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小哲理大智慧:倒掉鞋里的沙
2382400000021

第21章 自己的世界(1)

自强不息者把挫折当成通向成功的天梯,什么时候都不要以为自己一无所有。

1.无意识的自闭

邹丽雅是20世纪90年代初去美国陪读的,现在她已经取得了美国康涅狄克州立大学金融硕士学位和美国保险精算师资格证书。与此同时,她也收到了美国移民局的入籍通知。

可是,邹丽雅并没有马上办理入籍手续,她有自己的想法,理由如下:自己的小学、中学、大学都是在中国完成的,她怎么也忘不了那时中国老百姓的人民币帮助她完成的这十几年的学业。

她想回国工作。

邹丽雅打印了一份个人简历,又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致当地教育界官员的信,之后,将自己的各种证件的复印件附在后边,用EMS寄回国,委托她的父母向有关方面表达她要回国工作的愿望。

那时正是刚刚跨入新世纪的开始,同为知识分子的父亲为了成全女儿的爱国之心,冒着严寒去官方机构和大学找人,说明自己女儿的愿望。

可是,吃皇粮的官员们,只是瞄了一眼那一大堆材料,连第二眼都不愿意看了,最后,只是在“年龄”那一栏中略微多看了两眼,随之吐出的话就同这寒冷的天气相吻合了:“怎么?她已经43岁了,你不知道吗?现在这个年龄不是快下岗,也就是快退休了,哪个单位会要她,又是女的,她回来干什么呀?在美国呆着不是挺好的吗?”

从官员嘴里吐出来的一连串的问号,就像劈头浇下来的一盆盆凉水,可怜的老先生一时间竟说不上话来,他颤颤巍巍地说:“国家不是需要人才吗?我听说国内有证书的精算师只有几个人啊,我女儿回国就想从事这方面的教学工作,她又不想当官,又不想发财,为什么不行?”

这位官员孤陋寡闻,当然不知道“精算师”是干什么的,至于中国有几个精算师那更不关他的事儿。至于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与他本人有什么关系呢?

老人异常悲愤地回到家中,把官员的言行立即“拷贝”给大洋彼岸的女儿,女儿一开始还真的不信,“您说什么呀,爸,这是真的吗?都到了现在了,中国内地还像以前一样的封闭吗?就在前几天,国内人才招聘团还来我们这里招聘人才呢,他们说的可是不一样阿!……”

越洋电话沉默了很久,父女两人远隔万水千山,他们都相信这时两人的眼中都饱含着热泪。

“算了吧,爸,您也不用费心为了我的事儿奔波了。您那么大岁数,在家享几天福吧。明年,我接您和我妈来美国散散心。小满早就说让您二老来,我忙着工作,就没顾得上……”最后,还是女儿打破了僵局,自动地收起了那颗受伤的心。

第二天,她就和自己的先生小满到移民局办理了入籍手续,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她就应一家美国大型保险公司之邀,做了年薪7万美元的保险精算师。

她给父母的越洋电话中说:“本来想回国给自己的国家做点儿实事,没想到是这个结果,现在,我只能死心蹋地地给洋人打工了,我……真的很失望,没想到中国的自闭症这样难于根治。”

心灵语思

一个人的自闭症只是他自己的问题,但是假如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也患有这样难以治疗的疾病,那牵扯的问题就多了。为什么不换个角度看问题,积极一点,多想想那些有价值的东西呢?

2.缺乏微笑的世界

人的冷漠表现在脸上,就是僵硬刻板,缺乏笑容。尤其是有点权力的人,更喜欢摆出一副冷面孔和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势。这一点去过欧美国家的人感受犹深。

一位留美学子曾讲述过他留学回国后的心理落差。

他是在北京长大的,尽管北京曾大力号召精神文明建设,但普通百姓对于公家办事员们的冷淡和居高临下式,还是习以为常的。到美国留学后,他所到之处,见到的不管是秘书,老板,还是机场服务员或者售货员,个个都是脸上挂着微笑跟他说话。入乡随俗,他也学会了见到陌生人不管是谁,一概未开口,先挂上微笑。

一年的进修期满,当他满怀着激动和兴奋,从茫茫海外踏上祖国的土地时,心里充满的是亲切。在上海入关,随着出关的人群,他带着美国式的微笑来到了海关的窗口,但是,当他的目光落到那个表情严肃的海关官员的脸上时,他的微笑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在那张非常年轻的脸上,他看到的是冷淡和居高临下。这张脸,与19个小时前在芝加哥的俄亥俄机场随处可见的微笑是极大的反差。它使他对祖国的满腔怀念和原本热热的心一下子凉了下来。

中国人对陌生人的冷漠表情,往往令外国人和回国的华人不能适应。在以后的日子里,这种冰冷的脸色又反复出现在售货员、机关办事员和其他服务人员的脸上。每当他看到这种脸色就想起美国,想起刀阶带着微笑的世界。

