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李叔同说佛
238000000004

第4章 人生的苦,苦在不永久和有缺陷

第一篇慧海慈航闻佛法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学生眼中“温而厉”的李先生,口中传授的不再是俗世优美的音律,而是净世濯心的梵音;手中所执的不再是描绘世间情态的炭笔,而是救度人间苦难的青莲。披上法衣的李叔同,走出书海义无反顾地踏足苦海,只手挽起守着一叶扁舟惶惑漂泊的众生的缆绳,传道,受业,指引彼岸的所在。

第一章菩提本非树——佛教教义辨真

1人生的苦,苦在不永久和有缺陷

乡间笃信佛教的老太太,常会一边拾掇着什么活计,一边儿絮絮地念叨“人活着不容易呀……苦啊……”经历过人生百态的老先生,挥毫泼墨之后也会对着墨迹淋漓的作品叹息:“佛教说人生是苦的,因为人的脸就是的一个‘苦’字,你看,草字头是眉毛和眼睛,中间的十字是鼻子,口自然是嘴……”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佛教的基调是悲观,认为 “人生是苦”。大家因此断定,佛教倡导的是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信仰佛教的人,往往也会把佛教看做是参透人生之苦的池沼,浸溺于悲伤的感情中不能自拔。这是对佛教最普遍的一种误读。

弘一法师专门在演讲中解释这个问题说:“佛指示我们,这个人生是苦的,不明白其中的真义的人,就生起错误的观念,觉得我们这个人生毫无意思,因而引起消极悲观,对于人生应该怎样努力向上,就缺乏力量,这是一种被误解得最普遍的,社会一般每拿这消极悲观的名词,来批评佛教,而信仰佛教的,也每陷于消极悲观的错误,其实'人生是苦'这句话,绝不是那样的意思.”

佛确实曾指示我们“这个人生是苦的”,然而这个所谓的苦,指的不是生活的艰难云云,而是指“无常之苦”。“无常之苦”指一切都无常,都会变化,佛是从无常变化的角度说人生都是苦的。譬如身体健康并不永久,会慢慢衰老病死,有钱的也不能永远保有,有时候也会变穷,权位势力也不会持久,最后还是会失掉。以变化无常的情形看来,虽有喜乐,但不永久,当生活发生变化,苦痛就来了。

佛说人生是苦的,这苦是说人生有缺陷,快乐不会长久。就像花朵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盛开,饱满晶莹的花瓣与曼妙的香味让人沉醉留恋,它却注定不能长久留存于世上,你必须经历它的凋敝和枯萎——相对之前花之美态,这个情境是悲凉的。

客观地看看我们的生活,是单纯的痛苦忧愁吗?很显然不是的,人生有那么多快乐的事情。每个人都不免要经受身体有病、家境困苦、亲人别离之类的痛苦,同样也会享受到身体健康、经济富裕、合家团圆的快乐,无论什么事,苦乐都是相对的。遇到不如意的事,就说人生是苦,否定了生活中所有快乐的因素,显然是偏激的做法。

弘一法师指出,佛教非但不认定生活是悲伤的,还会告诉大家如何走出悲观的情绪,直面这悲伤。佛倡导一种境界,叫“常乐我净”。常是永久,乐是安乐,我是自由自在,净是纯洁清净。四个字合起来,就是永久的安乐,永久的自由,永久的纯洁。生活从来就不是圆满的,它喜忧参杂。佛法想告诉你的,就是按照什么方式修行才是正确的、怎么做才能把这不彻底不圆满的人生改变过来,成为一个圆满的人生。

佛曾在在菩提树下冥思静想,想要悟出人生真谛,七七四十九天之后,最后终于觉悟并总结出人生的四个真谛:

苦谛:人生是苦,是佛教对人生的基本认识。

集谛:贪欲是人痛苦的根源,是佛教对人生痛苦根源的分析。

灭谛:人要摆脱痛苦,必须放下贪欲,佛告诉人们如何才能摆脱痛苦。

道谛:告诉人们如何摆脱痛苦以及获得解脱的方法和途径。

“四谛”是一把解开生命烦忧的钥匙。佛教认为宇宙是虚幻的,暂时的,空性的,没有任何东西能永恒不变。一件价值连城的古玩,一旦失手掉在地上,顷刻之间就分文不值了,若执著于它原来的价值,不能认识到它本来的空性,就会伤心、痛苦。人们应该在使用它时爱惜它,珍惜它,而一旦失去了也不要执著与烦恼。

花朵会开放,就必然会凋败。以豁达的心态看待这个事实,在它娇美时欣赏它的美丽,凋零了也不必叹息,它是完成了一次生命的轮回,仅此而已。而你要做的,不是哀叹它的凋敝,而是欣赏和赞叹,为自己能看到这么美丽的生命而欣喜。

生命也如花朵草木般有开有败,有枯有荣,享受生命的过程,平静地承受喜乐哀荣,这样的生活,才是平淡而幽静的,不会被苦和忧伤的感觉时时包围。

滴水佛音

1、菩提 “菩提”一词为梵文的音译,是觉悟、智慧之意,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2、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约公元前1027年~公元前949年),本名乔达摩?悉达多,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父为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 据佛经记载,乔达摩?悉达多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他35岁于菩提树下悟道,开启佛教,之后开始长达45年的弘法生涯,80岁左右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