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态决定成败
2377900000019

第19章 演好自己的角色(5)

日本诧摩武俊说:“嫉妒能使亲密的好友翻脸,双方都会受到伤害,可以说,它是一种令人无可奈何的感情,象征着人性的弱点与丑恶的一面。”他还说:“这种感情是一种极欲排除别人优越的地位、或想破坏别人优越的状态,含有憎恨的非常激烈的感情,有了这样激烈的感情,而不一定立刻显现于表面,这就是嫉妒。在引发事端的场合,反而是冰山一角,许多嫉妒都是深藏在人们的心中,使乌漆乌黑的功能发酵,以歪曲的形态爆炸开来。”

英国思想家培根曾说,嫉妒“来自我与别人的比较,如果没有比较就没有嫉妒”。“要想消灭嫉妒心,最好的方法是表明自己的目的是在求事功,而不是求名声。”凡是“埋头沉入自己事业的人,是没有功夫去嫉妒别人的”。我们不要看到别人“顺风扬帆”的得意风光就忘了自己的目标,我们总不能为了求得这种风光,而掉转自己的船头吧。

有嫉妒心的人,常有一种“危机感”,就是怕别人超过自己,显出自己的落后和平庸。因此,他们常常盯着别人的缺点,对别人的长处不是视而不见,就是故意诋毁。其实,这只能说明这种人气量狭小。尽管人们都免不了会有嫉妒这个似乎“令人无可奈何的感情”,但只要真正认识到了它害己害人的危害性,通过自我的心理调整和控制,是可以逐渐克服它的。

古人云:“见贤思齐”,我们要有宽阔的胸怀,谦虚的态度,不要去嫉妒别人,而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争取和别人一样有所建树。克服嫉妒,还有一种办法,就是要跳出自我,与人为善,这也是一种可行之策。

二十六、不可浮躁

如果你的心态好,那么在面对很多事情时,你就不会浮躁、轻率,总是会尽量地忍耐,以获取更大的收获。

广告是近些年的新生事物,只要我们打开电视、报纸,映入眼帘的都是铺天盖地的广告,由此可见商家们是非常看重广告这张王牌的。但是要把广告做得精,却不是很容易的事。

领带大王曾宪梓一直非常重视产品的广告宣传,而且十分注重广告艺术。他认为好的广告事半而功倍,反之则事倍而功半。

大名鼎鼎的“金利来”领带最初是在一个简陋的小作坊里生产的,但它最终能够堂而皇之地走进大雅之堂,跻身名牌之列,靠的就是过硬的质量和别出心裁的广告宣传。

八十年代初,随着大陆市场的繁荣,西装开始成为大中城市着装的热点,许多香港的厂家都将产品打人了大陆的服装市场。曾宪梓也为“金利来”领带进入大陆市场设计一步妙棋。从1981年起,曾宪梓投资百万开始在大陆电视网大张旗鼓地做广告宣传,“金利来”领带很快就覆盖了大陆广告市场。人们只要打开电视机,准能听到那句意味深长的广告词,“金利来领带,男人的世界。”连几岁的孩童都能念诵。然而,想趁机赚一笔的商人遍寻全国市场却没有“金利来”的影子。原来,这是曾宪梓有意造成的市场空缺,让销售和宣传有一段时空间断。根据价值规律,供不应求必然会引起产品价格上涨,这种情景持续了整整两年,广告宣传耗资百万,产品却难觅踪迹。曾宪梓稳坐香港,按兵不动。香港商界为之震惊,深深佩服曾氏的深谋远虑。

1983年,“金利来”不慌不忙地进入了内地市场,人们蓄积已久的购买欲望很快地进发出来,“金利来”销量空前,获得了巨额利润。曾宪梓仍然采取同样的做法,全力稳定大陆、香港的市场,对东南亚各国只按计划播出宣传广告。两年后,“金利来”又一次主宰了东南亚领带市场。

