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好心态才会更健康(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丛书)
2386400000015

第15章 情绪决定健康——抑郁是身心异常的开始(1)

最新研究表明,抑郁会使伤口不易愈合,易患感冒等。心情抑郁时分泌的激素对身体的免疫机制有影响。当神经受到刺激时,会大量分泌激素和其他化学物质,使心跳加快和注意力过于集中。如果这种情绪你无法控制或持续时间过长,会危害你的一生,因为神经和内分泌腺持续大量地分泌激素,会促使你一步步走向失望并产生心理障碍。

关于抑郁现状的研究

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不要自我压抑,而应该采取疏导的方法,寻找一种恰当的方式使自己的消极情绪得到宣泄。

1.抑郁症困扰青年女性

由美国医学协会发起的一项对10余个国家和地区约38000人的调查显示,平均有5%的人患有抑郁症,抑郁症发病率最高的年龄段在25岁至30岁之间,其中女性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这项调查的主持人——美国纽约精神病研究协会的莫斯曼博士据此认为,抑郁症更容易困扰青年女性。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报道称,全球妇女患抑郁、焦虑等精神异常的概率明显高于男性。我国20世纪90年代对7个主要省市的调查表明,约有27‰的女性患有神经症(其中抑郁症居首位),一半的女性患者在20~29岁发病。

青年女性之所以容易患抑郁症,与社会环境因素和自身的心理生理特点有密切关系。青年女性不像同龄的男子那样坚强,却要承受巨大的生理压力,这可能是青年女性更容易患抑郁症的直接原因。现代社会处于转型期,在升学、就业、婚嫁等方面,与同龄的男同胞相比,青年女性面临的压力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女性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但没有得到照顾,反而可能处于劣势、升学率偏低、就业不稳定、离婚率偏高等问题,使一些青年女性不堪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精神方面的问题。

患有抑郁症的青年女性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正常的生理周期也被打乱。症状多种多样,除了有精神压抑、情绪低落、无所事事、爱生闷气、思虑过度、失眠、多梦、头昏、健忘等主要的精神症状外,厌食、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吸收功能失调症状:月经不调、经期腹痛等妇科症状也不少见。严重的抑郁症患者还有自杀倾向。青年女性长期抑郁,更年期后会明显加重,患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可能性也超过正常人。国外的研究结果发现,一些处于抑郁状态的青年人患上了脑猝中。

俗话说:“心病还要心药医。”对付抑郁症或抑郁情绪的关键还在于自己的心理调节,必要时应求助于心理医生或服用抗抑郁药。

人们在得知坏消息或遇到不如意的事后,通常会经历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先是感到难以置信,而后是抑郁、沮丧,这些都是正常的。但也有一些人出现过度的心理自卫反应。不愿接受现实,对现实加以否定。无视不幸处境属于消极的心理防御,只能加重心理障碍。因此,首先要做的是以宽容的态度正现现实,既要宽容别人,也要宽容自己。

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不要自我压抑,而应该采取疏导的方法,寻找一种恰当的方式使自己的消极情绪得到宣泄。找一个可以信任的亲人、朋友,向其倾诉自己的苦衷,同时也可以听一听朋友的劝导和安慰。也许你并不需要他们说些什么,只是想在可亲可信的人面前将内心的苦闷与烦恼和盘托出。

心里郁闷时不妨暂时离开平时的生活环境,打好行包外出旅游,让身心融入大自然的怀抱。当自己不能摆脱负性心理困扰的时候,向心理医生进行咨询,接受心理治疗很有必要。正确的心理学干预不仅是一种间接的治疗,而且能增加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使人们尽快恢复心理平衡和心理健康。需要注意的是,那些性情孤僻、感情抑郁的c型性格者,平时长期处于孤独、矛盾、失望和压抑的状态,往往难以经受重大挫折的打击,陷入痛苦不能自拔,甚至产生自杀的倾向,更需要心理医生的帮助。

有一些抑郁症是比较严重和顽固的,如果不及时缓解,容易出现意外情况。这时就有必要服用抗抑郁药。目前已经有一些副作用少、疗效确实的抗抑郁药,但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2.抑郁症不可轻视

不久前,云南省一位女中学生自杀。消息传出,使人们更加关注青少年的精神卫生状况。来自美国的资料显示,抑郁症患者中有2/3的人曾有自杀观念,其中有10%~15%的人最终自杀,所有自杀者中有70%的人有抑郁症状。

精神科专家认为,抑郁症是慢性复发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就治疗24个月的愈后情况来看,33.1%的患者恢复良好。对抑郁症的治疗目前多采取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药物治疗主要以5一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为主,如氟伏沙明(即兰释)等,这类药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的自杀倾向。

3.心情抑郁易患病

情绪低落或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可能使你持续不安或彻夜难眠,它可能使你患上不可预料的各种疾病。

