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华上下五千年
2372300000008

第8章 孔子周游列国

学富五车的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周游列国,却四处碰壁。然而在他死后的几千年里,他的思想却受到极力推崇,孔子本人也被后人尊称为“圣人”。

孔子(前552—前479)名丘,字仲尼,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孔子三岁就死了父亲,母亲带着他搬到曲阜住下来,把他抚养成人。据说他从小很爱学礼节,玩耍时就摆上小盆小盘什么的,学着大人祭天祭祖的样子。

孔子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礼作乐的周公,对古礼特别熟悉。当时读书人应当学的“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孔子还十分虚心好学。据说,郯子到鲁国访问,讲了一大套远古氏族以图腾命名官职和分工的历史,他听了很感兴趣,就要向郯子学习。据说他还向老子问礼,向苌弘学乐,向师襄学琴。

孔子办事很认真。他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账目算得很清楚,物资从来没有缺失;后来又当管理牧业的小吏,负责管理牛羊,做得也很出色。不到30岁,孔子的名声就渐渐大了起来。有些人愿意拜他做老师,他就索性办了个私塾,收起学生来。鲁国的大夫孟僖子临死时,嘱咐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到孔子那儿去学礼,说明孔子当时已经以“好学知礼”而见重于贵族社会了

孔子35岁那年,开始了他的政治活动,但这时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三家大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轰走了。孔子就到齐国去,求见齐景公,跟齐景公谈了他的政治主张。齐景公待他很客气,想重用他。但是相国晏婴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结果齐景公没用他。孔子只好再回到鲁国,仍旧教他的书。到了公元前501年,鲁定公派孔子做中都宰,不久又升迁为司空和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鲁定公把准备到夹谷跟齐国会盟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齐国屡次侵犯我边境,这次约我们会盟,我们也得有兵马防备着。希望把左右司马都带去。”鲁定公同意孔子的主张,又派了两员大将带了一些人马,随同他上夹谷去。

在夹谷会议上,由于孔子据理力争,鲁国终于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会后,齐景公决定把从鲁国侵占过来的汶阳(今山东泰安西南)地方的三处土地还给鲁国。

齐国的大夫黎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做官对齐国不利,劝齐景公给鲁定公送一批女乐去。齐景公同意了,就挑选了80名歌女送到鲁国去。鲁定公接受了这些女乐,天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政事。孔子想劝说他,他却躲着孔子。这件事使孔子感到很失望,于是就带着他的学生离开了鲁国。当时,孔子55岁,他希望找个机会施行他的政治主张。可那个时候,大国都忙于争霸的战争,小国都面临着被吞并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在发生变革,孔子宣传的那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当然没有人接受。孔子一行人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孔子一路宣扬自己的救世主张,备尝艰辛,又有来自各方面的各式各样的嘲讽,但是孔子仍然坚守自励,以天下为己任,执著地传播自己的学说和主张。有一回,孔子在陈、蔡一带,楚昭王派人去邀请他。陈、蔡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对他们不利,就发兵在半路上把孔子截住。孔子被围困在那里,断了粮,几天都没吃上饭。后来,楚国派了兵来,才给他解了围。

孔子在列国奔波了十余年,碰了许多钉子,年纪也老了。后来,他还是回到鲁国,把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面。

孔子在晚年整理了几种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如《诗经》《尚书》《春秋》等。《春秋》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的大事;《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西周、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其中有不少是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民间歌谣,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尚书》是一部中国上古时代历史文献的汇编。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他的弟子都来尽丧礼,葬孔子于鲁城北泗水上(今山东曲阜县城北孔林),弟子及族人在其墓旁居住的据说有百余家。孔丘死后,他的弟子将他平日的言行以及与弟子的对话整理出来,编成《论语》一书,共有20篇,又将他的学说继续传播,形成儒家学派。自汉武帝后,儒家学说成为中国2000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孔子从而被后人尊为“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