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梁漱溟人生智慧书
238100000047

第47章 偏见,真理的美丽碎片

第七章6 偏见,真理的美丽碎片

真理是通天下之见,是一切对或一切错误的总汇。

——《真理与错误》

列宁说,真理跨前一步就会变成谬误。这从人对自己所在世界的认识上就能看出来:最初的时候,人以为世界是平的,所以人才能站得住;后来知道了地球是圆的,有了万有引力,人才不会飘到空中;现在,又知道地球是一个椭圆,并非像我们原来想的那样。

但是之前所否定的“错误”并非没有值得肯定之处,除非能看到地平线或者海平线或者从空中俯瞰这个世界,环顾四周,视野可及之处不就是平的吗?可见,真理与谬误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梁漱溟先生说:“错就是偏,种种的偏都集合起来,容纳起来,就是真理。”就好像把一块镜子打碎了,碎片放在不同的犯错的人手里。只不过,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拥有的是全部的镜片,所以才会产生抵牾。

从前,有四个盲人听人谈论起大象,很好奇,可他们却看不见,于是只好用手摸。

胖盲人先摸到了大象的牙齿。他兴奋地说:“我知道了,大象就像一个又大、又粗、有光滑的大萝卜。”

“不对,不对,大象明明是一把大蒲扇嘛!”原来高个子盲人摸到的了大象的耳朵。

矮个子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反驳道:“你们净瞎说,大象明明是根大柱子。”

而年老的盲人则嘟嚷着说:“你们都别吵了,大象哪有那么大,它只不过是一根草绳。”

他们各执一词,嚷嚷不休。其实,每个人都拽到了真理的一角,却谁都不能代表真理,却都把自己当成了真理的化身。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我们很有可能就成了瞎子,握着真理的碎片欢喜,为明智的人所笑。而真理和谬误有时确实是很难辨认的。

有一年夏天,天气非常闷热,谬误邀请真理一同去河里洗澡。真理不知道这是谬误的阴谋,很高兴地答应了。趁着真理正愉快地享受河水的清凉时,谬误偷偷地回到岸上,穿上了真理的衣服。真理发现时已经太晚了,于是只好躲在河里不敢上岸。而谬误呢,却每天都穿着真理的外衣在大街上招摇撞骗。

所以,人们看到谬误时常常会以为遇见的是真理,而事实上,真理总是含羞地躲在某处等着人们找寻。而聪明的人懂得如何通过谬误去找到真理。梁漱溟先生说,聪明一点的人,生命力强情感丰富的人,他能了解各种偏的来源,而能把重重的偏都包含进去,所以他能超。所谓的超,就是汲取错误中有价值的地方,带着它去找寻真理其他的碎片。

魏征是中国历史上以敢言敢谏出名的大臣,很多时候,唐太宗都赏识他能够指出施政的不足之处,但有的时候说话毫不留情面也让他大为恼火。

一次,魏征在朝堂之上跟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起身走人,又怕在大臣面前丢失了威仪,也怕人说自己不虚心纳谏,于是只好强压着怒火没有发作。

退朝以后,太宗见了长孙皇后就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了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就问道:“不知陛下想杀哪一个呢?”

唐太宗怒气未消:“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做什么啊?”

长孙皇后回答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这一番话,使太宗清醒了。后来,他不但不生魏征的气,反而夸奖魏征:“人家都说魏征举止粗鲁,我看这正是他妩媚可爱的地方啊!”

魏征在朝堂上的举止确实有些不敬,唐太宗一怒之下就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忘记了他内心的正直比外在的礼节更为重要。不管是粗鲁还是正直,本身都没有错,但是应该像长孙皇后那样,在接受魏征粗鲁一面的同时,也看到他更为重要的一面。把各个方面都结合起来,才是一个真实的魏征。

梁漱溟先生说:“真理是通天下之见,既是一切对的总会,也是一切错误的结合。”所以,在面对错误的时候,别二话不说就把它关之门外。与它交谈,也许会发现一些有用的东西。当然也是说绝对听从,而是要善于鉴别,从中找出好的一面帮助自己找到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