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有青春期男孩:父子共战青春期必读书
2390400000018

第18章

有一个男孩,早晨起来从来都是急急忙忙地胡乱穿衣服,因为他要赶着和同学一块去上学。爸爸对他说:“你起床时提早5分钟,穿衣服就不会手忙脚乱了。”可这个男孩就是做不到。

有一次,他竟然把不同的两只袜子穿着就上学去了,结果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第二天,他按照爸爸的话提早5分钟起床,很认真地把衣袜穿戴整齐才上学。爸爸发现后,很高兴地说:“你有做好事情的决心,很好。一定要坚持下去!”以后,这个男孩真的坚持得很好,那种胡乱穿衣服的事情再也没有发生过。

青春期是男孩成长过程中很关键的一个阶段,父亲一句不经意的话都可能改变他的一生。而及时的表扬犹如生病及时服药一样,对青春期男孩会产生很大的作用。父亲及时表扬男孩的成绩,表现出对他的真心赏识和热切期望,这能传递给男孩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不仅可以让男孩更加努力和自信,而且会促进他的智能发展和身心健康,大大增强男孩对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有的父亲会说:“我怎么发现不了孩子的优点呀?我总觉得孩子一无是处,怎么夸奖他呀?更别说及时表扬了。”“和别人家的孩子比,他还差远了,我怎么表扬他?一表扬不就骄傲了吗?”

其实,有这种想法的父亲是在用一种挑剔的眼光看待孩子。当然,并不是说父亲用“挑剔”的眼光看待孩子一定不对,关键问题是“挑剔”的是什么。如果父亲“挑剔”的是孩子的缺点、短处,那么,他传达给男孩的肯定是消极的信息。如果父亲“挑出”的是孩子的优点,那么,他自然会肯定孩子、赞扬孩子。

孩子的身上总会有他独特的优点。作为父亲,要注意发现青春期男孩在生活、学习中的优秀表现,把孩子做对的事情从平凡的生活中挑出来,抓住最佳时机,及时进行赞美,从而激励他奋发向上。

与其夸男孩聪明,不如赞他努力

聪明是一种个人资源,从大人到孩子,人们都会为自己拥有这一资源而自信和自豪。所以,父亲大都愿意夸男孩聪明,而男孩也喜欢听这样的话。甚至有很多男孩为了得到聪明的“头衔”,常常在同学面前常常装作不怎么努力的样子,但回到家里却拼命地学,从而保证好的成绩。这样一来,很多孩子都形成一种错觉,以为聪明就是一学就会,样样都会,不需要努力就能取得成绩,所以争相效尤,导致很多孩子都不努力学习。

父亲总是夸奖男孩聪明有一个最大缺陷:随着时间的推移,男孩会开始把好的结果与脑子聪明画等号,逐渐形成过于良好的自我感觉,他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与自己的实际能力发生偏离,并且只有成功的打算。如果他把事情做得很好,他就认为那只是他聪明。一旦他受到了挫折,他将很可能为此断定“我并不聪明”,随后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往远一点说,一个人在社会上不可能样样行,处处赢。男孩没有失败的准备,结果不仅是承受不了失败的打击,而且必然会反复遭受失败的打击,结果导致终生一蹶不振。

陈波今年16岁了,一直是个好孩子,听话、学习成绩优秀。16年来,陈波一直被身边的人夸奖为“聪明孩子”,爸爸也经常这样具体描述道:“我儿子就是天生一副好脑子,考试前从来不见他怎么看书,可考试成绩回回前三名。”但是就在上学期结束时,陈波辍学了。并没有发生什么具体的负面事件,他的成绩也依然优秀。身边的朋友回忆道:“陈波曾经说,觉得自己并不像别人夸奖的那样优秀,他竭尽全力做到优秀,可是太累了。”

