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未解之谜(下)
2387500000025

第25章 有些民族有“哭嫁”的习俗之谜

“哭嫁”是一种流行范围很广的婚俗。我国许多地方的汉族和土家族、壮族、彝族、苗族、布依族、瑶族等都存在着“哭嫁”的习惯。

“哭嫁”作为一种婚俗,有三点独特之处。第一是妇女专有性。它是一种专属于女性的婚俗,它的哭唱和传承都仅局限于女性范围内,男性既不介入,也无权干涉。第二是集体性。“哭嫁”并非新娘独自一人的哀诉,而是妇女们的“集体大合唱”,新娘“哭嫁”时,她平时要好的女友姐妹以及新娘的母亲、姑嫂长辈等都要来陪哭。第三是自发性。“哭嫁”能如此广泛的流行,并不是迫于某种权势的压力,也不是受到了某种宗教规范的约束,甚至在她们的哭唱过程中,连一个专门的仪式主持人也没有,完全是妇女们自发、自愿地进行的。

从“哭嫁”的内容看,有的哭诉了强烈的留恋娘家、不愿出嫁的情感;有的发泄对男女在地位上和财产继承权上不平等待遇的不满,例如,土家女出嫁时唱道:“男子看成贵官客,女子当成下贱人。”有的骂媒,骂得极为刻毒,毫不留情;有对男权家庭罪恶的控诉,这些内容在汉族的“哭嫁”歌中更为丰富;有对封建包办婚姻买卖性质的揭露等。

为什么女性普遍地对出嫁感到忧伤?如此广泛流行的“哭嫁”习俗是怎样形成的呢?“哭嫁”习俗起源于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时期女性对从夫居婚姻制度的反抗。从人类婚姻的发展和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史中可以看到,女性的地位和婚姻,以母权制的被推翻为一重大转折。在婚姻实行从妻居的母权制时期,是不会有什么“哭嫁”的。当父权制度建立后,不仅世系由母系变成父系,而且社会上男女的地位也来了个彻底的转换。女性从社会的统治者,一变而为男性奴役、支使的对象。长期形成的母权意识,促使女性不肯轻易地放弃她们的统治地位,也不会面对着自己社会地位江河日下而缄口无言。她们进行持久、强烈的反抗,这种反抗主要集中在婚姻居住制这一问题上。男性只有将从妻居变为从夫居,才能取得居住权和财产继承权及统治地位,男性竭力推行从夫居,女性拼命维持从妻居。当女性抗争失败,不得不离开她们世代居住的氏族,出嫁到完全陌生的男方氏族去之前,她们聚集在一起,哭诉自己的不幸命运,缅怀过去美好的生活,发泄对男权制婚姻制度的不满。由于母权意识的顽固性,女性的反抗在很长一段时期是极为强烈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反抗行为逐渐凝固为礼仪,成为日后妇女出嫁前必不可少的仪式,这便是“哭嫁”习俗的来源。

习俗有其顽强的延续性和继承性,所以现在有些民族还有“哭嫁”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