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自己想做的事
2389100000007

第7章 塑造一个完美的自己(3)

倪小姐:一个人如果一辈子呆在一个地方干一种工作,容易变蠢,容易自降身价。但一个人倘若不断地跳槽换工作也不大容易提高身价。真正身价看涨的是那些博采众家之长,有独家之技,知识面宽,思维活跃但又能踏实工作努力进取的人。所以现在我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张先生:我觉得高身价的人才应具有狼的特性:敏锐的嗅觉、不屈不挠的品质和群体精神。

李小姐:能力是身价的左手,人品是身价的右手,实现自我是身价的脑袋,薪酬待遇是身价的皮肤和面孔。

周先生:如果你要向老板要10万年薪,你就应当有把握为老板挣回50万或让他少损失50万。

追求尽善尽美

我们都知道,任何事情都很难做到尽善尽美,但是,我们却决不能以此为借口,而放弃对尽善尽美的追求。追求尽善尽美是不是可以成为一个人个性的一部分?可以说,这是肯定的,因为我们在许多成功者身上,可以看到这种个性的特征。

有许多人因为兼战了轻视工作、马马虎虎的习惯,以及对手头工作敷衍了事的态度,终致一生处于社会底层,不能出人头地。

在某大型机构一座雄伟的建筑物上,有句很让人感动的格言。那句格言是:“在此,一切都追求尽善尽美。”“追求尽善尽美”值得做我们每个人一生的格言。如果每个人都能采用这一格言,实行这一格言,决心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竭尽全力,以求得尽善尽美的结果,并将其溶进自己的个性品格之中,那么你的事业将会更加出色和完满,你的成功也将更值得人们赞美。

人类的历史,充满着由于疏忽、畏难、敷衍、偷懒、轻率而造成的可怕惨剧。在美国宾夕法尼亚的奥斯汀镇,曾经因为筑堤工程质量的简陋,没有照着设计去筑石基,结果堤岸溃决,全镇都被淹没,使无数人死于非命。像这种因工作疏忽而引起悲剧的事实,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无论什么地方,都有人犯疏忽、敷衍、偷懒的错误。如果每个人都能凭着良心做事,并且不怕困难、不半途而废,那么非但可以减少不少的惨祸,而且可使每个人都具有高尚的人格。

养成了敷衍了事的恶习后,做起事来往往就会不诚实。这样,人们最终必定会轻视他的工作,从而轻视他的人品。粗劣的工作,就会造成粗劣的生活。工作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做着粗劣的工作,不但使工作的效能降低,而且,还会使人丧失做事的才能。所以,粗陋敷衍的习惯和个性,实在是摧毁理想、堕落生活、阻碍前进的仇敌。

要实现成功的唯一方法,就是在做事的时候,要抱着非做成不可的决心,要抱着追求尽善尽美的态度。而世界上为人类创立新理想、新标准,扛着进步的大旗,为人类创造幸福的人,都是具有这样素质的人。无论做什么事,如果只是以做到“尚佳”为满意,或是做到半途便停止;那就绝对不会成功。

有许多青年人之所以失败,就是败在做事轻率这一点上。这些人对于自己所做的工作从来不去要求做到尽善尽美。

大部分的青年,好像不知道职位的晋升,是建在忠实履行日常工作职责的基础上的。只有认真地做好目前所做的职业,才能使他们渐渐地获得价值的提升。

有许多人在寻找发挥自己本领的机会。他们常这样问自己:“做这种乏味平凡的工作,有什么希望呢?”可是,就是在极其平凡的职业中、极其低微的位置上,往往藏着极大的机会。只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比别人更完美、更迅速、更正确、更专注,调动自己全部的智力,从旧事中找出新方法来,这样便能引起别人的注意,从而使自己有发挥本领的机会,满足心中的愿望。所以,不论月薪是多么微薄,都不该轻视和鄙弃自己目前的工作。而只有在尽善尽美地做好自己目前的工作中,才能培养起自己细心的、一丝不苟的个性习惯。从而为做大事业打下基础。

在做完一件工作以后,应该这样说:“我愿意做那工作,我已竭尽全力、尽我所能来做那工作,我更愿意听取人家对我工作的批评。”

成就最好的工作,需要经过充分的准备,并付诸最大的努力。英国的著名小说家狄更斯,在没有完全预备好要选读的材料之前,决不轻易在听众的面前诵读。他的规矩是每日把准备好的材料读一遍,直到6个月以后读给公众听。

法国著名小说家巴尔扎克有时因为写一页小说,会花上一星期的时间,而一些现代的写作者,还在那里惊讶巴尔扎克的声誉是从哪里来的?

