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要悟玄机
2359000000027

第27章

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必然要学会创新,没有推陈出新意识的人,即使懂得再多,也难成大事,因为知识本身不会创造什么价值,只有在创新头脑的运用下,知识才可能成为力量。做人要懂得创新,创新者生,墨守成规者死。

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创新的人,关键是看我们有没有创新的观念和能力,能否掌握创新的思维方法和运用创新的基本技法。

推陈出新绝非一味求新求异,而是要在牢固掌握基本技能和知识的基础上,在已有的成就上逐步寻求更大的收获。

C·A克兰是专售巧克力的商人,他每到夏季便苦闷异常,因为天气热易使巧克力变软,甚至融化,销售量急剧下降。他冥思苦想,制造了一种专供夏季清暑用的硬糖,造型上一改块状、片状型,而压制成小小的薄环。1912年,他正式批量生产这种命名为“救生圈”的具有薄荷味的硬糖,颇受欢迎,至今不衰。

推陈出新不一定都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事,任何人都可以做,首要的是具有这种勇气和能力。

日本一位家庭主妇,将收缩薄膜覆盖在晒衣竿上并浇上热水。由于薄膜收缩,贴在晒衣竿上,于是变成了竿的塑料薄膜。这是二十年前的一件价值100万日元的发明。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否定自己已有的见解,才能生产出更新颖、富有独造性的知识产品,不断的实现超越和发展。然而,知识本身只能是客体,它本身不会创造自己,人才是创新、开发、传播和运用知识的主体。

人人都懂得创造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今天,科学技术不断更新,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加激烈,个人奋斗和集体思想同样重要的社会里,创新更是取得成功、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经之路。

毫无疑问,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这样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亟须创造精神的时代。知识经济的首要特征就是创新性,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和灵魂。日本长岗科技大学校长川上正光认为,独创能力是一个国家兴亡的关键。

对于个人来说,若要在经济社会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成功的人生,就必须培养和展现自己的创新素质,否则,将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凸显自己的价值。创新,是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最关键素质。

何谓创新?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或一无所有的情形下,创造出新的东西。创新需要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性格素质,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

要推陈出新,绝不是把一切都扔掉,连一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学识和经验都通通抛弃,不加选择地否定。要知道,经验是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总结出来的最实用的规律性的感觉,是做任何事都可以运用的原则性体验。而有的知识,并不是短时间就能更新换代的,相反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引导人类进行创新的理论。因此,在寻求突破时,抛弃的并非是一切已经存在的东西,而是有所选择地否定那些逐渐僵化、生硬、陈腐、过时的观念和道理,包括我们认为非常成功却逐渐落伍,只能记载我们过去的辉煌的东西。

实际上,基本知识是我们创造的根本,是寻求突破的必经之路。如果一名运动员连运动规则都不懂,就整天想着如何向世界冠军进发,岂不是很可笑的事?同样的,一名作家的作品在国内尚无人赏识、不被人传颂,却试图去拿诺贝尔大奖,并且完全抛弃自己的风格去学习那些诺贝尔奖得主们的写作手法,最后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可见,我们在突破陈旧的思维,追求更大的成功时,应切忌好高骛远,被他人的成功所迷惑,从而失去目标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创新能力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对新思想和新技术的发明创造,而且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主动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固然需要全新的素质教育氛围和先进的社会文化环境的熏陶,但对于个人来说,关键在于发展创新个性心理品质。事实上,人的创造性潜能是与生俱来的,只要愿意发掘,人人都可以开发自己的创新性潜能,成为创造性的人。

成为创造性的人需要后天的训练,需要克服可能出现的人格缺陷。成为创造性的人,是做人的最高价值指向,而且乐趣无穷。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创新的人,关键是看我们有没有创新的观念和意向、有没有创新精神、是否有创新能力、掌握创新思维方法和运用创新的基本技法训练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所谓创新的观念和意向,是指对创新意义的认识和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意向。如果没有这方面的强烈意向或欲望,创新的“程序”将无法驱动。

所谓创新精神就是有胆量、勇气和知识超越已有的或传统的思想观念。科学文化乃至整个人类历史的进步都是人类创新精神的结果。拉马克否定传统的陈腐的生物学观念、达尔文否定拉马克进而形成进化论、爱因斯坦突破经典物理学的局限、郑板桥独创“板桥体”书法、亚历山大挥剑创造自己解开绳结的方法、哥白尼推翻以地球为中心的天文学说、拿破仑打破传统的作战规则、贝多芬改革交响乐的写作规则等,与人类相关的各个方面的进步,无一不是创新精神使然。

创新精神的发挥有赖于突破传统思想、习惯行为和权威教条,独立思考,超越流行的束缚。它具体表现为:突破已有的研究成果的限制和消极影响;突破自身习惯性的心理束缚;克服现存文化上的障碍,如顶住不公正的舆论压力等。

