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盛世中国:秦汉卷
2373200000005

第5章 从秦国到秦朝(4)

要离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赢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专诸和要离成就了一代霸主吴王阖闾(春秋五霸之一)。

聂政战国时期魏国人,原居轵地深井,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窨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起好友。后吴起因私利将其荐给豪富严遂,聂政到达韩国都城平阳后,成功的刺杀了忘恩负义的韩相国侠累。

而最有传奇性和妇孺皆知的当属荆轲刺秦。说到刺秦,大家一定不陌生。中学时语文课本里有选自《史记》的“荆轲刺秦王”精彩故事,其中那“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前些年,陈凯歌导演过影片《荆轲刺秦王》;后来又有张艺谋导演的空前大片《英雄》,都与刺秦有关。刺秦甚至成了一时间众多文艺作品关注的热点。弘扬英雄主义、展现叱咤历史是对的,提倡和平、反对战争也是好的;但是,一味正面宣传霸王思想、君主专政,却有些保守乃至腐朽了。

秦王嬴政在李斯之后,还重用了另一位著名法家人物——魏国的尉缭子。尉缭子同样采取连横术以打击合纵术,他用计拆散了燕国和赵国的联盟,而秦国则趁机攻占了燕国的几座城池。燕国太子丹原来留在秦国作政治人质。他见嬴政有兼并列国野心,如今又夺取了祖国的土地,而且平日嬴政待他也很不好,便设法逃回了燕国。他回国后,便开始寻找刺杀秦王的人。后来,他终于物色到了一个很有本领的勇士——祖籍齐国,后迁于卫,游说于赵、燕的荆轲。太子丹把他奉为上宾,把自己的车马给他坐,让他一起享用自己的饭食、衣服。荆轲很清楚,太子丹这是为将来有朝一日能用得上自己,但他毕竟并未主动命令自己做什么。“士为知己者死”,荆轲非常感动,也非常希望能为太子丹去赴汤蹈火。

公元前230年,秦国首先灭了韩国。两年后,秦国大将王翦攻占了赵国都城邯郸,向燕国进军。燕国兵少将弱,危在旦夕,人心惶惶。太子丹非常着急,就跑去荆轲处,与他商量如何刺杀秦王,以彻底解决本国危机。荆轲知道是自己报答的时机到了,于是说:“要刺杀嬴政,就必须先接近他的身边。要接近他,就必须先让他相信我们是去向他求和的。听说嬴政早就想得到燕国督亢的土地(今河北涿州一带),还有流亡在燕国的秦国将军樊于期,因为他正在悬赏抓他。我要是能拿着督亢的地图和樊将军的头颅去进献,嬴政一定非常高兴,会接见我并对我没有防备,这样我就有机会下手了。”

太子丹却犹豫、难过地说:“把督亢的地图带去,那毫无问题。可是,樊将军是因受嬴政的迫害而来投奔我的,我怎能忍心要他的命呢?”荆轲知道太子丹不忍杀樊于期,就私下去找他,并对他说:“我是自己来找你的,不是太子丹的意思。我现在决定去行刺嬴政,但就是怕见不到他的面。现秦王正在悬赏捉拿你,我若能带着你的头颅去送给他,他就一定会接见我。”樊于期听说是为刺杀不共戴天的仇敌嬴政,二话没说,马上拔出腰间的长剑,刎颈自杀。

樊于期既然死了,太子丹也没有办法,为他痛哭了一阵。于是荆轲准备出发去秦都了。临行前,太子丹交给他一把锋利的匕首。这是一把用剧毒药煮炼过的凶器,人只要被它刺出一滴血,就会立刻气绝身亡。太子丹又派了个年仅13岁的勇士秦舞阳做荆轲助手,一同赴秦。这秦舞阳虽说年幼,平时却也是杀人放火,胆大妄为,毫不怕死。

荆轲知道此去一定凶多吉少,不管刺秦能否成功,自己都将有去无回。而他也抱定了必死的信念,在易水(今河北北部)畔把酒临风,与朋友高渐离话别。高渐离击筑(一种古乐器),荆轲则高吟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吟罢登车而去,再不回头。唐朝诗人骆宾王曾作诗感叹:“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鲁迅先生也曾说过,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然也!

