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这些事让孩子自己去做
2354100000015

第15章 让孩子自己收拾房间

教子心经

孩子缺乏自理能力,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突出问题。许多家长认为学习是第一位的,自理能力则可有可无,或者认为等孩子长大了自然而然就有了。不要说孩子还小,长大了就懂事了。中国有句俗话:三岁看老。不爱惜图书和玩具,乱扔东西,这些陋习看似微不足道,殊不知往往会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

自理能力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如果不能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那么长大以后他也很难完全做到这一点。更为重要的是,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事情都做不好,这一方面可能会成为影响孩子自信心的一个隐患,另一方面,也会让孩子养成事事依靠别人、不愿承担责任的思维惯性。这对于他们未来的事业还是生活,都是极为不利的。

小刚6岁了,聪明活泼,人见人爱。在家里,他是不折不扣的开心果。小刚别的生活习惯都不错,但乱扔东西的坏习惯怎么也纠正不过来。小刚的玩具特别多,但没有哪一种玩具在他手中能“完好无损”地幸存一天。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刚的兴趣渐渐转移到了阅读上。但是,他对待图书依旧很“残暴”,一本刚刚买回来的书,没过两天就面目全非。而且,只要小刚在家,家里就会乱得一塌糊涂。东西只要过了他的手,就会面目全非。尤其尴尬的是,小刚到别人家做客,自然也就把这种坏毛病带了去。好多次,弄得大人们很不好意思。因此,父母都不敢轻易带他去串门……

导致孩子养成这些陋习的主要原因是:家长平时并不注重家的整洁,家里总是乱糟糟的;当孩子乱扔东西的时候,家长总是帮孩子收拾;当孩子“破坏”玩具和图书的时候,家长并没有严厉地制止;给孩子买的玩具太多了,淘汰的速度太快,孩子自然就不懂得珍惜;家长没有有意识地鼓励孩子自己收拾东西,或者提醒孩子要爱护东西等。久而久之,孩子容易变得懒惰、邋遢,没有整洁的审美观念;对许多事情都会不在乎,根本没有什么责任感;主动做事的能力也不强,做什么事情都是有始无终,孩子也就不懂得什么是“珍惜”。

有什么办法纠正孩子的这些坏习惯呢?要纠正这些坏习惯,可以从让孩子学会自己收拾房间入手,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1.父母是孩子的榜样

当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应该有意识地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整洁、有条理。让孩子在简单、整齐、舒适的家中愉快地生活。如果孩子知道父母亲都有乱扔乱放东西的习惯,当父母要求孩子保持整洁、干净时,孩子可能会这样反抗:“你不是也不收拾自己的东西吗?干吗要求我这样做呀!”孩子还没有养成收拾东西的习惯时,父母要刻意引导孩子,让孩子知道什么东西应该放在什么地方,用过的东西应该放回远处。自己的东西,包括玩具等,不用的时候应该放回原位。

2.为孩子准备好储存物体的工具

为了让孩子养成能自己收拾东西的好习惯,父母应当为孩子准备好一些储存物体的箱子等物品。要求孩子把属于自己的东西放在这些箱子里,需要的时候自己就可以找到。这样做也就为孩子提供了属于自己的空间,孩子一定非常感兴趣。

3.从小处着手

孩子还小的时候,自己收拾东西的能力不强,父母可以帮孩子收拾。但可以让孩子帮忙,把扔在地上的东西递一下。一边收拾,一边对孩子说:“以后,这些事情就得你自己做。看好了,这些东西放在什么地方了,等下一次想玩了,你就知道在什么地方找了。”如果这样的教育坚持不懈,孩子就能慢慢养成习惯,就能知道乱扔东西不好。等孩子稍微大一点,已经有了一定的做事能力了,家长就不要再帮孩子收拾东西了。要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家长可以站在一边指导。只要孩子愿意自己做了,就要表扬他。等孩子再大一些的时候,就教导孩子分门别类地把东西收拾好。

4.坚决对孩子说“不”

如果孩子总是不停地扔东西,不要立即帮他捡起来。如果孩子想让家长帮他捡,一定要坚决地对孩子说“不”!让他明白,自己扔掉的东西只能自己捡起来。而且,还要严肃地告诉他,这种举动是非常不文明的。

5.抓准时机表扬孩子

当孩子主动把东西放好了,或者能自觉保持房间里的卫生时,家长应该立即大加赞许。可以这样说:“我们为你感到高兴,因为你已经学会了自己收拾东西。”如果孩子老是改不掉乱扔东西的毛病,不讲究个人卫生,也要给予适当的惩罚。比如,当孩子老是不知道自己放自己的衣服,坚决不要帮他,等他想穿又找不到时,就可以趁机说:“看吧,这就是你平时没收拾的好处呢!”当他想穿这件衣服时,你就说:“我没有洗它,因为它不在洗衣机里。”然后再帮他一起找,教育他以后多长点记性。

6.在游戏中学会收拾东西

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收拾衣服等的游戏,或者让孩子把脏衣服放进洗衣机里。还可以让孩子给袜子配对,自己叠内衣内裤。并让孩子辨别哪些衣服是爸爸的,哪些衣服是妈妈的。可以要求孩子把鞋子整齐地放进鞋柜里。

