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重视“缭适计险”(《孙膑兵法·威王问》)。“缭”通“料”,“适”通“敌”。料敌,就是分析敌情。计险,就是观察地形的险易。指挥作战,如果不熟悉地形,不善于利用地形,就要打败仗。在《孙膑兵法·地葆》篇 中,孙膑从军事地形学上论述了各种地形的优劣。孙膑就地形的一般状况作了规定:向阳的地方为表,幽暗低洼的地方为里,大道为纲,小道为纪。孙膑认为,掌握了大小道路的分布情况和有利地形,布阵作战就不会迷惑。孙膑所处的时代,作战形式主要是车战和步骑战,因而战场区域一般都选择在平原旷野和丘陵起伏地带。因此,孙膑着重论述了平原旷野和丘陵地带作战时如何趋利避害的问题。孙膑说:平整广阔的向阳之地,生长百谷百草,两旁高中间低以及起伏错杂之地,可通往来,但不便于兵车回旋,则称之为半死之地。行军作战占据向阳的有利地形,则是最为重要和宝贵的。注意观察风的方向和顺逆,这对作战的胜负有很大关系,也不能忘记。要远离绝水而扎营;更不要面对山陵安寨;若营舍于激流下游则会给敌人造成攻击的有利条件而我方防守困难;处于极为不利的地形之中就有被消灭的危险;若面对树林营舍则会妨碍视线,且易被敌人火攻。所以,对于以上所提的绝水、迎陵、逆溜、居杀地、迎众树五者均应远离而避开。孙膑将山分成“生山”和“死山”,将水分成“生水”和“死水”。位于列陈北面东西走向的山,是有利的生山;位于列陈西面南北走向的山,是不利的死山。向东流的水是有利的生水,向北流的河水是不利的死水。死山死水均应避开。山、陵、阜、陈丘、林平地五种地形对作战有利的形势优劣比较:“山胜陵,陵胜阜,阜胜陈丘,陈丘胜林平地。”(《孙膑兵法·地葆》)有五种草地:草木茂盛能掩蔽部队的地形;荆棘丛生能阻碍敌人前进的地形;草木粗壮似篱笆能给敌人造成一些行进困难的地形;茅草较高不便于敌人行动的地形;野草较低对敌人行动影响不大的地形。这五种草地作为能掩护我军而阻碍敌军行动的地形优劣比较:依次是前者较比后者为有利。五种颜色的土壤优劣比较是:“青胜黄,黄胜黑,黑胜赤,赤胜白,白胜青。”(《孙膑兵法·地葆》)五种可招致作战失败的地形:山涧、河川、沼泽、盐碱地(原文仅有四种招致失败的地形)。五种可招致覆军杀将的地形是:四周高中间低众水所归的“天井”;三面环山易进难出的“天宛”;草木茂盛如罗网的“天离”;两侧陡峭中间狭窄且坎坷不平的“天隙”;地形低洼道路泥泞的“天柖”。这五种地形称作“五墓”,是极为不利的杀地,军队不能在这五种地形上驻扎或停留。
孙膑所说的“必攻不守”,就是以进攻为主,攻其不备。孙膑与齐国将领田忌讨论用兵作战的问题时,田忌问孙膑:赏、罚、权、势、谋、诈,是不是用兵作战要紧的问题?孙膑回答说:这些都是有利于战争胜利的问题,但还不是最要紧的,最要紧的是“必攻不守”。因为攻坚则瑕者亦坚,乘瑕则坚者亦瑕。这也就是孙膑批亢捣虚、避实击虚的作战指导思想。
(2)便势利地,居生击死。
《吕氏春秋·慎势》:“孙膑贵势。”孙膑十分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作战态势。在《孙膑兵法》中,讲到“势”的地方,专门有一篇叫做《势备》,着重论述了“势”。孙膑朴素地意识到了“势”可以创造。