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每天懂点好玩经济学
238700000002

第2章 理性开道,利己先行

第一篇 摘下玫瑰色眼镜,走进经济学

从广义上来说,经济学是对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经济关系进行理论的、应用的、历史的以及有关方法的研究。从狭义上来说,经济学是关于资源配置的学问,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进行分配。

每个人时时刻刻都面临着稀缺的问题。工薪阶层总是发愁为数不多的零花钱是用来买衣服还是买挎包,而有的富人可能在发愁今天是打高尔夫还是打桥牌;穷国发愁的是不多的经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投资教育,富国发愁的是税收用于国防还是社会福利。所有的人或团体,不管穷富,都在整日辩论不休,因为相对于人们永无止境的欲望来说,稀缺永远存在。

在经济学家的眼里,千差万别的活生生的人都是理性经济人——不懈地追求自身最大程度满足的理性的人。一切事情都遵循着“理性开道,利己先行”的原则。

第一章理性开道,利己先行

经济学家的儿子和数学家的儿子是同班同学。一天,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一个人一只铲,在十天内挖一水渠,请问十个人用一只铲,需要多少天才能掘好同样的水渠?”

教师问数学家的儿子,答案是十天。

教师问经济学家的儿子,答案是要看情况而定。

看来,经济学家的儿子得到了父亲的“真传”。认识经济学的第一步,就是要认识经济学的人性假设。经济学家认为,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最根本的假设。整个经济学大厦都是建立在这一假设基础上的。如果否认这个假设,就等于取消了经济学本身。

假设什么呢?就是将所有人都看做利己的理性经济人,唯一试图获得的好处就是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得最大化的经济利益。

有一句歌词唱“你可以说我冷漠,或是怪我刻薄”,这或许是经济学家对这个人性假设最贴切的写照。在经济学家的眼里,千差万别的活生生的人都是理性经济人——不懈地追求自身最大限度满足的理性的人。一切事情都遵循着“理性开道,利己先行”的原则。

于是,经济人决策的第一个因素就出现了——摆脱不了的权衡取舍。

因为,在人世生活几十年,即使再笨拙,我们也明白,我们的世界是不会让我们随心所欲的,“心想事成”、“一切为己”更是难上加难。一般情况下,只要你选择了某个物品,就必须放弃另外一件或多件物品,正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以一个白领安排宝贵的周六时间为例,她想去商场买一套梦寐以求的衣服,她还想和男朋友去咖啡屋聊天、浪漫晚餐,她还想和很久不见的闺蜜一起去做美容,她还想美美地睡个“美容觉”,她还想抽空去上一堂英文课,她还想去健身俱乐部练瑜伽……

作为一个总想要追求自身最大限度满足的理性经济人,此刻就面临着无法摆脱的权衡取舍。用经济学的理性去分析和思考问题,就能避免生活中许多无意义的冲动和疯狂,让我们有限的生命能够发挥出最大的能量。

那么,到底该如何选择呢?

经济人决策的第二个因素——机会成本。

经济学家把人们为了得到一种物品而放弃的东西叫做机会成本。例如,每个经济人做决策时都有很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每个方案也都有各自的成本和收益,也有很多隐性的成本,当你选择一个方案后,其他被你放弃的方案所可能获得的收益,就是你的机会成本。例如,当你大学毕业后,可以选择继续读研究生,也可以选择毕业工作。继续读研究生会让你得到更丰富的知识和技能,研究生毕业后可能获得更好的工作,但成本也不低,包括读研所需的学费、书费、住宿费、伙食费,因为没有去工作所失去的薪水,还有最宝贵的成本——时间。如果你去工作的话,可以很快改善生活条件,但失去了深造的机会。不管你选择哪个,那个被你放弃的选择所带来的收益,就是你的机会成本。

根据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所有人都希望付出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那就是选择最小的机会成本,而让自己受益。

经济人在决策时的第三个因素——边际效应,指某个经济变量在一定的影响因素下发生的变动量。有一个笑话讲的就是边际效应递减。

有个农夫,干完农活回家后非常饿。他老婆给他烙好了大饼,他抓起就吃,一连吃了七张才饱,这时他懊恼地说:“早知道这样,我一开始就吃这第七张大饼得了。”

从这个笑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边际效应的变化。在农夫吃第一张大饼时,效应是最大的,可以让他免于饿死。吃第二张时,效应逐渐变小,到第七张的时候,吃饱了,再增加就吃不下去了,边际效应就是零,甚至为负数。

生活中,所谓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也是这个道理:刚来了要树立威信,所以拼尽全力,在所不辞。日子一久,劲头也慢慢消减了。这就是边际效应递减。

对一个社会也是如此,社会总财富在一定时期是一定的,但社会的贫富分化太严重的话,就会使社会总财富的效用达不到最大化。因为,对于富翁来讲,增加3000元似乎无所谓,效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对于极其贫困的家庭来讲,3000元所带来的边际效应就很大,可以让他们免于被饿死,或者得到救助,或者使孩子的学费得到解决。因此,很多富人将金钱捐出来也是这个原因,让财富发挥它最大的效用,用到最需要它的地方去。

经济人在做决策时,第四个因素——激励。

当客观事物的成本或者利益发生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发生改变,换句话说,就是人们对激励会做出反应。

这个非常容易理解,当你面临两个选择时,其中一个选择可以具有物质激励或者精神激励,肯定会影响到你的选择结果。因为人们对物质与精神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每个人都渴望得到更多的物质奖励,渴望得到爱,得到尊重、认可、赞美和理解。

所以,每个经济人在做决策时,都会本着理性的原则,做出权衡取舍,考虑机会成本和边际量的变化,同时参考激励制度,最后才得出自己的最优解。理性不是不带任何感情地看待问题,而是以最优的方案去权衡取舍,让自己过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