最新研究表明,抑郁会使伤口不易愈合,易患感冒等。心情抑郁时分泌的激素对身体的免疫机制有影响。当神经受到刺激时,会大量分泌激素和其他化学物质,使心跳加快和注意力过于集中。如果这种情绪你无法控制或持续时间过长,会危害你的一生,因为神经和内分泌腺持续大量地分泌激素,会促使你一步步走向失望并产生心理障碍。

最新研究表明,抑郁和患病概率有很大关系,易患的疾病包括:糖尿病、记忆力减退、感冒和伤口不易愈合等。

一些研究者认为,抑郁是同心绞痛和血压高联系在一起的,此外,心情抑郁不仅易患感冒,甚至易患癌症。

专家们认为,各种技术和办法可以帮助消除抑郁情绪,增强身体的免疫机制,但并非适用于所有的人,每个人都应找到一种调整自己心境的方法。

走出亚健康状态

心理健康的人才能从容应对工作中的压力与矛盾,从而保证身体健康,为事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竞争日益激烈,因此,在我们的身体健康受到威胁的同时,心理健康问题也愈加突出。

长期的压力导致人对疾病的免疫力下降,出现便秘、失眠、疲劳、头痛等症状。陷入亚健康状态,进而影响到他们身体的质量。

寻求解除压力的好方法,可以说是现代人聪明的生活方式。面对压力,我们应有意识地预防“亚健康”。在心理上要“取悦自己”,要多些自信,少些自责,懂得不必事事求完美。在不同的生命阶段,我们可做出不同的规划:应视自己的精力来选择何时结婚、何时生育等。

压力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面对同样一种压力,个体可以有不同的反应。这与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内向还是外向、敏感与否等)、个人的经历和经验、可预期性和控制性、如何解释刺激、社会支持系统有无和多少有关。

我们讲缓解压力,前提应该明白,适度的压力有利工作,也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但凡事有个度,超过了个人能够承受的程度,就必须及时缓解。

心理健康的人才能从容应对工作中的压力与矛盾,从而保证身体健康,为事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压抑让人在心理上产生疲劳感,职业女性要学会用轻松消除疲劳。谈起疲劳。人们就会想到因体力或脑力消耗过多而需要休息一下。比如:搬运工连续搬运,“笔杆子”们不分日夜地伏案写作,都会让人有疲劳感。

但是,这并不要紧。对于身体健康的人,如果适当注意休息,脑力和体力都可以迅速恢复,因为这仅仅是一种生理上的疲劳而已。所谓的心理疲劳是指人的思想、感情等全是心理因素所引起的不良情绪,使大脑皮层受抑制的状态。其特征主要为:情绪不好,心烦意乱,记忆力减低,注意力不集中,精力不旺盛。

进行适当打扮,可使你的精神振奋。如果你感受压抑时。就会心情不快、情绪不好,脸上犹如乌云笼罩,气色也不好。此时,你若能进行适当打扮和修饰。则能起到遮掩倦容、让人精神振奋的功能。

如果你能花上5—10分钟敷脸,就可以起到刺激肌肤血液循环,产生镇定、放松之效;你如果化个妆,也必定能制造出健康和精力充沛的样子,让肌肤更加有透明感和弹力,从而使心情舒展、宽松一些;如果你穿上了自己最喜欢的服装,它能一扫你的晦气,增强自信心。

增加生活情趣。例如: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等,尽量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参加一些垂钓、音乐会、跳舞、球赛、春游、参观之类的活动。你能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激发出你的热情,结交一些知己,陶冶自己的情操。

如果你受到了生活的捉弄,你应该想到自己的热诚。这样,你就不会独自怨天、怨地,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美好的人生。热诚会让你摆脱那些冷漠,让你去紧紧拥抱美好的生活。

如果你感到压抑,你是否能仰望一下蔚蓝的天空,注视一下那高高的云朵?在不断的痛苦折磨中,你是否有雅兴一个人徘徊徜徉于林间,聆听一下大自然的倾诉和心声?此时,你是否能从大自然中不断汲取生活的勇气。

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当中无时无刻地会感受到各种各样的压力,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节奏的加快,各行各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压力也就越来越大,人们感受到的压力无外乎有三种属性:生物属性、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

这三者之间是密切相关的,为什么人会对这三种压力产生反应呢?这是因为从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来看,在人的本质中包含有这三种基本属性,也就是人作为心理健康的主体也具有生物、精神和社会属性,即三种压力属性和人本质中的三种基本属性正好相吻合,这类似于物理学中的共振共鸣原理。人性本身有这三类“固有频率”,所以会对这三种压力产生反应即“共鸣”,而在压力的性质和强度大致相同的情况下,是否会引起人体心理不平衡,主要取决于个体自身的状况。

