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盛世中国:秦汉卷
2373200000009

第9章 始皇帝治下短暂而伟大的王朝(4)

作为前殿的阿房宫,东西宽500步,南北深50丈,上可以坐逾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按今天的标准计算,东西约690米,南北约115米,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左右,确实大得很)。四周有阁道,从殿下直抵南山,以南山之巅为门阙。休复道从阿房宫渡过渭水,抵达咸阳,就像天极紫微星宫绝银河抵营室一样。相传阿房宫一天之中,各殿的气候都不尽相同。阿房宫工程之大,简直是空前绝后,在世界建筑史上也堪称无与伦比。正如唐朝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所写的那样,何等的宏大而精巧。诗人甚至夸张地说:阿房宫中的嫔妃宫女张开梳妆镜,就像天上的群星闪烁;她们抛弃的胭脂水,可使渭河涨起腻潮;宫中焚烧的椒兰香气,像烟斜舞横……虽是用的文学手法,但其场面之奢华、工程之巨大,让人不难想象。惜乎“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后来秦朝灭亡后,西楚霸王项羽军队入关,移恨于物,将阿房宫及所有附属建筑纵火焚烧,化为灰烬。但峥嵘依旧,经过两千余年风吹雨打、刀光剑影,至今阿房宫前殿那高大的殿基荒台犹在。

除了阿房宫,秦始皇还另外修建了大量的离宫别馆。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关中共计宫殿300座,关外400余座,仅咸阳旁200里内的宫观就达270座。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秦咸阳故地发现了其一号宫殿遗址。仅从这个遗址来看,这组宫殿规模宏伟,分布对称,各殿之间有飞阁复道相连,主体宫殿建造在高台上,周围环绕宫室群。他们还发现了壁画车马图残迹。由此一斑可窥知,秦朝宫殿建筑相当精美,构筑繁华。当年要修建这么多鳞次栉比的巍峨宫殿群,耗费的人力财力物力是无法计算的。

秦始皇还征集天下美女万余人充实后宫,有的宫女甚至在嬴政大帝在位的36年中竟未见过他一面!清朝诗人马世杰在《秦宫》一诗中写道:“阿房周阁百重环,美女充庭尽日闲。频望翠华终杳渺,亦如天子望三山。”众多的宫廷美女要想见秦始皇一面,就像他自己想见到蓬莱、方丈、瀛洲等海上三座仙山一样望眼欲穿,希望渺茫。秦始皇贪恋酒色,以妇女为玩偶,让姬妾宫女终日为他弹唱歌舞,供其蹂躏。他轮流在各宫玩乐,交合云雨,荒淫无度。宫内从六国掠夺来的珍宝、钟鼓、古器、玩好,更是堆积如山,不计其数。以鼎作锅釜,以玉当颃石,黄金如砖块,珠宝像沙砾,奢侈之状难以形容。

除了有无数宏伟的宫殿,整个都城咸阳也是气象壮观的。前文说到,秦始皇以都城咸阳为中心,呈辐射状地向全国四面八方铺设宽阔平坦、松柏成行的驰道、直道,由此我们也可以想象到咸阳城内街衢道路的纵横交错、宽大笔直,尽显京畿非常气派。

规模宏大、气势非凡、壮丽精致的秦朝宫殿及京城,一方面是当权者秦始皇暴虐恣肆、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象征,是封建朝廷劳民伤财,役使无数百姓付出大量血汗甚至生命,并负担起沉重徭役赋税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短促但强大的秦朝的物质之繁荣、经济之发达、国力之强盛,体现了秦朝人民的聪明、能干和勤劳。