为了创造有利的作战态势,孙膑提出了许多具体办法:料敌计险;分散和牵制敌人的兵力;根据不同的地形部署兵力;对势均力敌、顽抗坚守之敌,则迷惑敌人,分散敌人兵力,集中兵力出其不意地攻击它;对于凭固坚守之敌,要攻其所必救,使敌人离开险要地形和工事,揣度其行动意图,设伏诱敌,乘敌人正在移动时予以打击;对于多而凶猛之敌,要增设壁垒,广设旗帜,严明法令,约束士卒,避敌锐气,调动敌人,疲惫敌人,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并作持久打算;敌强我弱,敌众我寡,以“让威”来转化我方之劣势;我强敌弱、我众敌寡时,以“赞师”发挥我方之优势;势均力敌时,要“营而离之,并卒而击之”(《孙膑兵法·威王问》),打破敌我之间的均势;等等。“造势”这一军事原则,在《孙子兵法》中已经提出,并作了精辟的论列。然而,孙膑从“生”、“死”的变化原理出发提出一系列造势的具体办法,却又创造性地发挥了孙武的思想。可见,“孙膑贵势”的说法是很透辟的。
孙膑既贵势,又强调“利地”。“利地”的原则是:“险易必知生地、死地,居生击死。”(《孙膑兵法·八阵》)孙膑确定了不同地形上的用兵原则:地形平坦时多用战车兵,地形险要时多用骑兵,地形狭窄时多用弩兵。孙膑指出:春夏之季不要从高处到低处去安营下寨,秋冬季节则不要到高地去驻扎安营。驻军或列阵,不要让山陵位于自己的右前方,而右后方要有山陵高地,左前方则不宜有高地环绕。
(3)阵、势、变、权,制胜之道。
《孙膑兵法·势备》:“凡兵之道 四:曰陈,曰执,曰变,曰权。察 此四者,所以破强适,取孟将也。”“陈”通“阵”,“执”通“势”,“适”通“敌”,“孟”通“猛”。《势备》通篇以比喻的手法,分别以剑、弓弩、舟车、长兵来论述作战指挥时阵、势、变、权四者的重要性,寓意十分深刻。其中以舟车的机动运行喻指战法多变的内容,因残缺过甚,难以窥其原貌。
黄帝制作的宝剑,可以比喻军阵。为什么说可以用宝剑来比喻军阵呢?孙膑指出:因为宝剑不分早晚都要佩带在身上,但不一定时刻都用它。军阵也是这样,经常的布阵训练战斗演习,但不一定是天天交兵打仗,但需要常备不懈,所以可以用宝剑来比喻军阵。针对平时演练和作战布阵“后重而前轻”(《孙膑兵法·兵情》)的弱点,孙膑提出了“有锋有后”(《孙膑兵法·势备》)的原则,即要有勇猛的前锋和坚强的后卫。他认为,宝剑如没有锋利的刃,即使像孟贲那样勇猛的人,也不敢用它去杀敌;军队如没有精锐的前锋,又没有孟贲那样勇猛,还硬要带兵去向敌人发动进攻,这样的人是最不懂得用兵的道理的人。宝剑如没有把柄,即使再巧的人也无法拿它来(击刺敌人)。军队如果没有后卫,又不是巧士,还硬要向敌人冲击,这样的人也是不懂得用兵实质的人。“故有锋有后,相信不动,适(敌)人必走。”(《孙膑兵法·势备》)孙膑“有锋有后”的布阵原则,较之孙武“兵无选锋(前锋),曰北”(《孙子兵法·地形》),又增添了新的内容。
为什么可以用弓弩来比喻兵势呢?孙膑指出:箭在肩膀和胸前发射出去,却可以在百步之外杀伤敌人,而敌人还不知道从哪里射过来的,所以说弓弩好比兵势。
为什么说可以用长柄兵器比喻作战指挥的主动权呢?孙膑认为,(因为长柄兵器使用起来很便利,不用变换自己的位置,却可以向距离比较远一点的敌人去进行攻击)直刺敌人的头颅和肩胸,所以说长柄兵器好比作战指挥的主动权。掌握主动权的,白天多布设军旗,夜晚则多击战鼓,这是巧妙指挥战斗使敌人虚实难辨的措施,便于迷惑调动敌人。
孙膑总结道:掌握了这四项原则的根本道理,指挥作战就会成功,将帅的好声誉也随之扬名在外。
以上内容,“充分反映出孙膑在军事上重视常备不懈和战争准备,保证立于不败之地的积极思想。”(刘心健《孙膑兵法新编注译》第55页)
(4)激气、厉气、延气,重视精神因素。
孙膑列举了激气、厉气、利气、断气、延气五事,反复强调激励士气、鼓舞斗志的重要性。孙膑说:士卒没有锐气行动就迟缓,行动迟缓就会贻误战机,贻误战机就会失利。孙膑还说:军队没有压倒敌人的气势就会临阵恐惧,临阵恐惧就不能战胜敌人。
