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要悟玄机
2359000000015

第15章

知人知面不知心,正是因为有了这句话,使得很多人面对这张底牌望而却步。但是,不知是幸抑或是不幸,人的心思却是外露的,不管它通过什么形式,言谈也罢,行动也罢,也不管它是多么地隐蔽和微妙。所以我们要修炼看人的本事,它既要有入木三分的好眼力,由表入里,透过现象看本质;又要有精透的判断力。不过想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没有一定的道行是不行的,只有悟得个中玄机,才能直指人心底牌,看个八九不离十。

1.察言观色,利用人性弱点试探人心

每个人都有弱点,从弱点处看人心最有效。找到其弱点,就等于抓到了他的尾巴,然后再做些文章,对方必会拼力回应,保全自己,就难免会露出蛛丝马迹。

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有一位宰相名叫田婴,虽然处于乱世,但他治国有方,使得齐国威名远扬。对于做人之道,他也懂得极多,这使得出身王族的他,没有被卷进王位争夺的旋涡,反而能够经历三代王室,任宰相职位达十余年之久。告老之后,封于薛国之地,安享余年。

或许,有人要问,那么,田婴得以善始善终的秘密是什么?是他的一双入木三分的惠眼,看透人心的好眼力。有关他看透君王之心的故事,极为有名。

齐王后去世时,后宫有10位齐王宠爱的嫔妃,其中必有一位会继任王后,但究竟是哪一位,齐王并不做明确的表示。

身为宰相的田婴于是开始动脑筋,他认为:如果能确定哪一位是齐王最宠爱的妃子,然后加以推荐,定能博得齐王的欢心,并且对他倍加信赖;同时,新后也会对他另眼相看。可是,万一弄错的话,事情反而糟糕,所以必须想个办法,试探一下齐王的心意。

于是田婴命工人赶紧打造10副耳环,而其中一副要做得特别精巧美丽。

田婴把这10副耳环献给齐王,齐王于是分别赏赐给10位宠妃。第二天,田婴再拜谒齐王时,发现齐王的爱妃之中,有一位戴着那副特别美丽的耳环。

毫无疑问,不久之后新继任的王后,确实就是当日田婴所断定而推荐的那位妃子。

善于洞察人心,对自己是非常有利的,田婴就善于此道,巧用心机,博得齐王和王后的信任,使他屹立于权位的旋涡而安然无恙。

下面再介绍一则擅弄权术的宰相反而被看破心意的故事。

大约在秦统一天下前40年的时候,秦国有一位非常能干的宰相,名叫应侯,此公并非秦国人,乃是由魏国逃亡到秦国,在秦国做官,屡次升迁,终于升到宰相的高位。他所主张的一系列的外交政策,奠定了日后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

应侯原来在韩国汝南拥有自己的领土,后来被韩国没收。

秦王十分同情他的境遇,于是问道:“你被韩国夺取领土,心中想必有所不平。”

秦王本意是要试探身为宰相的应侯,是否会因私怨而对韩国采取报复手段。

可是应侯答道:“听说有一位失去儿子的父亲,在接受别人吊唁的时候告诉他们:‘死了儿子固然伤心,但是想一想我原先也是没有儿子的人,也就不难过了。’我也是原来没有封土的平民,所以现在也不会为失去领土而感到难过。”

应侯心想:如果不这样回答,日后要推行对韩政策,必会受到重重阻挠,因此,故意表示出对于韩国没收自己领土一事,并不在意。

秦王虽然对他表现的宽阔胸襟感到敬服,终究还是不明他真正的心意,于是派遣一位将军前往试探。

这位接受特殊使命的将军一见到应侯就脱口而出:“丞相,我真难过得不想活了。”

“喔!究竟发生了什么大事?”

