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智慧变通术(现代人智慧全书)
2352400000003

第3章 善变大师十一大精神(3)

近年来,社会上的思想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优劣混杂、新旧交叉,其混乱和冲突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不少专家学者撰文呼吁观念重建。有的说,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有两个误区要注意避免:一是市场经济带有自私自利观念;二是价值观念多元化和社会凝聚力有矛盾。当然问题还不止这些,但怎样在这充满竞争,充满矛盾的混乱阶段,疏理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观念与新时代适应呢?我个人认为,呼吁发扬传统文化搞回归式的复辟思想是保守的不可取的,而全盘否定传统思想、观念全盘西化、效仿西方的功利思想和个人主义也不是很好的做法,关键是要以海纳百川择善从优的态度重新构建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新的思想价值体系,有一个深层次的突破,形成符合自己特色的理论体系。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许多精华的东西,有很多崇尚人性、倡导团结、发展智慧的优秀思想,在世界史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有些观点都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某些西方的专家学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蕴藏着人类心灵的奥秘,这种评价不无道理。卡耐基就十分推崇我国孔子和墨子的哲理思维和人际关系原则。他的名著《人性的弱点》融汇了许多中国传统的哲理。日本有些学者认为,日本的企业发展得益于《孙子兵法》。如今,日本某些大企业都把《孙子兵法》、《三国演义》列为人才培训的必读教材。总之,我们绝不能妄自菲薄,否定我们的传统文化,而是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中许多精粹、宝贵和优秀的东西。从树立成功心理的意义上讲,讲求仁义道德、人格魅力,重视关系和谐、智慧谋略,具有极重要的价值。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观念确实带有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的烙印。改革开放不仅是经济领域的根本变革,也是文化心理的深刻变革。实际上,我们不应当也不可能只是在经济领域借鉴吸收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管理经验、先进技术以及引进外资,也需要在心态与观念方面打开国门、敞开心扉,吸收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有益的东西。我们为什么不来一个中西合壁、求实创新呢?为此,我们不妨将中国与西方两种不同的人文主义,即文化心理加以简略的对照:

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 西方的人文主义

最重三纲 首明平等

以血缘亲情为中心 崇尚贤能,重视责任

以孝治天下 以公治天下

忠君尊主 重视独立自由

重节俭,追纯朴 重开源,求欢娱

团体本位,从众求同 重视个性,个人发展

服从政治,听从圣旨 突出对自然法则的思辨

道德面前人人平等(人治)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

待人接物重谦和 讲究坦率、真诚

对待学问夸多识 展新知,重创新

从这个简单的对照比较中可以看出,我国传统的人文主义并非一切都糟;西方的文化心理也并非一切都好。如果我们能把传统的封建思想糟粕剔除了、吸收西方先进的思想精华,再加以认真研究深入分析形成符合我们传统的文化心理,也能在借鉴国外先进观念的基础上,形成适应变化未来的新观念,将有益于我们的生存发展,也能为推动人类文明进程作出些贡献。

15.开启智能之门

所谓智能就是人脑力劳动的能力。它由两类因素构成:一种是贯穿所有智力活动的普遍能力。主要有观察力、注意力、想像力、思维力等;一种是体现在具体行动中的特殊能力,如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等,要想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必须开发自己的这些能力。

△提高观察力的方法。所谓观察力,就是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特点的能力。那怎样才能提高与发展观察能力呢?

1.把观察当做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

2.观察时要着重把握观察对象的特点,也就是要努力发现此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之处。

3.要经常有意识地进行观察练习,养成细致、深入准确地观察事物的习惯。

△提高注意力的方法。

1.要随时明确注意的目的。

2.努力培养对注意对象的兴趣。

3.要有意识地经常进行注意力的训练。

△提高思维力的方法。

1.要养成思考的习惯。

2.要善于生疑质疑,坚持独立思考。

3.要把思考与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4.要把思考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提高想像力的方法。

1.扩大知识面,丰富头脑储量。

2.保持好奇心,情感丰富。

3.富于幻想,扩张联想。

△掌握系统分析方法。

1.整体分析法。

2.分解分析法。

3.联系分析法。

4.层次分析法。

5.动态分析法。

△增强信息处理能力。

1.广泛搜集各类信息。

2.对信息进行分类登记,归类存档。

3.对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加工整理。

4.对信息进行传递交流,发挥作用。

5.对信息反馈进行再分析,再归类。

10.恐惧惩罚的是不敢睁开眼睛的人

丘吉尔与戴高乐都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一个首相,一个总统。但这里描述的,却不是他们身居高位时的风光,而是他们在多种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那种力挽狂澜逆转败局的英雄个性。