孙膑主张在五种情况下激励士气,鼓舞斗志。在集合民众、编组军队的时候,一定要深入动员,激发士气。在连续行军、到达目的地时,一定要整饬队伍、检查武器装备,消除士卒疲劳、增强锐气。在兵临边境、接近敌人的时候,一定要鼓舞斗志,树立并增强具有压倒敌人的气慨。在与敌人约期交战的时日确定以后,既要使士卒有决一死战的气慨,又要严密封锁作战策略消息,避免泄露行动秘密。在临战之时,一定要做好各项战斗准备,使部队保持持久的高昂士气。“激气”的做法:(加强思想动员,讲明作战的原因、目的、意义及策略),申明军纪,约束三军。“利气”的做法:将军及时下达命令(整饬队伍,检查武器装备,介绍地形、分析敌情,估计并随时准备突然发生情况和应采取的应变措施)。“厉气”的做法:将帅短衣束服,亲临行伍中,与士卒同甘苦,言传身教,以鼓舞士卒的斗志。“断气”的做法:将军下令,令全军每人都携带三日的军粮,下定决心为保家卫国而英勇战斗,并封锁军事消息,不要派国使前来,也不派遣使者前往,避免外来因素干扰士卒的死战锐气。“延气”的做法:将领召集警卫、勤杂、管理人员等,告诉他们:提高饮食供应标准不得有误(各种装备分配、部署以及相互通送消息等都一一安排妥当,)保证部队持续不断的高昂士气。
(5)灵活用兵,战术多变。
寡能否击众?少能否胜众?孙膑在同齐威王、田忌的问对中明确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寡可以击众,弱可以胜强,并提出了许多以寡击众、以弱胜强的战法。
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战法是“让威”(《孙膑兵法·威王问》),即避敌锐气,后发制人。必须妥善部署掩护兵力,使主力部队能够顺利的转移、撤退。具体做法是执长兵器的士卒在前,持短兵器的士卒在侧后,配备上机动的弩机手以救援危急。主力隐蔽好不要暴露,等敌军的锐气一过再发起反击。
以一击十的战法是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与多而凶猛之敌交战时,必须增高壁垒,广设旗帜,严明法令,约束士卒。避敌锐气使敌骄傲,调动敌人使其疲惫。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作持久打算。
我强敌弱,我众敌寡,就用“赞师”的办法,即以强示弱诱敌出战。具体做法是:“毁卒乱行,以顺其志,则必战矣。”(《孙膑兵法·威王问》)
敌我两军势力相当,又突然相遇对峙,双方的将领也彼此可以看到对方,阵势都很坚固,谁也不敢先采取行动,应该怎么办?孙膑认为,可以先用少量部队由地位低下而勇敢的带领去佯攻试探敌阵,但接战时只许佯败而不准贪图求胜。在主力部队隐蔽地布好阵势,待敌军分出兵力追击我那佯攻退败的部队时,再迅猛地去袭击敌人的侧翼,就可获得大胜利。
敌我双方都出动,不知兵力谁多谁少,应该怎样指挥?孙膑指出:这种情况,军事上叫“险成”。敌人准备正面出击,我军则宜分成三阵,以一阵迎敌,以另两阵配合为援呼应,可以止则停止,可以转移则转移,不要贪胜。
怎样攻击穷寇?孙膑认为,不要过于紧逼,等对方寻求生路的时候才设法消灭它。
攻击势均力敌的敌人怎么办?孙膑指出:要首先设法迷惑敌人,使其分散兵力,我军再集中兵力分别消灭它。但不能让敌方知道我们的意图。如果敌人兵力不分散,我方则应避其锐气,按兵不动,不要去袭击敌人的疑兵。
