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唐骏传奇
2377800000002

第2章 平凡人的不平凡经历(1)

清贫与磨砺,有的时候是一种不幸,而更多的时候,又是一笔财富,它让人懂得如何追求与创造。唐骏经历了清贫的少年,但经过努力分别在中国、日本和美国获得了物理学学士、电子工程学硕士和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他坚信:与其早早地为未来担忧,不如趁现在挥舞智慧之剑披荆斩棘。

1艰难的年代,在挫折中磨炼自己

唐骏常常感慨:小时候生活得很苦。这种苦,有时代的烙印,也有家庭的个性色彩;也是这种苦,让他从小懂得了要靠自己出人头地。

唐骏是江苏常州人。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经济并不宽裕。因为有3个儿子,所以老两口打孩子上小学起就天天发愁:3个光头儿子,将来娶媳妇咋办?

这种担心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点儿都不奇怪。按当时的经济状况,一个工人之家,一个月只能挣几十块钱,要养三个儿子,温饱都是个问题。唐骏记得三兄弟要做套新衣裳,都得等到过年,平时大都是老大穿过的衣服留给老二穿,老二穿过的给老三。吃肉,是唐骏最高兴的时候,可是,等到有肉吃的时候,又是最失落的时候。一人一月才几两肉,好不容易等到做一碗肉吃了,可还没等肉吃到肚子里,一碗肉就见底了。所以,直到今天,唐骏还特别地馋肉吃。

“就这状况,要让三个儿子不被人看不起,都能顺利地娶上媳妇,无论如何都得早作准备。”做父母的想的就这样实在,也很长远。

有了想法,还得付诸行动。就在小学5年级的时候,唐骏家里开了一次家庭全体会议,并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用几年的时间,用自己的双手,盖起一幢属于自己的新房,让每个儿子结婚的时候都有新房住。从此,全家人围绕这个既定的目标,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每天“挖石不止”。为此,唐骏还休学一年。

那时,唐骏才12岁。他不懂得,盖房子对娶媳妇有多重要。但是,他知道,那是家里最重要的一件事,每天按父母的要求做了,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帮助和安慰。每天上学前,放学后,他和哥哥一起,拉着板车,板车里放着竹篓子,到常州京杭大运河边去捡砖头、石头和瓦片。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建房成本,爸爸、妈妈将所有捡砖头、石头、瓦片的任务,都交给几个儿子,只有黄沙到沙厂去买。

那几年在京杭大运河常州段,人们常常能看见三个瘦弱的少年,或挑着竹篓,或拉着板车,沐浴着晨曦、披着晚霞,在河两岸来回搜寻和奔走。那些石头埋在冰冷的河水中,要两只手使劲抠才能抠起来。深秋和冬天,冰冷的河水穿过竹篓的缝隙流进衣领,真是透心地凉。

这项工程持续了近3年,京杭大运河常州岸线十里长的砖头、石头都要被他们捡光了。因此,唐骏的少年时期与众不同,失去了很多的童趣与天真,而过多、过早地品尝了生活的不易与艰辛。

汗水没有白流,3年后,那幢房子终于盖起来了。黑瓦白墙,四大间,可容纳3个儿子同时结婚。多年后,在外求学的唐骏,第一次带着媳妇回家,他的母亲喜滋滋地与他俩在屋前合了张影。母亲的脸上挂着满足——家里有房啊。而唐骏在自己的“作品”前则和媳妇笑得如阳光般灿烂。

可是,这幢房子终究还是成了摆设。恢复高考之后,唐骏三兄弟都先后考上大学,并都获得了博士学位,也都客居国外。唐骏在美国住上了宽敞的大房子。他的父母现在也都住在美国的大别墅里。两位老人不曾想到会有今天。提起这事,还觉得对不起孩子们。但是,他们可能也没想到,这样一个家庭的梦想,从另一个角度,让孩子们学会了许多。清贫与磨砺,有的时候是一种不幸,而更多的时候,又是一笔财富,它让人懂得如何去追求与创造。

不过,给唐骏最大刺激的,不是体力上的磨难,而是心理上的歧视。文革结束后,受政治的牵连,父亲被拘押。那一年,唐骏不到15岁。从此,他每天傍晚多了一个任务,骑一辆旧自行车,后面夹着饭盒,去看守所为父亲送饭。

