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好心态才会更健康(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丛书)
2386400000006

第6章 好心态更在选择——消极心态是身心健康的基础(1)

长期生活在以消极失败心态为主的社会里的人,不管他阅历多么丰富,都难以摆脱消极心态的影响,并很可能成为消极心态的带菌者和传播者:“我的经历证明……不可能,不要白费功夫。世道就这样,我们是不能改变的。”而事实正好相反,消极心态是可以改变的。而改变消失心态,首先要从认识消极心态开始,改变消极情绪。

负性情绪使人营养不良

较长时间处于抑郁状态中的人,因为中枢神经系统指令传导受阻,胃中消化液分泌大量减少。

美国著名家庭经济学家海伦·科特雷克在《通向健康之路》中,较为详尽地剖析了负性情绪影响体内营养素吸收利用的机制。

1.紧张

在紧张状态下,人的心跳加快,血流加速,必然消耗大量的氧和营养素。在消耗比平时多的同时,又会产生比平时多得多的废物。要排除这些废物,内脏器官必须加紧工作,又要消耗氧和营养素,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2.抑郁

较长时间处于抑郁状态中的人,因为中枢神经系统指令传导受阻,胃中消化液分泌大量减少。缺少消化液对胃壁的刺激,进食这种生理反应已不再是必然,故食欲锐减,即使勉强进食,也会出现消化不良或腹泻。由此产生的体内营养素缺乏,会发生种种生理不适,而这些生理不适,又会加重心理不适,使抑郁更为严重。

3.愤懑

愤懑发怒者,会使体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胃中消化液分泌过多,对胃黏膜的刺激症状加重,进食就更少,体内营养素缺乏就更为严重。克服思想上的僵化

积极而主动地保持良好的心理,会促进你生活和工作的成功,会促进你的身体健康。

积极而主动地保持良好的心理,会促进你生活和工作的成功,会促进你的身体健康。对客观事物产生消极反应,对自己的情绪失去应有的控制,我们称之为一种思想上的僵化。这种僵化对你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有一个病人,4年来,每天早上头总要痛。一到早上6点,他就等着头痛的到来,然后服用止痛片。他让所有的朋友和同事都知道他是多么难受。实际上,这个病人是把头痛当作引人注意的招牌或接受同情与怜悯的借口。医生告诉他不要消极地等待头痛,而是当头痛时试着想别的事以分散注意力。他采纳了医生的建议,终于治愈了头痛病。

许多实例表明,肿瘤、感冒、关节炎、心脏病以及其他疾病,包括癌症。这疾病总是突如其来地发生在人们身上。在治疗被认为患有“不治之症”的病人时,一些研究人员逐渐地认识到,协助病人排除疾病的意念,可能是一种消除疾病的办法。许多医生都见过病人生病的起因是非生理性的,当他们遭受某种困难或危险时,便会突然生病。有一个36岁的男子,因为夫妻关系不和,决定在某年3月1日和妻子离婚。这个决定是2月25日做出的,然而到了2月28日,这位男子突然发起高烧,呕吐不止。在以后的几天里,病情不断反复,拖了很久才治愈。离婚所导致的羞耻、忧虑等情绪是他遭此大病的根本原因。

现在,很多人已经相信心理可以导致病痛,也能消除疾病。当人们的肿瘤发生某种变化的时候,大脑都是在高度兴奋之中,此时的血压、心率、代谢等都会相应发生变化。有人甚至认为大多数的病症是可以自我控制的。只要你保持乐观轻松的情绪,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多数病症的治愈也并不是全仰仗医生的高明,病人自己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人们都知道,相当多的患者,一旦明白自己的患病情况,病情就会急剧恶化。

因此,不论遇到什么事都要始终保持心情的愉快、乐观。要知道只有自己不放弃自己,才有战胜困难、战胜疾病的机会。

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不仅要拥有良好的智商,还要有良好的情商。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承担着各自的社会责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卫生问题。随着社会不断变革,人们的情感、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人际关系在发生变化,引发心理问题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据专家介绍,由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人的盲目行为增多,加之过分追求短期效益,因而失败的几率较高,内心失去平衡,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心理专家认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常常直接影响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他的某种具体行为。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卫生比生理卫生显得更为重要。”

