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李嘉诚最有价值的投资策略
2374800000015

第15章 运筹帷幄,目光远大者终成大事(4)

李嘉诚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资本总体经营战略中,国际化经营战略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有些人比较重视运用产品、技术及价格等“刚性”手段,去争取优势,赢得胜利。然而,最便捷的手段还是资本运营。只要你看准了,又有充足的资金,就不要管是本地还是国外,都要迅速投进去。作为一个投资人,要有国际化的战略眼光,不要被地域所局限。

[投资金律]

十年前将只细船撑出去,证明中国人在外地发展业务,在异地做生意亦可同样出色。精明的投资人,不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当他们实力充足后,会多方发展,广开境域,即便东方不亮时,也还有西方亮。

7.顺时应运,以情投资

顺时应运,以情投资是李嘉诚经商的一大特点。香港《壹周刊》杂志曾经在财经专题的栏目里,对李嘉诚与祖国的感情做过这样的报道:“1990年1月,在戒严令取消刚一个星期,中国领导人空群而出,以国家元首的级别接见了香港首富李嘉诚。在17日上午,他会见了国家主席杨尚昆,下午他会见了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晚上他又和专责教育的国务委员李铁映晚宴;翌日下午,他还见了国务院总理李鹏,当天,连名义上已退了休的邓小平亦和李嘉诚会了面。当时他告诉中国的领导人说,长实及他名下的其他分公司未来几年在港投资四百亿港元,他便打个譬喻,说他的事业‘正如一棵大树一般,根扎在香港。’”。

早在1979年,李嘉诚作为香港经济界的重要人物,被委任为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同时被委任为董事的还包括王宽诚和霍英东。李嘉诚的当选,使人们认识到他在中国外贸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愈来愈多的中国公司开始在香港的经济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着手进行各项经济发展。“身为中国人,应竭尽个人的力量,为祖国多办实事、办好事”的李嘉诚,也着手将自身业务同中国的改革开放联系在一起。在香港旺角区西洋莱街上的中侨国货公司新厦,曾经是长江实业的珍贵物业;而且位于香港东区铜锣湾的乐声大厦,也是李嘉诚以优惠的价格售与中国国货公司的。

1980年,李嘉诚与香港大亨冯景禧、胡应湘、郭得胜、郑裕彤及李兆基等组成新合成发展有限公司,与广州羊城服务发展公司合作兴建了中国大酒店,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树立了一个意义重大的成功典型。

1982年,由于经济气候的影响,世界造船业陷入不景气的地步。但是,李嘉诚的青洲英泥有限公司,却在中国大连造船厂订购了每艘价值一千四百万美元的四艘万吨巨轮,在接受记者访问时,李嘉诚坦然地说:“我对大连造船厂有信心,而且我是中国人,我订购祖国的产品是很自然的事情”。

1984年4月,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地球同步通讯卫星,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低温氢氧燃料发动机技术已经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1985年秋,中国政府宣布“长征”火箭可以为世界各国提供发射卫星服务,而正当许多国家与中国只是试探性的洽谈,并无诚意的时候,李嘉诚果敢地决定将和记黄埔、大东电报局,以及中信集团合作购买的美制卫星“亚洲卫星一号(Asiasatl)”,交给中国长征火箭发射。这颗卫星于1990年4月成功发射上天,充分证实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的进步,从而提高了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意义极其深远。

李嘉诚对中国的感情朴实中带有诚挚,这不仅体现在他一次又一次对中国的投资上,同时也体现于在海外与中国公司的合作上。

七十年代末期,香港房地产的经营上升至辉煌时期,随着愈来愈高层的建筑物,愈来愈多的建筑群的出现,愈来愈大的物业需求正刺激着已经膨胀的房地产市场。其中,优质水泥的需求量也达至顶峰时期。

