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博弈与生活全集
249300000045

第45章 让钱不断增值的法则——投资领域里的博弈 (1)

第十八章让钱不断增值的法则——投资领域里的博弈 (1)

股市能不能赚钱,为什么总是一片割肉的惨叫,互联网又掀热潮,web2.0是什么东西,居然吸引众多资本疯狂拥入。为什么有的人投资进去,财源滚滚,为什么有的人却血本无归,投资的博弈中有什么秘诀吗?

猜心之术

街亭失守,司马懿率领大军来攻。当时诸葛亮身边只有一班文官和2500名老弱军士在城中。

众人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杀来。孔明传令众将旌旗尽皆藏匿,打开城门,每一门用20位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

而孔明羽扇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司马懿自马上远远望之,见诸葛亮神态自若,顿时心生疑忌,犹豫再三,难下决断接到远山中可能埋伏敌军的情报,于是叫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急速退去。司马懿之子司马昭问:“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

司马懿说:“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孔明见魏军退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

诸葛亮说,司马懿“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若弃城而去,必为之所擒”。

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当然,“空城计”是罗贯中杜撰的,就如博弈论中的游戏一样,未必会在现实中出现。但是作为一个博弈模型,这个故事还是很有启发性的。

在“空城博弈”中,司马懿兵多将广,但是不知道自己和对方在不同行动策略下的支付,而诸葛亮是知道的,他们对博弈结构的了解是对称的。

诸葛亮知道自己兵力微薄,但是司马懿并不知道。而且,为了让司马懿无从了解、判断,诸葛亮还偃旗息鼓,大开城门,打起了心理战。

司马懿认为,诸葛亮一生谨慎,不会轻易冒险,除非有设定埋伏才可能如此镇定自若,焚香操琴。所以,司马懿觉得“退”比“攻”更合理,或者说期望效用更大,于是后退而去。结果是诸葛亮得以逃脱。

在这场猜心博弈之中,司马懿输了。他根据以往的经验判断,猜测诸葛亮必不敢弄险,结果错过了消灭诸葛亮的最佳时机。心理战在博弈游戏中非常重要,尤其是投资里的博弈,有时侯心理战就完全凭借感觉,而感觉又依赖于以往的经验,但世事多变,此处经验未必合适彼处。即使信息掌握完全,即处于信息对称状态下,也未必能得出真实的判断。

举个例子,某人的妻子经常在某一个营业部做股票,而且经常是买一个股票必涨,做了几次之后大家都重视她了:这个人有消息。以后,她每次买进,证券部的老总、经理和很多大户都看,并跟着买进。有一天,她又拿来500万资金,再从证券部借款500万元,连续买进一只股票后就走了。大家看这个人买这只股票一定没问题,都杀进去。

证券部自营也买进了几百万股。几天后,股价结束横盘一路狂泻40%,后来一直等到股价在低位横盘整理的时候,那个女人又出现了,将股票全部斩掉,500万元赔得差不多了。但苦的是一批痴情的套牢者。

根据经验这个女人应该是有消息的,而且每次必涨,既然肯拿出500万买某只股票,这只股票必然会涨,因为她有内部消息。但谁也不知道这只股票正是这女人所策划的,准备这个时候出货的股票。所以股市风云变化,什么都不能相信,甚至自己的眼睛和经验,猜测别人的心理,永远都猜不透的,所以要想在心理战役中获得胜利,只有自己不贪,不妄,处变不惊,稳住阵脚,冷静观察,因为我们实在不知道对方是什么心理。不管什么结果我们都要泰然处之。司马懿不敢进攻一座空城,因为他太害怕失败太在乎得失了。众多股民被套牢,也是因为太想赚大钱了。其实,只要心里泰然自若,哪管风吹雨打,只管闲庭信步,就没关系的,成败不赢于怀,也许就是最大的成功者。

股市博傻定律

沃伦?巴菲特曾经这样说:千万不要把钱用来储存,钱是用来生钱的,股市只相信钱,即使是傻子,只要他肯投资,也可以赚到钱!

墨菲定律中有这样一条:让那些冤大头守住他们的钱财,是不义的举动。从澳门到拉斯维加斯,全世界开赌场人的无不以此为座右铭。1920年,远在该条“墨菲定律”发明之前,纽约夜总会一位老板娘有一句蜚声一时的口号:“不要劝傻瓜停止花钱。”

赚钱是每个人都想的,不管是什么人,哪怕真的是傻瓜,只要他肯为我们送钱是我们的客户,我们也是把他尊为上帝的!花钱的人让人尊敬,一方面因为他有钱,另一方面因为他是你的客户。所以我们有钱就应该拿出来花。

在经济学里有个著名的悖论叫节俭悖论就是告诉人们钱是用来花的,不消费而把钱存起来,是不利于经济增长的,只有你不断的花钱,不断的消费,产品卖出去了,利润回收了,员工才有工资得发,才能够进一步去消费,这样经济才能不断的增长。花钱每个人必须的,也是每个人都想的,消费的另一面可以看成是投资,投资与消费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你去饭店吃饭不妨看成是给自己的身体投资,你去买花送女朋友也不妨看成是给爱情投资,你买回来刀子,钳子等工具也不妨看成是给给自己工作节省时间的投资,反正有消费的地方就有投资,每个人都希望消费,每个人也都希望投资。

1908—1914年间,经济学家凯恩斯拼命赚钱。他什么课都讲,经济学原理、货币理论、证券投资等等。凯恩斯获得的评价是,“一架按小时出售经济学的机器”。

凯恩斯之所以如此玩命,是为了日后能自由而专心地从事学术研究而免受金钱的困扰。然而,仅靠讲课又能积攒几个钱呢?

