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红军长征西征在宁夏
2351900000004

第4章 最早进入宁夏的红军:红二十五军(2)

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上将,当时任红二十五军政治部组织科长,他是亲历者。刘华清在回忆和谈到他随红二十五军到达单家集的经历时说:军政委吴焕先要他用毛笔把“三大禁令”和“四项注意”写成大标语,贴到街上。同时,吴焕先还亲自到清真寺拜访,召集阿訇和当地知名人士座谈,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宣传红军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相关纪律。在单家集期间,部队严格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积极开展助民活动,秋毫无犯。时任军医院院长的钱信忠和医护人员,还热心为群众治病。这样以来,红二十五军深得广大回族群众的信赖,受到了热烈的欢乐,留下难忘的印象。

刘华清的回忆,从多个层面为我们了解红二十五军在单家集的活动,提供了难得的真贵史料。

8月16日,军长程子华、政治委员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向兴隆镇清真寺赠送锦缎横匾,上书“回汉兄弟亲如一家”八个大字,还有丰厚的礼品等。兴隆镇的回民也深受感动,称赞红军是“仁义之师”。清真寺的阿訇也按照回族礼节宴请了红军领导,还杀羊宰牛慰劳红军;并送来了一群染成红颜色的大肥羊送到军部回访,显示了回民与红军的友好情谊。

这时,一方面,红二十五军仍然得不到党中央和一、四方面军北进的消息;另一方面,也不能长时间停留在这一带,因为前后都是国民党的追兵。

17日傍晚,红二十五军离开兴隆镇,开始向陕甘根据地转移。回族群众男女老幼走上街头,摆上油果点心案桌,为红军送行。

当红二十五军离开单家集时,马青年等十几名回族青年参加了红军,隶属于政治部,负责联络宣传工作。回族青年参加红军,为红二十五军增加了新的成份,有助一红军的大发展。同时,也为回族青年提供了人生的大舞台。

红二十五军在单家集的经历,创立了民族宗教政策的典范。他们的所作所为,赢得了广大回族群众的认同,他们依赖这支队伍,他们也盼望这样的队伍。红二十五军模范地执行民族宗教政策和爱民的实际行动,戳穿了国民党的欺骗性宣传,军民关系更为密切,他们为中央红军经过这里奠定了良好的回族群众与红军的关系。月余后,当中央红军再来到单家集时,他们还以为红二十五军回来了,同样受到了广大回民和其他群众的热烈欢迎,并向后来者诉说着红二十五军模范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经历。这些,都深深地留在毛泽东的心里。毛泽东主席曾赞扬红二十五军路过回民区所做的工作时说:红二十五军政策水平很高,民族政策执行得很好。(《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第163页,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

当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与红二十五军会师后,毛泽东提起这段往事时,还夸奖了红二十五军长征途中善于做群众工作,民族政策执行得很好,政策水平很高。

缘此,当地群众还编唱歌颂红军的歌谣。《红军西征》一书里,收录有一首《红军纪律真正严》:

红军纪律真正严,不拿群众一针线。

不进屋室和院内,买卖公平给现钱。(李德明执笔《红军西征》,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攻克隆德县城

8月17日,红二十五军3000余人,在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政治委员吴焕先率领下,离开兴隆镇,沿西兰公路东进,一举攻克隆德县城。

红二十五军驻军兴隆镇休整期间,就已经派出便衣来隆德县城侦察防务,了解相关信息。当时隆德县城驻有国民党刘宝堂部新编第十一旅一个营和隆德保安队100多人。当得知红二十五军东进消息后,一面派人在县城外围北象山修筑工事;一面派人占领县城外围制高点堡子山,留一部分武装力量防守城池。

依《隆德县志》记载,8月17日,红二十五军大部队从兴隆镇、单家集出发,沿好水川东进,经贺家堡子、姚杜家、杨家河、王三道等地进入红土路村。另一部分策应部队从贺家堡子附近的陈田玉村上山,经李哈拉、彭家阳洼到神林阎家庄子,再经沙塘铺向隆德县城运动,并警界西兰公路。当天,一部分红军在北象山(隆德县城外围的山)与国民党守军接火,国军未敢恋战即退入城中,红军占据北象山后,即开始攻城。午后,守城的国军从南门逃跑,县长林培霖及政府官员连同堡子山守敌逃往石窑寺躲避。红二十五军一面处决司法、教育部门官员,放出在押“囚犯”,一面开仓放粮,接济贫苦农民。

攻克隆德县城,虽然持续的时间不长,但影响很大。致使国民党急调各路军队前往隆德围剿。当天,国民党毛炳文部自界石铺东进,马鸿宾部三十五师前来堵截。看来县城是不能再守了,怕遭国民党军队东西夹击。黄昏时分,红二十五军攻城部队退出县城,撤回红土路村。凌晨,先遣部队从红土路出发,经张银、水磨、蔡家湾、杨家店一路,沿西兰大道翻越六盘山。大部队于次日清晨在好水伏龙寺集结后,翻越六盘山东进,进入固原县和尚铺、瓦亭、三关口一带。

