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现代人智慧全书:智慧沟通术
2372800000021

第21章 正确处世促进沟通(2)

如果说人与人之间在社会生活中容易产生怀疑是一件不可以完全避免的事情,那么,你面对客观存在着的这一现象,既不应当回避它,惧怕它,也不应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正确的态度是要承认它,认识它,科学地对待它。多些宽容,坦然地面对别人的怀疑,去掉自己的一份疑心,被人怀疑的事情也许就会减少一些。面对他人的怀疑,你的态度首先不是指责与疏远,倒不妨先问一问自己:“我怎么知道他在怀疑我?”或者“我是不是无意间夸大了他人对自己怀疑的程度?”事实上,大凡疑心比较重的人,也往往容易产生被人疑的错觉。说得干脆一点,你的这种感觉在好多情况下是由自己的不健康心理引起的,或者说,别人还没有怀疑你,你却感受到了别人怀疑的威胁。于是,苦恼、恍惚、忧郁、不安等便会接踵而来,这实在是一件自找苦吃的事情。对此,有的朋友也明明知道自己的毛病,但又苦于跳不出这个泥淖。

这种境况实在让人难堪和头痛。大家所熟知的下面这则寓言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有一则古代寓言,说的是有一个人丢了砍柴用的斧头,他起初怀疑是邻居偷的。邻居说话、办事甚至连走路的样子他都觉得像一个偷斧头的人。后来,斧头找到了,他再看那位邻居也不像偷斧头的人了。这里,且不说丢斧头的人知错改错,在事实面前还有那么一点大度气概,这位邻居在怀疑面前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漠然处之的态度,实在是于无声处,不同凡响,颇值得人们玩味。朋友,你不妨向这位邻居学一学。

要允许别人的怀疑。怀疑并非都是恶意,有的朋友每每感受到别人的怀疑,总是火冒三丈,气不打一处来,认为这是小人之心,是专门对自己过不去。我觉得,这种心情虽然可以理解,但态度却不足取。事实上,对怀疑也应当面面观,不要一股脑儿往坏处想。有人说,怀疑也是一种矛盾,如果没有了怀疑,那么,丰富多彩的世界也会黯然失色。平心而论,在实际生活中,怀疑有恶意的,也有善意的,重要的在于我们应当学会怎样从怀疑中去汲取营养。有人说,怀疑是一位老师,它可以使你得到引导;怀疑是一面镜子,它可以帮你照到不足。比方,你在想问题、做计划、办事情时,不可能那么十全十美,无一纰漏。当朋友对你的某个观点、某种方法提出疑点时,你首先应当想到这是对你的关心和支持,人家是为了把事情办好才向你提出的。想到这些,你也许就不会把怀疑视为一种恶意的威胁了。当然,在有些时候,善恶是难以一时分清的,这也不要紧。希望你能够本着善意的态度来对待别人的怀疑。

当然,要尽量避免他人对你产生疑心。面对怀疑的挑战,从战略上讲,你既应当有随时接受怀疑挑战的心理准备,又要有防患于未然的强烈心理意识,即尽量减少被人怀疑的契机。主动说明情况,最好能用事实回答。实际上,在生活中你所感受到的怀疑,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于对方对你的误会引起的。对此,你只要主动出击,心平气和地找对方谈一谈,说明原委,怀疑也就迎刃而解了。但有的时候,仅有此举还是不能完全奏效的,尤其是对那些疑心比较重的人来说,莫过于用事实说话了。比如,有人怀疑你生活不够检点,你可以用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事实予以回答;有人怀疑你不守信用,你可以用“言必信,行必果”的实践来证明;有人怀疑你分亲疏远近,你可以用一视同仁、与人为善的行动来表现;有人怀疑你不诚实,你可以用“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的格言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且不说你还没有这方面的毛病,即便有那么一丁点儿,只要能按上边说的那样去做了,久而久之,别人的怀疑也会逐渐消除。

用真诚去换取信任,切不要犯“以毒攻毒”的错误。人与人之间相处,莫过于真诚的可贵。有了真诚就能赢得信任。如果你对别人的怀疑也采取怀疑的态度,以疑对疑,雪上加霜,那么,怀疑非但不能消除,还会产生新的不信任情绪。他怀疑你偷了斧头,你怀疑他诬陷好人,短兵相接,针锋相对,其结果只能是扩大裂痕,说不定,即使人家已经找到了斧头,还会对你耿耿于怀呢!

