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智慧变通术(现代人智慧全书)
2352400000011

第11章 领悟通变策略(2)

西汉著名军事谋略家赵充国,一生沉稳持重,谋虑深远。他七十六岁统兵平定西羌时,朝中上自汉宣帝,下至文武百官,几乎都主张立刻进攻,然而,赵充国分析当时的敌方势态认为,在诸多的羌族部落中,虽强悍的的先零羌,这才是汉朝真正的敌人。而罕、开等部落比较弱小,他们受先零的胁迫,才与汉朝为敌的。对于他们,可以用安抚的办法加以招降。如果急攻猛进,罕、开两部就有可能与先零结成牢固联盟,这样,反而会增加平定西羌的困难。于是,赵充国决定采取以静待哗的战术,静观敌变。羌军多次前来挑战,赵充国却按兵不动。敌兵屯聚日久,戒备开始松懈,内部矛盾也有所暴露。此时,赵充国按照预订方案,进攻先零,先零军防备不及,丢弃辎重,渡湟水而逃。赵充国只让部下士兵“徐行驱之”,不可迅速掩杀。由于道路狭窄,羌军急切之间无法顺利通过结果拥挤中溺水而死者数百,赵充国的部队趁机斩杀和俘虏无数敌人,缴获得羌人马匹牛羊十万余头、战车四千余辆,打败先零羌后,赵充国果然未费一兵一卒,便收服了其他羌人的部族。

□顺其自然以逸待劳

顺其自然看似消极应变,其实是冷静观变,发现应对策略的最佳手段。在新情况和新问题面前,迅速调节心理波动而造成的失衡状态,平心静气地考虑和处理面临的问题,才是求实、务实的处事态度。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不利于适应和处理新的情况。

顺其自然同时体现了处事者静观发展的耐性。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直至最后消亡的过程。因此,当事情刚刚发生,或没有充分暴露其本质时,采取顺其自然的策略,静观发展变化,往往是最恰当的应变方法。宋朝洪迈在自己所著的《夷坚三志·己》中说:“见怪不怪,其怪自坏。”也就是说,看见奇怪的事情或现象,不惊慌失措,这些事物和现象就自然失去了吓人的作用。如果遇到不曾见过的怪异东西就惊诧不已,受其迷惑和震慑,失去心理平衡,难免陷入被动地位。确实,处事者的心理状态和耐性对能否正确处理客观事情有重大影响。始终保持镇定的心态,有利于冷静地审时度势,妥善解决面临的问题。

与顺其自然相近的应变策略是以逸待劳。以逸待劳是指以我方的安闲、休整、养精蓄锐,来对付对手的疲劳,以便乘机出击战胜对手。《孙子兵法·军争篇》云:“以近待远,以佚(同‘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按照孙武的意思,以逸待劳是面对强劲对手时所应采取的一种应变策略。

春秋时,齐王拜鲍叔牙为大将,率兵攻打鲁国。鲁庄公曾吃过齐国的败仗,听到齐军又来犯,很是惊慌失措。鲁国大臣施伯举荐曹刿当随军参谋。两军对垒于长勺,齐将鲍叔牙视鲁庄公为手下败将,有轻敌之心,下令全面攻击,想一下子把庄公活捉。鲁庄公—见这阵势。也有些发慌,急忙下令擂鼓迎击。曹刿立即出面制止说:“敌人的锐气正旺盛,只可以严阵以待,急躁不得。”随即要庄公传令偃旗息鼓,坚守阵地,不准惊扰喧哗,轻举忘动。齐军冲不动,只得退了下去。过了一会儿,齐军再次擂鼓冲锋,鲁军依然不动,齐军又未改进。鲍叔牙以为鲁军害怕自己,很是得意。于是,他又下达了第三次冲锋的命令。这时,齐军的战鼓虽然擂得很响,但由于前两次冲锋没有进展,士兵的斗志已经松懈下去。曹刿听到齐军的第三次鼓响,便对庄公说:“是出击的时候了!”庄公一声令下,鲁军迅速出击,冲向齐军阵营,齐兵被鲁军突如其来的还击弄得措手不及,慌忙招架,仍被杀得七零八落,大败而逃。在庆功宴上,庄公问曹刿:“你为什么要等敌军三通鼓罢才肯擂鼓出击?”曹刿笑道:“凡打仗,全凭一股勇气,擂鼓就是冲锋的信号。第一次鼓响,是士气最旺盛的时候,好比一群猛虎下山,千万不可攫其锋;第二次鼓响,又碰不到对手时,士气就开始松懈,斗志逐渐下降;到了第三次鼓响,士气已到了疲惫状态,纵然还能鼓噪,战斗力也减了一大半。而我军以逸待之,乘敌人三通鼓后出其不意,一鼓作气,策新羁之马,攻疲乏之敌,自然会打胜仗。”

