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趣谈外国著名文学家
2348000000006

第6章 弥尔顿

1608年12月9日,弥尔顿出生于伦敦一个富裕的清教徒家庭。父亲爱好文学,受其影响,弥尔顿从小喜爱读书,尤其喜爱文学。1625年入读剑桥大学,并开始写诗,1632年取得硕士学位。因目睹当时国教日趋反动,他放弃了当教会牧师的念头,闭门攻读文学6年,一心想写出能传世的伟大诗篇。

1638年弥尔顿为增长见闻到当时欧洲的文化中心意大利旅行,拜会了当地的文人志士,其中有被天主教会囚禁的伽利略。弥尔顿深为伽利略在逆境中坚持真理的精神所感动。翌年,听说英国革命即将爆发,便中止旅行仓促回国,投身革命运动。

1641年,弥尔顿站在革命的清教徒一边,开始参加宗教论战,反对封建王朝的支柱——国教。他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发表了5本有关宗教自由的小册子,1644年又为争取言论自由写了《论出版自由》。

1649年,革命阵营中的独立派将国王推上断头台,成立共和国。弥尔顿为提高革命人民的信心和巩固革命政权,发表《论国王与官吏的职权》等文,并参加了革命政府工作,担任拉丁文秘书职务。1652年因劳累过度,双目失明。

1660年,王朝复辟,弥尔顿被捕入狱,不久又被释放。从此他专心写诗,为实现伟大的文学抱负而艰苦努力,在亲友的协助下,共写出3首长诗:《失乐园》(1667),《复乐园》(1671)和《力士参孙》(1671)。

1674年11月8日,弥尔顿猝死于伦敦。

黑暗中的舞者

1608年,弥尔顿出生于伦敦一个富裕的公证人家庭。他的父亲富于激进的人文主义思想,年轻时曾从天主教改信进步的新教,以至于被逐出家门。同时,他在古典文学方面颇有造诣,在音乐方面的成就更高,有曲谱传世,常在家中举办文艺界人士的聚会。小弥尔顿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幼受庭训,耳濡目染,从小就与文学艺术结下不解之缘。10岁时,父亲为他聘请了一位思想进步的家庭教师,使他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感染。1620年前后,弥尔顿进入当时最好的中学——圣保罗学校读书,刻苦攻读拉丁文、希腊文、希伯莱文、法文、意大利文、英国文学和历史、地理等课程,这里的老师博学而又开明,培养了小弥尔顿勤奋治学、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1625年,弥尔顿进入剑桥大学的基督学院读书,他厌恶那些经院式的课程,但在拉丁文和诗作方面崭露头角。1629年的诗歌《圣诞清晨歌》是他的成名作,此诗文辞清丽、韵律铿锵、想象力丰富,代表了他初期的诗歌风格。次年的《莎士比亚碑铭》则展现出他在文学上的远见卓识,在其他人轻视莎士比亚时,弥尔顿看到了这位刚刚去世不久的戏剧家在文学方面的不朽价值。

1632年,弥尔顿获得了硕士学位。因为当时的英国教会日趋腐败,他不愿同流合污,所以在选择志向时,他拒绝去当牧师,宁可回家继续求学。在父亲的支持下,他隐居6年之久。在这时,他立下鸿鹄之志,要创作一首堪和荷马史诗比肩的伟大诗篇,而他有句名言:“谁要希望自己能成功地写出值得称赞的诗作,就得自己成为一首诗。”为了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他博览群书,学究天人,出于练笔的需要,他也创作了一些中短篇诗作:《快乐的人》、《沉思的人》、《科马斯》和《黎西达斯》。

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1638年,弥尔顿前往当时欧洲的文化中心意大利游历,一路与当地的文人墨客唱酬,名声大噪。他还专程拜访了处于天主教囚禁中的伽利略,被后者的精神力量所鼓舞。翌年,是英国的多事之秋,闻之革命即将爆发,弥尔顿中止了计划中的希腊之行,毅然返国。他满怀爱国热情地说:“国内同胞今天正在为自由而战,我不该这样优哉游哉,逍遥国外。”