从理论上讲,一般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自我调节,每个人都可以用多种形式自我放松,缓和自身的心理压力和排解心理障碍。面对“心病”,关键是你如何去认识它,并以正确的心态去对待它。虽然我们找心理医生看病还不能像看感冒发烧那样方便,但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学会心理自我调节,学会心理适应,学会自助,每个人都可以在心理疾患发展的某些阶段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

(1)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知识,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

(2)能够冷静清醒地分析问题的因果关系,特别是主观原因和缺欠,安排好对己对人都负责任的相应措施;另外,恰当地评价自我调节的能力,选择适当的就医方式和时机。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不仅要拥有良好的智商,还要有良好的情商。在出现心理问题时,人们开始引起重视并寻求咨询和医疗,这是社会文明进步和人们文化素质提高的一种表现。据专家介绍。生活条件越好,文化层次越高,人们对心理卫生的需求也就越迫切。随着文化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卫生服务的完善,解决“心病”会有更多更好的渠道和办法。

心理素质的重要作用

心理素质的高低表明了个体人格的强度和力量,而心理健康程度则是指人的心理卫生水平的高低。

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不是一个概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心理素质的高低表明了个体人格的强度和力量,而心理健康程度则是指人的心理卫生水平的高低,两者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但却并不是一回事。一般地讲,一个人的心理素质越高,他的心理就越健康;但一个人具有健康的心理却不一定具有较高的心理素质。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需要满足程度与生活经历有关。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经验标准就是个体有太多的抑郁、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体验,而情绪是人对客体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凡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事物引起愉快的情绪,反之,则引起不愉快的情绪。试想,一个心想事成的人会有心理问题吗?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属于缺失性需要。所谓“缺失性需要”,就是它必须获得一定程度的满足,否则,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另外,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与生活经历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一帆风顺的生活经历往往能使个体保持一种比较健康的心理。

然而,心理素质却往往完全相反,心理素质并不是与心理的满足程度有关,相反,心理素质的高低在于能够承受需要得不到满足的程度。所谓挫折耐受力,就是从生活经历讲,坎坷的经历反而会促进心理素质的提高。西方心理学家有言,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往往会有一个不幸的成年。孟子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心理素质对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

(1)保健作用。“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在充满竞争、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中,在几十年跨度的人生历程中谁能保证自己不会遇到难以预料的打击和挫折?谁又能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两难困境中从容选择?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可以应对人生历程中不可避免的挫折和打击,就可以在互相冲突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中进行明智的选择。由于生存环境的过于优越和成长过程的过分顺利,不少人根本没有经历任何真正意义上的打击和挫折,他们当前的心理状态也许比较良好,但却缺乏应付挫折和打击的潜在的心理力量,缺乏必要的挫折耐受力。一旦遇到难以避免的挫折和打击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进而发展为心理障碍或有一些不恰当的极端反应。2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使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80年代以来的多项调查研究表明,人们心理卫生状况不良的比例却一直居高不下,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好多人的心理素质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这也正是心理咨询一经出现便受到人们热烈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2)辅助作用。这里的辅助作用是指心理素质对道德品质的辅助作用。毫无疑问,我们培养的人才,既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是相辅相成的,心理素质是道德品质的必要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基础和辅助,那么道德品质就会成为建立在沙滩上的空中楼阁,就无法发挥道德品质使人向善的积极作用,就不能使人作出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实际道德行为。与违法犯罪和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缺德人物不同,相当一部分心理障碍患者都是一些道德观念比较强的人,但是,由于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他们却没有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利他行为,有的只是自我的折磨和自我的消耗。道德品质在他们身上,更多地发挥了压抑自我的作用,而不是发展自我的作用。在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基础上,道德品质才会限制个人去做一些缺德的事情,也会促使个人有真正意义上的利他性的道德行为。这样的道德品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品质。多年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德育的效果却始终不如人意,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把道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没有实现道德教育和生活教育的有机统一。