于是荆轲一行不日就到了秦都咸阳,时为公元前227年。秦王一听燕国派使者送来了督亢的地图与樊于期的头颅,自然十分高兴,就传令在咸阳宫接见荆轲。到了秦国朝堂上,荆轲从秦舞阳手里接过地图,又捧着装了樊于期头颅的木匣上去,献给嬴政。嬴政打开匣子,里面果然是樊于期的头颅,还面目峥嵘,仿如生人,似乎在愤怒地瞪着他,把他吓了一跳。这时出了个小茬子,那就是秦舞阳的跟随,对荆轲刺秦一举而言反倒成了累赘,成了画蛇添足。平时杀人不眨眼的亡命之徒秦舞阳,走进大殿,眼见兵甲威武、虎视眈眈、如临大敌、杀气腾腾的场面,这阵势哪里见过?便不免有些惶恐,面呈慌张,手脚微抖。于是嬴政有些怀疑。尽管荆轲从容自若,不断解释,暂时搪塞了过去;但是精细、机敏的嬴政心里已存一丝警惕,这就为荆轲他们下一步的行动制造了麻烦。

接着,嬴政又让荆轲把地图呈送上去,让他一览全貌。荆轲此时还是很镇定。他把这一长卷的地图慢慢打开,并仔细观察秦王表情变化。到地图全都打开时,荆轲事先卷在地图里的那把匕首(按秦王规定,外人不得携带兵器上殿)就露了出来。这就是著名的“图穷匕首现”典故。

秦王一见,顿时惊呼,满脸苍白,威风尽扫。荆轲连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嬴政一只袖子,右手里的匕首即向他胸口刺去。嬴政使劲挣脱那只袖子,便往殿外跑去。荆轲拿着匕首,在后面紧紧追赶。嬴政一见跑不掉,就只好绕着朝堂上的大铜柱子转,而荆轲也跟着他边追边转,两个人就在柱子周围转起圈来。嬴政急切间只顾逃跑,不好拔下自己腰间的长宝剑,而荆轲手头的匕首也一时刺不到他身上。秦舞阳此刻已吓得差不多晕了,不知该怎么办,傻子一样呆呆地站在原地。

这样子拖下去,对荆轲是很不利的。毕竟敌众我寡啊!说时迟那时快。这时有个伺候秦王的医官夏无且,急中生智,把手里的药袋向荆轲扔了过去,荆轲只得做了一个避开的闪身。就是利用这宝贵的空隙,秦王腾出了手脚,一个转身,猛地拔出宝剑,凑前一步,对准荆轲左腿就是一剑,当即将其砍倒。荆轲一阵剧疼,马上委顿于地,随即将匕首向秦王掷去,却未能命中。秦王的武功是要远胜荆轲的。荆轲虽被砍翻在地,眼见行刺不成,但仍很英武,视死如归,对着嬴政大骂不止,倚柱狂笑,手指直戳,以示轻蔑。而旁边刚才被突如其来的场景吓得也有些发懵的众侍从武士,此时便如幡然醒来,一拥而上,数刀并击,杀死了荆轲。那位呆立在台阶下的“秦舞阳”,自然同样很快死在了武士们的乱刀之下。

直到这时,秦王仍呆立良久,心慌不宁,犹存后怕。待得平静下来后,他的心中又猛生起对燕国和太子丹的暴怒。他立即命令王翦加紧攻打燕国。燕国哪里抵挡得了强大秦军如秋风扫落叶般的围攻,不久便溃败下来。秦军还不肯罢休,非要抓住太子丹不可。燕王喜被逼无奈,只好杀了太子丹,向秦国求和。

刺秦本来是想铲除嬴政,以求得本国安宁,却未料倒是加速了自身灭亡。荆轲的故事,只是秦始皇统一六国战争中的一支小插曲而已。光想依靠一把小小的匕首,是无法阻挡、改变历史发展潮流的。但是,他这种大义凛然、敢于反抗的精神,却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九节)若大旱之望云霓

秦统一六国的战争,既是战国末期最后一场诸侯兼并战争,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场封建统一战争。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只用了短短10年的时间,相继灭掉了北方的燕(公元前226年)、赵(公元前228年),中原的韩(公元前230年)、魏(公元前225年),东方的齐(公元前221年)和南方的楚(公元前223年)这6个国家,结束了春秋以来长达500余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战乱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

当时,各国之间长期战争,实力消耗,国力削弱。六国面对强秦威胁,虽屡次合纵抗秦,但在秦国连衡策略下先后瓦解而告失败。他们时而“合众弱以抗一强”,时而“恃一强以攻众弱”,无法形成稳固统一的抗秦力量,给秦国各个击破以可乘之机。当时有识之士已看出趋势,如子顺就曾说:今崤山以东六国衰弱不振,韩赵魏三国向秦国割地求安,二周已被秦灭亡,燕齐楚等大国也向秦国屈服,照此看来,不出20年,天下必是秦国的了。

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正式亲政,开始周全布署统一六国之战,“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在李斯、尉缭子等协助下,他制定了统一天下的战略方针。此方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乘六国混战之机,“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嬴政吸纳尉缭子破六国合纵之策,“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从其内部分化瓦解敌国。二,继续采取秦国历代远交近攻之法,确定先近后远、先弱后强的具体战争步骤。李斯建议先攻韩赵,“赵举则韩亡,韩亡则荆魏不能独立,荆魏不能独立则是一举而坏韩、蠹魏、拔荆,东以弱齐燕”。此计划可概括为三步:稳住楚魏,笼络燕齐,消灭韩赵,从而各个击破,统一天下。在此军事方针的指引下,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开始了。