波澜壮阔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了,作为一介书生的弥尔顿自觉地让位于作为革命斗士的弥尔顿,他以笔为剑,在宗教方面攻击主教制,在政治上攻击暴君专制,始终站在革命斗争的最前列。当时报纸杂志还不发达,最有效的宣传工具是小册子,他在1641年写下的《论英国教会的教纪改革》、1642年的《论教会必须反对主教制》、1643年的《论离婚的必要性》和1644年的《论出版自由》,博古论今,慷慨陈词,宛若一枚枚重磅炸弹,动摇了封建制的思想基础,在当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1649年,革命阵营将国王查理一世推上断头台,宣布成立共和国。这是史无前例的大事,全欧洲为之震惊,舆论大哗。当时克伦成尔革命政府邀请弥尔顿担任外文秘书一职,弥尔顿欣然从命,为匡正舆论,用拉丁文写了一系列政论文章,捍卫共和政府,与逃亡欧洲大陆的保王党展开论辩。《论国王与官吏的职权》(1649)一文旁征博引,证明人民有权废除甚至处死暴君。《为英国人民声辩》(1651)和《再为英国人民声辩》(1654)驳斥所谓犯上弑君的指控,维护共和体制。后来,恩格斯高度评价弥尔顿,说他是“第一个为弑君辩护的人”。然而,因劳累过度,弥尔顿双目失明。1658年克伦成尔逝世后,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封建势力积极准备卷土重来,革命者纷纷逃亡,已经没有人敢于站出来为革命辩护了,就在这样的白色恐怖下,弥尔顿不顾自己又瞎又病,在复辟迫在眉睫的时刻毅然发表了最后的小册子:《建立自由共和国的捷径》。由此可见,弥尔顿是唯一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勇士,是绝不妥协的民主革命派。

1660年5月,查理二世复辟,伦敦城钟声不绝,国会议员长跪不起,乞求国王的饶恕。已死的克伦威尔的尸体被挖出来挂上绞架,部分革命领袖被断头挖腑,弥尔顿作为“弑君的辩护人”也被捕入狱,他的家产被抄没,书籍被焚毁。但碍于弥尔顿的声望,以及悲惨的处境,谁也不愿意在判决书上签字承担骂名,当局才在绞刑架下当众烧毁了他的两本书,以示惩罚。弥尔顿得以死里逃生。

1660年离开法院卫士看守的牢房以后,弥尔顿又搬了几次家,最后在如今被叫做班山街附近的一所房子里住了下来。反复发作的痛风消耗着他最后的生命,尽管他的手已肿胀,但还是愉快地歌唱着,坐在门口晒太阳,穿着灰色粗布衫接待来客,或者在花园里接连几个钟头地散步。但是无论眼下的景色多么迷人,他都看不到,完全的失明让他更接近心中的光明。在这所房子里,他一住就是12年,其间遭遇了伦敦大瘟疫与大火灾,但依然坚持完成了《失乐园》的部分创作,其后的两部《复乐园》及《力士参孙》也是在这所房子里完成的。这三部空前绝后的无韵史诗巨著代表了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并以其复杂性与完美性征服了西方世界。然而,《失乐园》这部名著在当时的身价几乎等同于废纸,它的出版在弥尔顿有生之年只为他带来了10英镑的收入。但其构思与创作早在霍顿时期就开始了,几乎贯穿了弥尔顿的一生。

1674年,弥尔顿与世长辞,但他的精神与作品永远为后世所景仰。

黑暗中,毫无出路的你,是选择与黑暗抗衡还是绝望堕落?弥尔顿的倔强和坚强,恐怕是令黑暗也畏惧了。人的一生会遭遇很多难题,是妥协还是反抗,一切尽在你的掌握中。乐观而积极向上的人,哪怕是失去了光明,一样可以尽情地狂欢和舞蹈。这些怒放的热情,将极致地诠释生命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