美国儿童教育和心理学家卡洛德维克博士,曾就如何夸奖孩子作过一个四步骤测试。她选择了来自不同背景但是能力相当的一群孩子,并分为A组和B组。

第一步,她让所有的孩子做同一套题,题目的难度不大,孩子们足以应付。结果,大家的成绩都很优秀。于是,老师对A组的孩子夸奖道:“真棒!你们是聪明的孩子。”同时,老师在另外的房间对B组的孩子说:“你们很努力,我看到你们在做题时非常认真。”

几天后,她进行了第二步测试,这次的题目有两套,一套比较容易,另一套有难度,孩子们可以任选一套。结果,绝大部分A组的孩子选择了容易的一套,而绝大部分B组的孩子选择了有难度的。在答题结束后,老师依然按照第一步的做法,分别给两组孩子反馈意见。

第三步测试中,她要求所有的孩子做同一套题,但是这次的题目相当有难度。结果,A组的平均成绩明显落后于B组。

又过了几天的第四步测试,是要求所有的孩子根据自己被测试的经历,任意发挥写成作文,寄给远在非洲的兄弟学校的小朋友,这些非洲小朋友是他们根本不认识的。结果发现,大部分A组的孩子对于自己曾选择了容易的题,或者曾在第三次测试中成绩不佳的事实,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隐瞒甚至编造,而B组的孩子则趋于诚实。

德维克博士结合自己长期的经验,对这次测试做出了分析:

在第一步骤中,老师向A组的孩子进行了两个暗示:一、聪明是天生的;二、老师的评价很重要。而对于B组的孩子,老师的暗示却是:成绩是努力的结果,你知道自己做得怎么样。

在第二步中,A组的孩子为了维持老师的评价,于是选择了容易的题目;而B组的孩子则选择了挑战自己。

第三步中,由于感受到外部挑战的压力,A组的孩子开始隐约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够聪明,同时担心老师是否还会给自己好的评价,于是紧张的心态影响了能力的正常发挥。而对于B组的孩子,外部压力并没有造成过度的内心紧张,他们似乎更相信自己的努力和认可自己的努力结果。

第四步的结果更进一步证明,对外部评价形成依赖的A组,倾向于不择手段地维持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即使对方和自己毫无关联,而B组的孩子则倾向于对自己负责。

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若想激励男孩在学习上取得更好的成绩,就要将对孩子“赞扬性”的教育,转变为“鼓舞性”的激励,把“你真聪明”转变为“你真努力”。当孩子一次成功后,应该表扬他的努力,因为这成功是他努力的结果;而当孩子遭受失败的挫折时,应当鼓励他:“只要继续努力,你肯定会成功的……”这种转变,其实是在鼓励男孩继续努力去寻求更多的挑战,会得到出乎意料的奇迹。再遇到什么挫折,他不仅不会垂头丧气,而且还会说:“因为我不够努力,只要再努力一下,就会成功的!”

“不要夸自己的孩子聪明,而应当赞扬孩子勤奋,因为赞扬孩子勤奋,就能使孩子从小形成勤奋比聪明更重要的观念”。父亲要对男孩的努力给予最热情的支持和鼓励。不要因为男孩的不聪明而气馁,而应该为男孩的不努力而担心。始终记住一句话:“所谓天才,是百分之一的聪明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很多情况下,父亲应该故意淡忘男孩的聪明,而重视男孩的努力,并把这种理念传递给男孩,让他感觉到,只有努力才能获得父亲的认可和夸奖,进而逐步明白一个道理:聪明往往只能决定一时的成败,而努力则决定了一世的命运。

赞扬越具体,男孩越爱听

赞扬就像一柄双刃剑,可能成为青春期男孩进步的动力,也可能成为妨碍他前行的绊脚石。赞扬能否发挥效能,取决于赞扬的方式。发展心理学家认为,赞扬分为具体赞扬和抽象赞扬两种。