送饭对唐骏来说没有什么可怕的,可怕的是,人们异样的目光与背地里的指指点点。自行车越靠近看守所,那种目光和指点便越发往心底里撞击,直让人心头发颤。从此,唐骏和兄弟们便好像打人了另类,贴上了标签,伙伴们也远离了他们。

为了能顺利地将饭送进看守所,唐骏学会了看那些看守的脸色,学会了见机行事,常常要给大人说一大堆好话,才能把一盒饭送进去。唐骏说:“这段经历,让他刻骨铭心。”不过,这段往事也永远成为他人生中美好的回忆,不断鞭策着他走向人生的辉煌!

2只差一分的终生遗憾

尽管家里生活艰苦,但是唐骏读书很用心、很认真。上学时买不起书包,他索性空手上课堂,在学校里完成作业后再回家。每次考试,他又总是能成为班上的一二名,所以,当地人给他封了个好听的绰号:“巧巧头”。

可是,到1980年高考,“巧巧头”出现了闪失。一向成绩优秀的唐骏,高考的语文却没发挥好,比一类重点大学的分数线少了一分。就因为这一分,唐骏没有如愿去复旦大学,却进了北京邮电学院。

“语文为什么要少那么一分呢?”1980年9月,唐骏踏上了常州开往北京的火车。他紧靠在窗边,不吃不喝,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凭什么?我的成绩是数一数二的,只读邮电学院,而那些不如我的同学呢,都去了清华、北大,真没面子。”唐骏当时的心情一落千丈,并没有因为考上了大学而欣喜若狂,他的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劲头。1980年的北京邮电学院,可不像今天这样炙手可热。人们也不可能想到,20年后信息产业会发展得如火如荼,会取代纺织、机械等传统工业产业,而成为支柱产业。当时,人们对邮电的理解仅限于通信、固定电话,再深一点不过是交换机。人们的想象空间里,它仅仅是装装电话、接接电话,能有多少出息呢?

3北邮激情燃烧的岁月

进入北邮之后,他参加了新生统考,不料,轻轻松松就拿了第一名。要知道,全校有570名新生啊。这个成绩更增加了他的轻蔑之情:“本来嘛,他们跟我就不是一个水准,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我不应该跟这些人一起上学。”

从此,唐骏变得自负、不肯努力。常常在上课前,唐骏已经把要学的内容研究得八九不离十了,上课的时候常常冷不丁地指出老师的错误。下了课没等老师走出课堂,唐骏还会在课堂里高呼:“有不懂的来问我,到我这儿来答疑。”结果同学们真的去问他。

考试的时候,唐骏的爽快发挥到了极致,只要答完他就交卷,决不愿意在考场里拖延一分钟,哪怕交卷的时间离考试开始还不到半个小时。在老师的眼里,他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的”学生。唐骏不理会。他以为,当好学生应该凭真才实学,讨不讨老师喜欢和读好书完全是两回事,没有必然联系。事实是,唐骏在考试时,也犯别的同学一样的错误,而且可能因此而扣的分数比别的同学更多。以至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唐骏很不愿意提及自己的成绩单,因为成绩单显示,能给别人答疑解难的“唐老师”其实自己并没有把功课“学好”。

慢慢地,唐骏变得“聪明”了许多,即使给别人答疑也不会广而告之。考试时,答完题也会坐在考场里等有人交了卷后再交。20岁的唐骏开始收起了他的锋芒,渐渐地,他明白了:人要学着适应环境。

大学的头3年里,唐骏的专业成绩一直是中等偏下。现在回想起来,唐骏自我评价:就像一个骄傲任性的孩子,得不到宠爱便选择我行我素。

直到大学四年级,情况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大四实习,他有幸分在了中科院半导体所。这个研究所让唐骏见识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智慧。“勤奋严谨的科学家、新鲜的观念、前所未见的仪器……一切都在散发着高贵而又理性的气息。”他第一次看到了计算机,是苹果II型机。尽管用现在的眼光看,它的样子又笨又难看,但是,这在当时,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简直是神奇的精灵。它能把实验数据直接用曲线画出来,而且精确无比。要知道,当时绝大多数的工程师都是用手工绘图,只能一个数据比对一个坐标来画。”唐骏这样描述他当时的心情。

这个发现,从此改变了唐骏的学习态度,并有了更大的抱负与追求。唐骏的学习积极性前所未有地高涨,他下定了决心:“如果要有所发展,就得考研究生,而且是出国留学的那种。”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他有意作了超前的选择:有线通信已经没有多大的发展空间,未来一定是光纤通信高速发展的时代,那就考光纤通信吧!

