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梦在数学里
2385400000008

第8章 有效教学(6)

课堂教学的使命是使学生获得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但由于受功利主义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见物不见人”,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身心自然、和谐的发展。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不仅面向学生的现在,更注重面向学生的未来。因此,我们要从关注生命的高度来关注课堂,让每一次的课堂经历都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一部分。

五、如何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

1教师角色定位是和谐的数学课堂构建的基垫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教师角色的认识和理解,在相当程度上影响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教师角色的定位是基垫。教学活动中存在着三种活动,即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摆正自己的位置。有学者认为,“把教学本质定位于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摆脱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这两个极端。把教师和学生看做具有独立人格的两个主体,使这两个主体的生命力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平等对话、交流得以展现。因为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量的关系的科学,由此产生种种思维困惑而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使教师忙于灌输而陷入“单极表演”的误区。而正确的角色定位对解决上述教学问题作用显著。如,用“主体——客体——主体”模式解释教学过程,承认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去除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思想积淀,与学生平等交往,相互协商,相互合作,通过导向、沟通、指导、引导和对话来体现教师的角色意图;强调师生间通过交往建立起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关系和有效的动态信息交流,实现师生间的互动、沟通和补充,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共识、共享和共进,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2情感发挥是和谐的数学课堂构建的催化剂

教师在教学中如过于重视知识的传递,往往会忽视人的心理过程。人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统一的整体,知、情、意、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在各种各样的行为中,既包含认知的成分,也包含情感与意志的成分。赞科夫说过:“智力活动是在情感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情感具有情境性,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感气氛中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创设良好的情绪背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究,在参与过程中引发学生愉悦情绪,从而让学生得到认知和情感需求的满足。要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我们对于教学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我们的语言、我们的眼睛、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充满热情的人,陪伴学生度过每一段愉快的岁月!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例习题,要充分挖掘例习题中的情感因素,从数学学科应用的广泛性入手,把枯燥无味的数学符号、图形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激活和加速学生的认知活动。教师通过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有力调控和对学生作用的积极促进,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在情感上与学生产生共鸣,实现乐教乐学的教学境界。

案例一“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应用

老师:在本节课即将结束之际,我很想了解同学们对这节课的评价。请你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收获给老师打个分数,记住一定要实事求是哟。

学生听了大多显得兴奋和惊奇,教室里稍稍有点乱,3分钟后,课代表把各分数汇总于黑板上。

分数(分)798084859091929596979899100

人数(51人)12356321832312

老师:(感动)老师非常感谢大家初次见面就给我这么一个大礼,(学生笑)你们能告诉我的最后得分吗?通过计算,学生纷纷举手。

学生1:老师,您95分(看众数)。

学生2:老师,您9211分(看平均数)。

学生3:老师,您9222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

学生4:老师,您95分!因为95分是中位数,不受最低分和最高分的影响,同时它又是众数,能反映大多数同学的想法,事实上打95分以上的同学有29个,已经超过一半。

师生双方的情绪高涨,都显得很激动。

老师:谢谢大家,同学们说得都非常有主见,但就我个人而言,如果本课中我给你们启发和收获有92分的话,老师就已经很高兴了。我很感谢同学们对我有如此高的评价。说句心里话,我很感谢那位给我打79分的同学,可能老师忽视了他的举手,甚至忽视了他的存在。我也很欣赏他是一位有主见的、实事求是的同学,在今后的课堂上我会努力关心好每一位同学,真正向大家所期望的方向前进!

上面的案例是结对扶贫学校公开课的教学片断。我在案例中把评价教师编制成例习题,把有关的知识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纳入其中。由于评价的是当堂上课的教师,学生的情绪高涨可想而知,在课尾又掀起了一个教学高潮,既巩固了知识点,又起到了题情交融的效果。

3问题情境创设是和谐的数学课堂构建的关键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思维的研究成果表明,思维过程首先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根据认知理论,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要提出问题,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难处不在于有了公式去证明,而在于没有公式之前怎样去找出公式来。”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都应该十分重视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打破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者的“角色”,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案例二“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引入

情境:泰姬陵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是十七世纪莫卧儿帝国皇帝沙杰罕为纪念其爱妃所建,她宏伟壮观,纯白大理石砌建而成的主体建筑叫人心醉神迷,成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陵寝以宝石镶饰,图案之细致令人叫绝。传说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有100层(图略),奢靡之程度,可见一斑。

问题一:你知道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颗宝石吗?即计算

1+2+3+……+100

问题二:图案中,第1层到第99层一共有多少颗宝石?即计算1+2+3+……+99

问题三:图案中,第1层到第n层一共有多少颗宝石?即计算

1+2+3+……+n

问题四:如数列{an}是等差数列,求a1+a2+…+an

但创设问题情境必须做到科学、适度,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原则:

(1)要有难度,但须在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内,使学生可以“跳一跳,摘桃子”。

(2)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

(3)要简洁明确,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不要含糊不清,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

(4)问题情境的设置要具有合理的程序和阶梯性,即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新的高度。