□处变不惊从容应对

在任何场合。始终保持不慌不忙,镇静沉着不容易。但成功规律启迪我们,对人对事,如果始终保持从容不迫、顺其自然的态度,那样,任何事情都能应付自如。历史上一些优秀人物、当今一些优秀企业家,他们都能有面对突发的变故,保持从容不迫、镇定自若的修养水平。古往今来,都注意“兵以静胜”之谋略,它的意思强调,镇静沉着,就能克敌制胜。

三国时候,孙策死后,孙权继位,周瑜向孙权推荐了鲁肃。孙权与鲁肃的一席谈话十分投机。从此孙权把鲁肃当作良谋,言听计从,非常信任。

有一天,孙权大会群臣之后,单独将鲁肃留下,同他合榻共饮,谈论国家大事。鲁肃的分析,匠心独具,精辟而又中肯,特别是三足鼎立分天下,使孙权佩服不已。

在曹操兵临城下,局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孙权忙召集群臣商议退敌之策,大家意见不一,多数将领主和,少数人主战。鲁肃为首的主战派认为,荆州是江东的门户,不可不争,他力劝孙权:

“我们毗邻荆州,那里江山险固,沃野千里,百姓殷富。倘能把它拿到手里,将来不难成就帝王之业。现在刘表刚死,其子刘琮和刘琦素不和睦。寄居刘表檐下的刘备,今天虽然被曹军打得大败,但他是当今的天下英雄,不可小看。我想借吊丧之名,劝说刘备,叫他收抚刘表部下,和我们联合起来,一同对付曹军!”

而以张昭、秦桧为首的主降派,被曹操的气势下破了胆,主张投降。向孙权说: “曹操似豺狼猛虎,挟天子而以征四方,动辄以朝廷为辟,今日拒子,事更不顺。将军从前可以凭长江之险抗拒。现在曹操占据荆州,有了水军,水陆并进,我们已经失去长江天险之优势,何况双方力量悬殊,不可相提并论,依老臣之见,只有迎降,才是上策。”

在东吴,张昭资格最老,威信极高,群臣大多随声附和,孙权左右为难。此时鲁肃机灵地向孙权暗示一下,孙权立即以更衣为名离开,鲁肃急忙跟了出来。鲁肃诚恳地向孙权说:“我认为剐才子布(张昭的字)等人主张讲和,一定会断送您的前程,绝对不能依从。要说投降曹操,我鲁肃还可以这么做,我要是投降了曹操,他会把我送回家乡,评定名位,至少还能当个县级小官,坐着牛车带来随从,有了功绩,还可以升到州、郡一级的官。而你投降了曹操,难道还会有今天的地位吗?望将军三思而后行,不要听信投降的建议。”

鲁肃的一番陈辞,使孙权极为感动,他把鲁肃的手握得紧紧的,感叹道:“您的想法和我一样,感谢上苍把您赐给我。刚才子布他们的议论使我大失所望。他们光为个人打算,哪里是从全局着想呢?”

孙权虽然同意鲁肃的主张,但考虑到战和问题关系到东吴的命运,故一时不敢作出决断。

鲁肃猜透了他的心思,便又说:“曹操大兵就要来到,我们却迟迟没有决断,是很不妥当的,周公瑾一贯支持您‘整齐天下’的宏伟理想,为什么不把他请回来商讨呢!”孙权想起与自己志同道合而谋略又胜过自己的周瑜,脸上便充满了希望的神情,立即将正在鄱阳湖训练水军的周瑜召回。

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周瑜的主张和孙、鲁不谋而合。在军事会议上,周瑜力排众议,把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剖析得十分透彻,这更加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他拔出身上的佩刀,猛力朝桌案砍去,严肃地说:“从今天起,有再言投降者,就会有这桌案一样的下场!”