(第八节)大秦文化科技的辉煌

秦始皇虽然迷信神仙与方术之士,一直梦想长生不老,然而他毕竟是肉体凡胎,不可能不死,总得要考虑自己“百年”之后的归宿。因此,按照原秦国礼制,秦始皇从13岁(公元前238年)即位起,就开始在离都城很远的骊山为自己修造陵墓。在他统一全国后,又发刑徒70万人大规模修建。而主持修建秦始皇陵工程的,就是秦朝第一臣——丞相李斯。指派丞相亲自主持修建,可见“万岁”是多么重视他的“百岁工程”。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陵地宫“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铺,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在《汉书·楚元王传》、《水经注·渭水》及《陕西通志》中,都有类似记载。用现在的话来解释,就是墓穴地宫挖得极深,穿过三层泉水之下,地宫用铜汁浇铸,并涂以丹漆,才放置棺椁。墓室穹顶绘以天文星宿图象,下边摹拟九州五岳的地理形势,修筑高山河谷、江河湖海,并给其中注入水银(汞),使之川流不息。铸金银为雁凫,琉璃杂室为龟鱼,沙棠沉檀为舟楫;并以明珠镶嵌为日月星辰,刻玉石为松柏,以点缀地下“江山”。此外,地宫内的设施,也如同地上宫殿,文武百官依次排列,宫廷楼阁塞满奇珍异宝;用东海捕到的一种四足鱼炼油制成蜡烛,点燃后长久不灭。可见地宫埋藏非常丰富。

为防止盗墓,凡墓道入口处,都设有自动发射的防盗机弩;如果有人走近,撞动机关,就会被乱箭射死。秦始皇为把他生前骄奢淫逸的帝王生活搬到地下,故而修筑这样的地下宫殿,工程浩大,挥霍民脂不计其数。更令人可恨的是,后来秦始皇去世,秦二世胡亥在安葬他时,下令凡咸阳宫内没有子嗣的宫女都要殉葬,致使一万余名宫女惨遭活埋。那些经手墓内珍藏、修建机密设施的工匠,为防止他们泄露地宫埋藏的秘密,葬毕后,并不等他们走出就关闭了堂堂墓门,3千多名能工巧匠亦做了秦始皇陪葬的牺牲品。

秦始皇陵的封土堆也高大惊人。当时不称“陵”而称之为“山”,其高50余丈,环绕一周5里有余。虽然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雨剥蚀、人为破坏,至今陵墓土堆仍有72米高。以其为中心,陵园包括陪葬区,总面积竟超过56平方公里!(在陵园周围,陪葬坑多达300多个,包括下文提到的著名的兵马俑。)陵园内修筑有长方形内外两重城垣,内城东西宽585米、南北长1350米,周长3870米;外城东西宽940米、南北长2165米,周长6210米。陵园的内外城四面,均有城门及阙楼。近些年出土的巨型夔纹半园形瓦当(遮朽),直径达61厘米,高48厘米;宫殿顶部使用的鸱尾高达90厘米,图案都颇为精美。这些大量出土的建筑材料,给后人展现出了当年陵园里的宫殿楼榭、亭台丽舍,可谓鳞次栉比、宏伟壮观、金碧辉煌、豪华富丽。

在陕西骊山秦始皇陵墓东边发现的兵马俑,后来被全球史学界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目前发现的秦陵兵马俑一号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达14000多平方米,是一个步兵和车兵的混合战阵。前面三排面向东的武士俑,每排68个,是一号坑阵的前锋。坑的两边,一排面向南的武士俑是右翼,一排面向北的武士俑是左翼;中间38列面向东的纵队,每4列纵队中间都有战车。从目前出土的情况推测,共有兵马俑6千余件,战车100余乘。二号坑平面为矩形,面积达6千平方米,是一个步兵、弩兵、车兵、骑兵的混合编阵,埋藏战车89乘、陶马356匹、鞍马116匹、车兵俑261件、骑兵俑116件、步兵俑600余件。三号坑的平面呈凹字形,面积为562平方米,坑中有战车一组,及64名执殳武士俑,是军阵的指挥部。三个坑呈品字形排列,形成一个庞大的军事场面。陶马战车都同原物一样大小,高峻威猛。陶兵身高1.7米到1.9米,也颇为魁梧,且五官清晰,栩栩如生。7千兵马,浩浩荡荡,显示出一副气势磅礴,待命征战,雄伟壮观的宏大场景。这是秦始皇为自己塑造的一支守卫陵园的卫戍部队。

