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清官廉事(新版)
2374400000015

第15章 崔箓 护民救民不怕牺牲

愿以一身赎二千人

汉朝崔箓(lù)之兄崔发因谄媚乖巧受到王莽宠幸,官居大司空。后来王莽用崔箓为建新大尹,崔箓不得已,便叹气道:“我生在无可奈何之世,而又碰到了这样的‘君主’,上有老母,下有兄弟,怎能独善其身而避免危险呢?”于是单身赴任,但称病不管事,三年不到县里去督促农桑生产。门下属吏倪敞劝他,崔箓才勉强起身去颁布春耕令。所到之处,大小牢狱关满了人,崔箓流泪说:“唉呀!刑罚不公正,像陷阱一样使人掉进牢狱,这些人有什么罪过而被关在这里呢?”于是公平审理,释放了两千多无辜的人。属吏叩头劝他说:“新朝(王莽篡汉后所建)刚建立,州官严峻苛刻,您宽恕犯人,为他们申雪冤屈,这确是仁者之心,但是,您不怕因此而惹祸吗?”崔箓说:“如果杀一大尹能赎两千人,这是我所愿意的。”于是告病辞职。汉光武帝初年(25年),又有人推荐他出来做官,他因为家里人曾为王莽伪政权服务,愧对汉朝,辞不出仕,只是闭门思过,潜心著作。

(见《后汉书·崔骃传》)

崔箓赞

昏庸王莽篡君权, 崔箓单身赴任艰。

目睹牢笼如陷阱, 拼将一命雪沉冤。宁以一身易十万人命

洪皓,字光弼,宋朝番易人。少年时就有出众的节操,慷慨激昂,有经略四方之志。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考中进士。奸臣、贪官王黼,土豪劣绅朱勔都想把女儿嫁给他,他都极力推辞掉了。徽宗宣和年中(1119—1126年),任秀州(吴、越分界之地,包括浙江嘉兴与江苏松江等地)司录(知州属官)。这时秀州连降暴雨,洪水泛滥,百姓大多失业,饥寒交迫,生计困难,逃荒的百姓塞满道路。洪皓报告郡守,请求自任救灾事宜。他打开官仓,降价卖粮给百姓。饥民闻讯后,突然相拥聚集,秩序混乱。洪皓担心他们拥挤中发生纠纷争斗,于是用青白两色旗帜将他们分开,在领取粮食时,用颜色在他们的手臂上作出识别的记号,使秩序井然,要求严格而使恩惠遍及每一个百姓。但是,本地官仓粮食有限,无异于杯水车薪,不少老百姓仍受饥饿威胁。此时浙东向朝廷运送的粮食四万石经过城下时,洪皓报告郡守想把这批粮食截留下来,郡守不答应,洪皓此时救民心切,也顾不得上司的态度了,即派人封锁渡口,要留下粮食,押运官不肯,说:“运送这批粮食是皇上御笔所批,出了问题,是不能赦免的死罪。”洪皓回答:“我宁愿以我一身换取十万人的生命!”经再三请求,终于留下一半粮食,救活灾民无数。百姓对他深深感激,称他为“洪佛子”(意即活菩萨,大善人)。后来秀州士兵造反,抢掠百姓,无一家幸免,只有经过洪皓家门时,士兵们说:“这是洪佛子的家。”不敢侵扰。洪皓后来作为南宋使臣出使金国,能不辱使命,被羁滞留金国十五年,不肯屈节事敌。高宗把他比作苏武,后被放南归,受秦桧迫害而死。

(见《宋史·洪皓传》、元·欧阳元《拯荒事略》)

洪皓赞

洪皓为官最爱民, 开仓赈济两旗分。

毅然截取皇粮队, 舍己救活十万人。甘诛一族而活万夫

许仲宣,字希粲,北宋青州(旧治在今山东益都县)人。征江南时,仲宣三次担任随军转运使,负责军队的后勤供应。他头脑清楚,思维敏捷,计算精确,考虑周密,没有丝毫的遗漏和差错,军中所需的作战与各种后勤物资,从来都是按时供应,决不贻误战事。出征交州的时候(交州即今五岭以南地区),仲宣为广西水路运输的指挥官,士兵中的百分之八九十都不服水土,死于当地湿热气候所产生的疫病。而大将孙全兴又打了败仗,眼看再也不能在这种环境中诗下去了,否则将遭受全军覆灭的惨祸。仲宣再三权衡后毅然向朝廷上疏请求收兵,由于情况紧急,他不等朝廷的批复,冒着可能遭受诛灭全族的危险,立即率领部队退兵驻屯湖南,在那里发放军饷,治疗病员。他说:“我争取到征战瘴气之乡可能成为客死他乡的冤魂的士兵生还内地,这已经晚了,如果再拖延一些时间,旷野里将堆满战士们的尸骨。我没有等到朝廷命令就撤兵,这是犯了大罪,但就算杀掉我的全族,只要能挽救上万士兵的生命,我又有什么可遗憾的呢?”接着他又给朝廷上书,请求治他擅自撤兵之罪。宋太宗不但不怪罪他,反而对他大加褒奖,认为他这样做很对,这是审时度势,见机行事。