摆开阵势而又不与敌交战时怎么办?孙膑指出:据守险隘,增高壁垒,按兵不动,加强戒备,不要为敌人的诱惑和激怒而轻举妄动。
锥行阵怎么用?用锥行阵去冲破敌人的坚固阵地。雁行阵怎么用?用雁行阵去袭击敌人的侧翼。精选出来的有力士卒怎么用?用精选出来的有力士卒去突破敌阵,擒杀敌将。善射的弩机手怎么用?善射的弩机手用于激烈持久的战斗。一般的士卒怎么用?一般士卒用来配合行动以保证胜利。
随时即有与敌人遭遇而展开野战的紧急情况下,应怎样指挥作战呢?孙膑结合马陵之战这一具体战例阐述了仓促应战的指挥方法。孙膑说:布置蒺藜以阻碍敌人前进,可当作沟堑和护城河来用。战车可以当作城墙、壁垒来用。大盾牌可以当作俾堄来用。部署执矛、戈的长兵,用来救援危急的地方。部署鏦兵用来辅住长兵。部署持刀、剑一类兵器的士卒去切断敌人的归路,截击疲惫不堪的敌人。部署弩机手,灵活机动地射击敌人。三面设伏,一面断后,留出中间的空当,是让敌人进入我四面包围的死地,以便全歼。部署完毕,再制定具体打法。兵制上讲:将弩机手部署在蒺藜后面,按要求发射。垒上的弩机手和戟兵,配备上各占一半。兵法上说:等派出去的间谍回来报告了敌人行动的确实情况后,再采取行动。······在离阵五里远的敌军方向设置观察哨,以便及时侦察敌情。观察哨在高处的,要重视低处的敌情;观察哨在低处的,要注意高处的敌情。联络信号是夜间以鼓声报警,白天用挥旗传 送信号。
如何运用八阵与敌交战呢?孙膑指出:要根据地形的有利条件选用相应的八阵措施。布阵时要把兵力分成三部分。每一阵方都要有先锋队,每一先锋队后要紧跟上机动灵活的后续部队以备接应。大家都要听从命令后才行动。交战时直接与敌人交锋的兵力用三分之一,机动兵力为三分之二。那三分之一的兵力去突破敌阵,那三分之二的兵力则用去聚歼敌人。敌人战斗力弱而阵势混乱的,先用精选的士卒作为突击队去突破敌阵。敌人战斗力强而且阵势严整,就先用战斗力弱的部队去引诱敌人,以分散其兵力。战车和骑兵参加作战,也要分为三部分,分别部署在左翼、右翼和后面。地形平坦时要多用战车,地形险要时要多用骑兵,地形狭窄要多用弩兵。无论地形平易或险要,都需要判断清楚哪是生地、哪是死地,要占据生地去攻击陷于死地的敌人。
(6)骑战。
战国时期的战场上,出现了诸兵种骋驰的壮观场面。那时候,不但有徒兵、车兵,而且还有大量的骑兵和弩兵。骑战,成了战国时期重要的作战形式之一。因此,骑战引起了孙膑的重视。《孙膑兵法·八阵》:“车骑与战者,分以为三,一在于右,一在于左,一在于后。······险则多其骑”。
孙膑通过认真总结,认为骑战有十利。他指出:“用骑有十利:一曰迎敌始至;二曰乘敌虚背;三曰追散乱击;四曰迎敌击后,使敌奔走;一曰遮其粮食,绝其军道;六曰败其津关,发其桥梁;七曰掩其不备,卒(猝)击其未整旅;八曰攻其懈怠,出其不意;九曰烧其积聚,虚其市里;十曰掠其田野,系累其子弟。”骑兵能离能分,能散能集,出入无间,机动性很强。所以,孙膑又称骑兵为“离合之兵”(《通典》卷149,兵二)。
尉缭
尉缭,战国中、后期的一位杰出军事学家。他的身世,史籍记载不详。尉缭约生于公元前320年左右,卒于公元前230年左右,可能活了九十多岁。尉缭在不满二十岁时就与梁惠王答对,对魏“国中之制弊”(《尉缭子·制谈》)、“国内空,日以削”(《史记·商君列传》)的原因作总结性分析,提出了富国强兵之策,阐述了卓越的军事见解。秦始皇十年(公元前237年),进入暮年的尉缭入秦,当上了秦国的最高军事长官——国尉(详见徐勇《尉缭子浅说·总论》,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