骊山秦始皇陵西侧还出土了两乘铜车马,更是文物中的瑰宝。它们是按照始皇帝御用车队中属车尺寸缩小二分之一并用青铜仿制的,配以大量的金银饰件,且施以彩绘,工艺精湛,既雍容华贵又庄重典雅,豪华无比。

修秦皇陵封土堆需要大量土方,在陵园北4里处取土。据《水经注·渭水》记载,由于秦始皇造陵在此地大量取土,其地淤深,水积成池,后人称之为“鱼池”。悠悠两千两百余度春秋过去了,物事人非,而其遗址犹在,仍然是一个巨大得惊人的凹坑。

如此等等,既是秦朝实力极强、民众创造力无穷的结晶,又是当年嬴政大帝残酷压榨奴役百姓的铁证。据《太平御览》引《关中记》载,修建秦皇陵需要大量石料,而骊山附近无此大石,从渭北山上长途运来便十分艰难。当时流传的歌谣唱道:“运石甘泉口,渭水为不流。千人唱,万人钩,金陵余石大如塸。”当年千千万万的修陵人辛劳于漫长的运石路上,在监工军吏的皮鞭下,栉风沐雨,日晒雪刮,嘴里喊着号子,一步步地挪动,把石料运到修陵工地。有些木石等建筑材料,还是来自更远的巴蜀、荆楚等地。规模浩大的陵墓工程,给当时劳动人民带来的痛苦、负担、灾难是无法计算的。

秦始皇从13岁即位起便开始修陵,到他死后,秦二世胡亥又修了两年仍未完工。而这时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已经爆发,起义军打进关中,在万不得已时,秦二世胡亥才赦免了在骊山修陵的刑徒,由章邯率领去抵抗义军。不久秦王朝就灭亡了。秦始皇在位仅36年,而他的陵墓前后竟修了38年之久!

(第九节)大秦文化科技的辉煌

嬴氏秦朝虽然在历史长河中只有短短15年时间,却延续和发展着五百年秦国的漫长渊源、雄厚实力和高度文明,在文化与科学的许多方面创造了灿烂的成就。

杂家巨著《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由秦国相、文信侯吕不韦主持,由他的食客们(包括一批学者、文人)“上观尚古,删拾春秋,集六国时事”(《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于公元前239年完成的一部“兼儒墨、合名法”,综合百家九流之长,畅谈天地人物的杂家巨著。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计划、集体编撰的理论书。该书分《八览》(每览8篇,共64篇)、《六论》(每论6篇,共36篇)、《十二纪》(每纪5篇)三个部分,加上《序意》(即序言)一篇,共161篇。该书不但在篇目上组织得很整齐,而且把各派学说也组合得很有体系。其内容庞杂,论述了哲学、政治、社会道德、伦理等问题,而且包含了不少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因此后代把它列入“杂家”著作。这部书虽然兼收各学派思想,内容庞杂,但由于是吕不韦主持编纂的,所以仍反映了吕氏的哲学政治思想。

《吕氏春秋》对道家和儒家思想采取“糅合吸收”,既宣扬前者的养生学说,主张国君要“无为而治”;又提倡后者的礼乐教化,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类的理论。它还吸收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主张重民心,举德政;吸收了墨家“节丧”、“忠廉”等学说,但摒弃其反对战争的“非攻”、反对礼乐教化的“非乐”思想;采用了兵家有关“义兵”及选练军队的学说;吸收了农家重农说及有关农业技术方面的理论成就;而全书又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贯穿整个结构体系,吸收了邹衍的“五德始终论”。该书是战国末期经济、政治趋向统一,从而要求思想统一的产物,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一次融合和总结,是对未来中国统一进行的一次理论探索。吕不韦主张用“义兵”来消灭封建割据,进行统一战争,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王国;然后,全国法令一统,用道家的“无为”和儒家的“德政”来进行统治。但这无疑是对秦国自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以来推崇法家的传统政治、军事思想的对抗。

