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以上的说法只是为了阐述一条做人的大道理,那就是“忍住性情”。不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样会因为自己的固执而招致很大的麻烦。事实上,退却并不是懦弱的象征,而是生存的一种大智慧。苏东坡在《与程秀才书》中曾讲道,将自己的全部命运,完全交由老天爷决定,听其运转,顺流而行,如果遇到低洼就停止下来,这样不管是行,还是止,都没有什么不好的了。在苏东坡这一说法中,强调的是,人应当顺应天意,进退不强求,这就好比是大自然的阴晴,月亮的圆缺,四季的更换,天气的冷暖。所有美好的事情,都只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生在世能一帆风顺真的很难得,往往是有失意也有得意,要做到能屈能伸,进退自如,见好就收,给自己留有回旋的余地。
庄子曾讲,穷通皆乐;苏轼则言,进退自如。不管是庄子的主张,还是苏东坡的看法,其实都指的是同一种做事策略。穷通说的是人实际的境况遭遇,而进退说的是人的主观态度、行动。
“忍住性情,耐住贪欲”不光可以运用到利与弊的权衡上,还可以用做阐述退却与逃跑的道理。当别人的势力强过自己,而自己尚且没有因此受到太大损失时,适时地逃跑、退却是保全自己最好的方法,不要因为自己强烈的欲望或好胜的性情而毁了自己。
利益对人们的诱惑是可想而知的,每个人都想得到越来越多的利益。尤其是钱财,看到别人赚钱,自己更想发财。但是别忘了那句俗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绝对不能贪心不足。过分贪婪会使人厌恶,甚至会导致更严重的事情发生,比如,如果一个商人忍不住贪欲,那么他的事业将会走向失败;一个政界人士如果过于贪婪,那么他的前途命运将会毁于一旦;如果一个君王贪无止境,那么他的国家将会随之灭亡。由此可见,过分贪婪是多么可怕。
冯异,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大将军,他有着出众的才华,高尚的品德,他跟随汉光武帝征战沙场几十年,取得了卓越的功绩,但是,这位将军从不像其他将军那样邀功请赏,而且还对自己的功勋避而不提,把皇帝的封赏多数都让给部下。
更始元年,大司马刘秀为平息叛乱率王霸、冯异等将领起兵至邯郸,在邯郸展开了一场浴血奋战……
冯异在这场战争中,突破重重阻碍,连夜为夜宿河北晓阳地区的大军筹措衣食,解决前方将士的饥寒问题,还在刘秀大军逢滂沱大雨时,四处奔波,取薪燃火,让将士取暖烘衣,并且送上热气腾腾的麦饭,不但使将士们吃饱穿暖,而且让他们感受到了家一样的温暖,这样极大鼓舞了官兵的斗志,最终攻克了邯郸叛乱得以平息。
在这一战争中冯异可谓功勋显赫,可是就在别人等待论功行赏时,他却在阴凉处聚精会神地读《孙子兵法》。即使这样,刘秀当然也不会忽略战功卓越的英雄,但是冯异却拒绝一切封赏,实在推托不掉时,便建议将此功让给表现突出的战士,将赏银悉数分给这次作战中表现勇猛的士卒。刘秀很欣赏冯异的这种淡泊功利、没有贪欲的性情。
而和冯异恰恰相反的一个人物——年羹尧,就是一个贪欲过剩的人,他的胞妹,是雍正帝的贵妃。
雍正皇帝非常赏识并重用年羹尧。登基之初就命其接替允褪管理抚远大将军印务。年羹尧也的确是一名才华出众的将军,他多年在西北前线为朝廷效力,并且因平定西藏战功卓越,被加封三等公爵,加太保衔,而后,又因平郭罗克、叙平青海等战役中功绩显著进一等公,给一子爵令其子袭,外加太傅衔。从此以后,年羹尧被加封的头衔几乎达到极至,赏银的数量也到了不可再多的地步,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满足。
年羹尧在享受了如此多的厚赏之后,更加得意忘形,贪欲更浓。他不但霸占了蒙古贝勒七信之女、斩杀四品以上官员多人,还让蒙古王公见其要先下跪。这样张狂的行为终于遭到了群臣的围攻,纷纷上奏章弹劾年羹尧。其中以内阁、詹翰、九卿、科道合奏年羹尧的罪恶“罄竹难书”最有力度,雍正皇帝对年羹尧的行为早有耳闻且不满,只是没有得到真凭实据,于是在事实摆在面前时便顺水推舟,下令将年羹尧革职查办,历时九个月的调查,结果议政王六臣等定年羹尧罪:大逆之罪、欺罔之罪、僭越之罪、狂悖之罪、专擅之罪等大小共92条罪状。