终于,凯恩斯开始醒悟了。1919年8月,凯恩斯借了几千英镑进行远期外汇投机。4个月后,净赚1万多英镑,这相当于他讲课10年的收入。

投机生意赚钱容易赔钱也容易。投机客往往有这样的经历:开始那一跳往往有惊无险,钱就这样莫名其妙进了自己的腰包;飘飘然之际又倏忽掉进了万丈深渊。又过了3个月,凯恩斯把赚到的利和借来的本金亏了个精光。投机与赌博一样,往往有这样的心理,一定要把输掉的再赢回来。半年之后,凯恩斯又涉足棉花期货交易,狂赌一通大获成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几乎把期货品种做了个遍。他还嫌不够刺激,又去炒股票。到1937年凯恩斯因病金盆洗手之际已经积攒起一生享用不完的巨额财富。与一般赌徒不同,他给后人留下了极富解释力的“赔经”——更大笨蛋理论。

凯恩斯曾举例说:从100张照片中选择你认为最漂亮的脸蛋,选中有奖。当然最终是由最高票数来决定哪张脸蛋最漂亮。你应该怎样投票呢?正确的做法不是选自己真的认为漂亮的那张脸蛋,而是猜多数人会选谁就投她一票,哪怕她丑得不堪人目。

投机行为建立在对大众心理的猜测之上。炒房地产也是这个道理c比如说,你不知道某套房的真实价值,但为什么你会花5万元一平方外去买呢?因为你预期有人会花更高的价钱从你那儿把它买走。

凯恩斯的更大笨蛋理论,又叫博傻理论:你之所以完全不管某个者西的真实价值,即使它一文不值,你也愿意花高价买下,是因为你预期有一个更大的笨蛋,会花更高的价格,从你那儿把它买走。投机行为关键是判断有无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只要自己不是最大的笨蛋就是赢羞赢少的问题。如果再也找不到愿出更高价格的更大笨蛋把它从你那儿罗走,那你就是最大的笨蛋。

所以我们只要有钱在手,就要把他花费,不要害怕风险,在投资时不要有任何顾虑,也许你的钱投进去了,你就赚了,但你要是总在犹豫里徘徊,你把钱纂的紧紧的那你将永远赚不倒钱,只有你把钱投进去了,才可能会有更大的笨蛋出现,如果你要是不投钱的话,那么发财的机会就永远是别人的,你就是最大的傻瓜了。

彩票、赌博与投资

对于股市或者是投资而言,更大笨蛋理论只是告诉人们勇于投资,要有投资的勇气,但是在投资的时候还是不能盲目的,如果盲目投资,一哄而上,你有多少钱都会成为更大的笨蛋。

几年以前,美国加州一名华裔妇女买彩票中了头奖,赢得8900万美元奖金,创下加州彩票历史上个人得奖金额最高纪录。当消息传开之后,一时之间很多人跃跃欲试,纷纷去买彩票,彩票公司因此而大赚一笔。

然而,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在买彩票的路上被汽车撞死的概率远高于中大奖的概率。每年全世界死于车祸的人数以数十万计,中了上亿美元大奖的却没几个。死于车祸的人中,有多少是死在去买彩票的路上呢?这恐怕难以统计,因而“死于车祸多于中奖”也成了无法从当事人调查取证的猜想。

既然赚钱的几率这样渺茫,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趋之若鹜呢?就是因为人们对赚钱的渴望,对得中彩票的愿望实在太强烈了,这种愿望甚至超出了理智的范畴。盲目投资,无论投资什么都不可能达到预期。

你想啊,在概率论里,“买彩票路上的车祸”和普通的车祸是完全不同意义的事件,是有条件的概率,这个概率是建立在“买彩票”和“出车祸”两个概率上的概率。不管怎么说,这都应该是一个极小的概率,它的概率比中大奖的居然大,可见中大奖的难得和稀奇。

但买彩票的人却比参与赌场赌博的人多得多,不能不说很多人缺乏理性的思考。通常,赌场的赔率是80%甚至更高,而彩票的赔率还到不了50%,也就是说买彩票还不如去赌博。但很多人却热衷于彩票,渴望一夜暴富,一把改变命运。精通消费者心理学的商家,不在每件商品上打折,而是推出购物中大奖之类的活动,也和彩票异曲同工,既节约成本,又满足了顾客的“侥幸”心理。