这就需要具有抛掉陈见、吸收新知识的勇气。如果只是重复已知的做法,就无法将技术或技艺琢磨得臻于完善,也不可能拥有新技术。为了不断完善、精益求精,就必须研究新事例、追求新方法,并从其中找到有助于目前正在做的事的方法,促使自己突破原来的条条框框的限制。

可以相信,终其一生都能不断创造的人,必定经历过许多变化。艺术家的一生往往有许多不同的面貌与时期。毕加索起初以印象派登场,不久就开创了立体派。康德过了大半辈子之后,才起了大转变,完成《纯粹理性批判》,在那之后,又有一次重大的转变,先潜心于道德,然后转而研究美学。这就是说,不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很难获得真正的提高。

不言而喻,这样的转变经常是痛苦的,也是波涛汹涌的。因为一旦投身于未知的、崭新的领域,就可能会失败。但是,变革总是发生在危险与风险逼近时。缺乏勇气,就谈不上进步。

有很多人正是因为缺乏这种大无畏的精神而对新的状况望而却步,踌躇不前。他们一到达某个阶段就开始惧怕新的事物,惧怕变化、惧怕成长。他们躲在自己的过去和家中,以及自己的习惯里,就像靠退休金生活的人一样。他们一下子就从社会的舞台上消失,之后就再也没有任何作品,更没有任何人再提起他们。可见,一个人要保持创造力,不仅要有创造的欲望,还应具有推陈出新的勇气。这种勇气,不能与生俱来,更不能靠别人赐予,而要靠自己在实践中不断的累积、实践、升华。

一个人在熟悉的环境中生活久了,就会形成依赖性,造成安宁与舒适的假象。尤其是对于大多数人认可、赞赏的成绩,谁都不愿意轻易将之否定、抛弃。否定过去,对于任何人来讲,都是一种痛苦的体验并可能造成不安全、畏惧的感觉。而在很多情况下,没有否定过去的魄力,就不可能更新观念,创造更高成就。

5.人生势必有得失,在得失之间及时选择

选定一把椅子!你不可能鱼和熊掌兼得,除非天下人的智慧和运气都集中到你一个人身上。想多坐几把椅子,结果往往是一把也坐不成。

一位在澳洲从事环保工作的女士,为了抢救当地的珍稀森林,单独与某大财团对抗,不断与之进行谈判,要求该财团绝不能对当地的稀有森林进行砍伐。当时双方立场都很强硬,不肯退让一步,但这位女士决不退缩,独居在大树上,置个人性命安危于不顾也要保护环境资源。她不止是说说而已,而是真的在树上住了两年,不论刮风、下雪、风吹、日晒、雨淋,她都在树上度过,毫不妥协。

在广大民众和舆论的声援支持下,两年后伐木公司终于让步,规划出稀有森林保护区,承诺绝不砍伐这块保护区的任何一棵树。当这位女士从树上下来,踏在坚实的土地上时,虽然步履蹒跚,需要别人搀扶,但她的脸上却显露出令人感动的神采。

对她全心保护森林的行为,有人认为幸好是伐木公司让步了,这两年的付出也算值得。但我的想法是,这位勇敢的女士一定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在她心中得失早就已经置之度外,她才能够义无反顾地把自己的理想坚持到底。这也是她的选择。

什么是失?什么是得?别人是无法给你答案的,你必须自己问自己,因为对价值的认定是因人而异的。对某些人来说,能让更多的人快乐,帮助更多的人,是最有价值的;但对某些人来说,探究真理,明辨是非才是最有意义的;而有的人则喜欢追求美的事物,为艺术献身。

要想拥有一个精彩的人生,首先要体悟到,生命中的得失是必然的,人不可能只有得没有失,也不会只有失而没有得。有了这样的体悟,才能冲破层层心卡,开启新的人生。虽说人生有些事情可以重新再来,但我们必须了解,人生在世,总有各自的利害关系,各有情境、物欲等的牵绊。牵绊越多,得到的也许就越多,但可能失去的也越多,正所谓“福兮祸之所伏”。所以人生势必有失有得,难以圆满。

我们常常会对一些拥有名望、权势之人,或是那些被传媒捧红的歌手、明星心生艳羡。尤其是在年轻迷惘的岁月,常有一种莫名的冲动将自己推进崇拜偶像的行列,总觉得他们好有魅力,禁不住为他们发狂。对我们来说,这些人享尽别人对他们的宠爱,拥有了不起的“得”,他们得到了所有人给予的关爱。当我们将焦点放在别人的“得”时,总会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人生词典中没有“失”这个字。其实他们失去的可能比得到的还要多,起码失去了自由,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有的甚至于失去了健康和正常的生活。