许多人做了一些粗劣的工作,借口是时间不够,其实,按照各人日常的生活,都有着充分的时间,都可以做出最好的工作。如果养成不做事务求完美、善始善终的习惯,人的一辈子必定会感到无穷的满足。而这一点正是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分水岭。成功者无论做什么,都力求达到最佳境地,丝毫不会放松;成功者无论做什么职业,都不会轻率疏忽。

尝试新的领域

为了成为最好的你自己,最重要的是要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追逐最感兴趣和最有激情的事情。当你对某个领域感兴趣时,你会在走路、上课或洗澡时都对它念念不忘,你在该领域内就更容易取得成功。更进一步,如果你对该领域有激情,你就可能为它废寝忘食,连睡觉时想起一个主意,都会跳起来。这时候,你已经不是为了成功而工作,而是为了“享受”而工作了。毫无疑问的,你将会从此得到成功。

相对来说,做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只会事倍功半,有可能一事无成。即便你靠着资质或才华可以把它做好,你也绝对没有释放出所有的潜力。因此,我不赞同每个学生都追逐最热门的专业,我认为,每个人都应了解自己的兴趣、激情和能力(也就是情商中所说的“自觉”),并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比尔·盖茨曾说:“每天清晨当你醒来的时候,都会为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发展和改进而激动不已。”从这句话中,我们可看出他对软件技术的兴趣和激情。1977年,因为对软件的热爱,比尔·盖茨放弃了数学专业。如果他留在哈佛继续读数学,并成为数学教授,你能想象他的潜力将被压抑到什么程度吗?2002年,比尔·盖茨在领导微软25年后,却又毅然把首席执行官的工作交给了鲍尔默,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投身于他最喜爱的工作——担任首席软件架构师,专注于软件技术的创新。虽然比尔·盖茨曾是一个出色的首席执行官,但当他改任首席软件架构师后,他对公司的技术方向做出了重大贡献,更重要的是,他更有激情、更快乐了,这也鼓舞了所有员工的士气。

比尔·盖茨的好朋友,美国最优秀的投资家,华伦·巴菲特也同样认可激情的重要性。当学生请他指示方向时,他总这么回答:“我和你没有什么差别。如果你一定要找一个差别,那可能就是我每天有机会做我最爱的工作。如果你要我给你忠告,这是我能给你的最好忠告了。”

比尔·盖茨和华伦·巴菲特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是,他们热爱的并不是庸俗的、一元化的名利,他们的名利是他们的理想和激情带来的。美国一所著名的经管学院曾做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虽然大多数学生在入学时都想追逐名利,但在拥有最多名利的校友中,有90%是入学时追逐理想、而非追逐名利的人。

微软中国研究院的创立者在刚进入大学时,想从事法律或政治工作。但一年多后他发现自己对它没有兴趣,学习成绩也只在中游。但他爱上了计算机,每天疯狂地编程,很快就引起了老师、同学的重视。终于,在大二的一天,他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放弃此前一年多在全美前三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已经修成的学分,转入哥伦比亚大学默默无名的计算机系。他告诉自己,人生只有一次,不应浪费在没有快乐、没有成就感的领域。当时也有朋友对他说,改变专业会付出很多代价,但他对他们说,做一个没有激情的工作将付出更大的代价。那一天,他心花怒放、精神振奋,他暗自对自己承诺,大学后三年每一门功课都要拿A。若不是那天的决定,也许今天他就不会拥有在计算机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而且很可能只是在美国某个小镇上做一个既不成功又不快乐的律师。

即便如此,微软中国研究院的创立者对职业的激情还远不能和他的父亲相比。他从小一直以为父亲是个不苟言笑的人,直到去年见到父亲最喜爱的两个学生(他们现在都是教授),他才知道父亲是多么热爱他的工作。父亲的学生告诉他:“李老师见到我们总是眉开眼笑,他为了让我们更喜欢我们的学科,常在我们最喜欢的餐馆讨论。他在我们身上花的时间和金钱,远远超过了他微薄的收入。”微软中国研究院的创立者的父亲是在经过从军、从政、写作等职业后才找到了他的最爱——教学。他过世后,学生在他抽屉里找到他勉励自己的两句话:“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最令人欣慰的是,他在人生的最后一段路上,找到了自己的最爱。

那么,如何寻找兴趣和激情呢?首先,你要把兴趣和才华分开。做自己有才华的事容易出成果,但不要因为自己做得好就认为那是你的兴趣所在。为了找到真正的兴趣和激情,你可以问自己:对于某件事,你是否十分渴望重复它,是否能愉快地、成功地完成它?你过去是不是一直向往它?是否总能很快地学习它?它是否总能让你满足?你是否由衷地从心里(而不只是从脑海里)喜爱它?你的人生中最快乐的事情是不是和它有关?当你这样问自己时,注意不要把你父母的期望、社会的价值观和朋友的影响融入你的答案。

如果你能明确回答上述问题,那你就是幸运的,因为大多数学生在大学四年里都在摸索或悔恨。如果你仍未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那就给你一个建议:给自己最多的机会去接触最多的选择。卡内基·梅隆的博士班有一个机制,允许学生挑老师。在第一个月里,每个老师都使尽全身解数吸引学生。正因为有了这个机制,微软中国研究院的创立者才幸运地碰到了他的恩师瑞迪教授,选择了他的博士题目“语音识别”。虽然并不是所有学校都有这样的机制,但你完全可以自己去了解不同的学校、专业、课题和老师,然后从中挑选你的兴趣。你也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讲座、社团活动、朋友交流、电子邮件等方式寻找兴趣爱好。唯有接触你才能尝试,唯有尝试你才能找到你的最爱。

张亚勤曾经说:“那些敢于去尝试的人一定是聪明人。他们不会输,因为他们即使不成功,也能从中学到教训。所以,只有那些不敢尝试的人,才是绝对的失败者。”要尽力开拓自己的视野,不但能从中得到教益,而且也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