“丞相您想想,秦王对您优礼有加,远近皆知,可恨那小小的韩国,竟敢公然夺取丞相在韩国的领土,这种耻辱我如何忍受得了!所以我活不下去了。”

应侯听完这话,立刻站起来向这位将军深深一鞠躬,并且说道:“那就全仰仗将军您了。”

将军回去之后,将经过情形一一禀报秦王。

知道了应侯的真心之后,秦王从此不再信任应侯。

上面举的两个例子,都是利用人性的弱点去试探对方的内心。当你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千万注意必须十分谨慎,否则很容易失败。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你试探别人内心的时候,不要忘记你也有被对方试探的可能,这是在察言观色时极可能发生的现象。特别是在利用试探法来透视人心的时候,千万不可忘记,被你试探的对象也有眼睛,疏忽了这一点,事态就可能发展得极为严重。

如果了解了人心,并且按照试探透视原则去做的话,多半能稳操胜券。如果在使用试探透视法时,不希望自己同时也被对方试探的话,除了要熟悉这种方法之外,还要时时假设自己正被对方试探。

一个人的一举一动,都被别人看在眼里,这些举动的累积,很自然地会成为别人对你的评价。

2.察言观色,从细节入手

察言观色并非神通,只是注重了生活中不被人注重的小事,再用巧妙的方法将其运用而已。

战国末期的大政治家韩非子,是察言观色的高手,此法运用得更为彻底,韩非子认为君王如欲实行中央集权政策,就必须控制臣子;而只有能看透人心的君王,才能妥善地驾驭臣子,所以韩非子特别重视透视人心的方法。

《韩非子》一书中,有一部分谈到有关看透臣子之法的内容。现列于此处,以供参照。

这五项察言观色法是:

(1)必须以事实对照言语

只听他人的言语,而不用事实来证明,很难明白真相。

鲁国宰相叔孙手下有一位叫做竖牛的侍从,他十分厌恶叔孙的儿子,时时刻刻希望除去这个眼中钉。有一天,竖牛在叔孙的面前说他儿子的坏话,叔孙误信他的奸计,于是杀死了自己的儿子,甚至惹来杀身之祸。这就是听信人言而不加证实所得到的教训。

(2)使每个人都有表现的机会,以发掘其才能

齐宣王喜欢听竽合奏,对于会吹竽的人,不加挑选一律任命为乐师,因此宫廷乐师多达数百人。

宣王死后,渭王继位。渭王和宣王的爱好不同,喜欢听独奏的乐曲,因此夹杂在乐师中充数的人,立刻逃之夭夭。

这就是著名的“滥竽充数”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能力的评断,要看个人单独的表现。所以,在透视人心的时候,要让每个人有单独表现的机会,这样才能观察出各人的实际才干。

(3)故弄玄虚探知究竟

某县县令庞敬,最懂得人的心理,在一次派遣部属巡察四境的时候,就表现了他的高明手法。他先派遣一名部属巡视环境,然后在他正要执行任务的时候,又突然把他召回,令他守候在外等待命令。一段时间之后,又发布命令,让他继续巡视工作。于是这名部属心生疑惑,认为其中必有缘故,因此,在巡察之时,不敢稍有怠慢。就这样,庞敬达到了控制部属的目的。

(4)以若无其事的态度试探对方

对明明知道的事假装不知道,也可以达到试探对方的目的。

战国时期的韩昭侯有一天在剪指甲的时候,故意将一片剪下的指甲屑放在手中,然后命令近侍:“我把刚才剪下的指甲屑弄丢了,心里毛毛的,很不是味道,快点帮我找出来。”

众人手忙脚乱地找了一阵之后,谁也没找到。这时,有一位近侍偷偷剪下自己的指甲呈上,禀报说找到了。昭侯由此发现他是一个会说谎的人。

又有一次,昭侯命令属下四处巡视,察看是否有事发生,结果属下回报说没有动静,经昭侯再三追问,才告知南门之外,有牛进入旱田偷吃了谷苗一事。

昭侯听完之后,命令报告的人不准泄露这个消息,然后派遣其他的人出外巡视,并且告诉他们:

“近来发现有违反禁令,让牛马牲畜践踏旱田的行为,你们速去探知,快来回报。”