曾宪梓的“时空间断式”推销法,在香港商界尚属首创。实践证明,这确实是一招妙棋。一般情况下,在进行大规模全方位广告宣传的同时,产品销售热潮便已经开始,这被认为是机不可失的“黄金时刻”。曾宪梓却将它放弃了,有意造成宣传与销售的时空间断,而且耐心地等待长达两年之久,令消费者由好奇到寻觅,由寻觅到渴望,形成消费势能的递增蓄积。产品的人市场后,消费者热情犹如大坝之于江水,最后形成万马奔腾之势。

光打雷,不下雨,把人的好奇心一直吊到嗓子眼,然后不慌不忙地现身,这就是曾宪梓的高明之处,他并没有像其他商家一样,广告打出去以后,立即把商品推向市场,担心迟了会影响广告效力,而是为消费者设置了一个悬念,采用逆向思维方式,把消费者的好奇心理激发到了一定程度后,再稳稳当当地推出自己产品,因此,不但广告进入了千家万户,金利来领带也受到了消费者的热烈欢迎。由此可以看出,曾宪梓在战略上是多么精明,而在心态上是多么成熟稳健。

二十七、忍他人所不能忍

成大事者能忍他人所不能忍,在他们的眼中,任何委屈都不足以让人心灰意冷,相反更能鼓舞士气,激发起一定要做成事情的动力;在平庸者眼中,任何挫折、困难都是难以克服的,每每遇到难题,他们首先想到的是退缩,这就是成大事者与平庸者的区别。

在成大事的过程中,一个人难免会有受委屈的时候,而如何克服困难,尽显本色,则是值得人们学习的。一个人是否可以成大事,要看他在这个时候是否能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来控制自己,是否能够把忍字发挥得淋漓尽致。

能忍他人所不能忍的事情,才会有卓越的成绩。

唐代武后专权时,为了给自己当皇帝扫清障碍,先后重用了武三思、武承嗣、来俊臣、周兴等一批酷吏。她以严刑峻法、奖励告密等手段,实行高压统治,对抱有反抗意图的李唐宗室、贵族和官僚进行严厉的镇压,先后杀害李唐宗室贵戚数百人,接着又杀了大臣数百家,至于所杀的中下层官吏,更是多得无法统计。武则天曾下令在都城洛阳四门设置“匦”(即意见箱),接受告密文书。对于告密者,任何官员都不得询问,告密核实后,对告密者封官赐禄;告密失实,并不反坐。这样一来,告密之风大兴,不幸被株连者上千万,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一次,酷吏来俊臣诬陷平章事狄仁杰等人有谋反行为。来俊臣出其不意地先将狄仁杰逮捕入狱,然后上书武则天,建议武则天降旨诱供,说什么如果罪犯承认谋反,可以减刑免死。狄仁杰突然遭到监禁,既来不及与家里人通气,也没有机会面见武则天,说明事实,心中不由焦急万分。审讯的日子到了,来俊臣在大堂上读武后的诏书,就见狄仁杰已伏地告饶。他趴在地上一个劲地磕头,嘴里还不停地说:“罪臣该死,罪臣该死!大周革命使得万物更新,我仍坚持做唐室的旧臣,理应受诛。”狄仁杰不打自招的这一手,反倒使来俊臣弄不懂他到底唱的是哪一出戏了。既然狄仁杰已经招供,来俊臣将计就计,判他个“谋反属实”,免去死罪,听候发落。

来俊臣退堂后,坐在一旁的判官王德寿悄悄地对狄仁杰说:“你也要再诬告几个人,如把平章事杨执柔等几个人牵扯进来,就可以减轻自己的罪行。”狄仁杰听后,感慨地说:“皇天在上,后土在下,我既没有干这样的事,更与别人无关,怎能再加害他人?”说完一头向大堂中央的顶柱撞去,顿时血流满面。王德寿见状,吓得急忙上前将狄仁杰扶起,送到旁边的厢房里休息,又赶紧处理柱子上和地上的血渍。狄仁杰见王德寿出去了,急忙从袖中抽出手绢,蘸着身上的血,将自己的冤屈都写在上面,写好后,又将棉衣撕开,把状子藏了进去。一会儿,王德寿进来了,见狄仁杰一切正常,这才放下心来。

