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丛书)
2386500000012

第12章 认识健康的心理(6)

(3)由于外界的某种刺激干扰,妨碍正常的思考活动,使得心情非常烦躁。比如,正在紧张地准备应考,邻居大声放录音机,使得他心慌意乱,紧张性增高。这种情况每每在集中精神工作、学习或休息时,更容易引起“火冒三尺”般的愤怒。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因为上面这三种原因,而轻易地暴躁发怒。这三个因素都不是因果关系性质的必然规律。这当中,还有一个思想意识修养的问题。

读者也许会问:“暴躁”和“烦躁”是否有区别?实际上二者并不是一回事,但是它们也有一定的联系。区别在于:它们在强弱的程度上有差别,暴躁的力量强,烦躁的力量弱;联系在于:从弱到强地日积月累后,会引起量变到质变的演变发展,即烦躁有可能发展成为暴躁。因此说,容易烦躁的人也不可掉以轻心,误认为自己只是好烦躁而已,和暴躁并不沾边。

然而,为什么在同样的情境下,有的人可以克制自己不发脾气,而有的人却“点火就着”呢?为什么有些人练就了“闹中求静”的本领,而另一些人容不得周围环境中的窃窃私语呢?

我可以毫不迟疑地说,这和一个人的文化教养以及思想意识的锻炼、熏陶有密切关系。幼年时起被家人娇惯的人,易于形成暴躁易怒的性格,这就表明了脾气、性情和一个人的社会文化背景、家庭教养态度与教育方式等密切相关。

人类有“习而安之”的适应能力。生理心理学把它叫做“可塑性”。这种可塑性因人而异,每个人在可塑的程度大小上不尽相同。这主要是由于家庭、学校、职业、社会环境的熏陶和训练不同所造成的。因而,暴躁易怒这种气质特点,并不完全是与生俱来,由先天所决定的。而且,每个人的气质,在后天生活环境条件下,又是可以改变发展的。实际上,气质的变化主要被决定于人们的生活方式、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以及行为活动的内容与性质。例如,一个看来“生性”软弱、优柔寡断、逆来顺受的人,经历了转战南北、驰骋疆场之后,会成为一个威武刚毅、当机立断、敢于反抗、叱咤风云的军事指挥家。同样地,一个精力充沛、热情洋溢、“生性”耿直、行动敏捷的人,也往往会由于经受不住曲折坎坷的不幸打击,从而变成抑郁寡欢、萎靡不振、含蓄隐讳、行动迟钝的人。甚至这种内心的激烈变化,会影响一个人外表面貌和风度等的改变。

因此,我劝容易暴躁发怒的青年朋友们,加强思想意识方面的修养锻炼,加强自制力,遇事沉着、从容不迫、耐心谨慎。

我愿提醒青年朋友,对暴躁易怒的危害性要有足够的估计,要认真对待、慎重处理。因为对暴躁易怒的脾气、性情如果不加克制,尤其是在遭遇到不幸的打击、挫折,从而造成心理创伤的时候,往往会发展成为一种“暴躁性”人格障碍的精神疾病。有这种人格障碍精神疾病倾向的人,多半表现为情绪很不稳定,易于任意地爆发愤怒、仇恨、或暴行;在言词用语上、或者外部行动上,往往表现出攻击性的行为,并难以自我控制。

粗略地说,从心理健康学的角度来看,防止和克服暴躁易怒的方法,可以分为消极性质的和积极性质的两大类方法。

(1)对于容易引起你暴躁易怒的刺激,你可以采取“躲避”、“转移”或“释放”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说是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孔子在《论语》中讲到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就是一种躲避刺激的方法,它可以制止你的暴躁发怒情绪。“三十六计,逃为上策”,说的也是躲避是一种有效的“策略”。我们在对人处世时,应该讲究些策略学。你也可以在暴躁愤怒将要发作时,避开当前的刺激,去做些其他工作。比如听听音乐,看看电视,或者提笔绘画写字等等,从而把注意力,从暴躁易怒的刺激中转移开。“情绪心理学”中讲的“移情说”,就是强调这一方法。风靡一时的影片《少林寺》中的方丈,被不法歹徒欺辱时,闭上双目,重复念道:“阿弥陀佛!罪过!罪过!”也是用的情绪转移法来克制暴躁易怒的情绪。