兵器制造。1974年秦始皇兵马俑遗址的惊世发掘,出土了一批秦国与秦朝的兵器,让今人大致了解了其先进的兵器产品和发达的兵器工业。秦人的兵器制造,在当时的世界是真正一流水平,而且接近大工业生产规模,所以其军队的战斗力也才那么强。秦国众多的兵工厂,能按照统一标准大批量制作高质量的兵器,金字塔式的四级管理制度(相帮、工师、丞、工匠)是其根本保证。当世界上大部分地方仍被荒蛮和蒙昧包围时,秦人就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智慧,创造出了那个时代最强大的兵器制造业。

秦人的剑是加长的,有些达91厘米。所以当荆轲刺杀秦王时,他的长剑一时拔不出来,差点要了他的命。但是,据19世纪英国古兵器学者理查伯顿认为,在短兵器格斗中,刺要比砍更有优势,因为它更逼近对手。比对手的剑长出约30厘米的秦剑,在格斗中显然更容易刺到对方。并且,这种青铜剑的铜锡配比,使其硬度和韧性结合得恰到好处,所以不但锋利而且坚韧,根本不易折断。此外,青铜剑上有三条90厘米长的棱线,将细长的剑身分成8面,制作相当精致。秦戈的圆弧部分也加工得十分规整,箭头上三个流线型表面同样完全对称。

此外还有秦弩,其射程能达到300米,有效杀伤距离在150米之内,是对抗匈奴骑兵的最佳武器。与弓不同,秦弩必须用脚蹬,借助全身力量才能上弦,所以杀伤力更强,抵达更远。弩上用来发射的扳机,设计得非常精巧。秦弩通过一套灵巧的机械传递,让勾牙在放箭瞬间突然下沉,扣动扳机变得异常轻巧。这恰恰是弩对弓的优势之一,拉弓要用很大的力气,时间越长,越难控制瞄准的稳定。

秦军箭头大都为三棱形,拥有三个锋利的棱角。击中目标的瞬间,棱的锋刃处就会形成切割力,箭头就能穿透铠甲直达人体。带翼箭头有凶狠的倒刺,但翼面易为风所左右,让箭头偏离目标。而这种三棱箭头取消了翼面,射击更加精准。后世专家对其进行仔细分析,发现箭头三个弧面几乎完全相同,是一种接近完美的流线型。其轮廓线跟今日子弹外形几乎一样,都能减低飞行过程中的空气阻力,抵达更快。秦时仅凭经验接近了现代空气动力学规律,这种古老的箭头与今天的子弹一脉相承,是早期飞行器的范本。

神医扁鹊和他的医术。扁鹊(公元前407—公元前310),本叫秦越人,齐国渤海莫(今河北任丘)人,春秋战国时代著名医学家。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特殊贡献。他曾学医于长桑君,后周游列国,到各地行医,反对巫术,擅长各科,在赵国邯郸为“带下医”(妇科),至周国洛阳为“耳目痹医”(五官科)和老年病,入秦国咸阳则为“小儿医”(儿科),为民解除痛苦。他医道高明,故赵国人民送了他这个称号。扁鹊传说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后因医治秦武王病表现出色,被秦国太医令李醯妒忌并派刺客杀害。

扁鹊在总结前人医疗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总结出望(看气色)、闻(听声音)、问(问病情)、切(按脉搏)的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为全球中医界沿用至今。而扁鹊尤其擅长望诊和切诊。“起死回生”、“讳疾忌医”、“病入膏肓”等成语也源自他身上,中学时我们还学过关于他的课文《扁鹊见蔡桓公》,集中体现他望诊医术的高明。据记载,扁鹊还精于外科手术,而且应用药物麻醉来进行手术。在《史记》、《战国策》里载有他的传记和病案,并推崇他为脉学的倡导者。据《汉书·艺文志》载,扁鹊有著作《内经》和《外经》,但均已散佚。

水利事业。以都江堰、灵渠、郑国渠、鸿沟等为代表。秦朝的水利建设事业,具有很高的科技水平,体现了秦朝人民的聪明才智。灵渠、郑国渠、鸿沟等前文已有介绍,这里说一说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