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李嘉诚最有价值的投资策略
2374800000003

第3章 诚实守信成伟业(3)

正如一场暴风雨一样,这次股灾来得猛,去得也快。等到1988年3月底,沉入谷底的恒指开始回攀。银行调低贷款利率,地产市况渐旺,股市也逐渐开始转旺。

一直善于等待时机、捕捉机会的李嘉诚,这次为什么没有借大股灾中置地扑火自救、焦头烂额之际趁火打劫呢?须知股灾中置地股价跌到6.65港元的最低点,即使以双倍的价格收购,也不过13港元多,仍远低于李嘉诚在股灾前提出的17港元的开价。

原来,收购及合并条例中有规定,收购方重提收购价时都不能低于收购方在6个月内购入被收购方公司股票的价值。10月份的股灾前,华资大户所吸纳的置地股票,部分是超过10港元的。这就是说,假设以往的平均收购价是10港元,现在重提的收购价,就不得低于10港元的水平,而6个月后,将不再受这一限制。

4月中旬,股灾发生后已过了整6个月。此时,置地股从最低点回升后,仍在8港元的水平上徘徊,仍低于股灾前的水平,依然对收购方有利,但李嘉诚为首的华资财团仍然没有动手。

这次收购虽然最终没能成功,但是李嘉诚的这种生意场上只有对手,没有敌人的做法却值得称道。因为投资不可以意气用事,关键时刻,帮助别人就等于帮助自己,在一般情况下,这也许是真正投资家的做法。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李嘉诚退出收购,“百亿救市而又退出”反而是一种胜利。

世界上任何角色都很难做得纯粹,做生意,尤其是像李嘉诚那样做大生意就更难。因为他的投资是一种动辄千百万元的事,一旦失利,就会造成重大损失。然而,李嘉诚做到了这一点。也许,这正是他在商场争战中屡战屡胜、被誉为“超人”的根本原因。

[投资金律]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买卖不成,仁义在。李嘉诚的格言是:“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对人诚恳,做事负责,多结善缘,自然多得人的帮助。淡泊明志,随遇而安,不作非分之想,心境安泰;必少许多失意之苦。”确实是这样,生活中可能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而兵戎相见;或为争一笔生意,而搞得两败俱伤,这样的例子很多。然而,说不定今天刀兵相见的两位,明天就又会因为利益共沾,化干戈为玉帛,携起手来成为好友。

6.善意收购,让人人心悦诚服

刘蛮雄被称为“股市狙击手”,是人人生畏的“恶意收购”的典型。虽然刘蛮雄对香港证券业起过功不可没的历史性的推进作用,但由于他奉行“恶意收购”,因此形象颇不怎么样。与刘氏反其道而行之,李嘉诚从没进行过一次“恶意收购”,他奉行的是“善意收购”。

李嘉诚收购对方的企业,必与对方进行协商,尽可能通过心平气和的方式谈判解决。若对方坚决反对,他不会强人所难。

李嘉诚富有心计,又极有耐心,擅长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他的收购,从不情绪化,没有把被收购企业当作古董持着非买不可的心理,因为若持这种心理,往往会付出昂贵的代价。李嘉诚遇到阻力,权衡利弊后,会不带遗憾地放弃。放弃对九龙仓、置地的收购,他都持有这种态度。

李嘉诚的收购,无论成与不成,通常都能使对方心悦诚服。收购成功,他不会像许多老板一样,进行一锅端式的人事改组与拆骨式的资产调整。他尽可能挽留被收购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照顾小股东的利益,而股权重组等大事,必征得股东会议通过。收购未遂,李嘉诚也不会以所持股权为“要挟”,逼迫对方以高价赎购,以作为退出收购的条件。

李嘉诚的形象有口皆碑,从来不用担心他会恶意收购。良好的形象和信誉,本身就是宝贵的财富。建立起良好的信誉,就可以使你的事业进入良性循环。很多时候,被收购方都愿意让李嘉诚来收购自己的企业。其中,收购恒昌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恒昌行正名是恒昌企业有限公司,由前恒生银行董事长何善衡创办。

何善衡是广东番禹人,是著名的恒生指数的创始人。1946年便在香港创立恒昌行,该行是华资第一大贸易行。何善衡年事已高,后代又无意经商,故萌生出售之意。

若非出自何善衡本意,市场无人敢觊觎恒昌。恒昌整个集团资产净值高达82.73亿港元,经营状况良好。三大股东拥有绝对的控股权,其中何善衡30%,梁球据25%,何添15%,因此外强无任何可乘之机。

