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杰出人士的9大思维突破
2372100000025

第25章 平衡思维,突破烦琐生活的困挠(2)

每天在你的周围寻找幽默和快乐,让能够带来轻松愉快的事情围绕着你。在办公室里摆放几张难忘假日的照片,海上游泳冲浪的照片,或是戴着太阳镜的小狗的滑稽照片。这些照片可以使你经常能以愉快的心情,回味那些轻松浪漫的休闲时光,可以使你在日常的工作中得到片刻的休息。

林肯说过:“你想让自己有多快乐,你就会有多快乐。”如果你在上下班的时候遇到交通阻塞,你可以假装自己正处于电视连续剧中,看看别人在你的节目中有何表演,这样的练习可以让欢乐取代焦虑和压力。公交车上碰到一位陌生的老者,他坐在靠窗的位子上,眼睛明亮有神。有意思的是,老者对窗外一切视而不见,却喜欢看车内的人。他看着他们的脸,有一点好奇,有一点天真,就是没有常挂在成人脸上的戒备、漠然和自以为是。他就那么天真地看着,像一个顽皮的孩童,让被看的人不忍对孩子嗔怒。有时候看一眼老人的天真也会令你愉悦,只是在不太宽松的车厢里,你注意到了吗?

学会对自己微笑。人与人之间最短的距离是一个被分享的微笑,即使就你一个人笑。一旦你学会了这一点,生活将变得更轻松美好,你周围的人将会喜欢你,因为人们愿意和一个面带微笑的人打成一片。

养成一种快乐、健康的心态,然后去做你所搁下的工作,你会发现,你的热情和快乐会感染别人。

下次出门去上班,不知道这一天怎样过时,先别担忧。你可以下定决心,采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处事待人,就尝试这么一天。心境平衡点,积极乐观一点,你也许会使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所改观。

就尝试这么一天,对同事尽量友善。把他们当做恩人来看待,好像你能留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完全该归功于他们,因此幸得有他们做同事。

就尝试这么一天,不再吹毛求疵挑剔别人。设法找出每一件事物的优点,并且找出每一个跟你一起工作的人值得称赞的优点。

就尝试这么一天,如果要纠正别人,就尽量以幽默示之,不要出言伤人;设身处地地想想,就像要被纠正的人正是自己。

就尝试这么一天,不要求自己所做的事都尽善尽美,也不再尝试打破记录。称职地做好眼前的工作,不强自己所难。

就尝试这么一天,心存感激,庆幸自己活在这个社会和时代,无论在恶劣环境,还是做劳累讨厌的工作。为能在自由的国度里工作而感恩不尽:“在这个国家里没有人强迫我工作。”

就尝试这么一天,为自己有工作做、活得好而满心欢喜,庆幸自己不是在战壕里躲避枪弹,或是在医院里等待动手术。

这些想法都不复杂,更不是天方夜谭。它们的好处是可以令你活得更有意义、更快乐。最重要的是,它们能够使你心境平静,使你面带笑容迎接生活,而这才是你最珍贵的东西。

艺术家吉宾斯亲手做了一套长凳,然后把它放在花园里。他在日记中写到:“我坐在凳子上歇息,可以嗅到新锯的木料和青草地发出的混合香味。梨树上有一只画眉在歌唱,一对金翅雀在郁金香花丛中觅食,还有一只黄蝴蝶翩翩飞过。看哪,多么美好。”

哲学家梭罗为了寻求生命的意义,带着一把斧子进了森林,并且在那里生活了将近两年的时间。这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让他得以远离现代物质文明的侵扰,深深地思考生命的本质,冷静地思索人生的意义。

外界生活的简朴往往将带给我们内心世界的丰富。

密歇根国立大学的一项调查发现,无形的财富比有形的财富更重要。教授说:“快乐并不是拥有更多,而是懂得享受你已经拥有的。”跟金钱一样,年龄、性别、种族和教育都不是快乐的关键。

