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李嘉诚60年经商的黄金法则
2352700000007

第7章 有勇有谋 敢闯敢为(3)

可是如果不获取此项技术,长江厂只能跟在别人后头亦步亦趋,谈何突破?香港人太善于模仿跟风了,对急于打空当、填空白的李嘉诚来说,等塑胶花在香港大量面市后再去模仿,是他极不愿看到的结果。

怎么办?李嘉诚犹豫再三,最后决定以香港经销商的身份,进入这家公司。他终于跨入了这家工厂大门。他告诉接待者,自己准备在香港推销该公司的塑胶花。公司职员彬彬有礼地带李嘉诚进入产品陈列室,那里琳琅满目的塑胶花使李嘉诚大开眼界,他恨不能多长几双眼睛。李嘉诚一面拿着花束在手中端详,一面向接待者仔细询问有关塑胶花的知识。

这位满脑子都是问题的“港商”差不多在公司磨蹭了一整天,最后才购买了几种款式和颜色不同的塑胶花,声称准备先带回香港试销。

现在样品有了,脑子里也装满了塑胶花的常识。然而,仅仅是常识而已,要投入生产,就要了解具体的生产工艺流程和调色配方技术。对此,李嘉诚依然一无所知。

李嘉诚首先去当地图书馆查找这方面的资料,然而所见的专业资料,他在香港也看过,根本没有自己想要的东西。

李嘉诚心急如焚,坐立不安。他放下厂里的事务远道而来,满心期待的目的却不能达到。如果真的两手空空回去了,怎么向全厂职工交代呢?自己又怎能甘心呢?难道就真的要拿着买回的这些塑胶花样品回去做摆设吗?

天无绝人之路。这天,李嘉诚正一筹莫展在旅馆里翻着报纸,突然发现这家公司的下属工厂招聘工人的广告。他灵机一动,决定去应聘。

主意已定,他便按照报纸上的地址,前去报了名,凭着他已有的技术,应聘一个普通工人自然不在话下。但他是外国人,只有旅游签证,就只好被派往车间做打杂的工人。

本来,按规定,持有旅游签证的人是不能够打工的。老板让李嘉诚干最下等的工作,而且给他的工薪不及同类工人的一半,因为老板知道这位“亚裔劳工”是非法打工,绝不敢控告他。当时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主,常常采用压低工薪的做法,盘剥落后国家的非法移民。

这位老板不知道,李嘉诚哪里会计较工薪?能让他进厂就已是谢天谢地了。正是这位老板的贪心,李嘉诚的“阴谋”才能得逞。

这家工厂原来和别的公司同在市区,由于环境保护组织的抗议,才从市区迁到郊外。这样,李嘉诚就不必担心总公司的人发现他这位“香港经销商”了。

在异国工厂里,李嘉诚打的是最苦最累的工,他负责清除废品废料。但这个工作对李嘉诚来说,实在是最好不过了,因为他能够整天推着小车在厂区里的各个工段走来走去,他的双眼不停地四处搜寻,整个工厂的所有生产流程都逃不过他的双眼。

李嘉诚干活特别卖力,待人也很诚恳,工头常夸他是“好样的”。但工头怎么也想不到,眼前这个朴实肯干的“下等劳工”竟是一个“国际间谍”,正在偷偷收集各种情报呢。

李嘉诚每天一下班,就急急忙忙地赶回旅店里,把他这一天所观察到的一切全都一字不落地记下来。没过几天,这些资料就积累了厚厚的一大本了。

在工厂里,李嘉诚也用自己的真诚和朴实去刻意结交一些朋友。当然,他这次结识朋友,带有很强的目的性。他专门选那些在某一关键工序的熟练技术工人作为结交对象。

每逢假日,他便邀请这些朋友到城里的中国餐馆吃饭。在吃饭游玩时,他趁便向他们请教有关他看不明白的技术问题,声称他也打算到其他厂里去应聘技术工人,而不打算像现在这样,永远做一个下等劳工。朋友们也大都乐意“帮助”他,并很自豪地向他炫耀一些好的技术窍门。

就这样,李嘉诚通过眼观耳听,大致悟出了塑胶花制造和配色的要领。

李嘉诚的目的终于达到了。他带着几大箱塑胶花样品和资料,满怀信心和希望,决定回国拓展事业。

临行前,意大利的塑胶花已推向市场,李嘉诚跑了好多花店,了解了一下塑胶花的销售情况。他发现,塑胶花市场前景确实十分广阔,正如他预想的那样,因此感到十分欣慰,觉得此行确实不虚。

平心而论,以今天的商业准则来衡量李嘉诚的行为,值得让人深思。不过,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李嘉诚在事业发展顺利的情况下仍然不安现状,不断思考求变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每个有志于开创大事业者必备的素质。同时,李嘉诚在取得塑胶花生产秘密的整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灵活善变,对现在追求成功的人,也很有启示意义。

李嘉诚经商语录:

年轻人只要向正确方向走,就有一个成功的配方。

7.三思而行,谋定而动

中国古代先圣孟子,把天时、地利、人和视为治军、执政的三大基本要素。在今天的商品社会,这三大要素仍不可忽视。

鸿硕曾专门探讨过李嘉诚的“幸运”,颇令人折服。他在《巨富与世家》一书中提到:

“1979年10月29日的《时代周刊》说李氏是‘天之骄子’,这是说李氏有今天的成就多蒙幸运之神眷顾的意思。英国人也有句话:‘一盎司的幸运胜过一磅的智慧。’从李氏的体验,究竟幸运(或机会)与智慧(及眼光)对一个人的成就孰轻孰重呢?”