狄仁杰对王德寿说:“天气这么热了,烦请您将我的这件棉衣带出去,交给我家里人,让他们将棉絮拆了洗洗,再给我送来。”王德寿答应了他的要求。狄仁杰的儿子接到棉衣,听到父亲要他将棉絮拆了,就想:这里面一定有文章。他送走王德寿后,急忙将棉衣拆开,看了血书,才知道父亲遭人诬陷。他几经周折,托人将状子递到武则天那里,武则天看后,弄不清到底是怎么回事,就派人把来俊臣叫来询问。来俊臣做贼心虚,一听说太后要召见他,知道事情不好,急忙找人伪造了一张狄仁杰的“谢死表”奏上,并编造了一大堆谎话,将武则天应付过去。

又过了一段时间,曾被来俊臣妄杀的平章事乐思晦的儿子也出来替父伸冤,并得到武则天的召见。他在回答武则天的询问后说:“现在我父亲已死了,人死不能复生,但可惜的是太后的法律却被来俊臣等人给玩弄了。如果太后不相信我说的话,可以吩咐一个忠厚清廉、你平时信赖的朝臣假造一篇某人谋反的状子,交给来俊臣处理,我敢担保,在他残酷的刑讯下,那人没有不承认的。”武则天听了这话,稍稍有些醒悟,不由想起狄仁杰一案,忙把狄仁杰召来,不解地问道:“你既然有冤,为何又承认谋反呢?”狄仁杰回答说:“我若不承认,可能早死于严刑酷法了。”武则天又问:“那你为什么又写‘谢死表’上奏呢?”狄仁杰断然否认说:“根本没这事,请太后明察。”武则天拿出“谢死表”核对了狄仁杰的笔迹,发觉完全不同,才知道是来俊臣从中做了手脚,于是,下令将狄仁杰释放。

这是一个典型的忍一时委屈、而最终达到目的的例子。狄仁杰的做法告诉我们,有时候忍耐住刚强直率的性格与对手周旋,是斗争中的良策,相反以硬碰硬,会让自己吃大亏,这样做无论从哪方面都是不明智的。欲成大事者一定要记住这一点,在事业的开创中,以此为鉴,修炼忍他人所不能忍的心态。

二十八、退却不是懦弱的表现

退却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处理问题的一个非常手段。处事精明的人,能在关键时刻退一步,以此来保全自己,获得突破。

对于任何事情而言,一味地比权量力,好勇斗狠,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但是如果明智地做出一些让步,有时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种让步不是盲目的无原则的屈服,更不是软弱的退却,它是在充分了解对手的情况下,做出的明智选择。

一次,费城举行宪法会议,会议中分为赞成派和反对派,双方的讨论相当激烈。由于出席者中有着人种、宗教等方面的差异,利害关系各异,会议充满了火药味和互不信任的气氛。出席者的言词都非常尖锐,甚至还有人身攻击。

会议谈判即将破裂,在这个时候,持赞成意见的富兰克林适时地站了出来,他不慌不忙地对人们说:“事实上,我对这个宪法也并非完全赞成。”此话一出,会议纷乱的情形立刻停止了,反对派人士都用怀疑的眼光看着富兰克林。富兰克林停了一会儿,继续说道:“对这个宪法,我并没有信心,出席本会议的各位代表,也许对于细则还有些异议,不瞒各位,我此时也和你们一样,对这个宪法是否正确抱有怀疑的态度,我就是在这种心境下来签署宪法的……”

经富兰克林这么一说,反对派激动与怀疑的心情平静了下来,他们反而想让时间来验证一下它是否正确,这样,美国的宪法终于顺利通过。富兰克林是用以退为进的方法使宪法会议产生分歧的双方的意见达成了一致。