释放法是多少带有些积极色彩的方法。它不是一味地在观念上避开或转移暴躁易怒的刺激,而是用行动给暴躁易怒找一条出路的排泄法,从而不让这种消极情绪积压在心里,造成心理疾患。

以上三种方法:躲避、转移、释放,都属于消极性质的防止和克服暴躁易怒的方法。但是,躲避_转移一释放这个模式,是逐步升级的层次。消极的性质越来越淡薄些,逐渐地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这三种方法的功效,也越来越大些。这说明,越是消极的方法,越是不能更好地防止、克服暴躁易怒情绪。因此,如果用“躲避”的方法,解决不了问题,那你就可以试用“转移”的方法;如若转移法无效,就请采取“释放”之法。

(2)对于容易引起你暴躁易怒的刺激,你可以采取“控制”或“升华”的方法。这两种方法比起上面三种方法来,富有积极的意义。

所谓“控制法”,就是加强思想意识上的修养,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强的意志,从理智上来防止、克服暴躁易怒情绪。日常生活里,有些人遇到可能引起暴躁易怒的刺激时,常常自我暗示地在心中默念:“息怒!息怒!!”从而压住心头怒火的发作,就是用的这种理智控制法。

所谓“升华法”,是把暴躁发怒转移到从事科学、文化、艺术和体育等一些创造性活动上。192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维克多·格林尼亚,青年时代曾被人讥讽为不求上进的“二流子”。他把受到嘲弄、羞辱的怒火,用于刻苦学习和潜心科研,最终有所成就,造福于人群。我国体育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遇到有的观众捣乱,或裁判员不公正时,也是把不平的怒火转为“为国争光”的拼搏上,从而获得优异成绩。

青年朋友,当你暴躁易怒时,这几种方法,你都无妨一试。根据暴躁易怒刺激的性质、内容和力量程度等等的不同,你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但,我还是劝你最好采用最后一种“升华”的制怒法,因为这种方法,最富有积极的、进取的意义!

多余的紧张和惧怕

在日常生活里,每个人都免不了会碰到各式各样的挫折、困难和失败。每当这种时候,你的心里是不是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呢?而且,是不是也往往会同时产生程度不同的沮丧、或者惧怕的心理反应呢?如果是这样,我请你不必因此而大惊小怪。因为这是正常的焦虑!它和正常的惧怕一样,是一种心理紧张的状态。而且焦虑和惧怕相互伴随,犹如一对形影不离的孪生兄弟一般,有焦虑就会有惧怕。所以当你焦虑的时候感到惧怕,或者是当你惧怕的时候感到焦虑,都不必因此而苦恼不安。

正常的焦虑和正常的惧怕,在生活里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有了对当前遭遇的担心、害怕、焦虑和不安后,人们才能引起足够的注意,提高警惕、增强觉醒的强度,在大脑皮层上形成“警戒点”,加以剖析辨认、深思熟虑。这样,就会有利于克服所遇到的挫折、困难和失败,使事情向好的方面转化发展。

反过来说,如果你对什么事都不感到焦急和惧怕,比如说,家里面有人得了急病,你无动于衷;发生了火灾或地震,你也坦然处之;其他如工作上失败了、学习成绩不好、生活上出了差错,理应焦虑或不安的时候,你都一反常态,不予置理。这样做法只能对事情的处理有损害。

但是,正常的人遇到这种焦虑不安情况的时候,几乎都能很快地恢复正常的状态。他们会很快地排除困难,闯过难关,并能总结经验教训,避免下次再重蹈覆辙。然而,对于某些人说来,情况却并非如此。他们由于接连不断地遭受不如意事件的冲击,在心理上就会招架不住、对付不了,身心双方面可能陷入过度疲惫的状态里。如果这时再发生突发性意外事件的打击,就象俗话讲的那样“火上浇油”的话,那么,就很有可能会使这些人的心理防卫机能全面崩溃瓦解。结果往往轻则发生病态心理、行为失常;重则甚至会引起各种精神神经性疾患。由此看来,人们学会在日常生活里避免、防止和克服、战胜内心紧张状态,该是多么地重要。

