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毛泽东妙评帝王将相鉴赏
2391700000021

第21章 将相篇(2)

冯谖一路上扬鞭策马驾车回到齐国都,一清早就去求见孟尝君。孟尝君怪他回来得这样快,就穿衣戴帽接见他,说:“债款都收回来了吗?回来得怎么这么快啊!”冯谖说:“收完了。”“用债款买了些什么东西回来?”冯谖说:“您说‘看我家里所缺少的’。我私下想,您宫里堆积着珍珠宝贝,猎狗、骏马充满了外边的马棚,美女站满了后堂的行列;您家里所缺少的,只有义罢了!所以我私下用债款替您买了义。”孟尝君问:“怎么买义呢?”冯谖说:“您只有个小小的薛地,并不抚爱老百姓,虽然把他们看做自己的子女一样,却还要在他们身上做生意,盘剥取利。我私下假托您的命令,把债款都送给老百姓,随即烧掉了他们的借契,老百姓都欢呼万岁,这就是我用来替您买的义啊。”孟尝君很不高兴,说:“好吧,先生,算了吧!”

过了一周年,齐王告诉孟尝君说:“我不敢把先生的臣子做我的臣子。”孟尝君就到他的封地薛地去。距离薛地还有一百多里,老百姓就已经扶老携幼,在路上迎接孟尝君。孟尝君回头告诉冯谖说:“先生替我买的义,竟在今天见到了。”

冯谖说:“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穴,仅仅能免于死亡罢了。现在您只有一个洞穴,还不能高枕而卧,安稳无事。请让我替您再凿两个洞穴。”

孟尝君给冯谖五十辆车、五百斤黄金,冯谖就往西到粱国游说。他对梁惠王说:“齐国把大臣孟尝君放逐到诸侯国去,诸侯先迎接到他的,就可以国富兵强。”于是梁惠王把相位空出来,任命原来的国相做上将军,差遣使者,带了一千斤黄金、一百辆车,去聘请孟尝君。冯谖先驾着车回来,提醒孟尝君说:“一千斤黄金是很贵重的聘币,一百辆车是显贵的使者所用的,齐国该听说这件事了。”梁国的使者往返了三次,孟尝君坚辞不去。齐王听到这个消息,君臣都很害怕,就差遣太傅送去一千斤黄金、两辆花车、一把佩剑,并写了一封信,信里向孟尝君道歉说:“我很倒霉,遭受到祖宗降下来的灾祸,又被那些喜欢逢迎的臣子所迷惑,以致得罪了您。

我是不值得帮助的,希望您顾念先王的宗庙,姑且回来管理百姓吧!”

冯谖又提醒孟尝君说:“希望您向齐王请求用先王传下来的祭祀器物,在薛地建立个宗庙。”宗庙建成以后,冯谖回来告诉孟尝君说:“三个洞穴已经完成,您可以安安稳稳过快乐日子了。”

孟尝君做齐国国相几十年,一点细微的祸害都没有,这都是冯谖的计策啊。

【毛泽东评点】

1964年2月13日,春节,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教育工作座谈会。

毛泽东还谈到溥仪,说:对宣统要好好团结,他和光绪皇帝都是我们的顶头上司,我做过他们下面的百姓,听说溥仪生活不太好,每月只有一百八十多元薪水,怕是太少了吧!

说到这里,毛泽东转向在场的章士钊继续说:“我想拿点稿费,通过你送给他改善生活,不要使他‘长铗归来乎食无鱼’,人家是皇帝嘛!”