1981年,李嘉诚对这个问题发表看法:

“在20岁前,事业上的成果百分之百靠双手勤劳换来,20岁至30岁之间,事业已有些小基础,那10年的成功,10%靠运气好,90%仍是由勤劳得来;之后,机会的比例渐渐提高;到现在,运气已差不多要占三至四成了。”

鸿硕先生分析道:

“李先生认为早期的勤奋,正是他储蓄资本的阶段,这也就是西方人士称为‘第一桶金’的观念。”

“不过,在香港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每星期工作7天的人大概也有10万人,为什么他们勤奋地工作了数十年还没有出人头地呢?”

“由此可见,李先生认为勤奋是成功的基础仍是自谦之词,幸运也只是一般人的错觉。从李氏成功的过程看,他有眼光判别机会,然后持之以恒,而他看到机会就是一般人认为的‘幸运’。许多人只有平淡的一生,可能就是不能判别机会,或得到机会而退缩不前,或当机会来临时缺少了‘第一桶金’。也有人在机会来临时,因为斤斤计较目前少许得失,把好事变成坏事,坐失良机。”

鸿硕先生的分析已经是十分透彻了。勤奋和幸运都非常重要。在创业之初,资本积累阶段,勤奋尤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判断机会的眼光和把握机会的能力。

香港经济评论家评论李嘉诚的成功与成名时说:

“一方面是努力令长江实业成为出人头地的公司,这个过程包括克己奉公,全心全意,以及在合适的时间,以个人的财力去资助公司的发展。”

“在香港这个冒险家的乐园和急功近利的社会中,董事们使用公司资金不是新闻,能够将盈利点滴归公,以及由主席以优惠的方式贷款给公司发展,才是大新闻。”

“一些观察敏锐的股评作者和财经记者最先观察到这一点,并为文加以推崇。”

“个人品德的高尚,再加上事业的成功,令李嘉诚逐渐成为大众心目中的成功人物。”

“香港人提到李嘉诚,多少带有尊崇的意味,和提及其他知名度不低的富豪时,颇有不同。”

“李嘉诚可说是长江实业一项难以估量的资产。”

由此可见,不贪图一己私利,而全力去发展公司,是李嘉诚成功的原因之一。

其实,公司发展了,作为大老板当然也会盈利丰富。但贪图小利,是近视的短期行为。所谓是拣了芝麻丢掉了西瓜,李嘉诚的做法却正好相反,他是丢掉芝麻抱起了西瓜。

难怪说,长江实业最珍贵的财产就是李嘉诚。这就无怪乎,香港人提到李嘉诚会带有尊崇的意味。

李嘉诚的超人天才一在地产,二在股市。他在回答记者请教其房地产的经营心得时说:

“不能说是心得。或者我告诉你们我的做法。我不会因为今日楼市好景,立刻购下很多地皮,从一购一卖之间牟取利润;我会看全局,例如供楼的情况,市民的收入和支出,以至世界经济前景,因为香港经济会受到世界各地的影响,也受国内政治气候的影响。所以在决定一件大事之前我很审慎,会与一切有关的人士商量,但到我决定一个方针之后,就不再变更。”

“我会贯彻一个决定,我在差不多99.9%的工程上做到这一点。譬如以过去数以百计的地盘而论,更改的情况可以说是绝无仅有。我不会今日想建写字楼,明日想建酒店,后天又想改为住宅发展。因为我在考虑的期间,已经着手仔细研究过。一旦决定了,就按计划发展,除非有很特别的情况发生。我知道香港有的人把几万尺的一个地盘,可以计划更改几次,十几年后才完成,有些人喜欢这样做,但我负担不起。”除此之外,李嘉诚还就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应该如何实施政策作了一番讲话。

李嘉诚说:“作为一个庞大企业集团的领导人,你一定要在企业内部打下一个坚定的基础。未攻之前一定先要守,每一个政策实施之前都必须做到这一点。当我着手进攻的时候,我要确信,有超过百分之一百的能力。换句话说,即使本来有一百的力量足以成事,但我要储足二百的力量才去攻,而不是随便去赌一赌。”

“这个道理就像游泳一样简单。我的泳术很普通。如果我要到达对岸,我要确信我的能力不是仅可扒到对岸,而要肯定有能力回来。等于我游泳去对面沙滩,我不会想着游到对面沙滩休息,我要预备自己游到对面沙滩,立即再游回来也有余力,我才开始游过去。在事先,我会常常训练自己,例如记录钟点和里数,充分了解自己才去做。”

“中国古老的生意人有句话:‘未购先想卖’,这就是我的想法。当我购入一件东西,会作最坏的打算,这是我在99%的交易前的事情,只有1%的时间,是想会赚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