瓦亭峡,是汉唐以来著名的关隘,是历史上中原北出塞外的必经要地,以铁瓦亭而闻名。红二十五军东进行至瓦亭峡,与前来堵截的国民党三十五师一0三旅马应图部遭遇。双方激战后,马部溃退,红军主力推进到固原县蒿店、平凉安国镇一带,直逼甘肃平凉、泾川地区,国民党军队紧紧咬住不放,接连发生战斗。在甘肃平凉南白水镇和马莲铺以东的打虎山高地,又是一次激战,打垮了敌35师马鸿宾部105旅,歼灭一个营。在泾川县城西南的四坡村,部队遭到国民党马鸿宾三十五师的突然袭击,驻防泾川的马部208团向正在渡河的红军发起进攻,激战中政委吴焕先壮烈牺牲,时年仅28岁。

在副军长徐海东的指挥下,红军封锁马部退路,冒雨反击前来突袭的马部208团。一番激战后,马部纷纷溃散,团长马开基被红军击毙,俘虏数百人。

这一时期,红二十五军主要活动于隆德、平凉、固原、泾川、崇信、灵台、华亭等地区,切断西兰公路18天,是红二十五军西征北上大周旋战略行动时期。在客观上,迫使蒋介石一再调整原用于堵截中央红军的兵力来对付红二十五军,对于中央红军的北上行动起到了具大的战略性配合作用。红二十五军在陇东地区与各路敌人周旋期间,想方设法派人打听中央红军行动的确切消息,但都未能获得。与此同时,国民党的大部队数路逼近,红二十五军孤军作战,处境很难:与中央红军一时难以取得联系,陇东地区国民党军队前后堵截。面对这样的特殊环境,省委决定红二十五军东进北上,与陕北红军会合。先取得陕甘苏区的巩固,再配合红军主力北上。

9月初,红二十五军强渡泾河,经镇原、庆阳县境兼程前进,途中多次击败尾追的国民党军队,于1935年9月15日抵达延川县永坪镇,与陕甘红军会师。红二十五军所到之处,根据地人民热情欢乐和慰劳,到处洋溢着喜迎亲人的欢乐场景:

一杆杆红旗空中飘,红二十五军上来了;

长枪短枪马拐枪,

一对对喇叭一对对号;

头号盒子红绳绳,军号吹起嘀嘀哒……

(曲涛、李仲立《陇东老区红军史》第204页,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

一曲“信天游”民歌,表达了根据地人民的盼望与心声。

9月7日,红二十五军到达豹子川后,鄂豫陕省委召开会议,因军政委吴焕先在泾川县四坡村战斗中牺牲,决定由徐海东任军长,程子华改任政委。之后,到达延川县永坪镇。9月16日,红二十五军与刘志丹率领的西北红军主力兵团在永坪镇胜利会师,合编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高岗任政治部主任,郭述申任政治部副主任。此后,一支7000余人的红军队伍活跃在陕甘革命根据地。劳山、榆林两次战役,给东北军以沉重打击,稳固了陕甘根据地,以实际行动迎接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

徐海东大将

追溯红二十五军在宁夏的经历,徐海东大将是一个重要人物。他在一年之后的红军西征期间,再度进入宁夏。这里,仅作些简略介绍,以便于对徐海东和他的红二十五军在宁夏期间的经历和影响有一定的了解。

徐海东(1900—1970),湖北黄陂县(现为大悟县)人,原名徐元清。祖上六代人都是烧窑工,属于传统手工业者。徐海东也当过十几年的烧窑工人,艰苦的生活环境,磨炼了他强烈的反抗精神和不畏艰辛勇往直前的胆略。1925年参加了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在他的家乡湖北黄陂县一带组织工农武装,参加了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在革命战争的实践中学习战争,研究战争规律,逐步掌握了指挥战争的战略战术。红二十五军北上西征时,他已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红军将领。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长征开始,他和吴焕先等人,率领3000左右的红军队伍,在向西北进军的过程中,不断同十几倍、几十倍优势的敌人作战,灵活机动,创造战机,打了很多出色的胜仗。20多年前,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了徐海东的回忆录《生平自述》一书,对他的经历及红二十五军进入陕、甘、宁地区,到达陕北根据地,都有回忆性记载。在徐海东的笔下,我们看到了当时红二十五军在宁夏南部的活动经历。