心理学上所说的焦虑不安,有下面两种表现:(1)经常疑惑、忧虑,惶惶然有如大难之将至;(2)经常怨天尤人、自忧自怜,无缘由地悲叹不已。有了这两种表现的人,就说明他不能象常态的人那样,应付自如地适应正常的生活环境。

对于焦虑型的人说来:(1)任何微不足道的小事,几乎都足以引起他的不安,然后就如滚雪球似地增强焦虑性的种种表现;(2)当他遇到紧张的心理压力时,便会慌张地手足不知所措,丧失应付事变的能力。

焦虑不安的表现特征,和惧怕的表现特征很相类似。(1)在心理上,常常伴有比较强烈的忧郁感、烦恼感、内疚感以及不安全感,等等。(2)在生理上表现为:轻则常常长吁短叹,重则会感到呼吸困难、胸闷、过度换气(频频地大喘气)、心悸、眩晕、头昏、口角发麻、四肢感觉异常。这些生理病变,正是由于情绪紧张,使得大脑特别是呼吸中枢过度敏感,以及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感受性增高的缘故。

现代精神医学从临床诊断中已经探查出,造成焦虑不安的个人历史原因可以归纳为正好相反的两个方面。(1)有些青年由于在童年时期缺乏温暖和必要的照顾,从幼小起失去了安全保护的心理感觉,因而导致了日后的焦虑。(2)相反地,另外有些青年由于在童年时期父母过于溺爱,也会导致他们日后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表现为幼稚化,成熟程度不足等等,这样,也会成为日后焦虑的潜伏因素。

美国哈佛大学精神病学专家乔治·E·维兰特博士,在他1980年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指出:“能应付日常的紧张,是保持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部分。”“能妥善处理日常紧张事务的人,活到五十五岁身体仍健康;但那些身处紧张状况而又觉得精神压力很大的,衰老的速度要比前者快得多。”他的这个观点是他对204名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将近40年的追踪研究的结论。由此可见,在日常生活里,不要总是精神紧张,是非常重要的。

有两种办法,可以帮助我们消除在生活当中所碰到的焦虑:(1)勇敢地面对焦虑。你可以冷静地问自己:“这件事最坏又会坏到什么程度?”当你答复了这个问题后,你的焦虑就会消失。(2)制定一个行动计划来代替你的焦虑。比如当你规定出一个有意义的工作目标,并全力以赴地使它实现时,你就会很快地把全部精神沉浸在工作上,也就无暇去焦虑了。

我在研究青年们在考试前后的心理状态时发现,焦虑和紧张形影不离、紧密伴随的最典型事例,莫过于考试这样的事情了。有的青年人怕考试,对考试感到极度地焦虑和紧张,甚至会达到植物性神经机能紊乱,表现出种种神经官能症症状的地步。比如,消化功能失调,神经性厌食或呕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部胀满,便秘,心惊,头晕,失眠等等。那么,该怎么办好?在这种情况下,我劝他们:(1)要劳逸结合,适当作些文体活动;(2)要保证必要的睡眠;(3)要注意饮食营养,多吃些含有丰富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如果情绪过于紧张,可服用一点安眠药物,但不可服用大剂量的或烈性的,以免临考时头脑昏昏;也可以服少量“心得平”(一般用量以一小片为宜)或镇定剂,免得心速跳动过于剧烈。

心理的“韧性”

“小玲现在更容易激动了,稍微不顺心,她就哭个不停,总是觉得委屈。看电视的时候,我们觉得很平常的一些情节,可是她不是伤心地哭起来,就是大声地笑个没完。我有些担心,想问问你,这是怎么回事?该怎样帮助她改变一下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