在当时,香港生产水泥的青洲英泥,是引进美国水泥生产的半成品进行加工,然后出厂,但却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实施,随着物业市场的迅猛发展以及大批物业的兴建,水泥成了中国乃至香港地区的“热门货”。中国开始向海外大批量地进口优质水泥。

在美国有意利用其有利资源和技术条件在亚洲投资的前提下,中、港、美三方开始在新界屯门投资建造大型水泥厂。

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是不由人的意志转移的。就在水泥厂正式投资后不久,由于世界经济气候的影响,香港房地产市道猛然下跌,水泥的需求量也相应急剧减少。而且,由于水泥生产所需原材料自中国大陆引进,但因交通不便,运输成本较高,使水泥生产的年生产量不足原计划,造成合资水泥厂很大亏损。

这时,作为其中三方股东之一的美方,要求从合资水泥厂退出,条件是不替水泥厂还债,也不抽回投资资金。由此,水泥厂的生存危在旦夕。为保住水泥厂,作为其中三方股东之中的李嘉诚,东奔西走,以长江实业和他个人的信誉做担保,愿意偿还所有亏欠,力图保住合资水泥厂。

这之后,中方提出中港双方继续合作办厂,但李嘉诚认为合资水泥厂亏损太大,在目前的状况下合作下去有诸多不便,便提出中方要收就全部收回,但如果中方不要,他可以再收回。

中方全额收回合资水泥厂,但其后由于没有全面考虑进出口税利情况以及原材料情况,水泥生产的成本仍然很高,造成的亏损不断增大。于是,中方只经营了几个月,就将仍是亏损的水泥厂扔给李嘉诚。

李嘉诚接过负债累累的合资水泥厂,将它与青洲英泥合并,终于扭亏为盈顺利发展。在这件事情上,李嘉诚首先考虑的都是中方的利益,其爱国之情可见一斑。无独有偶,在与光大实业合作地产的时候,他也是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一边,尽管买卖不成,却也可见他以情投资的方略。

1984年1月,光大实业公司的董事长王光英,准备更进一步地发展其公司的业务。于是,他找到李嘉诚,希望合资做房地产。李嘉诚便与光大实业公司合作经营城市花园,并按照常规,上报公布此项物业发展消息。

在私下,李嘉诚考虑到王光英来港发展只有两年,而从事地产风险很大,便与王光英签订了一个经董事会通过的协议,如果地价下跌,三个月之内,王光英可以随时退出,而地产的风险实际上就由李嘉诚一人承担。

没过多久时间,地价果然大幅下跌。王光英要求退出,并于6月底宣布取消合作计划。

置身其中的李嘉诚,凭着经营地产的实际经验,其实是看好此次地价会很快回升的。但是,王光英退出之后,李嘉诚不愿意让人家感觉到他从中挣钱,所以也就将这项物业赔本卖了。

事过不久,此项物业果然在地价回升中大赚,看好地产发展趋势的李嘉诚并没有去挣这笔钱。因为在李嘉诚的心目中,始终有一个信念,朋友之间应该有“义”字,赚就一起赚,赔就一起赔。

然而,即使是这样做,李嘉诚还是受到了牵连。一如《香港富豪列传》中所描述的:“李嘉诚常对人言,名誉是他的第二生命,有时甚至比他的生命更重要。在国际城市内幕交易买卖的事件中,李嘉诚被收购及合并委员会谴责,令他大为愤怒,在多份报章以巨大篇幅广告做出澄清……”

无论受到怎么样的对待,在中国的事情上,李嘉诚确实做到了如他所言的永不言悔。不仅如此,他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中国的爱心,那种炽烈的赤子之情与日俱浓。李嘉诚的财富神话不可复制,但是李嘉诚的做人智慧和经商的智慧却是每个人都可以学习与借鉴的。

[投资金律]

一个投资家要有长远的目光,就不能被眼前小利所诱惑,这就要求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能只考虑自己赚了多少钱。国家兴旺了,民族昌盛了,个人的腰包自然也会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