时势造就英雄,英雄创造历史。

约瑟夫·玛丽·戴高乐就是一位被时势造就并能改写历史的英雄。

1890年11月22日,戴高乐出生在法国里尔。由于他天生喜欢挥剑疆场的军旅生活,中学毕业便考进了圣西尔军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参加作战,受伤后被俘,在德国战俘营里整整度过了两年零八个月。战争结束后,他又重回军旅,来到一所高级军事学院深造,在此期间,戴高乐如饥似渴地潜心学习,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军事思想。他认为未来的战争将是坦克战、运动战,而不是消极的防御。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戴高乐被提升为准将,不久又成为一个装甲师的指挥官。1940年***德国军队入侵法国后,他率领装甲师勇敢地与德军作战。6月5日,雷诺政府进行改组,戴高乐被调到国防部担任国防部次长。当时,在法国政府里,失败主义情绪像瘟疫一样迅速蔓延,政府的许多官员都主张投降,与德国签订停战协定,但戴高乐却始终主张抵抗到底。

6月14日,巴黎被德军占领,法国半壁河山由此沦入德国***的铁蹄之下,雷诺政府倒台。然而贝当新政府更加软弱无能,贪生怕死,一上台就向希特勒叩头求和,并把傀儡政府迁至法国南方的“未占领区”,法国沦亡了。法国人民无法接受这一残酷的事实,戴高乐听到贝当投降的消息后更是怒不可遏,那一晚,戴高乐彻夜未眠。

第二天,天刚亮,戴高乐便赶到英国驻法使馆,向英国大使罗纳德·坎贝尔提出到英国建立军队抗德救国的主张。

当天上午9点,戴高乐到机场为英国首相派来的私人联络官斯皮尔斯将军送行。就在飞机启动之前的片刻,戴高乐乘人不备突然闪入机舱,与斯皮尔斯一起飞到了英国。6月18日,即德国***占领巴黎的第四天,这位身材高大的法国军人,迈着坚定的步伐走进了英国伦敦广播公司的播音室,用深沉而又坚定的法语,向法兰西乃至全世界发动了著名的广播演说,并宣布成立“自由法国”的运动。

戴高乐的声音如同春雷,立即在法国人民的心中炸响,使他们在满天乌云中看到了一线曙光。不愿屈从***统治,不甘当亡国奴的法国人民汇集在“自由法国”的旗帜下。很快一支7000多人的法国抵抗部队在邻国——英国的土地上诞生。7月14日法国国庆的那天,戴高乐在伦敦检阅了这支“自由法国”的军队。

一星期后,自由法国部队的飞行员参加了对德轰炸。从此,戴高乐带领着这支军队拼杀在反***战争的疆场上。

1944年春,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已建立起23万人的陆军战斗队和15万人的自卫武装;已拥有了500架战斗飞机和3万名空军人员。戴高乐在国外进行各种活动的同时,在法国国内也有不少有才干的将领在配合戴高乐创立新法国。这一年的8月24日,法国军队进入了巴黎,巴黎解放了。戴高乐在群众的欢呼声中回到了巴黎,他用那独特的方式,伸开双臂向含泪的巴黎人民致意。

法国解放后,戴高乐从军界转入政界。1959年,他成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总统。

一个身为首相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一个民族存亡关头毅然站立的大英雄,这就是——丘吉尔。

丘吉尔在二战中为英国立下汗马功劳,但他那一腔爱国热情却屡屡遭受打击。他曾在英国两大政党之间反复徘徊,不断改变,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他在一生中最风光的时候却没有看到自己苦苦等了多年的胜利果实就被赶下了首相宝座,历经多年重新出任英国首相时,却又自己主动辞职下台。凡此种种,使他成为20世纪世界政坛上独树一帜的人物。

1874年11月30目,丘吉尔出生在英格兰牛津郡的一个家世显赫的贵族家庭,他的祖先马尔巴罗公爵约翰·丘吉尔是英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曾为英帝国争夺海上霸权立下过汗马功劳。他的父亲伦道夫·丘吉尔也曾担任过英国的财政大臣,母亲珍妮特·查罗姆则是美国一位百万富翁的女儿。

丘吉尔从小受的是典型的英国贵族式的教育,14岁便进入了专为贵族子弟开设的哈罗公学。丘吉尔生性好动,喜欢冒险,读书却很是“疏懒”,非常的不用功,尤其不喜欢枯燥的数学和拉丁文,但对历史和古典文学却极有兴趣,在班上,他常常是成绩最差的学生。不过他那个时候就对军事特别感兴趣,从小就非常崇拜拿破仑和自己的祖先马尔巴罗公爵,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去开创一番大的事业。1893年,经过三轮选拔考试,他终于考进了著名的赫斯特军事学院。他当时的理想就是:“不管什么地方打仗,就要去参军”;“一旦仗打完了,就要去搞政治”。在他以后的政治和军事生涯中,他应验了自己的话。