红军进入陕南以后,就开辟了一片新天地。1935年7月中旬开始,红二十五军西征北上思路已经很明确:配合红军主力北上,迎接党中央,迎接毛主席。在子午镇以西20的地方举行的省委紧急会议上,徐海东坚决主张西征北上,“能牵制敌人,保证中央顺利北上,对全国革命也有意义。在此行动中,即使我们这三千多人牺牲了,也是光荣的。”徐海东这样认为。

红二十五军西征北上,是由子午镇启程的。在双石铺这个地方,消灭了胡宗南部的4个连,活捉一个少将参议,从他口供中进一步证实了中央红军和四方面军北上的消息,同时还获得了不少情报材料。双石铺,是陕西和甘肃交界的地方。这里原本就是古战场。三国时代,马谡失街亭的故事大概就发生在这里。西进完成后,徐海东建议挥师北上。攻打天水北关,就是徐海东亲自带队打下的。这里是胡宗南部后方基地,徐海东打下天水北关,来得很突然,一时国民党方方面面的人都非常紧张,急忙调兵遣将往天水运动,红二十五军就放弃了攻占天水的计划。但攻占天水北关,对中央红军必然减轻压力。

红二十五军过渭水后,徐海东考虑的下一个军事行动,如果接不到中央,渭水河上又得一次恶战。此时,他想到了石达开大渡河全军覆灭的教训。当打下秦安以后,情况有所变化。如果接不到中央,就进陕北。有了这个思路,红二十五军继续西进北上,占领通渭,一直威逼到静宁附近,有力地牵制了国民党毛炳文部。

进入宁夏南部固原境内,以西兰公路为依托活动了半个多月。红二十五军在兴隆镇休整3天,这里是回族聚居地区。休整期间,很好地执行了少数民族政策,为了争取回族的力量,共同抗日。做了许多争取与团结回民的工作。为了尊重回民的风俗习惯,部队不入清真寺,不吃猪肉,不动用回民的家具。军部还向回民送匾和银锭。民族政策执行得好,军纪也好,深得回民的信赖。回民或对红军报告消息,或为红军做向导,影响很大。

在兴隆镇的日子,相对平静,红军真正得到了休整。

打下隆德后,当天黄昏,与毛炳文从兰州调来的增援部队展开激战。在这里不能拖得时间太长,也不能耗战,红二十五军就翻越六盘山,沿古丝绸之路,经瓦亭,过三关口,向平凉逼近,边走边打。在平凉南白水镇与马鸿逵一个旅相遇,消灭其部一个营之后,继续向泾川挺进,在泾川消灭马开基团(团长马开基当场击毙)。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这一战役中光荣牺牲。

红二十五军仍得不到一、四方面军行动方向的准确消息,即决定进陕北与刘志丹会合,由平凉东四十里铺,强渡泾水,经镇原、西峰镇等地进入陕北根据地,在陕西延川县永坪镇与刘志丹同志见面。两军会合之后,红二十五军与陕北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合编为十五军团,徐海任军团长,刘志丹任副军团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

红二十五军长征途中西进北上及在宁夏南部的活动,徐海东起着关键作用。本来,1934年红二十五军组建后,徐海东就被任命为军长。1934年9月,红二十五军奉中央指示战略转移后,徐海东在鄂东见到了从中央派来的程子华,听说他在中央苏区当过师长,徐海东便向省委提出由程子华任军长,徐海东就做了副军长。但实际上,长征途中,省委书记徐宝珊、军政委吴焕先,都信赖徐海东的战略思想和战斗中的指挥艺术,遇有战事,他们总要徐海东先提出个作战方案,然后大家再讨论。因此,西征北上过程中,打了不少胜仗,摆开了数十倍于红二十五军的国民党军队,包括进入宁夏南部,活动于西兰公路沿线,以迎接红军北上的战略思想,大多都出于徐海东之手。

在共和国的十位大将中,徐海东出身最苦,也是战斗负伤最多、最重的一人,他作战勇猛,有“徐老虎”之名,又称“中国的夏阳伯”。蒋介石称他为中国文明的一大害,国民党曾把他与毛泽东、朱德并列为通缉悬赏额最高的三个人。斯诺在他的《西行漫记》中对徐海东的军事才能和神秘的传奇经历有较多的笔墨描述,在他看来,要了解红军,了解中国革命,徐海东就是一个典型。毛泽东对徐海东的评价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誉为“中央红军之向导”。

因此,了解一些关于徐海东大将的经历,有助于我们了解红二十五军长征、西征北上的历史背景。

这是中央红军翻越六盘山之前,陕北红军在宁夏南部的活动。数月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红军翻越六盘山抵达陕北,与先期到达并活动在宁夏南部的陕北红军有着密切地联系。无论从路线的确定,还是与沿途人民群众的了解和接触的程度,都为中央红军顺利到达陕北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毛泽东等中央红军的到来了作舆论与实践上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