(3)促进作用。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人才的成长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从目标确立到功成名就,成才和成功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充满矛盾和挫折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如果没有顽强的意志和坚持到底的决心,事业的成功只不过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罢了。爱因斯坦早就十分深刻地指出,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上的伟大。这里的“性格上的伟大”既指高尚的道德品质,也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特尔曼对1528名智力超常儿童的研究表明,个性心理品质与事业成就的关系十分密切。调查研究发现,被调查测试的800个男性之中,成就最大和成就最小的各占20%,他们的主要区别不是在智力因素方面,而是在非智力方面。成就最大的一组在自信、进取心、谨慎以及在完成任务的坚持性方面,明显高于成就最小的一组。中国科技大学对该校少年班大学生的测查表明,少年班的大学生在人格特点的敢为性、创造性、自律性和情绪稳定性等方面的品质优于一般大学生。

总之,心理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居于基础地位,强化人才的心理素质教育,对于人才的健康成长,对于人才的学业成功和事业成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谨防患上孤独症

“孤独症”这个词在精神病学中意思是;退缩与自我专注,源自希腊语“avtos”意即“自我”。孤独症又被人们称力自闭症。

提起孤独症,除了专门研究这方面的专家和患者的父母,一般人很少听到这个名字,甚至连一些医生对此都不了解。其实,孤独症可不是什么简单的儿童行为异常,它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精神疾患。它的确令人可怕,甚至于目前的医疗科技都没有很好的办法治好这种病,它给患儿家人带来巨大的痛苦和几乎终生的无奈。

有这样一组数据:据1999年3月24日《北京科技报》上登载:“年龄在8~10岁的孩子中每10000人就有4~5个带有孤独症行为的患者。在15岁以上的每10000人中就有12—20……”这些数据令人震惊。据各国有关人士反映,这种病症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都在以不同形式增多。目前,在我国孤独症患儿有50万左右。

孤独症究竟是一种什么怪病呢?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包括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孤独症等,但最严重的要算孤独症。它的临床表现以人际交往障碍,语言障碍,沟通交流异常,兴趣和活动内容局限,刻板与重复为特征。孤独症儿童常表现为语言发育障碍,到两三岁时连爸爸妈妈都不会叫,不能说正常孩子会说的话,人称代词也分不清,而只是重复别人的问话;社会交往存在障碍,通常表现在不合群。喜欢自己玩,对参加一些集体游戏,特别是一些角色游戏感到不理解,另外还表现多动不安。我行我素,不听话,不模仿,不学习等;兴趣范围狭窄,刻板,不喜欢大多数孩子喜欢的东西;另外还有知觉异常,如摔倒不知道疼;有些存在智力和认知方面异常。

“孤独症”这个词在精神病学中意思是;退缩与自我专注,源自希腊语“avtos”意即“自我”。孤独症又被人们称力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身心发育障碍性疾病,多数始于婴幼儿期,通常在3岁以前就出现发育异常和受损,男孩发病率显著高于女孩,它目前还是一种终身疾病。据国内外专家初步研究证实,儿童孤独症与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学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待有关,是多种生物学原因引起的广泛发育障碍导致的异常行为综合征。孤独症的特点是自我封闭,没有与外界交往的欲望,拒绝接受外界的信息,患儿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1949年,外国医生凯诺教授第一次把这些孩子描述为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我国,早在80年代初,北京的陶国泰教授就曾报道过4例,但孤独症这一名称,在进入90年代以来才为人们逐渐熟悉。1993年12月27日,北京市成立了以杨晓玲教授为会长的道家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标志着攻克孤独症这一顽固性堡垒的战斗在我国揭开了序幕,也标志着这种严重影响儿童的感知、声音、情感和社会交往等多种功能的精神系统疾病开始受到社会的关注。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人际关系以及各种因素的不断变化,这一特殊群体越来越不容人们忽视。近年来,我国一些医疗人员在各个方面都做了不懈的努力,进行了多年的临床观察,取得了大量宝贵的经验。目前,国内治疗孤独症的地方有北京、青岛、重庆、南京和上海。主要治疗手段有三种:一对一的训练;集体训练;感觉综合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