1991年5月,郑裕彤家族的周大福公司、恒生银行首任已故主席林炳炎家族、中漆主席徐展堂等成立备贻公司,提出以254港元每股的价格向恒昌全面收购,涉及资金56亿港元。

结果,备贻出师不利。据市场披露的消息,备贻的三大股东已事先作出三分恒昌的瓜分计划:郑裕彤得恒昌物业,林氏家族得恒昌汽车代理权,徐展堂则取恒昌的粮油代理等业务。

如前所述,三大股东拥有绝对的控股权,得不到大股东的支持,收购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大股东首先就不满买方的“拆骨”企图。不待进行价格谈判,就关闭幕后洽商的大门。

以中泰为核心的新财团CreatStyle公司,把握最佳时机,立即加入收购角逐。1991年8月初,CreatStyle向恒昌提出收购建议,作价336港元/股(高出备贻82港元),涉及资金69.4亿港元。经一个月的洽商,双方于9月3日达成收购协议。至9月2日,香港收购史上最大一宗交易,为李嘉诚、荣智健等合组的财团完成。

中泰控得这个贸易巨人,遂成为香港股市的庞然大物,市值至1992年初膨胀到87亿港元。香港股市,一直视中泰为无名小卒。此番过后,不得不刮目相看。

1992年1月,中泰宣布第三次集资计划,配售1168亿新股,集资25亿港元,用以收购未持有的恒昌64%的股权。荣智健突然向其他股东全面收购,市场议论纷纷,有人说荣过河拆桥,有人说事先与李嘉诚等通过气。李嘉诚很爽快地接受荣智健的收购条件,所持恒昌股作价15亿港元,售予荣智健。

恒昌一役,李嘉诚名利双收,既赢得帮助荣智健的好名声,又获得实惠——售股盈利2.3亿港元。李嘉诚与荣智健联手合作,成为股市佳话。

在这场香港有史以来最大金额的收购战中,李嘉诚审时度势,伺机出击,再次显示出超人风范。

沉得住气,是李嘉诚的强烈鲜明的个性。尤其是李嘉诚的“耐”功炉火纯青,成为他以静制动、出奇招的制胜法宝。

李、荣筹划收购恒昌行时,已让备贻占得先机。李嘉诚对香港商界圈子内的人和事都十分熟悉,他立即冷静地分析备贻与恒昌的态度及形势。

当李嘉诚得知备贻的“拆骨”计划时,立刻喜上眉梢。他太了解何善衡、梁球据和何添这3位商界老前辈的心事了。这几位老人都曾经是商场中叱咤风云的英雄,也创下了辉煌的业绩。只是年事已高,第二代又无意继承商业,才作出售的意向。恒昌行是老人的心血,是一生奋斗的结晶。老人出售恒昌行,希望能完整保留下来,并且发扬光大。这样,哪怕价格低些,都好商量。老人不缺钱用,也无意再搏击商海。备贻意欲“拆骨”三分天下,恰好犯了老人的大忌。老人情愿不卖,也不会眼睁睁看着自己创下的江山碎支离破,心血付诸流水。

因此,李嘉诚断定,备贻肯定无功而返,而且备贻绝无恶意收购的胆略及实力。因为以老人的倔脾气,殊死抵抗,备贻的胜算实在太小。

备贻败退之时,就是中泰出击的最佳时机。李嘉诚以其只进行善意收购的良好声誉及其尊重老人的谦谦君子之风,博得老人的好感,收购顺利完成。这里,又一次显示了李嘉诚人品人格及声誉在商业活动中的巨大作用,而回报李嘉诚的就是名利双收。

[投资金律]

良好的形象和信誉,本身就是宝贵的财富。建立起良好的信誉,就可以使你的事业进入良性循环。

7.铺张不是慷慨,节俭并非吝啬

一般看来,大富大贵之后,就可以随心所欲。但在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观念中,穷奢极欲与为富不仁是一对双生子,并且这样就很容易导致一败涂地。可见,大富之后仍能保持简朴的生活方式,不但难能可贵,甚至可以说是使自己的投资事业更上一层楼的最好方式。李嘉诚自始至终保持了这样一种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