——董志英《毛泽东轶事》,第114页,昆仑出版社1989年版。

【鉴赏】

冯谖,战国时齐国贫民,孟尝君谋士。孟尝君,姓田,名文,齐国贵族,齐王时为相,封于薛(今山东滕县东南),孟尝君是他的封号。孟尝君素以养士(门客)闻名,与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赵国平原君并称为战国四公子,门客达3000多人,冯谖便是其中之一。

冯谖为孟尝君多方设计,是个很有才能的人,文章先写他“无能”、“无好”,孟尝君勉强接受,孟尝君左右的人也都看不起他。不久,冯谖三次弹铗作歌,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

这种不平常的举动,暗示出冯谖并不是真正“无能”的人。

“倚柱弹其铗”,寥寥五个字,生动地刻画出冯谖的不平凡的气概。

冯谖焚券市义、谋复相位、请立宗庙三件事,为孟尝君营就三窟,表现出他的奇策妙计。孟尝君征求替他到薛地收债的人,冯谖毛遂自荐,临行时问孟尝君“以何市而反”,到了薛地,“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立即回来见孟尝君,解释“为君市义”的道理,这表明冯谖深谋远虑,胸有成竹,做事果断,确实是个“有能”的人。冯谖到梁王那里游说,用“富国强兵”的道理说服梁惠王聘请孟尝君为相,又赶着车先回来,提醒孟尝君,坚决不去,只要让齐王知道,这表明了冯谖了解并且善于利用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请立宗庙,抓住齐王书信中“愿君顾先王之宗庙”这句话,因为孟尝君与齐王是同宗,孟尝君在封地建立了宗庙,祭祀的也是齐王祖先。齐王既尊敬祖先,就不能废除孟尝君所立的宗庙,就不能夺取孟尝君的封地,保证了封地的安全。三窟营就,孟尝君不仅复了相位,而且“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这样,冯谖这位有胆识,有才能,见相而作,长于计谋的策士形象,活现纸上。

毛泽东很熟悉冯谖与孟尝君的故事,并经常用来说明现实问题。1964年春节毛泽东在召开全国教育工作座谈会时,曾专门谈到末代皇帝溥仪的生活问题,表示要拿出自己的一些稿费让章士钊转交,以改善溥仪的生活,不要使这位末代皇帝“长铗归来乎食无鱼”,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以及毛泽东的宽广胸怀。

三、围魏救赵千古奇谋

——齐国谋士孙膑

“田忌赛马”的故事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围魏救赵”更是千古奇谋,这就是毛泽东称孙膑为千古高手的原因。

【孙膑小传】

孙武死了一百多年之后,有一位名叫孙膑的,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生长在齐国的阿(今山东阳谷东北)、鄄(今山东鄄城北旧城)一带,是孙武的后代。

孙膑曾经和魏国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后来宠涓在魏国做事,当了魏惠王的将军。他知道自己的本事比不上孙膑,就暗地里差人请孙膑到魏国来。孙膑来了,庞涓看到他果然比自己高明,心里非常嫉妒,便捏造罪名,把孙膑判了去掉膝盖骨的刑罚,还在他脸上刺了字,想使他从此再也不能出头露面。

后来,齐国派使者到魏国来,孙膑以犯人的身份,偷偷地去见使者。向他游说。齐国使者认为孙膑是个了不起的奇才,就暗地把他载在车子里带回了齐国。齐国的大将田忌非常赏识孙膑的才能,用上宾的礼节来款待他。

田忌常常跟齐国的皇族公子们赛马,下的赌注很大。孙膑留心观察,看到这些马的足力相差得并不太多,大抵可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孙膑对田忌说:“您尽管把赌注下得大些,我有办法保您取胜。”田忌十分相信孙膑,跟齐王和王族公子们赛马的时候,一下子就下了千金的赌注。到了比赛开始,孙膑才告诉田忌说:“现在用您的下等马与他们的上等马比赛,用您的上等马与他们的中等马比赛,用您的中等马与他们的下等马比赛。”等到三场赛完,田忌输了一次,赢了两次,结果赢得齐王和王族公子的许多钱财。田忌因此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威王向他请教兵法,非常敬重,就尊他为军师。

周显王十六年(公元前353年),魏攻赵,且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西南)。赵国派人向齐国求救。齐威王答应后,想要派孙膑担任主将。孙膑推辞说:“我是受过刑的人。做主将可不适当。”于是,威王以田忌做主将,以孙膑做军师,率军救援赵国。