具体赞扬,又称“描述性赞扬”,是指对某种具体表现或行为表示赞扬。描述性的赞扬因为与具体事物挂钩,听起来显而易见。因此,这种赞扬方式比较容易被男孩接受,也比较容易发挥赞扬的效能。但是,这种描述性的赞扬应该真诚,并且恰如其分,否则就会导致这种夸奖失去意义,甚至给男孩带来不良影响。

抽象赞扬,又称“评价性赞扬”,是指用比较宽泛的词语赞扬宝贝,这种赞扬一般不与某种具体表现或行为挂钩。事实上,没有人喜欢被人评头品足,青春期男孩也一样。评价性的赞扬不仅空泛,而且有可能给男孩带来压力,让他听了以后觉得无所适从,既不知道自己到底好在哪里,又不明白自己该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努力,会使他的良好行为渐渐退化或丧失。甚至在他的想法与父亲的赞扬相去甚远时,还可能触发他的内疚感,导致他变得烦躁、愤怒、焦虑,引发不良行为产生,从而向父亲“宣战”。或者导致男孩因过分压抑自己而变得郁郁寡欢、性格孤僻,因此,这种赞扬方式不宜提倡。

试比较这样两种说法。星期日,爸爸带儿子去海洋公园玩,走了很多地方。晚上回到家,爸爸表扬儿子说:“你今天表现得很好,真不错。”另一种是爸爸看到儿子好的行为时给予及时的具体的表扬,如“儿子,刚才你在公园路上,帮助那位老爷爷过马路,爸爸觉得你真是一个很有爱心的孩子”、“儿子,这段路这么远,你能坚持下来,爸爸觉得你真的很有毅力!”两种表扬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笼统,后者具体;前者在最后回家时表扬,后者表扬很及时。哪一种效果更好呢?不言自明。

研究表明,对孩子施与具体的赞美效果比抽象的赞美好得多。这是因为,青春期男孩的理解能力有限,如果他一味听到的是父亲的抽象赞美,却不知道自己究竟好在哪里,久而久之,就可能会变得依赖别人的看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听好话”。但具体的赞美就不同,它能让孩子清楚地获知自己好在哪里,会知道自己怎样的行为可以得到别人的认可,并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许多父亲说:“我知道应该多赞赏孩子,多鼓励他,可是,我的孩子不经夸,一夸就骄傲自满。”这就是因为父亲的赞美没有具体化,他们只是笼统地说:“儿子,你真聪明啊!”男孩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哪儿聪明,当然容易骄傲了。

而假如父亲具体地指出孩子聪明在哪里,那么,就会刺激他坚持这种聪明的举动。比如,男孩请同学到家中玩,送走同学后,他主动将房间收拾好。如果这时,父亲只是说:“儿子,你真是个懂事的孩子。”赞美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为男孩不明白“懂事”具体指什么。然而,如果父亲说:“你自己把房间收拾得这么干净,真是一个懂事孩子。”孩子就能欣然接受父亲的夸赞,并牢牢记住这个好行为。再如,父亲鼓励儿子说:“你真有股钻劲,我发现,你在解几何题时总能想出第二种思路和方法。”那么,他以后在解几何题时,就会有意识地坚持多想出一种方法来。

父亲不仅要夸奖青春期男孩,还有告诉男孩为什么要进行夸奖。让男孩知夸奖然,也知夸奖所以然,这样才会获得进一步取得夸奖的动力。要想做到具体地赞扬男孩,父亲就要注意这两方面的言行。

一方面,在平时的赞扬中要谨慎运用词语或句子,不能笼统地说“你这孩子真不错”,“这孩子负责任”,“这孩子从不做叫人头疼的事情”……就是说不清楚的夸奖尽量不说,可以说“你画的任务素描真是栩栩如生”,“你的思考能力真不错”……这样,男孩会从具体的表扬当中获得心悦的感受。