又半年过后,雍正派兵统领阿尔图,并给年羹尧下了判决诏书:“历观史书所注,不法之臣有之。然当苏败露之先,尚皆为守臣节。如尔公行不法,全无忌惮,古来氆有其人乎?朕待尔之恩如天高地厚,愿以尔实心报图,尽诖猜疑,一心任用。尔乃作威作福,植党营私,辜恩负德,于绍果忍为之乎?……尔悖逆不臣至此,若枉法曲宥,曷以彰安典而服人心?今宽尔磔死,令尔自裁,尔非草木,虽死亦当足也。”年羹尧此时悔之晚矣!只有用三尺白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的亲属、家眷都受到了诛连……
不可一世的年羹尧轰轰烈烈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两个字“贪欲”,就是因为他的贪欲太强,而导致的悲惨下场,如果他能够忍住高傲的性情,耐住无止境的贪欲,那么他的人生结局可能就是另外一副样子。
人有贪心、有私欲这时正常的,但是,一个低调做人的人绝对不允许这种欲望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他会控制自己的性情,遏制自己的欲望,让自己的人生光辉而又圆满。
12、水满则溢,盛极必衰
“盛极必衰,物极必反”懂得这一道理的人,都应该收起“蛟龙腾跃嫉水窄,大鹏展翅恨天低”的自负;控制骄傲自满的情绪,经常反躬自省,才能功成名就。
南北朝时期陈朝的最后一个皇帝——陈后主,他即位之初政治比较清明,国家富强安定,可是这种情况持续的时间并不常,由于陈后主的骄傲自满,以为陈朝已经固若金汤,无需居安思危,所以终日花前月下,纵情酒色,放浪形骸,很快起初的一代明君就变成了昏庸之君。
唐代大诗人杜牧有感于陈朝灭亡而写下一首七言绝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进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说的就是陈后主不理朝政,骄奢淫逸之举。
陈后主即位后不久,被弟弟叔陵斫伤,终日在后宫养病,只留当时他最宠幸的张贵妃陪伴于身旁,将其他妃嫔包括皇后都摒斥在外。皇后沈婺华,出身显贵,父亲为陈朝重臣,母亲是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之女会稽穆公主,她聪明贤淑,精通诗书礼仪,但因赢弱多疾,后主对她还不及一般嫔妃,这样一来备受宠幸的张贵妃便宠冠后宫。
陈后主修建许多富丽堂皇的宫殿,分别给张贵妃,孔贵嫔等他比较喜欢的妃嫔居住。每日饮食起居均由这些人服侍,并且每次饮宴,都命诸妃嫔和女大士等吟诗作乐,选出较好的谱成歌曲,命上千名宫女习而歌之,轻歌艳舞终日弥漫整个后宫。
张贵妃名为丽华,初入宫时,是龚贵嫔侍儿,偶然被后主见到,被其美色迷惑,对其宠爱有佳,很快拜为贵妃,后生太子深。她又非常会察言观色,后主对她越发宠爱,每次宴会宾客,张贵妃都会荐诸官女参预其事,宫女们对她甚为感激,于是都在皇帝面前说她好的一面。
陈后主越来越怠于政事,文武百官凡有奏章,都必通过宦官蔡脱儿、李善度等人才能达于帝前,而每次批改奏章,后主都与张贵妃共同定夺,张贵妃正好借此机会干预政事,朝中的大小事情没有她不了解的,后主见朝野上下的言论,足不出宫的张贵妃都了如指掌,对她更加宠幸。
可是后主并没有看到,政治形势的可危之处:朝中宦官佞臣内外勾结,王公显贵纵横不法,花钱买官者屡见不鲜。更有甚者,后宫犯法的,只要请张贵妃说情,后主往往都会既往不咎。荒于酒色的陈后主仍然没有意识到,“一时的兴旺并不代表一世的兴旺”,还继续过着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
终于,朝中正直的官吏忍耐不住,上奏后主,阐明了朝中的混乱局势,并且弹劾施文庆、沈客卿等人飞扬跋扈、专制朝政,可昏庸的后主已听不进任何忠言,先后将大臣毛喜贬谪出朝,右卫将军兼中书通事舍人傅绰赐死狱中。章华上书后主说:“陛下即位,于今五年,思衔帝之艰难,不知天命之可畏,溺于嬖它,惑于酒色。祠七斋而不出,拜妃嫔而临轩。老臣宿将,弃之草戡,升之朝廷。今疆场日蹙,隋军压境,陛下如不改邪归正,悔之晚矣!”后主收到这样的奏章自然暴怒,立即将其斩首,朝中官员见后主如此暴虐,都明哲保身,三缄其口,一个本来兴旺发达的国家就被这样陈后主弄的岌岌可危了……
古往今来,太多才高位高之人不是因为自身能力输于别人,而是因自己的功绩变得骄矜自恃,忘了“盛极必衰,物极必反”的道理,加上奸臣当道,嫔妃蛊惑,更不知居安思危,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13、枪打出头鸟,功高震主亡