我们既然来到世上,就有理由充分地享受生命的快乐。这并不意味着一定需要许多物质因素的支持,因为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他们在对幸福快乐的感受方面其实并无太大的差别。而享受生命快乐的一个简单且关键的要素便是:如果你喜欢并且愿意。

也许我们没有带游泳池的豪华别墅,但我们有一间干净舒适的房间,我们没有奔驰、奥迪,但我们有一辆自行车照样可以去旅游。只有当我们不在乎外在的虚荣,懂得去运用平衡的思维与心态去看问题,只为内在的自我而活着的时候,幸福和快乐才会润泽你干枯的心灵,就如同雨,露滋润干涸的土地一样。我们需求的越少,得到的自由就越多。正如梭罗所说的:“大多数豪华的生活以及许多所谓的舒适生活,不仅不是必不可少的,反而是人类进步的障碍。对于豪华和舒适,有识之士更愿过比穷人还要简单和粗陋的生活。”因为简朴、单纯的生活,有利于清除外界的物质与生命的本质之间的樊篱。让我们认清生活中出现的一切,哪些是我们必须拥有的;哪些是沉重的负担,是必须丢弃的;哪些是通往新道路上的荆棘。

多一份舒畅,少一份焦虑;多一份真实,少一份虚假;多一份快乐,少一份悲苦,学会用平衡的思维去看待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充分地享受人生,吸吮生活的全部滋养。

4.不要为小事烦恼

有一对夫妇,吃饭闲谈。妻子兴致所至,一不小心冒出一句不太顺耳的话来。不料丈夫细细地分析了一番,于是心中不快,与妻子争吵起来,直至掀翻了饭桌,拂袖而去。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细细想来,当然是以小失大,得不偿失的。我们不得不说,他们实在有点小心眼,太在意身边那些琐事了。其实,许多人的烦恼,并非是由多么大的事情引起的,而恰恰是来自对身边一些琐事的过分在意、计较和“较真”。

比如,在有些人那里,别人说的话,他们喜欢句句琢磨,对别人的过错更是加倍抱怨;对自己的得失喜欢耿耿于怀,对于周围的一切都易于敏感,而且总是曲解和夸张外来信息。这种人其实是在用一种狭隘、幼稚的认知方式,为自己营造着可怕的心灵监狱,这是十足的自寻烦恼。他们不仅使自己活得很累,而且也使周围的人活得很无奈,于是他们给自己编织了一个痛苦的人生。

要知道,不去用平衡的思维看问题,人生中这种过于在意和计较的毛病一旦养成,天长日久,许多小烦恼就会铸成大烦恼。

其实,在这一点上,古代的智者们早已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认识,早在两千多年前,雅典的政治家伯里克利斯就向人们发出震聋发聩的警告:“注意啊,先生们,我们太多地纠缠小事了!”以后,法国作家莫鲁瓦更是深刻地指出:“我们常常为一些应当迅速忘掉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所干扰而失去理智,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几十个年头,然而我们却为纠缠无聊琐事而白白浪费了许多宝贵时光。”这话实在发人深思。过于在意琐事的毛病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质量,使生活失去光彩。显然,这是一种最愚蠢的选择。

从台湾归来定居的111岁老人陈椿有一句话说得极妙:“一件事,想通了是天堂,想不通就是地狱。既然活着,就要活好。”其实,有些事是否能引来麻烦和烦恼,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如何看待和处理它。所谓事在人为,结果就大相径庭。因此,美国的心理学家戴维·伯恩斯提出了消除烦恼的“认知疗法”——通过改变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方式和反应方式来避免烦恼和疾病。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学会不在意,换一种平衡的思维方式来面对眼前的一切。