每个人都可能会因压力出现心理不平衡,从静态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从发展的角度看,心理健康则是围绕着健康常规,在一定范围内不断上下波动的过程。在通常情况下,人人都会感受到压力和遭受到挫折,不管其是属于内在或外在的都会产生焦虑不安的心情,而为了对抗和摆脱这种心情,人本身就会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和防御反应,只要平稳状态的破坏不超过人自身固有的自我平衡能力范围,这时的心理健康状态就可以不被破坏,然而一旦超过了自我平衡能力的范围,人的心态就会出现问题和紊乱。

调整自我封闭的心态

自我封闭阻隔了个人与社会的正常交往,使人认知狭窄,情感淡漠,人格扭曲,最终可能导致人格异常与变态。

自我封闭是一种对环境不适的病态心理现象,指个体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很少或根本没有社交活动,除必要的工作、学习、购物以外,大部分时间将自己关在家里,不愿与他人来往的行为。

1.自我封闭心理的特征

(1)普遍性。即各个年龄层次的人都可能产生。儿童有电视幽闭症,青少年有性羞涩引起的恐人症、社交恐惧心理,中年人有社交厌倦心理,老年人有因“空巢”(指子女成家居外)和配偶去世而引起的自我封闭心态。

(2)非沟通性。正常人都有相互交往的需求,而有封闭心态的人则不愿与人交往,不是无话可说,而是害怕或讨厌与人交谈。往往只愿意与自己交谈,如写日记、撰文咏诗,以表达情感和志向。

(3)逃避性。自我封闭行为与生活挫折有关,具有这种异常心理的人在生活、事业上遭受波折与打击后,精神上受到压抑,对周围环境逐渐变得敏感,变得不可接受,于是出现回避社交的行为。

(4)有孤独感。自我封闭者把自己与世隔绝,也就没有什么朋友,时常感到很孤独。

(5)不愿结婚。“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一种社会习俗,也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但有些大男大女宁愿独身也不愿成家。这些大龄男女青年,或者回避现实,或者期望过高,都将自己封闭起来。

(6)社交恐惧。多表现在性格内向者身上。由于幼年时期受到过多的保护或管制,他们内心比较脆弱,自信心也很低,只要有人一说点什么,就赶紧自我对号入座,心里紧张起来。他们最怕到公开场合去,在生人面前常显得束手无策,于是干脆躲在家中不出来。

(7)自责心理。有些人因生活中犯过一些“小错误”,如偷过东西,看过黄色录像,违反过交通规则等,也许并未受过惩处,但由于道德观念太强烈,导致自责自贬,甚至辱骂讨厌摒弃自己,总觉得别人在责怪自己,感到惶惶不可终日,于是深居简出,与世隔绝。

(8)消极的自我暗示。有些人因个子特别矮小,或特别高大,或有某些躯体缺陷,或容貌丑陋等,于是格外注重个人形象,总是觉得自己长得丑。这种自我暗示,使得他们非常注意别人的评价,甚至别人的目光,最后干脆拒绝与人来往。

上述特征中,前四种为自我封闭心理的内在特点,后四种为自我封闭心理的表现特征。

2.自我封闭心理的成因

自我封闭阻隔了个人与社会的正常交往,使人认知狭窄,情感淡漠,人格扭曲,最终可能导致人格异常与变态,因此应尽快调整自我封闭的心态。

这与人格发展的某些偏差有因果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由于个人在生活及成长过程中常可能遇到一些挫折,挫折引发焦虑。有些人抗挫折的能力较差,使得焦虑越积越多,只能以自我封闭的方式来回避环境,以降低挫折感。

一年前,赵某参加一位朋友的生日宴会回来,突然感到莫名恐惧,不敢外出见人,多方治疗无效。为此妻子大为恼火,骂他中了哪门子邪,后来听朋友说可以找心理医生咨询一下,于是便来到了心理咨询所。

“我两年前下岗。自己开了一家百货店,生意挺不错。不久,街坊一位长得挺‘帅’的哥们也开了一家更大的商店,开后不久生意就红火起来。一次我和他一同去赴一位朋友的生日宴会,都是同行,他大受朋友们的欢迎,不少人争着和他聊天,像众星捧月似的,理我的人却很少。于是顿感心中不安,中途退席回家。从此,不时感到惶恐不安,老为自己绝不可能超过他而感到害怕。开始还只是怕和他在一起,后来连见到他也害怕,整天惶恐他会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不久,就连顾客上门买东西也感到害怕。无法继续营业而停业待在家甚至不敢出门会客,如此情况已有一年多了。”

赵某的症状,属于异常心理中的自我封闭心理症。赵某参加宴会,自感不如那位“帅哥”朋友,于是产生恐惧,并且越来越严重,直到最后害怕见面,不能营业,不敢出门会客,躲在家里,这是典型的因社交恐惧而造成的自我封闭。

王某是一个中学生,他的故事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