不过,几乎没有人对他考上研究生抱有信心:这小子混了3年、复习的时间不到9个月,更何况还是跨专业报考?

然而,考试的结果又让所有的人大吃一惊——在报考北邮的研究生考试中,唐骏获光纤通信专业第一名。

但形势急转直下,又轮到唐骏自己大吃一惊:虽然取得了第一名,但他并没能取得出国留学的资格。理由很简单:“你在本科期间没当过‘三好学生’,按照规定,就算你是第一名也不能出国。”唐骏开始懊悔,如果当初认真一点,表现更好一点,也就不会有这样的结果了。

唐骏不服气,北邮的这个机会虽然没有了,就真的没有别的机会了?那股聪明劲又开始发挥作用。他分析:北京这一年一共有75个出国名额,这一次英语题非常难,成绩合格的寥寥无几,像北邮这样的学校都只有5个学生合格,其他的学校肯定会有很多名额用不上!

这一闪而过的想法让唐骏兴奋不已。

他立刻给北京各个大学的研究生处打电话:“老师,你肯不肯把多余的出国名额让给我?”接电话的人莫名其妙:“你捣什么乱啊?”也有怒气冲冲的:“我们自己的学生都不够呢,哪里轮得到你呀?”

唐骏不甘心。当年在京杭大运河边“挖石不止”的唐骏又回来了。他把每一份沉重都拆解为希望,马不停蹄地拨电话,始终带着微笑询问……

终于,电话打到了北京广播学院。一个人的一句话,让他看到了希望:“我们可以帮你把材料报上去,就看教育部批不批。”这句话不长,但是,对于困境中的唐骏来说,是那么宽厚美妙,以至于让他终生不忘。做人就是这样,当你在别人最困难的时候帮人家一把,也许若干年后,自己都忘了,但是接受帮助的人却会记你一辈子。

唐骏记得,北京广播学院的这位老师叫吴怀仙。当时,他说得也很诚恳:“要知道,这样做你会面临一个挑战。你必须读我们学校的研究生,档案也必须转到北京广播学院。北京广播学院没有硕士学位的授予权,你只能取得研究生学历,得不到学位。”

唐骏回答:没问题。他想,只要能实现愿望,不管付出多大代价都要实现。

北广和北邮是搞定了,接踵而来的问题是,教育部能不能批下来呢?唐骏拿着介绍信,大着胆子跑到教育部,去找出国司的副司长。唐骏回忆:一大早,他守在这位副司长的办公室门口,碰到副司长便点头微笑:“啊,您好,您上班了啊?”下午五六点,对要下班的副司长,他又很乖地说:“您下班了啊?”翻来覆去就这么两句话。

两天之后,原来瞅都不瞅他一眼的副司长终于开了口:“啊,是你啊?你等着啊,我看看你的资料。”过了一会儿,他又说:“这样吧,我帮你报上去,批不批我就不知道了。”唐骏听了激动得不得了。后来,唐骏知道,实际上,这位副司长就掌握着审批权,是唐骏的执著打动了他。

就这样,唐骏获得了去日本读研究生的机会。1985年秋,唐骏作为公派留学生,飞赴日本,成为名古屋大学的学生。

日后,当他成为微软大中华区技术支持中心的总经理时,他对应聘的学生总是倍加爱护,每一位过关的应聘者,他都一一见面,与他们谈话。对一些可要可不要的学生,也都尽量给他们机会。追根溯源,多少与他的这次经历有关。唐骏说:“如果随手给别人一次机会,就可能改变人的一生,为什么要吝啬这样的机会呢?”唐骏总结自己的大学生活时告诉当代大学生:如果你觉得勤奋还不够的话,大学四年的最后一次机会便是:改变你的性格。

4日本名古屋大学的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