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时遇金融危机,一线城市房地产价格大多在打折促销,但多数人看到“跌跌不休”的房价,始终不肯出手。短暂的降价后,房价再次飙升,此时买房的人却多了起来。再比如在股票市场上,如某一种股票价格上扬的时候,人们都会疯狂抢购这种股票;而当一种股票的价格下跌的时候,购买这种股票的人反而很少,拥有的人也希望尽快抛出去。人们为何越高越买?很多人说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股票价格升高,说明投资者有利可图。
单就一种现象而言,有很多人都在分析买涨不买跌的心理。美国人罗伯特?西奥迪尼写的《影响力》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一处旅游胜地,新开了一家售卖印第安饰品的珠宝店。由于正值旅游旺季,珠宝店里总是顾客盈门,各种价格高昂的银饰、宝石首饰都卖得很好,唯独一批光泽莹润、价格低廉的绿松石总是无人问津。为了尽快脱手,老板试了很多方法,例如把绿松石摆在最显眼的地方、让店员进行强力推销等。 然而,所有这一切都徒劳无功。
在一次到外地进货之前,不胜其烦的老板决定亏本处理掉这批绿松石。出行前她给店员留下一张纸条:“所有绿松石珠宝,价格乘二分之一。”等她进货归来,那批绿松石全部售罄。店员兴奋地告诉她,自从提价以后,那批绿松石成了店里的招牌货。“提价?”老板瞪大了眼睛。原来,粗心的店员把纸条中的“乘二分之一”看成了“乘二”。
为什么绿松石的价格涨了,反而销售一空呢?人们追涨心理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因素在起作用呢?
关于人们追涨的心理,英国学者罗伯特?吉芬19世纪在爱尔兰观察到一个现象:1845年,爱尔兰爆发了大灾荒,虽然土豆的价格在饥荒中急剧上涨,但爱尔兰农民反而增加了对土豆的消费。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在饥荒这样的特殊时期,面包、肉类、土豆的价格都上升了,但人们的收入大大减少,更买不起面包、肉类,相对便宜的土豆便成为人们的首选。这样,对土豆的需求反而增加,使得土豆的价格增长比其他食品类的价格增长更快。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吉芬,就把吉芬发现的这种价格升高而需求量也随之增加的经济现象叫做吉芬现象,简单地说就是越高越买。
与吉芬现象的成因相同,很多“北漂”族选择在北京城郊结合部租房子住也是迫于无奈。位于北京海淀区与昌平区交界的唐家岭村就是著名的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唐家岭的居住环境比市区要差,交通也不太便利,其房屋的性价比也比较低,房屋一般比较简陋,却有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这里。其背后的原因就是,虽然唐家岭的租房价格不断上涨,但相比主城区而言,价格还是比较便宜,对于刚刚在北京立足的年轻人来说,选择在这里租房还能享受到相对便宜的房租,哪怕房子的性价比并不高。
在当年的爱尔兰,越高越买是人们在贫困中为了维持生存的一种不得已的选择,但是,人们追涨还往往有其他原因。在非常灾难时期,人们越高越买是出于一种恐慌心理,害怕以后价格会涨得更高。而一些首饰、服装、礼品等,人们越高越买则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价,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人们追涨的心理常常被商家利用,比如在“非典”时期,个别商家就是利用了人们的恐慌心理,哄抬物价。此外,为了迎合部分高消费群体的需求,商家也不失时机地推出了高价礼品,价格越高,越能够显出对送礼对象的高度重视,于是中秋节出现上万元一盒的月饼,饭店里出现数十万一桌的饭菜也就不足为奇了。
追涨实际上是一种非理性行为,我们遇到“买涨不买跌”的抉择时,应该从成本收益的理性角度去分析和判断,最终做出理性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