不在意,就是别总拿什么都当回事,别去钻牛角尖,别太要面子,别事事“较真”、小心眼;别把那些微不足道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放在心上;别过于看重名与利的得失;别为一点小事而着急上火,动辄大喊大叫,以至因小失大,后悔莫及;别那么多疑敏感,总是曲解别人的意思;别夸大事实,制造假想敌;别把与你爱人说话的异性都打入“第三者”之列而暗暗仇视之;也别像林黛玉那样见花落泪、听曲伤心、多愁善感,总是顾影自怜。要知道,人生有时真的需要一点大气。

不在意,也是在给自己设一道心理保护防线。不仅不去主动制造烦恼的信息来自我刺激,而且即使面对一些真正的负面信息、不愉快的事情,也要处之泰然,置若罔闻,不屑一顾,做到“身稳如山岳,心静似止水”,“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这既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妙法,也是一种坚守目标、排除干扰的妙策。我们的精力毕竟有限,假如处处纠缠琐事,被小事所累,我们一生必将一事无成。

不在意,也是一种豁达、大量与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宽广的胸怀和气度,是很容易告别琐屑与平庸的。而当你实现豁达与宽容,自然会产生轻松幽默,从而洋溢出一种性格的魅力。

不在意,最终体现的是一种修养,一种高贵的人格,一种人生大智慧。那些凡事都与人计较、锱铢必争的人,自以为很聪明,其实是以小聪明干大蠢事,占小便宜惹大烦恼;而不在意,乃是不争,无为之为,大智若愚,其乐无穷!

不在意的人,是超越了自我的人,也是活得潇洒的人。因为免了琐事的羁绊和缠绕,也就使自己获得了解放,自有一片自由的天地任你驰骋。

当然,不在意并不等于逃避现实,不是麻木不仁,不是看破红尘后的精神颓废和消极遁世;不是什么都冷若冰霜、无动于衷的作家笔下的“局外人”。而是在奔向大目标途中所采取的一种洒脱、豁达、飘逸的生活策略。倘能如此,自然会突破生活的烦琐,拥有一个幸福美妙的人生。

5.放得下,才能潇洒走一回

生活中如果我们能以平衡的思维去面对各种复杂而又烦心的事,就能潇洒的走进快乐的殿堂。

我们常说一个人要拿得起,放得下。而在付诸行动时,“拿得起”容易,“放得下”难。所谓“放得下”,是指心理状态,就是遇到“千斤重担压心头”时能把心理上的重压卸掉,使之轻松自如。

我们要学会在“拿得起”与“放得下”之间去平衡自己的心愿。

年过八旬的吴阶平教授在谈及精神养生时介绍的一条主要经验就是“不把悲伤的事放在心上”。他认为“人生不如意的事常八九”,总要想得开,以理智克制感情。著名学者季羡林老教授的养生经验是奉行“三不主义”,其中有一条就是“不计较”。这都体现了“放得下”的心理素质。

在现实生活中,“放不下”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比如子女升学啦,家长的心就首先放不下,又比如老公升上去或者发财啦,老婆也会忐忑不安放不下心,怕男人有钱变坏了;再如遇到挫折、失落或者因说错话、做错事受到上级和同事指责,以及好心被人误解受到委屈,于是心里总有个结解不开,放不下等等。总之有些朋友就是这也放不下,那也放不下,想这想那,愁这愁那,心事不断,愁肠百结。长此以往势必产生心理疲劳,乃至发展为心理障碍。

英国杰出科学家贝佛里奇指出:“疲劳过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我国唐代著名医药家、养生学家孙思邈,享年102岁。他在论述养生良方时说:“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勿把忿恨耿耿于怀。”他指出这些心理负担都有损于健康和寿命。事实也是如此,有的人之所以感到生活得很累,无精打采,未老先衰,就因为习惯于将一些事情吊在心里放不下来,结果在心里刻上一条又一条“皱纹”,把“心”折腾得劳而又老。