田忌打算率军直趋赵国。孙膑说:“要解开乱丝,可不能去生拉硬扯;要劝解人们的斗殴,可不能自己也参加进去。

我们这次去率兵救赵,如果避实击虚,敌人看到形势不利,有了顾忌,自然就会使赵国解围。现在,魏国在攻打赵国,他们的精锐部队必定都在前线,国内防守一定空虚。我看您还是统率大军直捣魏国首城大梁,截断魏兵的交通线,攻击他们防务空虚的地区;魏军知道了,就一定会放弃攻赵,赶回去救自己。这样,我们既救了赵国,又使魏国军队疲于奔命,才是一举两得。”田忌采用了孙膑的计策,挥军直趋魏国。威慑大梁。魏军果然撤军,救援本国,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与齐军展开战斗,被打得大败。

周显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3年),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忙向齐国求救。齐国又派田忌等率军救援,齐军直趋魏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国主将庞涓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把军队从赵国撤回来,不料齐军已经越过齐国边界,西行进入魏国国境了。当时,孙膑对田忌说:“魏国的军队一向强悍勇敢,轻视齐国,以为齐国军队怯懦,不敢战斗,善于用兵的人就要利用敌人这种错觉,引诱他们中计。兵法上说得好:

乘胜追赶敌人,如果超过百里以上,就会因为给养路线太长,使上将有受挫折的危险,如果超过五十里以外,因为前后不能接应,也只有一半军队能够赶上。现在我军进入魏国境内,可用减灶之计。第一天造十万个锅灶,第二天减少为五万个,第三天又减少为三万个,让敌人以为我们的军队天天在减少。”田忌又采用了孙膑的计策。

庞涓跟踪齐军3天,发现齐军的锅灶天天在减少,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对部将说:“我一向知道齐军怯懦,不敢战斗,现在他们进入我国国境才3天,逃跑的士兵已经超过半数了。”于是,他不用步兵,只统率一支精锐轻骑,一天走两天的路程,全力追赶齐军。

孙膑估计庞涓的行程,应当在这天傍晚赶到马陵(今河北大名东南)了。马陵,两旁是山,道路狭窄,形势险要,可以埋伏军队。孙膑就叫人在一棵大树的树干上削去树皮,露出白木。在上面写了一行字:“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又命齐军中的射箭能手,分头埋伏在两旁的山林里,与他们约定说:“到夜间,看见火光一闪,就一齐放箭。”

这天夜里,庞涓果然来到了那棵大树下面,隐隐约约地看见树干上露出白木,还有一行字,就命人点起火把。人们还没读完这行字,齐军就万箭齐发,魏军防备不及,乱成一团,顿时溃散。庞涓知道自己的知识智谋不如孙膑,失败已成定局,就拔剑自杀了。临时死叹道:“今番倒成就了孙膑这小子的声名!”庞涓一死,齐军乘胜把魏军彻底打垮,并俘虏了魏太子申。孙膑因此名满天下,他著的兵法也在世上流传开来。

【毛泽东评点】

所谓以弱当强,就是以少数兵力佯攻敌诸路大军。

所谓以强当弱,就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五六倍于敌一路之兵力,四面包围,聚而歼之。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攻魏救赵,因败魏军,千古高手。

——《读(智囊)卷二十二(兵智都·制胜·孙膑)批语》,《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65—66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在反围攻的作战计划中,我之主力一般是位于内线的。

但在兵力优裕的条件下,使用次要力量(例如县和区的游击队,以至从主力中分出一部分)于外线,在那里破坏敌之交通,钳制敌之增援部队,是必要的。如果敌在根据地内久踞不去,我可以倒置地使用上述方法,即以一部留在根据地内围困该敌,而用主力进攻敌所从来之一带地方,在那里大肆活动,引致久踞之敌撤退出去打我主力:这就是“围魏救赵”的办法。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29页。

【鉴赏】

孙膑,战国时齐国谋士、军事家。阿、鄄一带人。孙武裔孙。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后庞涓任魏将,忌其才能,诳他到魏,处以膑刑(去掉膝盖骨),故称孙膑。后经齐国使者秘密载回,齐威王任为军师,两败庞涓。