公元前236年,趁赵攻燕,国内空虚之机,秦军兵分两路大举攻赵,正式拉开统一战争的序幕。经数年连续攻赵,赵国实力被极大削弱,但一时尚无力灭亡。

秦于是转攻韩,公元前231年拿下南阳。次年内史滕率军北上,攻占韩都城阳翟(今河南禹州),俘韩王安,韩灭亡,秦在韩地设颍川郡。

公元前229年,秦军再次攻赵,名将王翦由上党(今山西长治)率军出井陉(今河北境内),端和由河内攻赵都邯郸。赵方大将李牧迎战,双方各有输赢,相持达一年,陷入僵局。后赵王中秦之反间计,撤下李牧。临阵易将,赵军士气受挫,失去相持能力。公元前228年,王翦向赵发起总攻,很快攻占邯郸,俘赵王迁,赵灭亡,残部败逃窜。

攻赵同时,秦国又兵临燕境。燕无力抵抗,太子丹企图刺杀嬴政以挽回败局,却很快事情暴露(详见上节)。嬴政故派王翦率兵攻燕,秦军在易水(今河北境内)大败燕军。公元前226年王翦攻陷燕都蓟(今北京),燕王喜与太子丹率残部逃往辽东(今辽宁辽阳),苟延残喘,燕名存实亡。

灭韩赵、重创燕以后,北方大部分地盘为秦拥有,仅地处中原的魏孤立无援。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出关中,率军东攻魏,迅速包围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秦军引黄河水灌城,攻陷大梁,魏王假投降,魏灭亡。

早在攻取燕都时,嬴政已把下一个进攻目标转向楚。公元前226年,他问诸将攻楚需多少兵力。老将王翦认为楚地广兵强,须60万大军。李信则说,只用20万。嬴政觉得王翦年老怯战,并未听取其意见,派李信和蒙恬率军20万攻楚。公元前225年秦军南下,楚将项燕率军抵抗。最初秦军顺利,在平舆(今河南汝南)和寝(今河南沈丘)大败楚军,进兵到城父(今河南宝丰)。项燕英勇反击,在城父重挫秦军,李信狼狈败逃回国。公元前224年,嬴政亲自向王翦赔礼,令他率60万大军再次伐楚。双方在陈(今河南淮阳)相遇。开始王翦按兵不动,以逸待劳。楚军频频挑战,秦军不与交锋,项燕无奈率兵东归。王翦趁机挥师追击,在蕲(今安徽宿州)大败楚军,杀项燕。次年秦军乘胜发兵,俘楚王负刍,攻占楚都郢(今湖北荆州),楚灭亡,设郢郡。

此时,只剩下东方的齐和燕赵残余势力。公元前222年,王贲率军歼灭辽东燕军,俘燕王喜,班师途中又在代北(今山西代县)俘赵余部代王嘉,继而由燕乘虚直逼齐。齐王建于西线慌忙集结军队,准备抵抗。公元前221年,秦避开齐军西线主力,从北面直插其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齐王建在秦大兵压境的形势下不战而降,齐灭亡。

秦统一六国之所以取胜,完全在于其战略战术运用得当。嬴政在位期间,国力强盛,有足够人力物力供应军备,战略上处于进攻地位,摧枯拉朽,势如破竹。在战术上,秦采取“由近及远,先弱后强”方针,先灭毗邻弱国韩赵,其次攻占燕魏,解除北方后顾之忧,最后消灭两翼强敌齐楚。在具体战役中,秦运用正确策略,如在攻打韩赵时,根据具体情况而灵活变化,赵有机可乘则先攻赵,韩可攻则灭韩。对齐则采取避实就虚,出奇制胜。灭楚是在检讨首攻失策后,考虑其实力较强,集中优势兵力再次进击。而与秦相反,六国原本势力不如,且在战略上不能联合,各自领兵,岂能阻挡强秦进攻?难免战争中消极防御,被动挨打,最终一个个遭到灭亡。

秦的统一也是大势所趋。著名海外学者黄仁宇在其《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认为,在当时(战国末年)全面竞争的社会背景下,小国根本无法生存,只有实现大一统。嬴政灭六国期间,公元前243年“蝗蔽天下”,公元前235年“天下大旱”,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8年均是“大饥”。所以嬴政又称自己的功劳为“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史记·秦始皇本纪》),也就是全国对内不设防,食粮全部流通,这样才能“振救黔首(老百姓)周定四极”。《孟子》也说,“若大旱之望云霓焉”,天下一统实为众望所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