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这些事让孩子自己去做
2354100000004

第4章 让孩子搞搞“破坏”

教子心经

孩子拆玩具主要是由于好奇心所驱使,父母应关心、支持孩子的这种好奇心,鼓励孩子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父母应给孩子买一些能够拆装的玩具,耐心回答孩子提出的关于玩具原理的问题。对孩子拆卸玩具的行为不问缘由地批评、制止,甚至以不给买玩具来惩罚,只会冷却孩子的好奇心,扑灭孩子的求知欲。

曾经有过一个调查,问卷中一个问题说,如果发现孩子在“拆装闹钟”,家长会有什么反应?调查显示,40%家长会对孩子“训斥”和“警告”;48%的家长以“不耐烦”、“不屑于回答”和“敷衍”的方式对待;只有不足12%的家长会对孩子的行为表示赞许,并陪孩子一起做。教育专家认为,最后一种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小机器人的零件散落在客厅里,桌上的电话机被拔掉了线,台灯罩也掉到了地上……不用说,这是孩子干的事。刚给孩子买了个电动小汽车,可没两天却发现已经被孩子拆成一堆零件了。洋娃娃本来穿着漂亮的裙子,宝宝却把她的裙子给脱了,胳膊也扭了。甚至你会看见孩子把镜子打破了,却努力地用胶水粘,想“破镜重圆”……

面对孩子的这种“破坏”你会怎样呢?生气、呵斥孩子再也不许拆东西,还是帮孩子一起完成他的“杰作”?教育专家提醒家长,千万不要粗暴地干涉孩子的探索欲。

孩子这样的破坏其实是值得鼓励的。孩子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拆开,是孩子学习探索的一种表现,他们不是故意去破坏一个东西,而是因为他对这个东西感兴趣,想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比如很多男孩喜欢把玩具拆开,去看车子里面到底是什么,车子为什么会动等,他是沉浸在了自己喜欢的事物里面,并努力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寻找答案。

对于孩子这样的破坏,家长首先要对孩子有宽容的心态,因为破坏的过程就是个学习的过程。不要严厉地批评孩子,也千万不要说“不许再把玩具拆了,不然下次就不给你买了”等这样警告和威胁的话,因为家长这样的批评和威胁很可能会扼杀孩子可贵的探索精神。

其次,家长应该尽可能地鼓励并且参与进来。因为孩子破坏的过程,是一个手、眼都在活动的过程,能够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鼓励孩子适当地破坏,就是在鼓励孩子的创造力,以及对更多事物的探索兴趣。所以,当家长看见孩子把机器人拆了,应该蹲下来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机器人里面是什么啊,怎么会动的啦?”……引导、帮助他们一起寻找结果,然后再跟孩子一起把拆开的玩具恢复原样。这样才能让孩子在“破坏”—探究—重建中获得心理的满足。

家长在鼓励孩子破坏的行为之余,还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引导孩子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多提些问题让他们去猜、去想,比如,闹钟滴滴答答地走,家长可以问,闹钟为什么会响,为什么会走呢?皮球为什么一拍就跳很高,如果把气放了,还能跳那么高吗?要在问题提出后,主动带领孩子从破坏中寻找答案。

如果孩子有破坏行为,家长应把家里不安全的东西收藏好,给他一些安全的家用物品,或是买些耐摔的玩具,让他好好研究研究。这时,家长也应引导孩子建立什么东西可以碰,什么东西不可以碰的概念。比如他可以玩一个小皮球、摆弄一个大水桶,但他不可以把笔记本电脑当玩具,不然会有大麻烦。同时,家长可以给孩子一些组合式的玩具,鼓励他尝试组合不同的造型。为了避免发生意外,孩子手里的东西要少棱角且质量好。

如果发现孩子经常有恶意的破坏性行为,就应该多留心他最近的动向。说不定他的破坏情绪的起因是你对他过于严厉。有时候,孩子外在的破坏行为也是他内心困扰的表现。也许孩子只是觉得孤单,也许他只想引起父母的注意。家长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活动空间,特别是对于独生子女,让他多和邻居家的同伴玩耍,节假日多去参加集体的游戏活动。家长应经常和孩子谈一谈,了解孩子最近有些什么烦恼,或是孩子有什么需要。

延伸阅读

孩子为什么会有破坏心理

每个孩子都是破坏王,父母们总是以“准备着、时刻准备着”的精神状态去迎接随时可能发生的破坏场面,轻则是面目全非的报纸、被拆卸的玩具,重则可能就是再也打不开影碟机了。这到底是为什么?

其实,对于爱破坏东西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心理很复杂,有很多种类型,父母需要耐心、有心地去发现,不可一棍子打死,不能轻易地以打骂来应对孩子的破坏。一般说来,孩子爱破坏有以下的几种心理类型:

1.感到有趣

有些孩子损坏东西,并未意识到行动的后果,而是对活动的过程感兴趣,觉着好玩。例如把图书中色彩鲜艳的画面撕下来折叠玩具;到田里揪下菜花、豆角、嫩瓜;用刀、笔在墙上、桌上乱刻乱画……父母发现后要及时制止和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这些东西损坏就再也恢复不了原样了。要适当引导孩子的兴趣,例如对爱撕书折叠的,可给孩子色彩鲜艳的彩纸,由他折叠;对爱乱刻乱写的,可给他硬纸、刻刀、彩笔及作品范例,让孩子模仿着刻画。

2.好心办坏了事

有时孩子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经验不足或能力有限,结果事与愿违。有的孩子见金鱼缸里结了一层薄冰,怕金鱼冻死,把金鱼全捞上来包在手帕里;看到盐有点脏,把盐放在淘米篮里用水淘;出去打开水摔坏了水瓶……父母首先要肯定孩子的想法是好的,接着告诉孩子失败的原因。自己不懂的事先要请教大人,自己力不能及的事长大了再去做。

3.想发泄一下

有时孩子会因父母未满足自己的要求,会与父母赌气,故意损坏东西,以此发泄心中的愤怒。某些被溺爱的孩子常以此要挟父母,以达到个人目的。对这种故意破坏的行为,父母绝不能姑息迁就,既要严厉批评,也要让孩子尝到破坏的滋味。例如摔坏了玩具,至少在半年内不买新玩具;捣熄了煤炉,让他与家人一起挨饿;砸坏了碗碟,告诉孩子两周内不买他最爱吃的冷饮,以省下购买新碗碟的钱。孩子受到一定的惩罚后,会留下深刻印象,就不敢再由着性子耍泼了。

4.想满足个人需求

有的孩子因提出的要求被父母拒绝,便耍手段,迫使父母“就范”。例如故意磨破衣服、鞋子,让父母买新的。为了得到自己最想吃的东西,故意淋雨,使自己患感冒。为防止这类行为发生,父母要满足孩子合理的需要。若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就要把原因告诉孩子,取得孩子的理解。一旦发现孩子有这种不良行为,父母要严肃批评,但不能不容分说就加以打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