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军事常识悦读
2360400000002

第2章 炮塔的演变与更新

当坦克威武高大的身影在你面前出现时,你第一眼就会看到那类似乌龟壳的炮塔上,伸出一支长而粗大的炮管,有时还会在炮管旁边架起一挺指向蓝天的机枪,显得格外气派。

这炮塔虽然厚而且大,但它可以带着炮管相对车体作360°旋转,从而使大炮能上、下、左、右灵活地对不同方向上的目标射击,从而显示出坦克强大的威力。

不过,坦克的炮塔并不是一出世就是这样的,而是经过不断演变形成的,并且还在进一步改进和更新,以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

英国制成的世界上第一辆坦克的炮塔安装在车体的两侧。看起来,它的炮管好像是从两侧碉堡射孔里伸出的。由于车体的阻挡,限制了大炮左右方向上的射击。特别是向正前方的目标射击时,由于车体阻挡,坦克只好先转一个角度,然后再进行瞄准射击。这样不仅使用不便,往往还会贻误战机。

针对炮塔的这种弱点,人们对它进行了改进。要使位于炮塔上的大炮能及时射击不同方向上的目标,最好的办法是将炮塔由车体侧面移到车体顶上。这样,大炮既能进行高低方向瞄准,又可进行水平方向的瞄准,而且射击操作方便。于是,后来的坦克炮塔便装在车体顶上,而且整个炮塔通过座圈可在车体上旋转,视野开阔,操作灵活。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今,大多数坦克都采用这种炮塔,因而也是我们现在最常见的炮塔形式。

不过,这种炮塔也有其不足之处,首先是,大炮向空中瞄准射击受到炮塔顶装甲和车底零部件的限制;其次是,炮塔个头大,在战场上往往成为敌方射击的靶子;再者,为了使炮塔不易被炮火击穿,就将炮塔装甲加厚,从而也使坦克的重量增加,影响了坦克的机动性。

坦克的重量增加后,其速度必然要减慢。而在战场上行动迟缓的坦克,意味着挨打和被击毁。因此,人们又把目光集中在对这种炮塔的改进上。

1950年代初期,法国研制出一种摇摆式的新型炮塔,用在AMX—13轻型坦克、AMX—50重型坦克和各种轮式装甲战斗车辆上。

摇摆式炮塔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装有炮,并能相对下部分摆动;而下部分通过座圈安装在车体上,而且能相对车体旋转。这样,大炮便能连同上部一起摆动,摇摆式炮塔也便由此而得名。

这种摇摆式炮塔由于炮管的俯仰不受炮塔顶装甲的限制,从而大大提高了俯仰范围,而且炮塔不高,使整个坦克的高度得以降低,并减轻了坦克的重量。但是,这种炮塔实际上并未得到应用。

目前,大多数坦克还是采用置于车体顶部可以相对车体转动的普通炮塔。这种炮塔起初是用装甲板铆接而成,由于装甲较薄,只能防御机枪和炮弹碎片。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炮塔的装甲加厚,并开始用焊接炮塔代替铆接炮塔,而且还出现了铸造炮塔。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炮塔厚度继续增加,其中最大厚度达90毫米。

1960年代时,铸造炮塔得到普遍采用。为了对付日益增强的反坦克武器,坦克炮塔进一步增厚。如前苏联的T—62坦克炮塔的前装甲厚度达220毫米,一般的穿甲弹难以穿透。

19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前联邦德国的豹Ⅱ坦克、美国的M1坦克和英国的“挑战者”坦克都采用了带尾舱的焊接炮塔,而且装有像夹心饼干一样的复合装甲,进一步提高了炮塔的防护能力。

然而,随着坦克炮塔的不断增厚,坦克的重量也随之增大。更引人注意的是,炮塔重量已经占全重的20%~30%左右。这种炮塔的结构使坦克的全重过大,就很难提高坦克的机动性。与此同时,坦克的个头也增高了。而在战场上,身高体大和速度慢的坦克就容易被炮火击中。因此,人们在寻求能减少重量和降低坦克身高的新炮塔结构。

既然炮塔重量占坦克全重的三分之一左右,有人就大胆提出将炮塔干脆去掉。这样,不仅能大大减轻坦克重量,而且可降低坦克身高,使坦克更能适合现代作战需要。1967年,瑞典研制成的无炮塔的S坦克,就是这一类坦克的典型代表。

瑞典的S坦克是世界上第一辆无炮塔坦克。它是将一门加农炮固定安装在坦克车体上,从而使坦克的身高仅为19米,成为世界上最矮的坦克,而且重量也比一般坦克轻约8~10吨。

1972年,前联邦德国也研制成无炮塔坦克,它就是豹Ⅱ坦克试验车。不过,它与瑞典的S坦克不同。这种坦克上装有两门大炮,但是炮管只能相对于车体作俯仰运动,而不能旋转,所以叫做半固定火炮无炮塔坦克。它在水平方向瞄准时,需要依靠车体的转动。因此,这种坦克在行进间瞄准和射击时需要像蛇那样向前行驶。这就降低了坦克的机动灵活的作战性能,使它难以得到广泛的应用。

此外,还出现了一种顶置火炮无炮塔坦克。它是瑞典在S坦克的基础上研制的新一代无炮塔坦克。

这种新型无炮塔坦克没有带装甲的炮塔,而是将大炮架在坦克顶上,而且裸露在坦克战斗室外面。这样,火炮就能在行进间进行瞄准射击,而且不需要复杂的行动装置和转向机构。

尽管坦克的炮塔经过不断地改进和变化,从无炮塔到有炮塔,再到取消炮塔,但都是围绕着提高坦克机动性、加强火力和防护性能这一总原则考虑的。坦克炮塔的发展,今后也离不开这个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