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南洲翁遗训
249200000002

第2章 正心——持纯粹之心,做至诚之人 (1)

第一卷 正心——持纯粹之心,做至诚之人 (1)

第一则

欲修其身者,必须先正其心。心正者,修身时才不易踏上弯路、入了魔障。没有自省就难有成长,不下工夫则根基不牢。求大成者并无捷径可走,修身为先,当日日自我省察,步步脚踏实地。

【遗训】

修己立人,勿期临事,事临则欲克不能。故大成以修身为先。

【释义】

修己立人,如果只是临场发挥,是不可能收到实效的。因此,我们要把修身养性的功夫下在平常,循序渐进,最终才能成功。

人生当从无过中求有过

1858年冬,岛津齐彬暴病而死,身为齐彬最重要的亲信而刚刚在日本政界崭露头角的西乡隆盛,迅速从政治的中心跌落。随后镇压倒幕派的安政大狱兴起,京都一时间黑云压城。作为尊皇运动的重要参与者,西乡与僧人朋友月照被迫离开。

幕府的搜捕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政局风云翻覆,西乡与他的朋友们第一次陷入绝望。月照是重要通缉犯,在萨摩藩寻求庇护的最后一线希望破灭后,二人决定一同自杀。出于对月照僧人身份的尊重,西乡没有用武士的方式结束生命,而是接受了月照跳海的决定。

二人跳海之后又被人救起,或许是西乡的身体更为强健,在经历数日昏迷与神志不清后,西乡活了下来,而月照的灵魂却永远留在了萨摩藩鹿儿岛湾黑沉、冰冷的海水中。醒来的西乡对此耿耿于怀,惭愧不已,一是因为朋友已死而自己却得以苟活,二是因为自己采用了一种武士不齿的死亡方式。当西乡决定用武士刀结束生命、遵从与朋友的约定时,却遭到了亲友的阻拦,死事未果。

从求死的意念中挣脱出来后,西乡对生存的意义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活下来的意义是什么?思考的结果是,西乡开始坚信将有重大的使命等待他去完成,而这是命运让他活下来的理由。“人活着的意义、人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的这唯一的生命是偶然还是上天的设定?”对于这样的疑问,西乡没有立即做出回答,而是在之后的人生中逐渐接近答案的。

思考生命的意义,首先必须要做的是深刻认识自己。智者懂得明慎之道,明慎之道的根本在于能够自我省察,了解自己的性情,使修养和天性能够互相平衡。“故先修身养性而后成也”,这句话可视为西乡一生的诠释。西乡之用意在于先自我省察,随后在时时修身、时时精进中省悟人生的意义。

人生是一座为心修行而设立的道场,人生的目的就是在灾难和幸运的考验中磨炼自己的心志和灵魂,在看似平淡的种种经历中体察生活万象、体会生命真味。人之所以来到这个世上,是为了比出生时有所进步,或者说是为了带着更美、更崇高的灵魂死去。而生命中的每段经历都是一个提升能量、升华自己、使自己向更高和更远处发展的机会。每经历一件事情,都作出适当的省察和总结,既可得出提升自己的良方,又可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这也是生活给我们的奖励。

宋代大儒程颐在谈及《论语》时曾说过一番话:“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只知一味读书而不反躬自身、思考省察,知识再多也只能是个两脚的书橱。人生亦是如此,应懂得时时自我反省。持己当从无过中求有过,有则改之,才能精进,每过一天都有新的体悟,才不致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

日本近代有两位一流的剑客,一位是宫本五臧,另一位是柳生又寿郎,宫本是柳生的师父。

当年,柳生拜师学艺时,问宫本:“师父,根据我的资质,要练多久才能成为一流的剑客呢?”

宫本答道:“最少也要10年吧!”

柳生说:“10年太久了,假如我加倍努力地苦练,多久可以成为一流的剑客呢?”

宫本答道:“那就要20年了。”

柳生一脸狐疑,又问:“如果我晚上不睡觉,夜以继日地苦练,多久可以成为一流的剑客呢?”

宫本答道:“你晚上不睡觉练剑,必死无疑,完全不可能成为一流的剑客。”

柳生颇不以为然地说:“师父,这太矛盾了,为什么我越努力练剑,成为一流剑客的时间反而越长呢?”

宫本答道:“要当一流的剑客的先决条件,就是必须永远保留一只眼睛注视自己,不断反省自己。现在你两只眼睛都看着一流剑客的招牌,哪里还有眼睛注视自己呢?”

柳生听了,惭愧不已,并从中受到启发。后来,他终于成为一代名剑客。

要当一流的剑客,光苦练剑术是不够的,还必须留一只眼睛注视自己,做到时时自省。做人也是一样,徒有知识、技巧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还要有自省的意识,要有汲取别人的经验和智慧的能力,由内而外地约束、克制和提升自己,方能日益精进,使智力和体力达到非凡的程度。

倘使一天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就是一天安于自是;一天无过可改,就是一天没有进步。从外省察自己不欺万物,从内省察没有敷衍于心,便是为正心修身迈出的第一步。