当然,最要紧的,还是不要惧怕怀疑。要知道怀疑与看法之间还有一截距离。这并非是一句宽心的话,事实上,往往是你愈惧怕怀疑,怀疑就愈向你靠近,即使费了很大的劲,也使你难以脱身。俗语说,越害怕就越有鬼,想来也是有道理的。经验告诉你,克服惧怕怀疑和心理,除了要有宽阔的胸怀、生活的勇气、正直的形象外,还要有辩证的思维。此时,你不妨这样想一想:怀疑只是向你提出了一个问号,并没有形成最后的结论;问题是对方提出来的,正确的答案却要由你来作出;如果你硬要将怀疑推向结论的边缘,对方也就只好将错就错了。想到此处,也许你就不会感到可怕了。

37.赢得对方的心

小李为人正直、直率,工作努力肯干,生活上乐于助人,可是同事对他却敬而远之。究其原因,主要源于小李过分耿直,遇事爱发表个人见解,又不分场合,好钻“牛角尖”,喜欢和人据理力争,不管大事小情非当场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常常弄得别人下不来台,别人自然会变相令他难堪。于是他常觉得委屈,好像别人故意和他作对,而周围的人也觉得他不好交往。他的过失在于总是站在自己的位置和立场上考虑问题,只是想让别人接受他的意见。后来他读了卡内基的处世哲学,悟出了“欲与人愉快共处,需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要给别人留足够的面子”的道理,逐渐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方式,即使确信别人有错,也注意场合和时间,表达自己意见时尽量婉转,大家不但乐于接受他的意见,也不再把他排除在交往圈以外。

其实,成功人士都非常重视给别人留面子,即使发现对方撒谎时也不例外。

有一位推销员曾向一家金属量具厂推销一笔大业务,但该业务几乎没有利润。这家量具厂经营十分不景气,当时有一半工人不能上班,只领50元的生活费。

当这位推销员与厂长谈到业务后,厂长说:“你这业务很好,但却根本没有利润,我做完这笔业务等于白干,而目前我们业务很饱满,要完成你这笔业务得加班,还得付给加班工费,这样我们不仅不盈利,可能还会亏损。”

显然,这位厂长在说谎。面对撒谎的厂长,推销员立即转移了话题,开始谈论目前国内企业的经营状况。当时机成熟时,推销员说道:“接受这笔业务你们的确没有盈利,不过正如刚才所言,目前的企业有多少能盈利呢?能正常滚动就很不错了,至少因为接受这笔业务,你们厂上不了班的100多员工可以上班了,可以有工资和一部分奖金,您看呢?如无异议是否可以定下来了?”

厂长一听,发现推销员了解底细,他为自己刚才撒的谎很是不自然,也来不及争辩就把手伸在额前,说:“好,好,我们就认了,为了这个朋友,亏就亏吧。”

如果推销员当时一语戳穿厂长的谎言,又会是怎样的结局呢?厂长一定会很尴尬,并因此而恼羞成怒,从而拒绝这笔业务。可这样的业务在那个城市中只有这一个厂能完成,况且还无利可图。推销员没有直接指责对方说谎,而是很有涵养地间接地暗示对方,保全了对方的自尊,使对方心存感激,这种感激就成了推销的突破口,而使推销一举成功。

在推销中,推销员总是希望迅速有效地改变客户的态度,但方法一定不能简单,态度一定不能粗暴,尤其是在顾客的言行中有不当之处的时候,千万不能直接指出其不当的地方,而应采取尊重客户的做法,使他心里明白你是尊重他的,只有这样,推销才能顺利进行。

在商业活动中如此,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与人交往时,也应宽厚大度,与人为善,以诚相待,并设身处地地考虑一下对方的利益,处境或心态,又给对方留足面子,这样才能赢得对方的心。

38.容忍别人缺点

如果你很任性,那么你的家人、朋友和同事中就有很多你看不顺眼的人。总是“以恶为仇,以厌为敌”是不行的,久而久之,你会无路可走,自身也会成为众矢之的。不任性,“不以爱恶喜厌定交往”乃“处世至理”。

在北宋朋党纷争的政局中,王安石一意推行新法,忽略协调旧派以求人和政通,是他遭受旧派全力攻击的主要原因,也是新法推行的主要阻力。

旧派重臣名流,能否真诚接纳王安石,支持合作,本是一大问题,偏偏王安石个性也偏执拗,自认“天变不足畏惧,祖宗不足取法,议论不足体恤”,不肯委曲求全,不设法沟通以获谅解,甚至不容忍接纳相反的意见,大大丧失人和,增添舆论的压力。尤其来自谏官的弹劾攻击,使新法的推行成为党派争执的口实,有你无我,一旦旧派抬头,新法也全面废弃了。

全面探讨王安石推行新法,过重对事,忽略对人,导致许多严重的败端。

推行新法,先要沟通朝野观念,上求当政要员配合支持,下求社会大众了解接受,只靠一个皇帝全力赞成毕竟不够。

大举推行新法,要有足够的配合人手,切实负责,有为有守,并且须使这些推行人员对所执行的新法有充分的认识,还须受过推行方法的训练。不是一纸通令下去,大量用人执行,就能办得通办得好的。

王安石的才智、勇气与理想,在历史上是可以大书特书的。他在器识、政治运作技术以及待人处世上所显示的缺失,也是千百年来一大借鉴。

成熟的人必须了解:

(1)世界上的人都是千差万别的,完全相同的人是不存在的。性格、爱好、观点、行为不一致的人在同一范围内生活相处,是很自然的。如果纯粹以个人的爱恶喜厌来选择交往的对象,那就只能生活在一个越来越狭窄的小天地。

