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中国未解之谜(上)
2361300000005

第5章 汉字之谜

文字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它也是人类社会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从世界上看。最古老的文字大体有三种:中国的古汉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和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它们都属具有象形意味的文字。但其结局却大不相同:楔形文字在公元前四世纪就灭亡了。古埃及文到公元五世纪也断了线。唯有中国的古汉字历经几千年的变迁,一脉相承地发展为今天我们所使用的文字。那么。中国的文字究竟源始于何时呢?

关于汉字起源的说法有多种。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到,远古伏羲氏作八卦以示“宪象”(体现自然法则的图象),神农氏以“结绳”来记事,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书契”。这其中,八卦是由记数符号构成的,结绳也属一种纪数法,而“书契”则指刻写在陶坯或甲骨上的文字。从“八卦”、“结绳”到“书契”,反映了原始文字起源和发展的几个阶段。因此,在汉字起源的诸说中,以仓颉造字说影响比较大。

仓颉造字说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吕氏春秋·君守》)但对此说持怀疑的人认为,汉字的发展应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它不可能是个别人造出来的。而且就《吕氏春秋》所举的六个人中,除仓颉外都是见于时代较早的典籍的古史名人,唯独仓颉在现存的早于战国晚期的古籍中从来没有提到过,在战国晚期的古籍中也没有关于仓颉的时代以及他在造字之外的事迹的任何记载。汉代人多认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恐怕未必有确据。但在汉字的形成过程中,特别是在最后阶段,有个别人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的情况是可能的,而仓颉或许就是这样的人。

考古发现的文字资料表明,从远至距今六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遗址,到随后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的遗址,都曾发现有刻契符号的陶器。这些刻划符号,当应属于许慎所说的“书契”性质的文字,但它们尚是一种很不完备、不成系统的还处于萌芽状态的文字符号,它还不能准确地记录连贯成句的语言。现在已知用于记录成句语言的系统的最古文字,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商代的甲骨文已具有相当程度的规范化。它不仅在语法结构上为先秦书面语奠定了雏型,而且字形也跟两周秦汉文字有一脉相承的联系。虽然甲骨文仍然保留着许多早期文字的原始性,例如,有些象形会意字还没有脱离图画的形态,尚有一字多形不规范,有时文字还设有完全跟语言相对应等等。但学术界普遍认为甲骨文已属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

正因为此,目前史学界较普遍的看法是,中国文字源始于殷商。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尚钺的《中国史纲要》和范文澜的《中国通史》。尚钺明确指出,“到了殷商,才开始有了文字——青铜器铭文和甲骨文”。对此持异议的学者则认为,中国的文字远在公元前一千四五百年的殷商时期,已有很多完备的文字,原始文字还要早。唐兰认为时间更应提前,“远在夏以前,至少在四五千年前。”他们也有自己的理由: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文字的产生与发展更应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已很成熟,据此推断,其发展至少应有一千年以上的历史,其起源或在夏代,甚至夏以前。

郭沫若在其《奴隶制时代》中则提出,属仰韶文化时期的西安半坡遗址中彩陶上的刻契符号,虽然其刻划的意义至今尚未明确,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按照此说,则中国文字起源有六千年以上的历史。当然,这一说法也引起其他一些学者的异议。

在史学界,一般认为夏代已进入了阶级社会时代。目前许多学者都认为,夏代应该有文字,至少应该有原始文字。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看,《史记》的《夏本纪》和《殷本纪》都载有详细明确的先王先公世系,而夏商周三代以前的帝王世系,却是相当含糊。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夏商本纪所依据的是古代文献记载,而五帝三皇世系所依据的仅仅是历史传说而已。由此也可以推测,我国在四千年前左右的夏启时代,应已出现了用于记录历史的、开始与语言相结合的文字系统。但这仅仅是推测,在考古发掘中却还没有发现确凿无疑的夏代文字。中国文字究竟源于何时?最古老的文字产生于什么时代,至今尚无定论,还有待于将来考古的进一步发掘。若能发现商代早期甚至夏代的文字资料,文字起源之谜才能最终得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