(5)要少而精,做到教者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且深。

4激励性评价是和谐的数学课堂构建的强大动力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形式单一,内容狭窄,常采用“对”与“错”“好”与“坏”的二分法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使很多学生无法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挖掘自己的潜能,无法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从而使学生失去了自身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部动力。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激励会使学生产生喜悦的情绪,这种体验能促进学生自觉向着我们所提倡的方向努力。激励性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数学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进行瞬时评价,适时发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更重要的一点,评价要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实施纵向评价。例如:一个学生上课回答问题时总是有胆怯心理,我就鼓励她:“慢慢说,再说一遍。”当她第二遍说得较为熟练时,我便面带微笑进行赞扬,经过多次的激励评价,她的回答一次比一次熟练,她从中找回了自信,她已经感到了回答出问题的光荣和喜悦。又如:我常用一句“看谁的办法多”来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的独特见解,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当学生回答正确时,说一句“你果然聪明”或“哟,解法真巧妙,比老师的还简单”,使学生受到了肯定与鼓舞。当学生回答错了或离题时,我首先肯定其中的合理成分,再点拨引导。这一切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喜悦,在激励中增强了对数学课的兴趣。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延时评价,给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延时评价就是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发言不作草率的评价,而是适当延时,待信息经过一次或多次反馈后再评价。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整理和完善自己的思维。数学学科非常讲究科学的严谨,当学生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表达不清楚时,常常出现不当或错误的语句。如果教师简单地评价一句“错了,谁告诉你是这样的?”学生就会感到气馁而终止思考,等待老师的正确答案。如果我用一句“不要着急,慢慢说”。或者“你再想想,换哪样的表达形式更为准确一些呢?”来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使其慢慢整理自己的思路,重新组织语言。通过这样的延时评价给学生留出了自我检查的空间和时间,能够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六、结束语

良好、宽松的和谐课堂,是学生老师共同努力的结果,是教师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是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发展的温床。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构建和谐课堂,使学生善思乐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又称思维的创造性。是学生必不可少的心理因素或条件,是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成材创业所必需具备的基础和保证。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中学数学各种能力培养的核心。江总书记曾指出:没有创造性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可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略呈浅见,以求共识。

一、激发学生对创造性思维的需求

1提高学生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

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发现许多学生对创造性思维普通存在着畏难思想,以为自己还是一个中学生,所学知识有限,能力也有限,要创造太难。针对这些情况,首先要提高他们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帮助学生走出创造性思维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思想误区。告诉学生,创造性思维一般是指通过思维有独特、新异的发现,产生前所未有的成果,但并非只有发现人类从未发现的新事物,解决人类从未解决过的新问题才算创造。一个人通过独立思维而产生的思想、见解、发现和解决的问题,虽然在人类历史上已知的,但对于本人而言是全新的,那么这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表现。例如,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首项+末项)×项数÷2,求51+52+53+54+55的总和。一位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后提出,由于53是这5个数的平均数,因此可以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把这5个数都看成53,用53×5的方法求出总和,虽然这种方法早已有之(等差数列奇数项的求和),但这位学生是通过自己努力思考得出来的,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表现。

2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保证学生创造性思维

民主的师生关系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了学生表现的欲望,保护了学生创造的渴求。“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感情融洽能有力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性的学习,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不一定”。难以想象,一个万事都以我为中心,要求学生围着他转动的教师,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会引导学生创造性的思考、会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助燃剂。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能力会在解决一些创造性问题时候逐步提高。因此,要尽可能地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有利于思维创造的机会。例如,在二项式定理教学中,图文并茂地在电脑里设计了这样一题:从前,有一座山……,三个和尚没有水吃,为了解决吃水问题,他们协议,每人每天均下山挑一担水。若下山既可走前山,也可以走后山,前山有2条路,后山有3条路,假定他们下山的选择相互独立,问这三个和尚共有多少种不同下山方法?

考虑用分类的方法:

(1)若没有人走后山,即3人走前山,有2×2×2=23=C03·23·30种走法。

(2)选一人走后山有C13种选法,这1人走后山有3种走法,另2人走前山有2×2=22种走法,所以只有1人走后山有C13·22·3种走法。

(3)选2人走后山,1人走前山有C23·21·32种走法。

(4)3人都走后山有C33·20·33种走法。

所以(2+3)3=C03·23·30+C13·22·3+C23·21·32+C33·20·33将上题一般化:“……n个和尚,前山有a条路,后山有b条路……”,则(a+b)n=C0man+C1nan-1b+C2nan-2b2+Crnan-rbr+…+Cnnbn

学生通过这个有趣的故事,在高度兴奋状态下,利用加法、乘法原理,愉快地从生活中“发现”了二项定理。

4体验成功,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

众所周知,个体的成功经历能使其产生一种自我满足的、积极的、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增强其信心、提高动机水平。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和学生练习时,根据班内各类学生的水平,分层提出目标,促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要求,都有机会体验成功,从而增强其发展创造性思维的信心。

5适度赞扬,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得到他人肯定的需求。适当的称赞、表扬,能激励其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学习之中,从而提高学习、工作的效益。因此,每当学生表现出创造性思维的萌芽时,老师应“小题大做”地多加赞扬、鼓励,从而调动起学生对创造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实行开放式教学,培养思维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