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俞平伯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冬夜》。该诗集收录了俞平伯数年间创作的一百余首新诗,在我国的新诗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的历史地位。
当时,由于我国的新诗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对新诗创作的理论探讨与总结,就显得格外需要与迫切。俞平伯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在此方面卓有建树。
在《冬夜》的自序中,俞平伯现身说法地总结道:
“我怀抱着两个做诗的信念: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真实。做诗原来是件具体的事情,很难用什么抽象概念说明它。
“我不愿顾念一切做诗的律令,我不愿受一切主义的拘牵,我不愿去摹仿,或者有意去创造哪一诗派,我只愿随随便便的,活活泼泼的,借当代的语言,去表现出自我,在人类中间的我,为爱而活着的我……”
在此,俞平伯无所顾忌地道出了自己的两大创作理念,一是自由,二是真实。他的所有创作都是基于上述理念完成的,因而带有鲜明的个性与时代特色。这两大创作理念也可以被看做是新诗创作中具有共性的基本原则。正是因为追求自由,他才思考自己的思维方式,探求走自己的路。正是创新的思维使这些成为现实。
俞平伯就是一位敢想敢做,善于思考创新的杰出人士。
多少年来,不知有多少杰出人士为创新而向历史发出挑战了,或许人们已经把他们的容貌淡忘了,但他们的精神,他们对历史做出的贡献却一代又一代地影响着人们,影响着千千万万的我们。
10.贵在“与众不同”
“我本人与疯子惟一的不同之处就是我不疯。”
这句听上去有些“疯狂”的话语出自西班牙杰出画家萨尔瓦多·达里,从这句类似于宣言性的话语里,我们就可以想见这位杰出艺术家及其作品了。
在艺术创作领域里的发展似乎与在其他领域里的发展不完全相同。尽管我们在前面强调过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就没有两次不同的创业,但是,就创业而言,其中的确还有一些共同或共通的东西可以遵守,前人的,别人的,等等。而艺术创作则不同,一位作家,一位画家,一个音乐家,他们的价值其实就在于他的“与众不同”。他们要想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使发展进入顺利阶段,就要用与众不同的东西去取胜。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世界上的作家们写的东西都是同样的体裁,同样的手法,同样的故事情节,那该是多么无趣的一件事情呀!还有,如果世界上的画家画的画都是一个样子,那我们这个世界要缺少多少色彩。所以说,在艺术创作领域里的成功,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要和别人与众不同,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你的价值!
要在艺术这座象牙塔里取得杰出成就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将“与众不同”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也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取得令人注目的成就!
翻开西方任何一本著名的美术词典,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毕加索总是占据着最多的篇幅。毕加索能获得这样高的评价,不外乎证明了这样一个共识:他是20世纪全世界最杰出的美术家。说他是最杰出的而不说他是最伟大的,是由于不管人们爱他恨他,都不得不承认毕加索在美术史上的巨大贡献,他在20世纪西方美术领域无人替代的地位。
的确,要选出一个人代表20世纪西方美术乃至世界美术,哪怕觉得为难,或许最后还得投他一票。
在中国,有些文化艺术修养的人,大都知道毕加索这个名字,但对于他的生平、他的创作等方面就不一定了解了。可是要大体掌握西方美术的情况,无论如何不能绕开他。读了下面的这段文字,说不定还会喜欢这位时时出新、并不“易解”的现代派杰出的艺术大师。
关于毕加索的生平,这里不再赘述,我们只以一幅被称为“划时代的作品”题为《阿维尼翁少女》(1907年)的裸女画为例予以说明。
《阿维尼翁少女》仅从选材来说,承继于西方绘画史上女裸体这个极为重要和古老的样式,但是在实质上,这幅画却对这一样式的“优美”传统发出了致命的一击,它那狂野怪异的形态,有力地喊出了一种新的艺术追求:“让风雅灭绝吧!”