鲁肃、周瑜坚决主战,孙权毅然断案。孙权立即任命周瑜为统帅,鲁肃为赞军校尉(参谋长),联刘抗曹的决策就这样定了下来。

建安13年(公元208年),周瑜率军和刘备的军队会合后,在赤壁和曹军相遇,也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战,重创曹军,大获全胜。

人人理当在复杂的情况面前,保持平静的心态,不冲动,不走极端,不慌不忙,沉着应对一切,根据事态的发展走向,发现变化的踪迹,从容不迫把握变化的主动权,以不变应万变静待旁观,收渔翁之利方是应变上策。这并非深的寓意,而是极平凡的一件事。当你走在路上,前面有一块大石头走不过去的时候怎么办呢?从石头上爬过去勇往直前,也是方法之一。可是这样做相当勉强,可以绕过石头过去啊。我认为这就是通权达变——一项非常重要的处世之道。

□以人为师

以人为师是寻找自己强项的最好办法,一个人的知识有限、经验有限、精力有限,这是客观现象,但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你若刻意等到一切条件都具备了,再去行动,那么就会落伍,事实上也不可能。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以人为师,经常向应变能力强者请教,借助别人的经验智慧来成就自己。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通过一个人的朋友可以判断一个人,这话一点没错,一个饮食有节制的人自然不会和一个酒鬼混在一起,一个举止优雅的人不会和一个粗鲁野蛮的人交往,一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会和一个荒淫放荡的人做朋友。和一个堕落的人交往,表示自身品位极低,有邪恶倾向,并且必然会把自身的品格导向堕落。如果年轻人受到良好的影响和明智的指导。小心谨慎地运用自己的自由意志,他们就会在社会中寻找那些强于自己的人作为自己的榜样,努力去模仿他们。当我们与那些比自己聪明、优秀和经验丰富的人交往,我们或多或少会受到感染和鼓舞,增加生活阅历。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生活状况改进自己的生活状况,成为他们智慧的伴侣。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开阔视野,从他们的经历中受益,不仅可以从他们的成功中学到经验,而且可以从他们的教训中得到启发。如果他们比自己强大,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力量。因此,与那些聪明而又精力充沛的人交往,总会对品格的形成产生有益的影响——增长自己的才干,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进自己的目标,在日常事务中更加敏捷和老练。

□向应变能力强者请教

有时面对困境或新的变化,一时间总想不出良好的应对措施,或自己拟订的方案不完善或不合适宜,这时向应变能力强者请教是非常有必要的。只要你有几位优秀的好朋友,你一定要征求他们的意见。如果你平时注意向应变能力强者请教,从向别人请教中积累了诸多的方法供你借鉴,对那些新情况也就容易应对了。

向应变能力强者请教,方法来得快、效果好,益处多多。

△帮助自己建立新思路。应变能力强者,说明他们有成功的方法,也有失败的经验,那些方法和经验都是实践检验过的,同时也说明他们的观念是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听取别人的意见后再创新,这是应变成功者普遍而有效使用的方法。从请教中获得新知,拓展思路,再在“新知”的基础上发挥,赋予创意,建立属于自己的新思路,从而在复杂多变情势下胸有成竹,应付自如。

△帮助自己把握重点。向行业内应变能力强者请教,更符合自己的发展实际,有利于获得深层次的意见。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通过他们的指点,听听他们不同的意见可以发现问题的核心,激发你创意的灵感。

△减少变化挫折。向应变能力强者请教,知道了什么是自己该做的和怎样去做,什么是自己不该做的和如何不去做,成功的方法帮助你树立信心,失败的教训帮助你加大措施,更加努力地达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很多事情你之所以没做到应对自如,是因为你没依据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应变措施,说明你的经验少,研究应变成功者的情况少,因而走了弯路,应变成功率低。

□切忌一味效仿

成语“东施效颦”,说的是美女西施病了,皱着眉头,按着心口。同村的丑女看见了,觉得很美,也学着他的样子,结果却丑得可怕,后来人们把这个丑女称作东施。“东施效颦”比喻胡乱效仿,效果很坏。在鉴古知今,学习前人经验的时候千万不要陷入一味效仿的误区,如果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很容易弄巧成拙,使自己雪上加霜,更加被动。

时过境迁,时代的变化要求变化方式应该有所改变,从历史经验中汲取变化经验一定要和现在时势相结合。人各有别,同样的变化方式可能适合于你的朋友,却不一定适合你,拿别人的变化风格到自己的行为方式中,一定要运用鲁迅的“拿来主义”,有理智、有选择地学习,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助于方案的完善,但如果自己缺乏主见,为别人的意见而左右为难,犹豫不决,往往会坐失良机,即使应变能力强的人给你提出的建议你也要把他们的意见在自己的大脑里过滤一下,看看他们所说的是否符合你的情况,他们要求的事情你有没有能力做到。

29.从失败中发现变化转机

□害怕失败注定要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