“大成若缺,其用不解,大盈若亏,其用不穷;大辩若讷,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说的就是要善于隐匿自己,不要把全部的智慧都表露出来,以防功高盖主,最后下场悲惨。
人们不喜欢“意怠”的生存方式,总觉得太保守,向“墙头草”一样。但是,在社会生活中,这种保持中庸的生活方式,却很有可取之处。
在中国古代,能登上皇位的皇子,自然很有能力,又能够服众。但是,这时候他们绝对不能表现出太强的才干,形成太大的影响进而超过皇帝,否则,就有逼父退位之嫌,很可能遭到皇帝的猜忌,非常不利于继承皇位。
唐顺宗少年时,是众多皇子中表现出类拔萃的一个,后被立为太子,年轻气盛的顺宗,亦好作壮语,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他曾对他的下属说:“我要尽我所能,帮助父皇制定革除弊政的计划!”这时,辅佐他的人便劝他,不要对敏感问题多加干涉,一旦被其他皇子、大臣视为招揽人心,遭到皇帝的猜忌,就很难澄清了。所以,太子平日里多关心皇上龙体,问起居饮食冷暖之事才对。
太子听了,认为他的幕僚说的极是,在以后真的对改革一事避而不提。每日必到德宗前请安,尽管德宗晚年专制、荒淫,太子始终不过多干涉朝政,直至到继位,方才一展才华,有了轰轰烈烈的顺宗改革。
顺宗登皇帝之位,表现上看来是理所当然,可事实上,还是因为他会隐匿自己,才没有功高盖主之嫌,最终才得以顺利继承皇位。相反,历史上因锋芒毕露,功高盖主而不得即位太子的有太多太多。
老子主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主,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他认为“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梁者不得其死”。所以他一向不喜欢针锋相对,争强好胜的做法。
老子又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因为安于卑下,不争地位,善利万物,所以谁都喜欢它。这种与世无争、低调做人的谋略,经过很多例证,对任何人都是有益的,它不是苟且偷生,而是一种韬光养晦的处世之道。
唐代李泌,少时思维敏捷,聪明过人,书读有万卷,可谓博古通今,且精研《易象》,善为文,常游于嵩、华、终南诸山间。后因玄宗赏识,才华得以施展,曾以与世无争的谋略,几度出山匡扶唐廷,力挽狂澜,立下汗马功劳。唐玄宗说他是“神童”,而宰相张九龄更是欣赏他的才学胆识,称他“小友”。但因他不接受唐玄宗加封的官职,所以,授命与太子游,年少轻狂的太子非常欣赏、尊重他,因此二人结为布衣之交。
天宝年间,天下危机四起,李泌赶赴朝廷,与大臣们共商治国大计,可是奸臣杨国忠排除异己,李泌不得已只有离开朝廷。不久安史之乱发生,太子即位,特召见李泌。李泌毫无保留的向皇上陈述政治形势,肃宗非常赞同。再次授予宰相之职,但李泌婉言谢绝曰:“陛下屈尊待臣,视如宾友,比宰相显得尊贵多了。”最后因无法拒绝肃宗的好意。只得接受散官之职,虽为散官,但是朝中大小事情均可过问,真是不为宰相但权逾宰相啊!
李泌建议肃宗俭约示人,不念宿怨,选贤任能,收揽天下人心,最终唐肃宗在李泌的辅佐下,收复长安、洛阳,唐廷转危为安,李泌见时机已到,便请辞归隐山林。唐肃宗不愿让其离去,说:“朕与先生共过患难,现也应该同享快乐,为什么一定要走呢?”李泌说:“臣有四个必走的理由: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宠臣太深;臣功太高所以不可复留。”终于说服唐肃宗,隐归衡山。
唐代宗时,因藩镇割据所闹,朝野上下,一片混乱,代宗又特召李泌出山,李泌一再推辞。无奈代宗执意邀请,李泌再一次出山力抚狂澜虽无实职,但朝中军国重事皆与他咨商。待时局渐渐好转,李泌便抽身引退,从此永居山林。
纵观历史,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但凡能够善始善终的英雄豪杰,都可谓规避风头的大师、低调做人的典范。
手段之三
手腕活
——手腕活是成大事的利器
想要成就一番事业,不光要有良好的心态,聪慧的大脑,手腕灵活也是关键。只有懂得变通、手腕灵活才能在人际交往游刃有余,把事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