平日里反省修身,可以临事不乱

修身看似是一种玄妙的养性之法,但做起来并不难。有人说,道德的真正实质是对自己严加要求,对身边的人充满善意,对社会有所贡献,而修身也是如此。

西乡隆盛颇注重修身,他一向崇尚中国儒家经典《大学》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修己,临于万事欲克而不得”,意思是说,个人只有平日勤于提高德行和学识上的修养,遇事时才能临场不动摇,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故而有“先修身养性而后成”的说法。这个观点后来被不少日本当代企业家所接受或化用,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日本实业家铃木正三曾提出一个理念:工作坊就是道场。这一理念强调的是一个人若能在每天的点滴工作中修行,将每时每刻都当成自我修炼的契机,那么,所有的烦恼和压力都将成为自我提升和超越的动力。如果不能将这种精神灌注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则很难在重要时刻有出色的表现。

世上的事绝少一蹴而就的,一个人只有在平时振作精神、修身自制,才能在突发状况时做到镇静不乱。素有“日本推销之神”之称的原一平就用他的亲身经历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勤于修身、磨炼品格的人的惊人转变与成长的过程。

原一平,美国百万圆桌会议终生会员,荣获日本天皇颁赠的“四等旭日小绶勋章”,被誉为“日本推销之神”。其实他小时候脾气暴躁、调皮捣蛋、叛逆顽劣,被同乡称为无药可救的“小太保”。

有一天,他来到东京附近的一座寺庙推销保险。他口若悬河地向一位老和尚介绍投保的好处,而老和尚一言不发,耐心地听他把话讲完,然后以平静的语气说:“你的介绍丝毫引不起我对投保的兴趣,年轻人,先努力去改造自己吧!”

“改造自己?”原一平听到这一说法后大吃一惊。

“是的,你可以诚恳地请教你的投保人,请他们帮助你改造自己。我看你有慧根,倘若你按照我的话去做,他日必有所成。”

从寺庙里出来,原一平一路都在想老和尚的话,若有所悟。接下来,他组织了专门针对自己的“批评会”,请同事或客户吃饭,目的是让他们指出自己的缺点,并把大家的看法一一记录下来。通过一次次的“批评会”,他把自己身上的劣根性一点点消除了。与此同时,他还总结出含义不同的39种笑容,并详细列出各种笑容要表达的心情与意义,然后对着镜子反复练习。

他如同茧中之蚕,在一天天悄悄地蜕变。最终,他成功了,并被日本国民誉为“练出价值百万美金笑容的小个子”。美国著名作家奥格?曼狄诺称他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发现是,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己而改变命运。”原一平用自己的行动印证了这句话。可以说,他的“改变自己”与所说的克己、修身养性是相通的。克己无非就是改变自己的习气,修身就是提升品质和内涵,养性就是磨平过分的性情和戾气,这不正是“改变自己”吗?

对于时下绝大多数人来说,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没有背景,学识不尽理想,生活中难遇贵人……但这些都不是决定人有所作为的关键。真正至关重要的是,决心走哪条路,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准备怎样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

要实现这些,就要在平日里振作精神,主动改变自己懒惰、怠慢的性情,确定了想法并付诸实践,在自制和温驯中汲取各种生存的智慧。这样也就不怕被生活的种种坎坷所羁绊,甚至能把逆境当做前进的助力,帮助自己达到目标。与此同时,你还能对社会有益,成为一个对他人有意义的人。

古语常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修身不在一时一刻,而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诚如西乡所说:“先修身养性而后成。”与其终日想着如何成为一个大人物,不如先思考大人物的成功历程,以此来激励自己和克己修身,才是眼下迫切需要做的事情。

第二则

人格的高贵在于理性的抉择,金钱、权力、物欲、情感都不是堕落的借口。保有一颗纯粹的心,坚守内心的正道,诚恳地对人和对事,无论在任何环境,遭受何种痛苦,都能绽放出最美的人性光辉。

【遗训】

行道无尊卑贵贱之别。概言之,尧舜王天下,执万机政事,其职乃教师也。孔夫子自鲁国始,不为何方所用,屡逢困厄,匹夫而终,然三千徒皆行道也。

【释义】

人人都能遵循正道去做事,无论是出身贫贱还是出身富贵。尧舜称王于天下,日理万机,然而他们的本职却是老师。孔子从鲁国开始就得不到任何国家的重用,几度遭遇艰难困苦,一生都只是平民,然而他的三千弟子都依正道而行。

不必为身份低微而妄自菲薄

身份和地位并不能决定人的品格好坏,所谓的尊卑贵贱不过是一种外在的、物质的界定,并不能说明一个人品格的高低。那些身处卑微的境地却能践行优秀品德的人,往往更能得到世人的赞美与尊重。

西乡隆盛虽出身贫贱,却是一个追求高尚德行的人。他说,即使是一介匹夫,只要肯行正道,心中存有大仁大义,也能够得到心灵的满足和别人的尊重。在西乡还是一个藩属税务所小办事员的时候,他就常践行忠诚仁义,这不但赢得了别人的赞赏,也为自己日后的事业打下了基础。

其实,身份和生活的环境永远都无法玷污一个人的高贵,只要我们自己不放低对自己的要求。

日本的农民二宫尊德出身贫寒,虽然毫无学识,却有着高洁伟大的志向。他凭借着一把锄、一把锹,从早到晚披星戴月地耕田劳作,从未投机取巧,本着一颗诚信心,最终通过辛勤的劳动带领村民将贫穷的村庄发展成富裕的村庄,成就了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