不久之后,所有的调查报告都呈了上来,但其中并没有一件是关于南门外事件的报告,昭侯于是大发雷霆,命令属下重新严加调查,终于查出了南门外发生的事件。

从此,部下都畏惧昭侯料事如神的能力,再也不敢马虎从事了。

(5)故布疑阵试探人心

卫相山阳君察觉卫王近来似乎对他有些起疑,但又无法测知君王的心意,于是故意散布谣言,毁坏一个君王宠臣的名誉。这名宠臣听到山阳君毁谤他的话,怒气横生地对周围的人说:

“哼!山阳君还有心情说别人的闲话?他已经被君王怀疑,自身难保了……”

然后把君王对于山阳君的观感完全吐露出来,由此,山阳君探得了君王对他的种种看法。

再举一例。燕相子之一次在私宅中和家臣不着边际地说了一句:

“刚才由门口出去的是不是一匹白马?”

“没有啊!我们没看见马……”

大家感到很惊讶,异口同声地这样回答。可是,其中有一个人,走出门外张望了一下,回来报告:

“确实有一匹白马。”

子之于是发现了这个家臣是个善于说谎的人。

如果你是一个领导者,不仅需要有察言观色的能力,而且更需精通此道。因为它能让你更了解自己的部属,进而更好地驾驭自己的部属。

3.患难之时能见真情,利益面前最知人心

利益历来都是人心的试金石。有些人对自己有利时,可以称兄道弟,亲密无间。一旦有损利益,就像变了一个人,什么友谊,什么感情全抛到九霄云外。有些人却始终如一地站在你身边,把金子一般的心捧给你,患难与共,福祸相依。在利益面前,人心都会暴露出来,是好是坏,自然清楚明了。

一个看得透、断得准的人可驾驭事物而不为事物所驾驭。他可以洞察事物最深处的东西,摸清他人的心思。不论什么人,他一看就能了解并能把握其本质。他有罕见的观察能力,随便多么隐秘的东西,他都能加以破解。他观察严谨,思考微妙,推理明晰,天下没有什么东西他不能发现、把握和理解的。

下面这则伊索寓言足以说明要看透事物的本质的重要性。

鹿口渴得难受,来到一处泉水边。它喝水时,望着自己在水里的影子,看见自己的角长而优美,扬扬得意,但看见,自己的腿似乎细而无力,又闷闷不乐。鹿正思量时,出来一头狮子追它。它转身逃跑,把狮子落下好远,因为鹿的力量在腿上,而狮子的力量在心里。这样,在空旷的平原上,鹿一直跑在前头,保住了性命;到了丛林地带,它的角被树枝绊住,再也跑不动,就被狮子捉住了。鹿临死时对自己说道:“我真倒霉,我原以为会拖累我的竟救了我,我十分信赖的,却使我丧命。”

在普通的人当中,扮演寓言中“鹿”之角色的人往往踩中了“地雷”,而洞明世事的人则以其高深的远见,绕过了陷阱。

春秋末年,晋国中行文子被迫流亡在外,有一次,经过一座界城时,他的随从提醒他道:“主公,这里的官吏是您的老友,为什么不在这里休息一下,等候后面的车子呢?”中行文子答道:“不错,从前此人待我很好,我有段时间喜欢音乐,他就送给我一把鸣琴;后来我又喜欢佩饰,他又送给我一些玉环。这是投我所好,以求我能够接纳他,而现在我担心他要出卖我去讨好敌人了。所以我要很快地就离去。”果然,不久之后,这个官吏就派人扣押了中行文子后面的两辆车子,而献给了晋王。