在美国,以礼待人是基本的为人标准,每天的生活离不开“谢谢”二字。有求于人时,得到了帮助当然要说谢谢。但是小到接过别人递给你的任何东西,都不要忘了说谢谢。到朋友家聚会,客人感谢主人的招待自不必说,但主人热情款待之后,还要感谢客人来访。问路之后说声谢谢是应该的,但指路的人在受到感谢时,应当回以“YOUAREWELCOME(欢迎问路)”以示他并不因你的打搅觉得不便。他的女儿回国,因为谢谢不离口,使姥姥和小姨一个劲地感叹美国长大的孩子有教养。殊不知,不如此,在美国就没法生活。因此,三岁的小孩一学说话,就在她打喷嚏的时候教她说:“EXCUSEME(对不起)”以向旁边的人表示歉意。

他刚到美国时,曾经认为这是多此一举,因为打喷嚏是自己控制不了的事情,为什么要向别人道歉呢?但是美国人认为,不管是不是有意的,旁边的人受到了干扰,就应当道歉。

而旁边的人,在听到别人打喷嚏时,不管认识不认识都会说:“CODBLESSYOU(上帝保佑你)”。有几次,他在公共场合打喷嚏,听到素不相识的人说:“GODBLESSYOU”心里会很感激。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友好表示,使社会更加融洽。

中国人比较内向,不习惯于向别人,特别是素不相识的人表示亲近。但是微笑还是应当常常挂在脸上的。在美国,这位留学生的女儿的小学校里,墙上有一句标语:

“SMILINGISCONTANGENCE”(微笑具有感染性)。在他们的公司里,每个人也受到过训练,要求大家拿起电话之前,先在脸上摆出一个微笑。因为电话的另一端尽管看不到你的微笑,但是他会感觉到说话人的微笑。这个微笑的开始,会为随之而来的谈话营造一个融洽的气氛。

在中国,常常遇到的是,人们为了一点很小的事情争个是非清楚。比如看电影,在散场的时候,许多人推着自行车拥挤着向外走,有人的车子碰到了别人的身体,那碰了人的人不及时赔礼,那挨碰的人又不依不饶。结果二人堵在门口大吵一通,造成交通堵塞,两人都挨了大家的抱怨,使本来高高兴兴的一场电影,在回家的路上很不愉快。然而,在美国却很少碰到这种事情。在公共场合吵架是很难看的事情。即使有理在手,也不会不依不饶。想放你一马就不理你,不然,就找来管理人员或者警察,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在国内,顾客经常让售货员抢白,弄不好顾客和售货员就吵了起来,双方心里都很不愉快。

在美国,事情很好办。不用吵,找老板来说话,如果老板也不讲理,有办法就告他,没办法就自认倒霉,以后不上这家门就是了。人们在生活中应当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人在互相较真的环境里,会觉得紧张,不愉快。不但使别人不愉快,更重要的是使自己也不愉快。因此社会文明并不是为别人做的,而是为了自己能生活得愉快。

这位留学生前年回国,没有了第一次时的激动,看到了许多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和从前没有的大型商场。可以说商场的内部装修和美国没有太大的不同了。但如果说就像美国一样,则还不大对。比如他到顺义区最大的顺兴商场去买鞋,七八个小姐站在七八排鞋架旁热情地向他推销,每人脸上都挂着笑,但他发现她们都只在意他是否能在十分钟内买一双鞋。一旦发现他只想看看并不一定买时,热情马上就没了。那种“不买你看什么!”的表情明明白白地写在脸上。

但是在美国的商店里,他看到小姐走过来,怕她服务太热情,常常先说:“我不想买东西,随便看看。”然后,得到的仍然是高高兴兴的服务。即使接下来要求看十双鞋,看到的还会是热情的笑脸。

他在西单看到一间据说是台湾人开的商场新开张,学日本人的规矩,在开门时让全体店员站在门口迎接顾客问好。他没来得及到店里试试,但是他认为,不管怎么样迎接顾客,如果店员只想卖东西,不知道服务,效果是不会好的。

在美国,在与人打交道的行业工作,不管是商业、还是管理,没有对陌生人笑的本领是不行的。因为,如果得罪了不知哪个人,一个书面或者是口头的意见,轻则影响奖金,重则丢掉饭碗。在美国,对陌生人冷冷的,表现的不是自己的清高,而是没有修养。

心灵语思

此处无需多言,相信每个中国人遇到的此类事情多得都想不起来了,也计较不过来了,想要改变它,也绝非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那么一点点耐心,也许就够了。

3.热情与创造力

大部分人都会同意,对自己的工作有热情,如果不是必要的成功因素,也是大有帮助的。不过,许多人把有用的热情和亢奋或狂热的行为混为一谈。

热情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它可以是成功的鞭策力,或者是挽起袖子,或是在艰苦而漫长的工作总有一种“亢奋”的热情,甚至会上瘾。不过,它的问题是,会耗尽你的精力,而且很累人。它的动力来自外在的源头,紧迫的截稿时间和小题大做。因为这种热情类型的外在本质,总是带着一点挑战的味道:“只要一切都顺心,我就爱这种感觉。”这种热情也会变得无聊。你只有在有压力有兴奋的事情发生时,才能得到乐趣。你将时间消磨在等待和寻找更大的兴奋上。