1894年底,丘吉尔从赫斯特军事学院毕业,第二年被编入第15骠骑团任骑兵少尉。从1895年到1900年5年时间内,他以军官和战地记者的身份,先后参加过几次殖民战争。同时,作为一个记者,特别喜爱著名历史学家吉本和麦考莱的史学著作以及达尔文写的一些有关物种进化的书籍,后来他能够成为一个在很多问题上有非凡洞察力的政治家,同他平时所积累的丰富的历史知识是分不开的。也就是在这几年中,他的最初几本著作《马拉坎德远征史》、《河上战争》等先后问世。

1899年,是丘吉尔生活中的一个转折点。他以保守党候选人的身份参加议员竞选,从此开始了他漫长的政治生涯。第二年,他被选人议院下院。在这一时间里,丘吉尔在政治上扮演的是一个激进派和自由主义者的角色。1904年,由于不同意保守党提出的保护关税的政策,丘吉尔退出保守党,加入自由党。1906年,自由党在大选中获胜,丘吉尔首次入阁,担任这届政府的殖民副大臣。在以后的几年里,他先后担任过商务大臣、内政大臣等重要职位,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1911年出任海军大臣。他一上任即着手对海军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组,建立了海军总参谋部,使海军拨款在军费开支中达到英国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同时下令海军作战部队处于常年戒备状态。在此任职期间,充分地表现了他对战争的渴望和对功名的追求。1914年7月,一战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丘吉尔还未等英国政府对德宣战,便下令海军实行全军总动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协约国军队和德军相持不下,战争一时间陷入僵持状态。为了打开这种不利局面,丘吉尔向当局提出了一整套新的作战计划,主张派一支强大的舰队经达尼尔海峡攻占加利波利半岛,先迫使土耳其屈服,然后从背后和别的协约国部队配合夹击奥匈帝国和德国。当局采用了他的作战计划,但是加利波利之战持续了将近8个多月,结果却是英军惨败,损兵折将56000余人。丘吉尔不堪承受来自各方面的攻击,被迫于1915年5月辞去海军大臣的职务。

丘吉尔下野后,在家闲居两年,又于1917年7月出任劳合·乔治政府的军需大臣。这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进入后期,俄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一战随之很快结束。

20世纪20年代初,丘吉尔的政治生涯出现了曲折,似乎一下子进入政治低谷状态,所有的一切都不顺利。先是1922年他丢掉了内阁大臣的官职,后又在1923年举行的下院补选中被击败,最后竟退出了自由党。几经波折,1924年他重新加入早已离开了近20年之久的保守党。1924年到1929年间,丘吉尔又出任保守党组阁的政府的财政大臣。后由于和保守党政见不和,于1931年1月退出了保守党影子内阁。从此以后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丘吉尔没有再出任过任何政府要职,实为处在一种所谓的“政治上的荒漠状态”。

30年代是世界风云突变,危机迭起的特殊年代。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夺取政权后,欧洲很快就形成了新的战争发源地。1936~1937年问,德意***组成了“柏林——罗马——东京”轴心集团,开始秘密策划重新瓜分世界。此时的丘吉尔对德意***崛起后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他坚决反对张伯伦推行的对侵略者一味妥协退让的绥靖政策,强烈主张对德意***侵略者实行坚决遏制和打击的强硬政策。丘吉尔在当时是英国政界一致公认的对德强硬派的领袖。还早在希特勒上台之初,丘吉尔就从德国毁约扩军的种种迹象之中意识到德国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控制欧洲,夺取世界霸权,这事关大英帝国的生死存亡,英德矛盾根本无法像张伯伦他们所想的那样去调和。为了对付共同强大的敌人,丘吉尔提出化宿敌为盟友,调整同社会主义苏联的关系,与苏联结成反**的“大联盟”的正确主张。这就是他所谓的“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30年代中期,英国统治集团内部绥靖派与强硬派的分裂十分深刻,斗争也是异常地激烈。由于当时绥靖主义在英国上层人士中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因此绥靖派的主张在政府中占了上风,1937年5月绥靖派头子张伯伦上台组阁,绥靖政策正式成为英国外交的基本国策而加以全面推行。对于这一时期,丘吉尔自己后来也承认说:“我在那时的影响力已降低到零了。”但是他不怕遭受孤立,继续坚持同绥靖主义进行斗争,他一边在议会内外大声疾呼,敦促当局政府争取时间加紧重整军备,一边尖锐地抨击张伯伦政府推行的绥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