(见《历史掌故词典》)

仲宣赞

运转指挥逢大难, 兵危病疫陷深渊。

断然退驻湖南境, 一族宁诛万士安。

不弃民自保

吴辅,剑浦(今福建南平)人,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年)进士,任道州(今湖南道县)推官。当时正值南方异族入侵,人心惶惶。左右僚属官吏向他建议,最好是毁路拆桥,以便守城自保。吴辅力排众议说:“桥南都是我们的百姓,身为地方长官,既有守土的责任,又有保护百姓的义务,怎么可以到了临战危险的时候,放弃百姓不管,让他们遭敌人蹂躏而只顾保全自己呢?如果没有周围百姓支持,同仇敌忾,我们便是一座孤城,让敌人瓮中捉鳖,想保也是保不住的。我们只有动员起来,做一切抗击侵略的准备,才是最好的方法。”于是领着大家,商讨如何备战,如何加强防御。大家听了,对这位心里装着百姓的父母官肃然起敬,表示愿意服从命令,听从调遣,御敌的各项准备工作就井然有序地开展起来。敌军得知后,竟不敢贸然来犯。

(见明·郑暄《昨非庵日纂·宦泽》)

吴辅赞

毁路拆桥安可行, 力排众议保黎民。

同仇敌忾坚如铁, 大敌闻知未敢侵。

击鼓杀身,为民请命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1368—1399年),青文胜为龙阳县(今湖南汉寿县)典史(知县属官)。龙阳县濒临洞庭湖,几乎年年遭水灾,农田减收甚至绝收,百姓生活十分艰难,累计拖欠朝廷税粮数十万石。官府不但不予减免,反而严加催促,甚至动用酷刑,欠税百姓被鞭打致死的不计其数。作为龙阳县区区一个典史,只不过是一个八九品的小官,但他勇于任事,毅然决定到京城上疏,为龙阳县百姓请命。青文胜第一次上疏,没有得到任何回应。第二次上疏,仍然没有消息。也许是他官太小的缘故,这在京城里的那些官僚看来,简直不屑一顾。青文胜感慨万千,不由长叹说:“乡亲们久在水深火热之中,我拼死来为他们陈情,却没人理会,我有何面目回去再见龙阳县的父老乡亲!”他第三次准备好上报的奏章,击打登闻鼓进献(古代帝王为了表示听取臣下谏议或冤情,悬鼓于朝堂外,许击鼓上闻,谓之登闻鼓。明以后置于通政院,掌收臣民奏章),但还是无人理会,无奈之下,便吊死在登闻鼓下。太祖听说此事,异常吃惊,他对青文胜舍身为民请命的一片赤诚非常赞许,并对他的壮举表示惋惜,就下诏减免龙阳税粮二万四千余石,并把减除后的新标准定为常数。青文胜虽然牺牲了,但龙阳百姓永远忘不了这位为民请命的好官,专门为他建立了祠堂,作为永久纪念。

(见郭培贵《官德·视民如伤》)

文胜赞

龙阳典史一微官, 多次上疏不畏难。

击鼓无间甘自缢, 终成减赋动皇颜。

愿以一身救百姓

第五访,字仲谋,京兆郡长庆县(今陕西咸阳市附近)人。他是司空第五伦的族孙,少年时父母双亡,生活贫困,经常为人耕种,以供养兄嫂,有闲暇就抓紧学习。开始出仕,任郡功曹,选拔为孝廉,于是补为新都(今河南新野附近)县令。他勤政爱民,所以政治清平,教化大行。三年之间,邻县百姓慕名来归依的很多,户口增加了十倍。

东汉顺帝时,升任为张掖(今甘肃张掖)太守。有一年,张掖大旱,粮食颗粒无收,粮价暴涨,小米每石要卖到数千钱。第五访就开仓赈济,以救饥民。郡里的其他官员怕受到上级责罚,争着要上书请示。第五访说:“如果要上书请示,还要等待批准,再来开仓放粮,这势必迁延时日,那岂不是不要老百姓了,难道我们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饿死吗?如果能让老百姓活命,我甘愿顶罪,乐于以一身救百姓。”于是力排众议,当机立断,马上打开官仓给嗷嗷待哺的饥民放粮,因此,一郡得以保全。度过饥荒后,又着手领着百姓恢复生产,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官民都丰衣足食,境内没有出现坏人和盗贼。顺帝知道后,特地降旨嘉奖了他。

(见《后汉书·第五访传》)

第五访赞

仲谋大旱救苍生, 不待上书果断行。

火速开仓民得哺, 一腔热血化甘霖。

※诗作者:张恭华武汉诗词学会理事、湖北楹联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