另一种比较镇定的热情是我所谓的放松的热情。这是一种包容、“役有时间压力”的感觉,它渗透了你所做的每一件事。任何事都带来喜悦和成功。这种感觉不狂热,这是一种比较镇定的兴奋。它可以说是一种没有忧虑的兴奋:“我就是喜欢这样,因为我被我所做的事情吸引了。”

引发这种热情的方法就是学习将你的注意力完全保持住。任何时刻都试着一次只要一件事情,而且对“那件事情”付出你全盘的注意力。如果你在接电话,要专心跟你说话的对象“在一起”。不要分心,要专心。如果你的心飘走了,请温柔地将它带回来。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准备一份报告、向一个团体演讲、解决一个问题、想出一个点子、从事一件困难的工作等——都是放松热情的潜在来源。它不是来自兴奋、外在的冒险,而是来自我们自己的注意力,我们的想法。我们中间有太多人活在过去或未来,当我们的心思不在此时此地时,我们就从经验中汲取喜乐。

你只要更专注在此时此刻,就可以将热情带回你的人生和事业中。你专注的洞察力将会大幅提升,你的创意和创造力也会有明显的提高。

心灵语思

胜者相信自己的能力,他们为自己而自豪,对自己有热情、有信心,对他人也是一样。因为他们确信自己有价值,所以才能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大家。

4.农场里的石头

1862年9月,美国总统林肯发表了将于次年1月1日生效的懈放黑奴宣言》。在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一位记者去采访林肯。他问:“据我所知,上两届总统都曾想过废除黑奴制,《宣言》也早在他们那时就起草好了。可是他们都没有签署它。他们是不是想把这一伟业留给您去成就英名?”林肯回答:“可能吧。不过,如果他们知道拿起笔需要的仅是一点勇气,我想他们一定非常懊丧。”林肯说完匆匆走了,记者一直没弄明白林肯这番话的含义。

直到1914年林肯去世50年后,记者才在林肯留下的一封信里找到了答案。在这封信里,林肯讲述了自己的幼年时的一件事:“我父亲以较低的价格买下了西雅图的一处农场,地上有很多石头。有一天,母亲建议把石头搬走。父亲说,如果可以搬走的话,原来的农场主早就搬走了,也不会把地卖给我们了。那些石头都是一座座小山头,与大山连着。有一年父亲进城买马,母亲带我们在农场劳动。母亲说,让我们把这些碍事的石头搬走,好吗?于是我们开始挖那一块块石头。不长时间就搬走了。因为它们并不是父亲想象的小山头,而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块,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们晃动。”

林肯在信的末尾说:有些事人们之所以不去做,只是他们认为不可能。而许多不可能,只存在于人的想象之中。

常言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没有翻不过的山,也没有趟不过的河。只是因为不相信自己能力的人多了,世界上才有了“困难”这个词语。这个故事很有启迪性。它告诉大家,有的人之所以不去做或做不成某些事,不是因为他没这个能力,或是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是他内心的自我想象首先限制了他,是他自己打败了自己。

一些成功学研究大师分析许多人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天时不利,也不是因为能力不济,而是因为自我心虚,自己成为自己成功的最大障碍。有的人缺乏自重感,总觉得自己这也不是,那也不行,对自己的身材、容貌不能自我接受,时常在人面前感到紧张、尴尬,一味地顺从他人,事情不成功总觉得自己笨,自我责备,自我嫌弃。有的人缺乏自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有的人缺乏安全感,疑心太重;对他人的各种行动充满戒备,有的人缺乏胜任感,工作中缺乏担当征途的气魄,甘心当配角;也有的人反其道而行之,为掩饰自己的缺点或短处,夸张地表现自己的长处或优点……

这些人们真正的敌人是他们自己。

一个人在精子和卵子相遇的一刻,就注定是一个成功者。因为成千上万的精子在奔向惟一的卵子时,争斗比人间还激烈,最后成功的那二个,构成了一个人。

心灵语思

要取得事业成功、生活幸福,重要的要有积极的自我心态,要敢于对自己说:“我行!我坚信自己!我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就像释迦牟尼佛诞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惟我独尊。”

5.梦想的力量

不论做什么事,相信自己,别让别人的一句话将你击倒。自己拿定主意,追随自己的梦想。

有个人的朋友叫蒙提·罗伯兹,他在圣思多罗有座牧马场。这个人常借用他宽敞的住宅举办募款活动,以便为帮助青少年的计划筹备基金。

一次活动时,他在致词中提到:我让杰克借用住宅是有原因的。这个故事跟一个小男孩有关,他的父亲是位马术师,他从小就必须跟着父亲东奔西跑,一个马厩接着一个马厩,一个农场接着一个农场地去训练马匹。由于经常四处奔波,男孩的求学过程并不顺利。初中时,有次老师叫全班同学写报告,题目是《长大后的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