在这幅画里,画家在近似完全正方的大画面上,出现了五个超过真人大小的裸体姑娘,她们挤在前景上(严格地说,这幅画并无什么空间深度),仿佛要闯出画面一般。她们的形体好像由一些几何形碎片拼凑起来的,谈不上什么动人的曲线,也没有什么匀称的比例。右边两个人的面孔更背离实情和常规,丑怪得令人害怕,同非洲奇特的面具没多大区别。整个作品,从形象塑造到空间处理,根本无视古典遗训,就像大象进入瓷器店,把一切传统绘画的神圣法则跺得粉碎。但毕加索决非没有艺术修养的大象,他的貌似“胡来”的处理,是学习和探索的成果,其中蕴含着真正的艺术修养。
我们知道,不断发展、不断变革、不断创新是西方文明进步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它的美术的轨迹也证明了这一点。十九世纪末期,反再现性美术传统和古典风范的精神日盛,那些长久受到西方人忽视的异域异质美术,在寻求推翻压在身上的传统规范的革新者这里,获得了热烈的欢迎,给他们提供了精神上的帮助和形式上的启迪。
《阿维尼翁少女》刚出现时,就连毕加索那些最为前卫的朋友也有些难以接受,但是它的影响不知不觉扩展开去。今天,这幅应和了新审美要求和趣味的作品,已是现代主义公认的少数经典中的经典之一。美术史书,通常把它诞生的时期当作“立体主义”出现的标志。
有一位毕加索的传记作家,曾经用“光荣与孤独”来概括他生活的最后阶段,这一概括不无道理。因为正是他的“光荣与孤独”的与众不同,才使他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始终享受着世人的崇敬,几乎被奉为神一般的人物;另一方面,他日益回到自我的天地,沉醉于随心所欲的创作中,跟风赞美他的许多人,并不能真正与他的心灵沟通。尽管受着种种家庭纠纷的缠扰,尽管身体状况也不如以前,可他的创作活动仍丰富多彩,并且带上了更多“游戏”的色彩,仍然表现着这位艺术家的“与众不同”。
在毕加索的一生中,还有一件值得我们再次大书特书一笔的事情。晚年的毕加索所处的时代,正是两大阵营对抗的时代,但他却能凌越苏美之间的纷争,在全世界获得承认。1962年,苏联政府第二次授予他“列宁和平奖金”(第一次是在1950年),纽约现代美术馆则为他举办庆贺八十大寿的展览。发生在同一年的这两件事,标志着冷战双方都把手伸向了这位20世纪艺坛的巨人。1971年秋,为庆祝他的九十寿辰,法国为这位大艺术家举办了一个难得的庆祝会,蓬皮杜总统亲临卢浮宫,为展出的八幅毕加索作品剪彩。
从毕加索的《阿维尼翁少女》和他晚年受到两个不同阵营的共同尊重这件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一位艺术家,正是由于卓尔不群,由于与众不同的创新思维,才取得了一位杰出艺术家所能达到的最高度!
11.要有点奇思奇谋奇行
大多数人都在一个平面上行走,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习惯,延袭这个习惯的人就成了凡人,而打破这个习惯的人就成了杰出人士。杰出人士往往善于在发展的平面上找到一个突破口,打开发展的闸门,迎接辉煌的到来。
对于一个立志成就一番事业,做一位杰出人士的人来说通过不断发明创造、改进技术和开发新产品等方法来获得竞争主动权,想别人所没想,做别人所未做的事是非常重要的。“奇”的行动是别人未料到的行为,“奇”的计谋是别人还未意识到计谋。
一个杰出的人必须突破人们的思维常规,反常用计,在“奇”字上下功夫,拿出出奇的经营招数,赢得出奇的效果。
亨利·兰德平日非常喜欢为女儿拍照,而每一次女儿都想立刻看到父亲为她拍摄的照片。于是有一次他就告诉女儿,照片必须全部拍完,等底片卷回,从照相机里拿下来后,再送到暗房用特殊的药品显影。而且,副片完成之后,还要照射强光使之映在别的相纸上面,同时必须再经过药品处理,一张照片才算完成,他向女儿做说明的同时,内心却问自己道:“等等,难道没有可能制造出‘同时显影’的照相机吗?”对摄影稍有常识的人,听了他的想法后都异口同声地说:“哪儿会有可能。”并列举一打以上的理由说:“简直是一个异想天开的梦。”但他却没有因受此批评而退缩,于是他告诉女儿的话就成为一种契机。最后,他终于不畏艰难地完成了“拍立得相机”。这种相机的作用完全依照女儿的希望,因而,兰德企业就此诞生了。
“拍立得”相机正式投产后,发明者如何宣传和推销这种新式相机呢?经过慎重考虑,兰德请来了当时美国颇有名望的推销专家——霍拉·布茨。布茨一见“拍立得”顿生好感,欣然受命担任专门负责营销的经理。
迈阿密海滨是美国的旅游胜地,每年来此度假的游客成千上万。精明的布茨认为这里是理想的推销场所,他专门雇用了一些泳技高超、线条优美的妙龄女郎,在海滨浴场游泳时假装不慎落水,然后再由特意安排的救生员将其救起,惊心动魄的场面引来了许多围观的游客,这时,“拍立得”相机立刻大显身手,眨眼功夫,一张张记录当时精彩场面的抢拍照片展现在人们面前,令见者惊讶不已,推销员便趁机推销这种相机。就这样“拍立得”相机迅速由迈阿密走向全国,成了市场的热门商品,畅销不衰。公司因此生意兴隆,名声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