孙膑的智谋超人,主要有三个著名计策:

第一个计策是他教齐国大将田忌赛马。这个故事,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孙膑的赛马之法,冯梦龙在其《智囊》中,称之为“驷马之法”,并引用了唐太宗“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的话。书中写道,宋高宗问抗金名将吴磷作战的取胜之术,吴磷回答说:“弱者出战,强者继之。”

宋高宗也说:“此孙膑驷马之法”。毛泽东读了冯梦龙在《智囊》中对孙膑“驷马之法”的描写后,写了前面我们引述的那些评语,对“以弱当强”、“以强当弱”的问题,结合他自己的军事实践,作了科学的阐释,并指出这种作战方法在中国的古代军事家中以李世民、朱元璋两位马上皇帝运用得最好,说明了这种方法的普遍意义和永久的生命力。直到今天,它的精髓还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给人不少启发。比如两军交战、体育竞赛、商战等等,都要求制订巧妙对策来战胜对方,谋求发展。

第二个计策是有名的“围魏救赵”。齐魏两国,都是当时的强国,双方多次交战,围魏救赵是其中最大的一次战争。

当时,魏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田忌采用孙膑提出的作战方案,不直接去邯郸攻打魏军,因为那里是魏军主力。而采取引兵直攻魏都大梁,迫使魏军弃赵回救。齐军在桂陵设伏,乘魏军回师途中长途跋涉、疲惫不堪之机大败魏军,赵国之围也随之而解。

齐军之所以能打败魏军,在于孙膑根据战争的特点,找出了敌军运动的规律,制订了正确的战略战术:避开魏军锋芒,袭击它既是要害又防备空虚的国都大梁,迫使它回军自救,从而使魏军丧失了战争的主动权,陷入被动挨打的地步。

齐军则合理地使用兵力,在桂陵设下埋伏,以逸待劳,完全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冯梦龙在其《智囊》中,也记述了孙膑“围魏救赵”的故事,用以阐述“声东击西”的战法。毛泽东谈到这里,批注道:“攻魏救赵,因败魏军,千古高手”。

毛泽东对于孙膑“围魏救赵”给予了高度评价。实际上,毛泽东在指导中国革命的战争中,大大发展了这种战法。

1938年5月,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在内线作战时,采取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作了阐述,并说“这就是‘围魏救赵’的办法。”解放战争中,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陈谢大军挺进豫西,实现人民解放军由内线防御向外线进攻的战略转变,则是对“围魏救赵”战法的杰出运用与发挥。

当战争的硝烟早已消失,毛泽东在晚年再在《智囊》中读到对这一战役的描写时,仍然由衷地称赞孙膑这位古代杰出的军事家是驾驭战争的“千古高手”。

第三个计策是智擒庞捐。齐派田忌、孙膑率军救赵。田忌率军深人魏境,孙膑采用减灶之法,诱骗魏国大将庞涓在马陵道中了孙膑的埋伏,兵败自杀。庞涓妒贤害能,阴险毒辣,而又骄傲自大,终于身败名裂,落了个可耻的下场,也给人们以历史的启迪。

四、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秦国宰相吕不韦

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讲到“青年人打倒老年人,学问少的人打倒学问多的”,举的例子便是吕不韦与甘罗。吕不韦想扩大河间一带地方,让张唐去燕国当丞相,以便形成秦、燕两国夹击赵国的态势,而张唐不去,吕不韦没有办法,12岁的甘罗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但毛泽东沿右否认吕不韦是个“大政治家”。

【吕不韦小传】

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禹州)的一个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积累起了千金的家产。

秦昭王四十年(公元前266年),太子死了,到四十二年(公元前264年),秦昭王把第二个儿子安国君立为太子。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安国君有个最宠爱的姬妾,把她立为正夫人,称作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安国君有个排行居中的儿子叫子楚,子楚的母亲叫夏姬,得不到宠爱。子楚被派到赵国去作人质。秦国多次攻打赵国,因而赵国对子楚不以礼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