在危难时,曾被怀疑的朋友往往成为救星,曾被十分信赖的朋友却往往成为叛逆。

顺境中,特别在你春风得意时,凡交往多的都可以称之为朋友。大家礼尚往来,杯盏应酬,互相关照。但如果风浪骤起,祸从天降,比如你因事而落魄,或蒙冤被困,或事业失意,或病魔缠身,或权力不存等,这时,你倒霉自不必说,就连昔日那些笑脸相对的朋友也将受到严峻考验。他们对朋友的态度、距离,必将看得一清二楚。那时,势利小人会退避三舍,躲得远远的;担心自己仕途受挫的人,会划清界限;酒肉朋友因无酒肉诱惑而另找饭局;甚至还有人会趁人之危落井下石,踩着别人的肩膀向上爬。当然也有始终如一的人继续站在你身边,把一颗金子般的心捧给你,与你祸福相依,患难与共。如古人所说:“居心叵测,甚于知天,腹之所藏,何从而显?”答曰:在患难之时。此时真朋友、假朋友、亲密的、一般的、“铁哥们儿”、“投机者”就泾渭分明了。

权力官位、金钱利益历来都是人心的试金石。有的人在当自己普通人的时候自觉人微言轻,尚与伙伴们情同手足,同喜共忧。一旦他的地位上升了,便官升脾气涨,交朋会友的观念也就变了,对过去那“穷朋友”、“俗朋友”便羞于与他们为伍,保持一定距离。这种做法和落井下石有什么区别呢?现实中“只共苦不同甘”的人真是不少!

在利益面前各种人的灵魂也会赤裸裸地暴露出来。有的人在对自己有利或利益无损时,可以称兄道弟,显得亲密无间。可是一旦有损于他们的利益时,他们就像变了个人似的,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什么友谊,什么感情统统抛到脑后。比如,在一起工作的同事,平日里大家说笑逗闹,关系融洽。可是到了晋级时,名额有限,“僧多粥少”,有的人真面目就露出来了。他们再不认什么同事、朋友,在会上直言摆自己之长,揭别人之短,在背后造谣中伤,四处活动,千方百计把别人拉下去,自己挤上来。这种人的内心世界,在利益面前暴露无遗。事过之后,谁还敢和他们交心认友呢?

当然,大公无私,吃亏让人,看重友谊的还是多数。但是,在利益得失面前,每个人总会亮相的,每个人的心灵会钻出来当众表演,想藏也藏不住。所以,此刻也是识别人心的大好时机。

进而言之,岁月也可以成为真正公正的法官。有的人在一时一事上可以称得上是朋友,日子久了,共事时间长了就会更深刻地了解他们的为人、他们的人品。“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如此长期交往,长期观察,便会达到这样的境界:知人知面也知心。

中行文子在落难之时,能够推断出“老友”的出卖,避免了被其落井下石的灾难,这可以让我们得到如下启示:当某朋友对你,尤其你正处高位时,刻意投其所好,那他多半是因你的地位而结交,而不是看中你这个人本身,这类朋友很难在你危难之中施以援手。

话又说回来,通过逆境来检验人心,尽管代价高、时日长,又过于被动,然而其可靠程度却大于依推理所下的结论。因此我们说:激流之时测度人心不失为一种稳妥的方法。

4.知人必求真,看人必求细

看透人心要以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穿透对方表面的慎重与矜持,这就是所谓的“好眼力”。知道他人的内心远比了解一件物品的特性重要,这是人生中至关微妙的事情。

魏文侯手下有员将领叫乐羊。有一次乐羊领兵去攻打中山国。这时,恰恰乐羊的儿子正在中山国。中山国王就把他儿子给煮了,还派人给乐羊送来一盆人肉汤。乐羊悲愤至极但并不气馁,毫不动摇,他竟然坐在帐幕下喝干了一盆用儿子的肉煮成的汤。

魏文侯知道后,对人夸奖说:“乐羊为了我,吃下了他亲生儿子的肉,可见,他对我是何等忠诚啊!”有人回答说:“一个人连儿子的肉都敢吃,那么,这世上还有谁他不敢吃呢?”

乐羊打败了中山国,凯旋归来时,魏文侯奖赏了他的功劳。但是,从这开始,总是时时怀疑他对自己的忠心。

魏文侯这样做不无道理,乐羊的自制力过于惊人,非老谋深算之人不能为之。旁人的说法更有道理,因为一个人的行为可以以小见大,有着惊人的内在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