对于一件事情,如果一味地强调好的一面,对方就会存有不信任的潜在心理。这时不如利用人类潜在心理的“别扭心态”,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来取得对方的信任。富兰克林就是采取了这个技巧,先说一些对自己不利的话,看似是在退步,但却使对方产生了信任感,最后顺势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美国的钢铁大王卡内基,曾经运用以退为进的策略,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摩根。

由于美西战争的需要,匹兹堡的钢铁需求量高涨,当美西战争以美国的胜利而告终的时候,美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摩根向卡内基发动了钢铁大战。由于摩根看到了钢铁工业前途无量,所以,他很早就把目光盯在了钢铁生意上,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他把安插高级管理人员作为融资条件,逐渐地控制了伊利钢铁公司。虽然如此,但这两家钢铁公司与卡内基的钢铁公司相比,还只是一个中小企业。摩根看到美西之战导致钢铁价格猛烈上涨,所以他对钢铁的兴趣更加浓厚,对于手中的那两家公司他还不满意,于是决定向卡内基发动进攻。

为了壮大自己的事业,摩根首先合并了美国中西部的一系列中小型钢铁公司,成立了联邦钢铁公司,同时拉拢了国家钢管公司和美国钢网公司。在这些准备就绪后,接着,摩根开始向卡内基采取行动了,他操纵联邦钢铁公司的关系企业和自己所属的全部铁路,同时取消了对卡内基的订货。

根据摩根的预测,他以为卡内基会立刻做出反应。但事情恰与摩根预料的相反,卡内基出奇地平静,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一样。卡内基在受到如此围剿的时候,比任何人更明白一点,冷静是最好的对策,更何况自己面临的对手是能够在美国呼风唤雨的金融巨头,如果此时匆忙采取行动,那最倒霉的肯定是自己。

卡内基以静制动的策略使摩根很快意识到,他在这件事上栽了跟头。于是他马上采取第二个步骤,他放出风去:美国钢铁业必须合并,现在是否合并贝斯拉赫姆公司,还在考虑之中。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迟早要合并卡内基公司,只是时间问题了。

摩根向卡内基发出了如此的挑战。同时,他威胁卡内基,扬言要与贝斯拉赫姆联手对付卡内基。

这时候,卡内基不能再无动于衷了,他想到如果摩根真的与贝斯拉赫姆联手,他的处境就有危险了。在综合分析局势利弊之后,卡内基终于做出了决定:与摩根的公司合并,条件是在合并后新公司的公司债方面,对卡内基钢铁资产的时价额以1美元比1.5美元来计算。

如果以1美元比1.5美元来执行,对摩根来说,条件是十分苛刻的。但对于这样的条件摩根为什么能接受呢?我们还不得而知,而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摩根合并卡内基公司的目的是为了赢得高额的利润,也许正是基于利益的考虑摩根才同意了谈判的协议。按照合约,卡内基钢铁公司的价额以合并后新组建的联邦钢铁公司的公司债还清。

卡内基看准了摩根急于求成的心理,同时也看到了摩根的弱点。卡内基揣摩透了摩根的心思,顺应他的要求,合并可以,但条件是苛刻的。这样,按照协议,卡内基的资产一下子从当时的2亿多美元上升至4亿多美元。

当摩根采取第一步行动时,卡内基无动于衷。当摩根采取第二步行动时,卡内基未做任何抵抗就投降了,卡内基的立场看似非常软弱,而从事情的整个发展过程来看,摩根始终处于攻势,卡内基处于守势的地位,并且还退了一步,但从结果来看,摩根虽然争得了面子,而卡内基却实实在在地前进了一大步。

办事过程中,“以退为进”更易获取对方的信任。很多时候,过分强调自己的目的,过分坚持自己的想法并不一定能取得预想的效果,相反,如果调整好心态,不把退却当做懦弱,恰当地采取一种“退”的策略,把握好分寸,有时会更容易达到目的,胜利的天平可能就会向你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