(2)你“以恶为仇,以厌为敌”,便会自觉不自觉地对你不喜欢的人做点小动作,给他小鞋穿。好坏自有公论,优劣也自有群众明察。结果是你的所作所为并不能将别人整垮,你自己倒是彻底地孤立于众人之外了。不但你所不喜欢的人与你隙缝愈深,而且周围其他人也会对你存有戒意,况且,这个你不喜欢的人或许在某些方面对你有所帮助,但由于你的敌意,结果你失去了很多正常交往的好处。

(3)要有容人之过的雅量,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谓“容过”,就是容许别人犯错误,也容许别人改正错误。不要因为某人有过失,便看不起他,或一棍子打死,或从此另眼看待对方,“一过定终身”。

孰人无过呢?谁都可能犯错误,这样一般而论,可能比较容易。“容过”讲的则是这样一种“过”,它给自己带来了一定的损害,或在某种程度上与自己有关。例如,下属有了过错,合作者有了过错,或者是自己的家人有了什么过错等。在这种情况下,能否用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这种“过”,当然是衡量人的素质的一个标准。“容过”是一种美德,就是要压制或克服内心对于当事人的歧视,尽管自己心里并不痛快,感到懊丧,但却应该设身处地的为当事人着想,考虑一下自己如果在这种场合下会如何做,做错了某事之后又有何种想法,当然,这里需要“容”的是当事人本人,对于具体的事情本身则应该讲清楚,该批评的必须批评。

(4)和“小人”交往,并没有降低你的人格。或许你会觉得对于那些性格观点不一致的人,固然不应该以爱恶喜厌来处理同他的关系;但对于那些品质不太好,行为不太检点,因而令你看不惯和不喜欢的人来说,和他过不去又有何妨呢?和他们交往岂不是降低了自己的人格。

就感情而言,这种人的确很令你憎恶和讨厌,但这并不等于和他过不去,更不应置之于死地而后快,只要他不是讳疾忌医、不可救药的人,就应当尽力和他沟通,满腔热情地接近他、团结他、感化他、帮助他。这并不是降低人格,而恰恰是你具有高尚人格的明证,许多因品质不太好的青年,之所以同李燕杰、朱伯儒交上了朋友,就在于崇敬他两人的高尚品格和博大度量。相反,要是人家一有错谬和不足,就把人家往死里打,往坑里推,这不但暴露了自己人格的低下,而且显得心胸也太狭窄了。

(5)有时可能是你和他有着相同缺点而格格不入。人一遇到和自己具有相同缺点的人,似乎波长会相合而产生跳动,即刻产生厌恶的感觉。

我们通常与某人融洽相处却失败时,首先会丑化对方,欲以排除,倒不如先谦虚的自省,改正自己的缺点,或是拔除厌恶对方之感的根源,这才是最重要的。

一位先生有如下体会,他说和对方关系好转之后,“才知道原来他从前对我也同样有厌恶的感觉,而且跟我唱反调,觉得我冷酷厌恶的理由完全和我的理由相同,这使我再度感到惊奇。”

习惯朋友、家人和相识的人的缺点,正如习惯丑陋的面孔一样,施行起来并不像想像的那么难。

39.对自己也不必过分自责

莎士比亚说:“聪明的人永远不会坐在那里为他们的损失而悲伤,却会很高兴地去找出办法来弥补他们的创伤。”

如果你做了还感到不好,改了还感到不快,考了99分还嫌不是100分,那么,你是在追求完美--这肯定会“累”。这种情况必须要改善。

请瞧瞧你手中的“红富士”,它们并不处处圆润,再近一点看看牡丹,它上面也可能有一两个虫眼。花无完美、果无完美,何况人生!

成熟者不会强迫自己做“完人”,他们允许自己犯错误,并且能采取适度的方式正确地对待自己的错误。

日本诸狱奕堂在香积寺风外和尚处曾担任掌理饮食典座。有一天,寺里有法事,由于临时的意外必须提早进食。乱了手脚的奕堂,匆匆忙忙地把白萝卜、红萝卜、青菜随便洗一洗,切成大块就放到锅子里去煮,做梦也没有想到青菜里居然有条小蛇,奕堂把煮好的菜盛到碗里直接端出来给客人吃。

满堂来客一点也没发觉。当法事结束客人回去后,风外把奕堂叫去。风外用筷子把碗中的东西挑起来问他:

“这是什么?”

仔细一看,原来是蛇的头。奕堂那时才发现他居然煮了一条蛇,奕堂心想这下完了,不过还是若无其事地回答说:

“那是个红萝卜的蒂头。”。

奕堂说完就把蛇头拿到手上,咕噜一声吞下去了。风外对奕堂稳若泰山的做法非常佩服。

在这个世界上,谁都难免犯错误,即使是四条腿的大象也有摔跤的时候。“人要不犯错误,除非他什么事也不做,而这恰好是他最基本的错误。”

反省是一种美德。对自己做错了的事,知道悔悟和责备自己,这是敦品励行的原动力;不反省不会知道自己的缺点和过失,不悔悟就无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