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历史常识悦读
2357500000012

第12章 "秘密建储制度"是怎样产生的

康熙在两次册立太子失败后,便开始考虑"秘密建储"这种方式的可能性了。第一次废太子后,康熙曾对大臣们说:"立皇太子事,朕心已有成算,但不告之诸大臣,亦不令众人知,到彼时尔等只遵旨而行。"这说明,康熙对建储的原则已有考虑。第二次废太子后,康熙针对朝中大臣再次建议立储的奏章所发布的谕旨中说,必须找到一个妥善的办法,不能急于求成,重蹈覆辙。康熙五十六年(1717)十月,康熙曾谈到"二十一史朕皆披阅"。而二十一史中《旧唐书·波斯传》提到波斯王的建储之法:"其王初嗣位,便密选子才堪承统者,书其名字封而藏之。王死后,大臣与王之群子发封而视之,奉所书名者为立焉。"波斯王位传承的方式必定对康熙的建储计划有所启发。经过数年的考虑,康熙秘密建储的想法已逐渐成熟,对候选人也斟酌已定,种种迹象表明康熙选择的接班人应是皇十四子允禵。

在事态尚未明朗之前,皇四子允禛以韬晦之计隐忍不发,待机而动。而皇八子允禩则因两件事失去了被立为储君的可能。先是,二废太子时,利令智昏的允禩曾向康熙密奏问询:"吾今如何行走?"而且保证不会再发生众臣保奏自己,令父皇被动的事情。此事令康熙大为恼火,斥责允禩:"甚是狂妄,竟不揣伊为何等人?!""以贝勒存此越分之想,试探朕躬,妄行陈奏,岂非大奸大邪乎?"允禩的愚蠢使之自取其辱,加深了康熙对他的恶劣印象。接着发生了"殆鹰事件"。康熙五十三年(1714)十一月,康熙出巡塞外,允禩因生母去世两周年祭未能从行。期间,允禩派人给皇父送去礼物以示孝敬。礼物中包括两驾猎鹰海冬青。没想到这两驾海冬青送到康熙面前时已然奄奄待毙。其隐喻之意令康熙大怒,"心悸几危"大骂:"朕与允禩父子之恩绝矣!"此事事出蹊跷,但允禩百口莫辩,从此在争取储位的斗争中跌入深渊,一蹶不振。余下可供康熙选为储君的皇子中只有允禵条件最理想。首先,允禵有年龄优势。康熙五十六年(1717),诸位较成熟的皇子中,允祉41岁,允禛也已40岁,正是《黄帝内经》中所说的"五八(40岁)肾气衰,发堕齿槁"的年岁,临近迟暮之年。而允禵只有30岁,正当"四八(32岁)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之年。其次,允禵不但性格直爽,"阔达大度",且满汉文化的修养深厚,品行、作风、文武才能均为康熙所赏识。此时正值准噶尔部攻取西藏,而清廷所派援军全军覆没之际,康熙在此刻任命允禵"大将军王",率军出征西北。这正是康熙给允禵以建功立业、树立威信的机会,为日后允禵能顺利地继承大统铺的一条路。允禵未辜负康熙的期望,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夏率师攻克拉萨,收复西藏,扶持达赖六世在拉萨举行了盛大的坐床仪式。允禵"屡建大功,众心咸属",前途正无可限量。然而命运捉弄人,就在允禵准备胜利班师的时候,康熙帝于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因感冒引起并发症,猝然去世。事出突然,允禵人在西北,远不济急。一直隐忍不发的皇四子允禛在其死党,步军统领隆科多的帮助下出奇制胜抢得先机,入承大统。康熙策划的秘密建储计划功亏一篑。

雍正继位后,人心不服。面对着巨大的反对势力,又鉴于康熙朝因皇位继承问题引起的混乱,雍正为防后患,一登基便在皇位继承的问题上做出了决定。雍正元年(1723),允禛以秘密建储的方式选择了时年13岁的皇四子弘历。同年八月雍正将建储密旨放在了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又另"书秘封一匣,常以随身"。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二日子时,雍正病逝于圆明园。张廷玉等命人从宫中找出"朱笔亲书传位今上(乾隆)之密旨",诸王大臣"同捧至今上前,廷玉于灯下宣读。上伏地大恸良久,王大臣等叩头劝再三,上始载拜受命"。当夜,雍正遗体运返紫禁城,内侍又从"正大光明"匾后取出已存放了12年的密旨。"捧至上前",弘历命允禄、允礼、张廷玉、鄂尔泰等人"齐入始启封,跪阅亲书御名"。弘历继承帝位毋庸置疑。皇帝生前遗愿首次通过秘密建储的方式得以实现,乾隆也成了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中以全新方式当上皇帝的第一人。秘密建储的最终制度化,是在乾隆朝完善、确立的。

从康熙五十二年到道光三十年(1713~1850),清朝先后有五位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采用了秘密建储的方式解决皇位继承问题,历时130余年,其中四位皇帝(乾隆、嘉庆、道光、咸丰)是通过这一方式当上皇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