辨证论治,对症下药,处于上述各种状况时,最简单可行的方法就是“放得下”。文革期间有位从部队调到地方工作的师级干部,他因不服“四人帮”横行而被打成“右派”。当时批判他的大字报辅天盖地。但这位干部也真绝,在大热天居然披着棉大衣去看大字报。别人以为他“发寒热”,他却幽默地说:“这就叫心定自然凉。”有位著名演员在受审查的“牛棚”里,不但说笑如常,而且还自编了一套“牛棚健身法”,直到如今,他还在用此法锻炼身体,年过八旬照样到戏曲沙龙引吭高歌。“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是多么地放得下啊!这些都是特殊情况下特殊人物的特殊放得下。在通常情况下,“放得下”主要体现于以下几方面:

财能否放得下。李白在《将进酒》诗中写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如能在这方面放得下,那可称是非常潇洒的“放”。

情能否放得下。人世间最说不清道不明的就是一个情字。凡是陷入感情纠葛的人,往往会理智失控,剪不断,理还乱。若能在情方面放得下,可称是理智的“放”。

名能否放得下。据专家分析,高智商、思维型的人,患心理障碍的比率相对较高。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一般都喜欢争强好胜,对名看得较重,有的甚至爱“名”如命,累得死去活来。倘然能对“名”放得下,就称得上是超脱的“放”。

忧愁能否放得下。现实生活中令人忧愁的事实在太多了,就像宋朝女词人李清照所说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忧愁可说是妨害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狄更斯说:“苦苦地去做根本就办不到的事情,会带来混乱和苦恼。”泰戈尔说:“世界上的事情最好是一笑了之,不必用眼泪去冲洗。”如果能对忧愁放得下,那就可称是幸福的“放”,因为没有忧愁确是一种幸福。

人的一生真的很短暂,有如烟花般的短暂炫目,一闪而逝。快乐也是一辈子,痛苦也是一辈子,为什么你不让自己活得更快乐一点呢?当你把自己的快乐带给别人时,你会觉得其实在这个地球上还是有许多快乐的事情的,我不否认爱情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爱情的生活是不完美的,可是,除了爱情之外,有许多值得你去做的事,还有亲情、友情值得你去灌溉,不是吗?

过惯了城市的喧嚣生活,不由自主地浸泡在现代文明和高科技的浴缸里,被舒适的水波按摩得四体慵懒,总想寻求一种新的休闲乐趣。因此,一得空闲,三五朋友相约,去郊外登山揽景,便成了生活中其乐无穷的一大快事。

攀登,几乎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人类渴望攀登的梦想,在每个人儿时的记忆里都是永不陌生的回忆。尽管上山的路崎岖难行,但山林的空气却使人感到格外清新怡人,这是身居闹市的人怎么也感受不到的!在手脚并用的向上攀爬中,最能发挥你原始的潜能。酸胀的腰背,沉重的喘息,乱颤的双腿,让你体验艰辛,感觉人类原本属于自然的那份真诚。

其实,对我们曾经有过的梦想和现代人渴望体验的激情,在开始攀登的刹那,我们已经感到了一种久违了的回归。登高望远,不但能领略到迷人的秀丽景色,还能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尽情享受。听听林中小鸟的啼鸣和山间潺潺的流水声,使人仿佛置身于奇妙无比的仙境中,如痴如醉,流连忘返。这时候,我们在现代都市里的一切烦恼都会烟消云散,放下了那些是是非非,那些你争我斗,尔虞我诈。心灵在此时一片纯净,就像在山泉中洗过一样。

体验攀登,是一种满足和快乐,是一个足以表现自我的舞台。没有约定俗成的规矩,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沿着一条熟悉或不熟悉的山脊,抑或经努力终能攀爬上去的山顶,你便可尽情地展示自己。此刻此时,你虽身感疲倦,但心里却是乐滋滋的,这份收获,这份喜悦,这份实现自我的成就感和超越自我的快乐感相互交织,也许这正是你下次登山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