有一位日本当红的艺人就曾经感慨地说:“那些真正收入高的人,每天都非常忙碌,他们即使有广大庭园和豪华住宅,也没有什么时间可以好好享受。”因为想要拥有高收入,就必须拼命工作,自然就没有闲暇的时间可供自己支配。虽说赚钱的目的是为了享受,但忙于赚钱以至于没有时间去享受挣来的一切,不也是枉然。

不论是国王还是乞丐,是男还是女,上天都给了每个人一天二十四小时,为了金钱而丧失了宝贵的时间,连做自己喜欢的事,或是同喜欢的人分享收获和快乐都没有空,这样的人生真的幸福吗?相比之下,在有限的时间里,能悠闲地和自己的亲人朋友共度假期,或是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如艺术创作或是旅行等,珍惜人生的每分每秒,用生命去享受它、充实它,是不是更快乐、更幸福呢?

有人选择为了地球的洁净、社会的安宁、人类生存的权利,全心全意地投入与奋斗,化小爱为大爱,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社会、国家或理想,试问他们是失是得?有人虽身居高位,是所谓的政界首脑、富商巨贾,但为了自身利益,扩张自我权势,而穿梭在买官晋爵、拉帮结派、尔虞我诈的活动中,为保住自己的地位,获得更多财富而贪赃枉法或行贿受贿,这样的人生是失是得?

答案就在你自己的心中,没有人能够左右你,所以你一定要经常与自己对话,问问自己:“现在我选择的道路,真的是即使失掉其他的东西,也不会令我感到后悔吗?我现在追求的东西有价值吗?我现在的生活方式,会让我失去什么,或获得什么呢?”

有道是有得必有失。任何一个人若要有所为,必定要在绝大多数方面无所为。如同把一块上等的木头雕刻成一件工艺品一样,你必须知道什么东西是必须丧失的,才可能做成一件工艺品。否则,什么都想保留,结果是什么都做不成。同理,在成就事业方面,我们只有丧失必要的部分,才能真正拥有应得的部分。

在一次茶话会上,一位神情滞重的长者站起来对大家说:“年轻时,我也像你们一样有一番雄心壮志。我想成为一个在诸多方面都有所建树的人,我也认认真真地做了。到现在,我想对你们说,面对浩瀚无垠的知识海洋,人的一生所学的不过是沧海一粟。毫不谦虚地说,我所涉猎的知识领域比在座的任何一个人都要广,但可怜的是,我在任何一方面都没有独特的建树。

回眸我的一生,我并非不努力,而是精力过于分散,志趣不专。我今日才透彻地明了庄子的‘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逐无涯,则殆矣’。但已太迟了。今天,我想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诉你们:为学立业勿忘专。我想这比惯常的套话对大家更有益……。”

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在选择努力方向时也曾面临着取舍问题:卢西亚诺·帕瓦罗蒂在一所师范院校上学时,其家乡意大利蒙得纳市的一位名叫阿利戈·波拉的专业歌手收他为学生。毕业时,帕瓦罗蒂问他父亲:“我该怎么办?是当教师还是成为一个歌唱家?”他父亲回答道:“卢西亚诺,如果你想同时坐两把椅子,你只会掉到两把椅子之间的地上,在生活中,你应该选定一把椅子。”后来,帕瓦罗蒂回顾成功之路时说:“我选择了,我忍住失败的痛苦,终于成功了。现在我的看法是:不论是砌砖工人,还是作家,不管我们选择何种职业,都应有一种献身精神,坚持不懈是关键。”

为了避免失掉得失之间的准则,要特别注意以下几项原则:在追求地位、财富及他人的尊敬时,千万不要在不知不觉中将这些当做自己的终极目标,要避免现在所做的任何事都完全是为了个人利益;要消除对某些人持有的偏见或歧见;在乎周围人的所作所为的同时,也要了解自己所求的是什么?追求效率,但不要妄想一步登天,很多事情是需要时间来酝酿的。想要拥有权利,就必须承担责任,要去除自以为是的毛病。

人生本就有得有失,我们一旦开步走,就只能朝一个方向前进,不可能同时朝东南西北方向兼走。面临人生重要关卡时,你可要看准了、想好了;否则,只能原地踏步或打圆圈。

所以,聪明人总是在得与失之间及时抉择,把一切不相宜的东西都抛开。

6.打破“不可能”的常规

许多的“不可能”只是常规理论下的结论,要善于尝试,打破常规,成功者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这三个字。

有这样一则故事:拿破仑问工程技术人员:“这条路走过去可能吗?”“也许吧。”回答是不肯定的,它在可能的边缘上。“那么,前进!”拿破仑没有理会工程人员讲的困难,下决心前进。统帅的精神鼓舞着战士们。四天之后,这支部队突然奇迹般出现在意大利平原上了。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就这样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