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2359500000013

第13章 管仲《管子》留千秋,胜若两周百世将

管仲(?—前645)春秋政治家。名夷吾,字仲。颍上(今安徽颍上)人。佐齐桓公。为上卿。执政四十余年。齐国大治,为东方强国。有《管子》七十六篇存世,多为后人伪托。

毛泽东对管仲是称赞的。1915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以“二十八画生”贴出“征友启事”,同校学生罗章龙前来应征,两人在长沙定王台促膝长谈三个多小时。分手时,毛泽东表示满意:我们谈得很好,愿结管鲍之谊,以后要常见面。这里,毛泽东借管仲、鲍叔牙未得志前就结为挚友一事来比喻两人的共同志向。

管仲替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策略,辅佐桓公成就霸业向为史家推崇,而更为后人推崇的是他开发山东的举措。1955年,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从新疆回京的王震。当王震提出如何安置退伍军人时,毛泽东就提出:可以组织屯垦戍边嘛!他指出:中国古代就有屯垦制,管仲搞过,诸葛亮在汉中也搞过呢!开荒就业,治疗战争创伤,巩固边疆,建设边疆,应该是个好办法。在中国历史上,管仲可以说是军队屯垦的创始人。中国古代聪明的政治家都懂得军屯的价值,如曹操、诸葛亮和岳飞。

今存《管子》七十六篇,是否全出于管仲之手,有待继续考证;也许出于此原因,文人通常多不诵读。毛泽东在上井冈山前就读过这本书,且读得很细。1917年暑假,他在与同学萧瑜游学途中,就道德修养和物质生活进行了争论。毛泽东不同意萧瑜所引用的孔孟“圣贤遗训”:“君子谋道不谋食”。他说:一个人快要饿死的时候,他不会想到道德修养问题的。关于我自己比较信管仲的话:衣食足而后知荣辱。这正好与孔子的认识相反。按,“衣食足而后知荣辱”,原句见《管子·牧民》。1931年4月,中央苏区研究如何粉碎国民党的第二次军事“围剿”,与会者都同意毛泽东所提出的各个歼灭敌人、粉碎“围剿”后转入战略进攻的主张。但关于先打弱敌还是先打强敌,却有不同看法。据郭化若回忆,毛泽东会后闲谈时曾说:他们不懂得在战略上也应打弱的道理,是古已有之的。《管子》中说:“故凡用兵者,攻坚则韧,乘瑕则神。攻坚则瑕者坚,乘瑕则坚者瑕。”不是古人早已讲过了吗?毛泽东所引用的这段文字,见《管子·制分》。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做革命的促进派》讲话,就培养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他又引用了《管子》的话。毛泽东说:“中国有句古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树人,减少九十年,十年树人。十年树木是不对的,在南方要二十五年,在北方要更多的时间。十年树人倒是可以的。我们已经过了八年。加上十年,是十八年,估计可能基本上造成工人阶级的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专家队伍。十年以后就扩大这个队伍,提高这个队伍。”(《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72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典出《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