另一方面,有关专家认为,父亲要想具体地赞扬男孩,最好是了解男孩做事情的过程,把孩子的良苦用心和艰难努力都看在眼里,然后再夸奖孩子。例如,孩子在写完作文之后,父亲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可以这样说:“这篇文章的开头很好,你能想出这样的典故来作为文章的开头实在不容易;中间这个事例写得很详细完整,说明你经过了仔细的观察。结尾的一句话也比较精彩,用它来点题很恰当……”这样,父亲把孩子在作文上所花费的辛苦都一一说了出来,愉快自信的笑容立刻就会洋溢在孩子的脸上。

如果父亲没有亲眼见到孩子的努力也没关系,你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让孩子自己说出努力的过程,这中间不失时机地加以适当的点评,同样可以给孩子一个有益的赞美。

夸奖男孩,父亲需要学

“豆腐掉进灰堆里——吹也不是,打也不是。”很多父亲用这句话来形容教育青春期男孩之难。特别是如何夸奖孩子,夸少了没有效果,夸多了怕男孩自满,这让父亲一筹莫展。

林刚的儿子刚上初一,孩子的成绩虽说不坏,但也不怎么样,在班里总是甘于中游,考试从来没有得过100分。以前,林刚总是责备儿子不用心,贪玩。后来,林刚参加了家长学校,聆听了一位教育专家的讲座,懂得了“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于是,林刚反思自己,改正了批评责备的教育方式,多给孩子鼓励和赞赏。

他对儿子以夸奖为主,比如,儿子考了80多分回来,他就说“考得真不错!继续努力考100分。”有时,林刚还说:“你这么聪明,不比别人差,如果多用点功,一定能考进前三名。”林刚本以为多夸奖孩子,就会激发出儿子的上进心,没想到,儿子一点不买账,一副油盐不进,软硬不吃的样子。林刚表扬、鼓励儿子的时候,儿子总是不屑地说他“虚伪”。

批评不行,表扬也不行,面对儿子,林刚一筹莫展,苦恼地向教育专家求教。教育专家告诉他:“你懂得了赏识教育,但并没有学到赏识教育的真谛,赏识教育没有错。但作为家长,必须知道你赏识的是这个孩子的什么?要想‘赏’,必先‘识’,也就是认识、知道,只有真正认识到孩子身上的优点、优势、潜能,才会发自内心地赞赏。像你的赞美只不过是让原来的责备包裹了一件赞美的外衣,显得那么勉强,言不由衷。因此孩子感觉到的不是赞美,而是虚伪。”

教育专家还指出,无论是以前的责备、批评,还是现在的赏识、赞美,林刚期望儿子的标准从来没有改变。他希望儿子考100分,考进前三名。但是,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智力水平也不尽相同,但林刚看不到这一点。他总是认为,既然班里有前三名,自己的孩子就应该考进前三名,考不进前三名就是不用功,他看不到其实班里还有好多孩子从来没有考过前三名,却仍然在一天天进步、快乐地成长。他看重结果、轻视孩子努力的过程;看重分数,不了解孩子的真正能力;看重对孩子的要求,忽略孩子内心真正的心理诉求。所以,儿子才会不屑于他的夸奖。

夸奖确实是一门精深的艺术,需要父亲好好学习。一般来说,父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不要敷衍地夸奖男孩

夸孩子不是为了满足大人的某种心理需要,而是为了孩子良好的思想行为的发展。有的父亲因为白天忙工作,下班忙家务,在繁忙劳累的状况下,与孩子交流时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嫌他啰嗦,就随便回应孩子几句爱听的话,以便摆脱孩子的纠缠。这样,容易将错误的言行进行肯定,造成误导;也可能对应该充分肯定的好行为表现冷漠,影响了孩子的积极性。所以,夸孩子要做到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仔细观察他的表现,耐心倾听他的讲述,并理解他的思想活动,然后,再对应该肯定的言行进行充分的表扬。同时,也要对不正确的言行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

2.夸奖要有度

在夸奖男孩时,父亲要尽量少用或不用夸大不实之词。夸奖过分或夸奖不适当都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