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正德年间,有个叫郑堂的秀才开了一家字画店,生意还算兴隆。
有个叫龚智远的人拿来一幅《韩熙载夜宴图》典当。郑堂初看之下非常高兴,认为此画是真品,当场付给对方8000两银子。龚智远也答应到期愿还15000两。
谁知,过了赎抵的日期,也不见龚智远来赎画。郑堂再细看那画,这才发现原来是一幅赝品。郑堂被骗8000两银子的事,一夜间传遍全城。
大家都以为郑堂吃了亏,会在家里生闷气,谁知郑堂竟办起酒席,大宴宾客。酒过三巡,郑堂向人们赌咒发誓,日后绝不收假画,然后将龚智远的那幅假画扔入火炉。
不料,第二天,龚智远就上门来取画,还解释说是有事误了期限。郑堂说:“只误了三天,无妨。但需加利息,共计本息15240两银子。”龚智远早已得知画被烧一事,便爽快地答应下来。没想到,郑堂却从内室中取出一幅画来,龚智远打开一看,正是自己的那幅假画,无奈之下,只能交付银两。
原来,郑堂在宴席上烧的画是仿造的。为了让龚智远就范,他故意设宴毁画,让龚智远主动送来本息。
郑堂怒烧假画,引出骗子,其高明之处,就在于巧妙地应用了信息的不对称性。
一开始,骗子用假画骗了郑堂8000两银子。在这场交易中,骗子占有信息优势。真相暴露后,郑堂为了引出骗子,当众烧掉了另外一幅仿品,这一次,他传递给骗子的信息是不完整的。于是,第二场交易便出现了。当骗子来赎画,郑堂拿出原画,不但将被骗子骗走的钱拿回,还得到了应有的利息。
聪明的郑堂狠狠地惩治了可恶的骗子。在这个过程中,信息不对称体现出来的玄妙效果让人大长见识。实际上,作为一场交易的双方主体,没有人会完全占有市场信息,但总是会有一方相对于另外一方更有利。这时,信息不对称必定导致信息拥有方为牟取自身更大的利益使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
古典经济学有一个重要假设,就是完全信息假设,即假设市场的每一个参与者对商品的所有信息都了如指掌。然而,实际生活中常常不是这么回事。
在经济生活中,消费者掌握的商品信息往往是不完全的,“买的没有卖的精”。以掌握的不完全信息为出发点,会让我们在市场交易中陷入困境。要想摆脱困境,就需要我们对信息有更深入细致的把握。当信息的不对称被打破时,我们的经济利益才能免遭损失。
有个做古董生意的人,他发现一个人用珍贵的茶碟做猫食碗,于是假装很喜爱这只猫,要从主人手里买下。古董商出了很大的价钱买了猫,然后,古董商装作不在意地说:“这个碟子它已经用惯了,就一块儿送给我吧。”结果,猫主人不干了:“你知道用这个碟子,我已经卖出多少只猫了?”
古董商万万没想到,猫主人不但知道茶碟的价值,而且利用了他“认为对方不知道”的错误赚了一笔,这就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在我们生活中,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是处于信息劣势的地位,这时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扭劣为优,将对自己有利的信息甄选出来,然后利用此信息将自己可能损失的利益“抢”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