了战争的发生。但是战争的结束,几乎都是通过牺牲中国东北的利益得到实现的。

另一方面,在那一时期,积贫积弱的中国面对列强在中国东北的为所欲为则几乎没有抵抗的能力。清末的改革虽然力图振兴东北,但在对外关系上官员们要么主张“联俄拒日”,要么呼吁“联日拒俄”,最后则提出“放任列强进入,在列强竞争的缝隙中寻找机会”的无奈的建言。虽然这些主张的思想与理论基础都是千百年来形成的“以夷治夷”思想,但是,处于朝气蓬勃的强盛的汉唐时期中国的“以夷治夷”,和没落到对列强的进入没有任何抵抗能力的清末民初时期的“以夷治夷”,显然不可能有同样的结果。寄希望于列强竞争的“以夷治夷”,其结果必然是“为夷所制”。从这个意义上,没有任何列强能够真正考虑中国的利益。对于中国来说,这些列强只有获取利益的多少之分,没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东北的开放程度相对比较高。从地域上看,特别是中东铁路沿线,尤其是哈尔滨和大连这两个城市,哈尔滨与俄罗斯的关系、大连与日本的关系,都是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本书的许多事件在哈尔滨发生,因为哈尔滨自中东铁路修建后,就成为很重要的中心城市。哈尔滨自1906年对外开放,从那时起,东正教传入,先后建设了二十余座教堂;大量侨民流入,先是来自俄国,继而来自日本和其他许多国家。

俄国侨民的流入伴随铁路的修建,由于中东铁路公司设在哈尔滨,所以铁路公司在这里掌握有相当多的附属地,开始有大量俄国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定居,然后是各种行业人员陆续进入。所以,中东铁路公司提出在附属地建立自治公会,即将该地作为“国中之国”的自治地区。当时主要分为道里区、南岗区和道外区三大部分的哈尔滨市区中,前两部分都属于自治会管辖,可见其势力很大。

日本侨民也不甘示弱,从中东铁路建设开始也迅速进入,在俄国自治会控制的道里区建立了侨民团体松花会。到1916年,共9万人口的哈尔滨市内有俄国、日本、波兰、英国等侨民4万人。

1917年俄罗斯十月革命发生后,大批俄国侨民迁居中国东北,特别是哈尔滨,形成俄国侨民迁居的高峰时期。1923年定居哈尔滨的俄国侨民竟然达到20万人,甚至超过当地中国居民的数量,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俄国侨民聚居中心。

哈尔滨市自然成为重要的国际大都市,先后有二十多个国家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以照顾管理本国侨民,也充当了干涉中国正当权益的先锋。大量居住在中国东北的外国侨民产生的种种需求促使东北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其中很有特色的是外国报刊书籍的出版与发行,当然,大量外国侨民的流入呈现的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局面,也为许多不逞之徒提供了崭露头角的机会。这是作为国际间谍的万斯白在当时的中国东北活动起来并不显山露水,没有丝毫障碍,甚至如鱼得水的重要原因。

万斯白在东北地区活动的那一时期,也是东北政局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不久,趁其国内战争混乱无暇顾及周边,并曾宣布废除沙皇俄国和一切国家订立的不平等条约,中国北京政府有可能改变对苏俄政策,解聘俄国的铁路局长。但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很快改变了态度,不愿将中东铁路让与中国,宣布铁路所有权属于苏联,任命新的苏联方面的铁路公司会办和铁路管理局局长。通过与中国签订的《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在哈尔滨临时开设总领事馆,苏联一方面继承了沙皇时期奠定的在中国东北的权益,另一方面则要求在哈尔滨的俄侨选择是否加入苏联国籍,导致在哈尔滨的俄国侨民大批南下迁居,留下的则面临生活的艰辛,产生巨大动荡。这一动荡则直接影响了当时中国东北的社会环境,削弱了苏联在中国东北北部的影响。

民国初年,东北政局的混乱造就了各路军阀势力走马灯式地上场下场,逐渐显露出张作霖的能力与手腕,同时他也要应付来自国内外的种种压力,特别是与各列强周旋。所以在他的周围也聚拢了一批来自不同国家的各色人等,其中就包括万斯白。万斯白也得以近距离地观察东北政局的变化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特别是东北地方当局与日本人之间的斡旋与交涉。

在这一过程中,从铁道守备队发展起来的关东军代表了狂热的以占领“满蒙”利益线为目标的日本军部少壮派的政治主张,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完全改变了东北的政局。在东北三省逐步被日本军队占领,并在日本的控制下成立了“满洲国”傀儡政权的过程中,日本与苏联及各列强的关系也发生了相应变化。1935年3月,苏联把中苏共同经营的中东铁路北段(北满铁路)以1亿4000万日元卖给了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终于使东北成为日本完全排他的“一统天下”,包括万斯白在内的长期生活在中国东北的外国政客、间谍及各色人等也失去了浪迹生活的空间。

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中国东北历史,对于认识日本与列强在争夺东北权益方面的种种手段,认识日本军人和特务在东北的卑劣行为,万斯白的这本书确实是值得一读的。

步平

2014年2月

(本文作者是中国抗战史学会会长,中日历史共同研究委员会中方首席代表,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原所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