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对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有影响的三个重要元素,要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方面缺一不可。很多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交给老师,自己就可以撒手不管了,其实不然,家长在孩子的养成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家长害怕家务劳动会使孩子分心影响学习,其实这是他们的一个误区。往往头脑灵活、学习能力强的孩子都有帮助家长进行家务劳动的习惯,而一些平时对家务活不闻不问的孩子,学习时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比较差。这也说明,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并不如一些家长所想的“耽误时间”和“影响学习”,相反,对学习还有促进的作用。

一些年轻的家长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将家务活全部“转包”给小时工或保姆去做,自己不做家务,这种做法其实使孩子丧失了许多锻炼的机会。很多孩子对于参加家务劳动有着非常高的热情,应该借这种热情,为孩子创造尽可能多的锻炼机会。例如母亲可以和孩子比赛整理房间。

家长无论多么繁忙,都应该抽出时间来和孩子一起做做家务,在这个过程中还要讲究一些教育艺术。比如,母亲可以和孩子分别整理各自的房间,并进行比赛,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母亲最后不妨故意输给孩子,让孩子从整理房间等家务劳动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日后就可以建立起信心,为养成参加家务劳动的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家长在指导孩子做家务时,不要怕麻烦。即便孩子进行10分钟的家务劳动后家长要花半个小时来“打扫战场”,也应该坚持让孩子锻炼。滴水穿石,日子长了家长就可以体会到孩子的变化了。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只是对每个人最基本的要求。小时候,家长代替孩子做了很多本该孩子自己完成的事情,等到孩子长大了,才发现孩子什么都不愿意自己做了,成了“懒虫”。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关于培养儿童创造力的主张,其中说,要解放小孩子的双手,因为人类的活动靠双手进行,不许小孩子动手会摧残创造力。

孩子缺乏劳动意识,往往是其成长过程中众多因素促成的。有时候家长的爱也会害了孩子,家长应该反思自己是不是曾经扼杀了孩子的劳动萌芽。例如,孩子想擦玻璃时,父母总是会说“别擦了,小心摔着”;孩子想拖地时,父母又说“只要你读好书,其他什么都不要做”……就这样,在善意的拒绝中,孩子习惯成自然,最后不做家务成了理所当然。

当习惯成为自然的时候,家长才发现自己的孩子如此懒惰。“把碗洗了,把地扫了,把桌子擦干净……”诸如此类的命令也就引起了孩子的反感。有位看心情再决定干不干活的同学所说:“我妈总是命令我干这个干那个,有时候,明明会干的小事也让她弄得心情不好,不想去做。反正她都骂了,做不做也没什么关系了。”看来,让孩子做点家务也是需要技巧的。

李老师的办法可能对那些为此感到头痛的家长有所启发。

李老师的女儿对做饭很有兴趣,但是不喜欢做别的事情,于是她采取了因势利导的方法,在假期,她让孩子和自己一起动手做简单的饭菜,等孩子有了成就感之后,再告诉她:“厨房是你自己用过的,要负责收拾干净。吃完饭后,妈妈会把碗筷也洗干净,你也应该这样做。”久而久之,孩子眼里有活了,地脏了会扫扫,吃完饭会把碗筷收拾干净后再回到自己的房间。

延伸阅读

和孩子签订一份家务协议

和孩子达成君子协议,双方共同商量出做家务方案。这样不仅能让孩子帮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还能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1.定下具体的规矩

你们俩应该商定房间的干净程度,然后让孩子决定什么时候应该保持房间的干净与为何要保持房间的干净。圣路易斯儿童医院的心理学家哈特说,你还要规定好如果孩子不执行他那一部分的协议会有什么结果。比如,告诉他,到周末还未放进洗衣篮的脏衣服父母不会给他洗掉。如果孩子因此而穿不上他最喜欢的衣服,他不久就会习惯于使用洗衣篮了。但是,如果他坚持穿他的脏衣服,那就把所有的脏衣服拿走!但是不要洗它们,直到孩子学会了把它们放进洗衣篮为止。

2.教会孩子保持干净

如果你对孩子放任自由,他就会把口香糖纸塞到床底下,把脏衣服堆在地上。一些家务事的技巧,是需要父母传授给孩子的。比如,为何铺床叠被,为何合理安排抽屉等等。这样,孩子就会懂得每样东西都有一个存放的地方,不管是激光唱片,电脑软件,还是书籍。

3.定下吃东西的规矩

由于食物的碎屑残渣容易引来小虫与其他不受欢迎的访客,这就需要在家里定下规矩,或者是孩子只能在厨房或餐厅吃东西,或者是在其他地方吃了东西需要马上把器具送回厨房。像其他规矩一样,父母也需要确定犯规的后果。

4.控制乱扔东西

“你的孩子必须知道公用部位与私人地方的差别,他也许可以把自己的屋子弄得乱七八糟,但是他不可以把家里其他地方弄得一塌糊涂。”儿童心理学家塔里柯博士说,孩子应该把他在厨房、起居室与走廊留下的脏东西收拾干净。如果孩子不干,告诉孩子不这么做就会失去使用这些公用部位的权利。

5.一个月至少帮孩子打扫一次

你大概需要时不时地帮孩子打扫一下房间,打扫之前应该通知孩子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